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摩祖师告诫:修行不只在供佛,每日坚持三事,福报不请自来
发布时间:2025-10-17 04:30 浏览量:12
南北朝时期,北魏孝文帝年间,嵩山脚下有个名叫 “清林村” 的村落。村子依山傍水,村民们世代以耕种和采药为生,日子过得平静而安稳。村里有座小小的土地庙,庙里住着一个名叫慧明的年轻僧人。慧明自幼父母双亡,被路过的僧人收养,十五岁时便在土地庙出家,平日里除了打理庙务、给村民们祈福,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前往嵩山少林寺,拜见传说中面壁九年、领悟佛法真谛的达摩祖师。
这年深秋,慧明听说达摩祖师近期会在少林寺讲经,便收拾了简单的行囊,告别了村民,踏上了前往少林寺的路。从少林村到少林寺,要翻过两座大山,走几十里的山路。慧明一路上风餐露宿,渴了就喝山泉水,饿了就吃随身携带的干粮,走了三天三夜,终于在第四天清晨抵达了少林寺。
此时的少林寺,早已人山人海,来自各地的僧人、信徒都想亲眼见见达摩祖师,聆听他的教诲。慧明挤在人群中,远远地看到达摩祖师坐在大殿中央的蒲团上。达摩祖师身着粗布僧衣,面容清癯,眼神深邃,周身散发着一种宁静而威严的气息。慧明看着达摩祖师,心里既激动又敬畏,他暗暗发誓,一定要好好聆听祖师的教诲,领悟修行的真谛。
讲经开始后,达摩祖师没有像其他僧人那样,引经据典地讲解深奥的佛法,而是开口问道:“诸位施主、僧人,你们认为修行是什么?是日复一日地供佛、打坐,还是远离尘世、归隐山林?”
台下的人纷纷回答,有人说修行就是供佛祈福,祈求佛祖保佑自己和家人平安;有人说修行就是念佛,积累功德;还有人说修行就是斩断尘缘,在山林中静心修炼。
达摩祖师听了,轻轻摇了摇头,说道:“供佛、打坐、归隐山林,固然是修行的一部分,但并非修行的全部。很多人以为,只要虔诚供佛,就能获得福报;只要熟读经书,就能领悟佛法。可实际上,修行不只在供佛,更在日常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之中。若能每日坚持做事,福报自会不请自来。”
台下的人都好奇地看着达摩祖师,想知道究竟该坚持做哪些事。慧明也屏住呼吸,竖起耳朵,生怕错过一个字。
达摩祖师缓缓说道:“先说这第一件事,便是‘日行一善,勿以善小而不为’。善不分大小,无论是给口渴的路人递一碗水,还是帮年迈的老人挑一次水;无论是救助一只受伤的小动物,还是捡起路上的一块石头,避免他人摔倒,都是善举。积少成多,积善成德,久而久之,福报自然会降临。”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台下众人,继续道:“这一件事,看似简单,却最是考验心性。很多人起初愿意行善,可日子久了,便觉得麻烦,或是觉得小事无用,渐渐就放弃了。可修行本就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唯有坚持,方能见其真章。”
台下众人纷纷点头,有人低声议论着,琢磨着自己平日里能做些什么善举。慧明也在心里盘算着,自己回到土地庙后,该如何践行这 “日行一善”。
讲经继续,达摩祖师又说起了修行中的另一重关键:“除了日行一善,修行之人还需做到‘常思己过,每日自省’。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很多人犯错后,要么视而不见,要么归咎于他人,却从不在自己身上找原因。就像有人与人争执,总觉得是对方不讲理,却忘了自己是否也有言语不当之处;有人做事失败,总抱怨运气不好,却不曾反思自己是否准备不足、考虑不周。”
他看着台下若有所思的众人,语气愈发温和:“每日自省,并非要苛责自己,而是要清醒地认识自己。每晚睡前,花片刻时间回想当日言行,哪些做得妥当,哪些尚有不足,哪些伤害了他人,哪些违背了初心。唯有不断反省,才能改正错误,让自己的品德与修为一步步提升。”
慧明听到这里,心里泛起一阵愧疚。他想起前几日,村里的孩子打翻了他晾晒的经书,他当时十分生气,还训斥了孩子几句。现在想来,孩子并非故意,自己那般急躁,实在不该。他暗暗记下,日后定要常常自省,改掉自己易怒的毛病。
此时,有位年迈的信徒起身问道:“祖师,您说的这两件事,我们都记下了。只是不知,除了行善与自省,还有哪件事,能助我们修行积福?”
达摩祖师微微一笑,答道:“这第三件事,便是‘心怀感恩,善待万物’。我们活在这世间,并非孤立存在。阳光温暖大地,让我们得以御寒;泉水滋养生命,让我们得以解渴;农民辛勤耕种,让我们得以饱腹;师长悉心教导,让我们得以明理。就连路边的草木、林间的鸟兽,都在以自己的方式装点着这个世界,维持着万物的平衡。”
他顿了顿,继续道:“若能常怀感恩之心,便不会觉得一切所得都是理所当然。感恩父母的养育,便会更孝顺;感恩朋友的帮助,便会更友善;感恩自然的馈赠,便会更珍惜。心怀感恩的人,内心满是温暖与善意,待人待物都会多一份包容与爱护,这样的人,福报又怎会不远呢?”
