嘉靖年间:粮仓储粮现鼠洞,员外令挖洞,竟藏先祖赈灾秘宝

发布时间:2025-10-16 22:00  浏览量:11

嘉靖四十年,山东兖州府曲阜县有个太平庄,庄里的沈敬之员外,是个告老还乡的御史。他年过六旬,满头白发,却精神矍铄,平日里最爱帮衬乡邻——哪家缺粮了,他就送几斗米;哪家孩子没钱读书,他就出钱请先生,庄里人都喊他“沈善人”。

沈家是当地的望族,祖上出过两位进士,家里有良田两百亩,粮仓四座,每年夏收秋收,粮仓都堆得满满当当。这年夏收刚过,管家沈忠急匆匆跑到书房,对着正在练字的沈敬之喊道:“老爷!不好了!东头的二号粮仓,发现了个大鼠洞,周围撒了不少稻谷,怕是闹鼠患了!”

沈敬之放下毛笔,不急不躁地说:“慌什么?带我去瞧瞧。”一行人来到二号粮仓,只见墙角果然有个碗口大的洞,洞口的泥土还带着潮气,散落的稻谷颗粒饱满,不像被老鼠啃过的样子。几个家丁已经举着木棍,准备往洞里灌开水,见沈敬之来了,都停住了手。

沈敬之蹲下身,用手指摸了摸洞口的泥土,又捡起一粒稻谷放在鼻尖闻了闻,忽然笑了:“这不是普通的鼠洞。沈忠,让人把洞再挖大些,挖得规整点,能容一个人弯腰进去就行。”

这话一出口,众人都傻了眼。沈忠试探着问:“老爷,鼠洞不堵反挖,这要是老鼠越进越多,粮仓的粮食可就保不住了!”沈敬之摆摆手:“放心,挖开你们就知道了。”

家丁们虽满心疑惑,还是拿起锄头铁锹,小心翼翼地挖了起来。挖了约莫两尺深,突然“当”的一声,铁锹碰到了硬物。众人扒开泥土一看,竟是青石板铺成的台阶,蜿蜒向下延伸,黑漆漆的看不见尽头。

沈敬之让人点燃火把,亲自带头往下走。台阶又陡又窄,走了约莫百十来步,眼前豁然开朗——竟是一间宽敞的地下密室!密室四壁用青砖砌得整整齐齐,墙上还留着细小的通风孔,地面铺着防潮的石灰,中间整齐摆放着二十多口大陶缸。

打开一口陶缸,里面装满了金灿灿的小麦,颗粒饱满,没有半点霉变;再打开其他缸,有稻谷、高粱,还有一些晒干的豆类,估算下来,这些粮食足够沈家上下吃五年。沈忠又惊又喜:“老爷,您怎么知道这鼠洞底下有密室?”

沈敬之笑着说:“你看这洞口,方向朝南,边缘整齐,不像是老鼠乱啃的;再看这泥土,带着潮气却不泥泞,说明下面通风好、地势高。我祖上曾说过,先祖做过兖州府的通判,当年为了防备灾年,特意修过储粮的地方,想来就是这里了。”

消息传到太平庄,村民们都夸沈敬之有福气,因祸得福找到了先祖的秘藏。只有村西的刘二癞子不服气,私下跟人嘀咕:“什么慧眼识宝,就是走了狗屎运!换我来,我也能挖着!”

可谁也没料到,这年入秋后,兖州府遭遇大旱,三个月没下一滴雨,地里的庄稼全枯死了,粮价一天一个样,不少村民家里断了粮,只能靠挖野菜、啃树皮度日。沈敬之见状,立刻打开粮仓,在庄口搭起粥棚,每天辰时、申时各施一次粥,附近几个村子的灾民都赶来领粥。

这天傍晚,沈敬之去粮仓巡查,发现密室的入口处有几串细小的脚印,陶缸里的小麦也少了小半袋。沈忠气得直跺脚:“肯定是有人偷粮!我这就去报官,把偷粮的抓起来!”

沈敬之拦住他:“别急。你看这脚印,又小又浅,像是个孩子的。灾年饿肚子,也是没办法的事。今晚我们在这儿守着,看看是谁。”

当夜二更,月色朦胧,一个瘦小的身影悄悄溜进粮仓,熟练地掀开密室的石板,扛着一个小布袋子,往里面装小麦。沈敬之轻轻咳嗽一声,点亮灯笼,温和地问:“孩子,这么晚了,你怎么来偷粮食?”

