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将领蔡廷锴获得的青天白日勋章考
发布时间:2025-10-18 03:12 浏览量:8
2019年5月12日,一枚青天白日勋章,作为“蔡廷锴将军家族珍藏”系列拍品中的一件,出现在加拿大live auctioneers拍卖平台举行的拍卖中。同年10月20日,上海华宇拍卖公司在“纸杂文献”拍卖中设“蔡廷锴徽章专场”,这枚勋章再次现身其中,最终以过百万元人民币的价格成交。
两场拍卖图录封面推介的重点拍品中均有这枚青天白日勋章。
上图出自华宇拍卖图录。拍品介绍为“蔡廷锴旧藏:青天白日勋章一枚。”
这枚勋章是银质鎏金嵌珐琅;背面铸有“青天白日勋章”的章名及“印铸局”的厂标,下部刻有编号“61”,中心是“一”字螺钉;除几处星芒局部珐琅老化,有少许开裂外,整体保存完好。
2023年某月,在朋友家中,有缘数次见到这枚青天白日勋章。在众人的探讨过程中,最大焦点是勋章的编号。因为按照授予顺序,蔡廷锴的排名应该在前十之内,而这枚勋章是第61号,这一结果是如何出现的?对此笔者做了一些研究,觉得有必要行文记录,因为青天白日勋章第61号(以下简称“青61号”),注定是一枚有故事的勋章。
蔡廷锴将军简介
蔡廷锴(1892~1968)是著名的爱国将领和民主人士,广东罗定人,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从小就立下报国杀敌之志,曾多次投军。1920年,蔡廷锴所在部队编入护国军第二军陈铭枢营。他因作战机智勇敢,屡次升迁。1926年7月,蔡廷锴任上校团长,后率部北伐,年底任少将副师长,次年春,任该师师长。1927年7月,蔡廷锴所部拨归其好友及同乡叶挺指挥;其后受叶挺之邀,参加南昌起义,任参谋团委员,即军事委员会委员。军委会其他成员为参谋长刘伯承,委员周恩来、贺龙、叶挺。但因政见不同,蔡廷锴不久即脱离起义队伍。
1929年,蔡廷锴随陈铭枢投靠蒋介石,参与一系列新的军阀战争;因作战有功,于1930年元旦,获三等宝鼎勋章。1930年5月,中原大战爆发,蔡廷锴再立战功,于1931年元旦,晋授二等宝鼎勋章。蒋介石扩编蔡廷锴、蒋光鼐两师组成十九路军,任命蒋光鼐为总指挥,蔡廷锴为军长。1931年初,十九路军入江西,参加过对中央苏区的第二、三次“围剿”。
1931年11月,十九路军奉命调防京沪沿线担负警卫。次年1月28日,日本侵略军悍然进攻上海。蔡廷锴率军与蒋光鼐、张治中、戴戟等人并肩作战,面对装备有飞机、军舰、坦克的六万多日本侵略者血战33天。日军四度易帅,死伤万余人,无法攻占上海。5月5日,中日签订《上海停战协定》,日军计划未能得逞。蔡廷锴因此深得全国人民和海外华侨的拥护和爱戴,被誉为“一代名将”“抗日民族英雄”。10月31日,国民政府发布命令,决定授予蔡廷锴等人青天白日勋章。
一·二八淞沪抗战时的蔡廷锴将军。
一·二八淞沪抗战后,以蔡廷锴、蒋光鼐、戴戟三人名义赠给十九路将士的纪念章。
战后不久,十九路军奉命调往福建,1933年底,蔡廷锴参与领导福建事变,反对蒋介石,失败后出洋游历,受到海外华侨的热烈欢迎。出国期间,蔡廷锴积极宣传抗日救国,控诉日本侵华罪行,抨击南京政府的不抵抗政策。
抗日战争爆发后,蔡廷锴一度复出,却因无兵可带,只能无所作为长期闲居。抗战胜利后,蔡廷锴在香港参加民主运动。1949年1月,蔡作为民主促进会的首席代表,应中共中央的邀请来到北平,参与建国大业。蔡廷锴曾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副主任、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等职,为国家建设、统一战线尽心尽力、做出贡献。
1968年4月25日,蔡廷锴在北京逝世,安葬于八宝山革命公墓,1997年骨灰迁至广州十九路军淞沪抗日将士陵园。
蔡廷锴获得青天白日勋章的过程
1932年10月31日和1933年1月9日,因一·二八淞沪抗战有功,国民政府发布命令,分两批共12人获勋。第一批8人为蒋光鼐、蔡廷锴、张治中、沈光汉、毛维寿、区寿年、俞济时、戴戟。第二批4人为翁照垣、谭启秀、张炎、钱伦体。12人中张治中、俞济时、钱伦体是第五军人员,戴戟是淞沪警备司令,其他8人是十九路军人员。
蒋光鼐、蔡廷锴、张治中等12人获青天白日勋章的两份命令。
依照常理,国民政府发布授勋命令后不久,就会颁发勋章。例如第一批中的张治中、俞济时、戴戟三人于1933年元旦获得青天白日勋章,由国民政府主席林森亲授,并合影留念。
但此时十九路军已经调往福建,蒋光鼐任驻闽绥靖主任,蔡廷锴升任十九路军总指挥。1932年年底,国民党调动军队,对中央苏区开展第四次“围剿”,十九路军奉令参与,蒋、蔡等人未能即时赴南京领取勋章。此后发生的一系列事件,导致蔡廷锴领取青天白日勋章的过程极为曲折。根据台湾国史馆的档案资料,可以窥得端倪。
