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隶体掺入行楷,他的大字楷书可称“现象级”…

发布时间:2025-10-15 03:29  浏览量:9

他,诗书画艺一流,是闪耀文坛三百多年的天才人物。然纵观其一生却可谓是颠沛流离:科举之路长达3朝,直到44岁时才获得公务员“从业资格证”。

他,为官十二载,政绩斐然,深受百姓爱戴。只是为人耿介刚直,最终愤然辞官。不过他心态倒是很稳,虽然没能衣锦还乡,但他又通过书画创作与销售实现了再就业。

这人究竟是谁?没错,答案就是——郑燮(板桥)。

清·郑燮《“吃亏是福”碑刻拓本》潍坊博物馆藏

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做官前后曾在扬州卖画,后来成为“扬州画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他先后应科举,为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由于秉性刚直,不满当局腐败,他辞官还乡,取玩世不恭而关心民疾的“怪”、“逆”行动。其轶闻趣事在民间流传颇多,为后世所传颂。

清·郑燮《托根乱岩图》南京博物院藏

他善诗词,工书画,世称“三绝诗书画”。其诗,多是体恤民间疾苦之作。其书法,用隶体掺入行楷,自称“六分半书”,人称“板桥体”。其画,主要是兰、草、竹、石、兰、竹几乎是郑板桥心灵的书法艺术,在中国书法史上是独树一帜。

郑板桥 楷书录欧阳修《秋声赋》

立轴 水墨纸本 1723年作

郑板桥《楷书范质诫从子诗直幅》

(出自《中国古代书画图目》第十四卷137页(广州美术馆藏 粤2-398))

郑板桥早年学书从欧阳询入手,这里我们可以从他23岁写的《小楷欧阳修〈秋声赋〉》和30岁写的《小楷范质诗》推知。其字体工整劲秀,但略显拘谨,这是受到当时书坛盛行匀整秀媚的馆阁体,并以此作为科举取士的标准字体的影响。对此,郑板桥曾说:“蝇头小楷太匀停,长恐工书损性灵。”

在他40岁中进士以后就很少再写了。郑板桥的“六分半书”最被世人所称道,也就是以“汉八分”(隶书的一种)杂糅楷、行、草而独创一格的“板桥体”

早年,郑板桥学书相当刻苦,写众家字体均能神似,但终觉不足。于是,他取黄庭坚之长,笔画入八分,使其摆宕夸张,“摇波驻节”,单字略扁,左低右高,姿致如画。又以画兰竹之笔入书,使书法具有画意。

清·郑燮《行书曹操诗轴》扬州博物馆藏

《行书曹操诗》轴(如图,现藏扬州博物馆)可视为“六分半”体的代表作。此件写曹操《观沧海》诗,字体隶意浓厚,兼有篆和楷;形体扁长相间,字势方正而略有摆宕,拙朴犷悍,正好符合曹诗雄伟阔大的风格。

纵190.5cm×横105.2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郑板桥书法作品具有特色的章法,他能将大小、长短、方圆肥瘦、疏密错落穿插,如“乱石铺街”,规矩含于纵放之间。看似随笔挥洒,整体观之,却产生跳跃灵动的节奏感。

大家觉得郑板桥的“六分半书”写得如何,欢迎评论区讨论!

清·郑燮《行书“船中人”诗卷》(局部)扬州博物馆藏

清·郑燮《行书“浮碧一川”七言联》扬州博物馆藏

清·郑燮《楷书册 二级册页(6开)》之一 南京博物院藏

清·郑燮《焦山诗轴》镇江博物馆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