那孩子吓得手一抖,布袋子掉在地上,小麦撒了一地。他转过身,是个十来岁的少年,衣衫破烂,脸黄肌瘦,膝盖上还打着补丁,正是村东头张老栓的孙子张小石头。张小石头“扑通”一声跪下,哭着说:“沈老爷,我错了!我爷爷病倒了,家里断粮三天了,我实在没办法才来偷粮的……”

沈敬之扶起他,摸了摸他的头:“傻孩子,缺粮怎么不来找我?沈忠,去拿两斗小麦,再取二两银子,送小石头回家,顺便请个郎中来给张老栓看病。”张小石头泪如雨下,连连磕头谢恩。

第二天,沈敬之亲自去张老栓家探望。见张老栓躺在床上,气息微弱,家里连件像样的家具都没有,沈敬之心里不是滋味。他让郎中仔细诊治,又留下足够的粮米和药钱,叮嘱张小石头:“以后缺什么,就去家里找我,别再做偷东西的事了。”

回府后,沈敬之跟沈忠说:“光施粥不是长久之计。我想在庄里开办义学,让村里的贫苦孩子都来读书,每天管两顿饭,你觉得怎么样?”沈忠有些为难:“老爷,义学是好事,可咱们的粮食虽多,这么消耗下去,怕是撑不了多久。”

沈敬之却胸有成竹:“你忘了那密室?我昨天仔细看了,密室的北墙回声不对,说不定还有夹层。你让人找找,说不定还有惊喜。”

果然,张小石头听说后,主动跑来帮忙。他年纪小,眼神尖,在密室北墙的角落发现了一道几乎看不见的缝隙。沈敬之让人小心拆开墙砖,里面果然藏着另一间小密室!小密室里没有粮食,只有十几个木箱,打开一看,满箱都是古籍字画,还有几箱金银元宝和玉器。

最珍贵的是一个楠木匣子,里面装着一本绢书,是沈敬之的先祖——曾任兖州府通判的沈从安所写。绢书里详细记载了修建密室的经过:原来嘉靖初年,兖州也曾闹过大旱,沈从安开仓放粮赈灾,却因得罪了囤积粮食的贪官,被罢官归乡。他怕日后再遇灾年,就偷偷修了这地下密室,储粮藏银,还写下识别灾年、守护秘藏的方法,其中就提到“鼠洞朝南且规整,下必有秘藏;鼠洞朝北且杂乱,方是真鼠患”。

沈敬之看完,恍然大悟:“原来先祖早就为我们留下了后路!”有了这些金银,沈敬之的义学办得更红火了,附近村子的三十多个孩子都来读书,不仅能吃饱饭,还能识字明理。张小石头天资聪颖,读书格外刻苦,沈敬之很喜欢他,常把他带在身边,教他读书写字。

可树大招风,沈敬之的善举,惹恼了县里的粮商钱万贯。钱万贯趁灾年囤积居奇,本想赚一笔大钱,却被沈敬之的粥棚和义学坏了生意,心里恨得牙痒痒。他找到刘二癞子,塞给他五两银子:“你去府衙告沈敬之,说他私建密室,囤积粮食和金银,意图不轨!”

刘二癞子见钱眼开,立刻跑到兖州府衙诬告。知府一听,当即派差役去太平庄拘拿沈敬之。沈忠急得团团转:“老爷,要不您先躲躲?等风头过了再回来!”沈敬之却很镇定:“我没做错事,为何要躲?我跟他们去府衙,把事情说清楚。”

正要出门,张小石头匆匆跑来:“沈爷爷,我有办法!您带上去义学的孩子们,还有庄里的乡亲,咱们去府衙请愿!”沈敬之眼睛一亮,觉得这主意可行。

第二天,兖州府衙前挤满了人。知府升堂,刚要审问沈敬之,堂外突然传来百姓的呼声:“沈善人冤枉!”只见太平庄的村民们跪在衙前,手里举着“仁德济世”的牌匾,张小石头捧着万民伞,大声说:“青天大老爷,沈爷爷开仓放粮,办义学,救活了我们所有人!他要是有罪,我们都有罪!”

知府见民情汹涌,心里也犯了嘀咕。正在这时,驿使送来八百里加急——朝廷派钦差来兖州巡查旱情,已经到了城外。巧的是,这钦差正是沈敬之当年的同僚,如今的都察院御史李大人。

李大人听说了案情,亲自提审。他查明钱万贯和刘二癞子诬告良善,当即判钱万贯罚银五千两充作赈灾款,刘二癞子打五十大板,流放三千里。又上表朝廷,表彰沈敬之的义举,朝廷赏赐沈敬之“义民”匾额,还赏了一百亩良田。

沈敬之却把赏赐的良田分给了庄里的贫苦村民,又用剩下的金银,组织村民挖井抗旱,修水渠,帮助大家恢复生产。次年春天,天降甘霖,地里的庄稼又绿了起来,太平庄渐渐恢复了往日的生机。

后来,张小石头在沈敬之和李大人的资助下,寒窗苦读十年,考中了进士,官至兖州知府。他为官清正,处处效仿沈敬之,开仓放粮,兴办学校,深受百姓爱戴。

沈敬之活到九十八岁才去世,临终前,他把子孙叫到床前,指着二号粮仓的方向说:“记住,鼠洞可以挖大,善心不能变小。先祖留下的不是粮食和金银,是‘积德行善’四个字。你们要代代相传,莫要忘了。”

沈家子孙谨遵教诲,世代积德行善。那间藏着秘宝的密室,被保留了下来,每逢灾年,沈家就会打开密室,接济百姓。太平庄的人教育孩子时,总爱说:“你看沈家的粮仓,鼠洞挖大了,挖出的不是粮食,是人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