达摩祖师的话音刚落,台下便响起了阵阵掌声。慧明听着祖师的话,心里豁然开朗。他以前总以为,修行就是在庙里供佛、打坐,只要足够虔诚,就能修成正果。可现在他才明白,真正的修行,是融入到日常生活中的,是从做好每一件小事、坚守每一个善念开始的。
讲经结束后,慧明鼓起勇气,走到达摩祖师面前,恭敬地行了一礼,说道:“祖师,弟子慧明,来自山下的少林村。今日听了祖师的教诲,弟子深受启发。弟子想请教祖师,像弟子这样的普通僧人,在日常生活中,该如何更好地践行这三件事呢?”
达摩祖师看着慧明,眼神中带着一丝赞许,说道:“施主有心了。践行这三件事,不需要惊天动地的举动,只需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比如看到他人有困难,就主动伸出援手。至于每日自省,晚上睡觉前,花一点时间回想当天的言行,不必刻意苛责,只需认清不足。而心怀感恩,面对他人的帮助,真诚地道谢;吃到香甜的食物,感念耕种者的辛劳,这些都是践行之法。只要你能坚持下去,就会发现,修行其实很简单,福报也离你不远。”
慧明听了,再次向达摩祖师行了一礼,说道:“多谢祖师指点,弟子明白了。弟子定当牢记祖师的教诲,在日常生活中践行这三件事,不辜负祖师的期望。”
告别了达摩祖师,慧明便踏上了返回少林村的路。一路上,他都在琢磨着达摩祖师的话,心里已经有了践行 “三件事” 的计划。回到村里的土地庙后,慧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落实 “日行一善”。每天清晨,他都会提前起床,把土地庙周围的小路打扫干净,然后挑着水桶,去山脚下的河边挑水,不仅把庙里的水缸装满,还会给村里年迈的王婆婆、李爷爷家送去两桶水。
在坚持日行一善的同时,慧明也没忘了 “常思己过,每日自省”。每天晚上,他都会坐在油灯下,拿出一个小本子,把自己当天的言行一一记录下来,然后反思自己哪里做得好,哪里做得不好。
随着对前两件事的践行愈发熟练,慧明开始更用心地体会 “心怀感恩,善待万物”。他每天清晨推开庙门,看到初升的太阳,会在心里默念:“感恩阳光,带来温暖与光明。” 去河边挑水时,看着清澈的河水,会感恩大自然的馈赠。村民们知道他独自一人打理庙务不易,时常会给庙里送些米、菜,每次收到东西,慧明都会双手接过,真诚地道谢:“多谢大家的照顾,我记在心里了。”
日子一天天过去,慧明始终坚持践行达摩祖师所说的 “三件事”。村里的人都发现,慧明师傅变得越来越温和、越来越亲切。以前他偶尔会因为小事烦躁,现在无论遇到什么事,都能从容应对;以前他和村民交流时话不多,现在会主动关心大家的生活,帮着出主意。
大家有什么事,都愿意找他商量;遇到什么困难,也愿意找他帮忙。土地庙的香火,也比以前旺盛了很多,不仅村里的人经常来祈福,就连附近村子的人,也听说了慧明师傅的事迹,特意来拜访他,向他请教修行的道理。
有一天,达摩祖师再次来到嵩山脚下讲经,慧明特意提前准备了一些村里的特产,赶去拜见祖师。达摩祖师看到慧明,笑着说:“施主这些年,过得可好?践行那三件事,可有收获?”
慧明恭敬地回答:“托祖师的福,弟子这些年,始终坚持践行日行一善、常思己过与心怀感恩。如今弟子不仅自己的心境变得越来越平和、越来越开阔,还得到了村民们的信任和爱戴。村里的风气,也因为弟子的践行,变得越来越好。弟子现在才真正明白,祖师所说的‘福报不请自来’,并非虚言。”
达摩祖师点了点头,说道:“很好,你没有辜负我的教诲。修行本就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一个长期坚持的过程。很多人一开始觉得这三件事简单,可真正能日复一日坚持下来的人,却少之又少。你能做到,可见心性坚定。只要你能始终保持初心,坚持做好这三件事,福报就会一直伴随着你,你的修行之路,也会越走越宽广。”
慧明听了,再次向达摩祖师行了一礼,说道:“多谢祖师指点,弟子定当铭记于心,一生践行这‘三件事’,不辜负祖师的期望。”
从那以后,慧明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修行之路。他在少林村的土地庙,度过了自己的一生。他虽然没有成为什么有名的高僧,也没有留下什么惊天动地的事迹,但他用自己的一生,践行了达摩祖师的教诲,向人们证明了:修行不只在供佛,更在日常的生活中。只要能每日坚持做好 “日行一善”“常思己过”“心怀感恩” 这三件事,福报就会不请自来,人生也会变得更加充实、更加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