1933年2月至3月间,文官处、参军处与十九路军驻京办事处和福建的公函电报往来,商讨蒋光鼐等人如何领取勋章事宜,但未果,此事由此被搁置。
文官处留存的1933年2月17日的文稿。
1933年底,爆发福建事变,十九路军遂成叛军。闽变失败后,十九路军分崩离析,蔡廷锴避难香港。
1935年8月,国民政府修改勋赏制度,同时准备制作第二版青天白日勋章。8月13日,参军处兼代理典礼局局长毛仲方呈文国民政府,说明该局尚有54枚(第一版)应该颁发的青天白日勋章未经领授,并列出名单,国府批示“暂缓授送”。
54人中有48人是因长城抗战有功获勋,1935年7月17日才公布的授勋名单,包括宋哲元、秦德纯等。另外6人是蒋光鼐、蔡廷锴、翁照垣、沈光汉、谭启秀、钱伦体。这份名单表明,这6人从始至终就没有领取过第一版青天白日勋章,因淞沪抗战获勋的12人中,除张治中、俞济时、戴戟在1933年初领取勋章外,毛维寿、区寿年、张炎后来也领取了第一版勋章。
淞沪抗战6人和长城抗战48人未领第一版青天白日勋章名单第一页。
经过精心准备,第二版青天白日勋章制作完毕。1935年11月23日,军事委员会发函印铸局,列出了1936年元旦换发新青天白日勋章和宝鼎勋章的名单。这份名单又出现了新的情况。
名单中“应换发青天白日勋章者”共59人,除蒋介石仍为特号外,最后一位杨汝维获得的勋章编号应为58号。
在此之前青天白日勋章获得者共67人,未出现在名单中的8人是蒋光鼐、蔡廷锴、沈光汉、区寿年、戴戟、翁照垣、谭启秀、张炎。他们都曾参与福建事变,1935年底时仍持反对蒋介石或不合作的态度,蒋光鼐、蔡廷锴两人还被国府发了通缉令。这些人既没有被明令褫夺勋章,也没有出现在换发名单中,等于被暂时搁置,以观后效。
1936年6月爆发两广事变,9月蒋桂两派和解。期间蒋介石为瓦解对手,撤销了对蒋光鼐和蔡廷锴的通缉令;并于10月,命陈诚由蒋光鼐、蔡廷锴的战友兼好友戴戟陪同,赴香港会晤蒋、蔡,希望捐弃前嫌。年底爆发西安事变,随之国共和解。1937年初,全国各种势力陆续展现出精诚团结、联合抗日的态度,蒋光鼐、蔡廷锴等人也是如此。
台湾国史馆照片资料,1936年10月7日陈诚在香港拜会蔡廷锴。右1陈诚,右2蔡廷锴,右3戴戟。
1937年1月底至2月初,参军处典礼局与文官处印铸局的来往公函文件中涉及到蒋光鼐、蔡廷锴、沈光汉、翁照垣、谭启秀5人需领取青天白日勋章之事。文件中用“换发”一词,实情是这五人没有旧章可换。摘录几份档案资料,内容如下:
国民政府参军处公函(典字第四一九九号)
迳启者:案查
国民政府前颁给蒋光鼐等五员青天白日勋章,及张砺生等三员三等宝鼎章,尚未换发新章,相应备函检同各员旧章,开列清册,送请
转陈注销换发送处,以便办理。即希
查照为荷。此致
文官处
附旧青天白日章五座宝鼎章三座清册一份
现存之旧青天白日章暨宝鼎章请换发新章衔名开列于左(加盖“国民政府参军处印”)
计开
青天白日章
职衔 姓名 号数 备考
前第十九路军总指挥 蒋光鼐 7
第十九军军长 蔡廷锴 8
第六十师师长 沈光汉 10
第七十八师第一五六旅旅长 翁照垣 15
前吴淞要塞司令 谭启秀 16
三等宝鼎章
……
签呈(二月四日)
敬签呈者:案查
国民政府前须给颁给蒋光鼐蔡廷锴沈光汉翁照垣谭启秀等五员之青天白日勋章,叠经签奉
批谕“亲授”等因。惟此项勋章,搁置已久,该员等既未能来京,又未派员带领,顷准文官处将调换之新勋章,已制成函送到处。理合签请
钧核,是否俟该员等来京亲领,抑送军事委员会转发之处,敬祈
批示祗遵。谨呈
参军长吕 转呈
主席林
参军兼典礼局局长唐豸
文件中提到的“参军长吕”为参军处参军长吕超,“主席林”为国民政府主席林森;落款的“唐豸”1936年6月任国民政府参军处典礼局局长,1937年11月,改任驻法国大使馆陆军武官。
几份档案资料表明,第一版青天白日勋章中,蔡廷锴应获勋章编号是8,但由于种种原因未能领取。全国大和解后,估计在蒋介石或军事委员会的授意下,参军处和文官处旧事重提,做好了颁发准备。
查阅《蔡廷锴自传》可知,1937年初,蔡当时在香港,后于8月赴南京,同期蒋光鼐、沈光汉、谭启秀也在南京。所以,最大的可能是在此期间,他们领了新章,翁照垣何时领取情况不详。
第61号青天白日勋章是蔡廷锴所得,依照补发顺序,蒋光鼐的勋章号码应是60号,而1936年元旦换发新章后,最大号码是58号。中间的59号勋章只能换发给区寿年、戴戟、张炎三人之一,但在台湾国史馆档案中未查到相关资料。查阅三人简历,戴戟的可能性最大,因为他与蒋介石和解的时间早于蒋光鼐、蔡廷锴。1936年7月7日,戴戟出现在获得北伐誓师十周年纪勋章的名单中,同年10月已经能够作为中间人陪同陈诚去香港会晤蒋、蔡二人了。
依据历史资料和档案,可以确认蔡廷锴没有领取过第8号青天白日章(第一版),而是补领了第61号青天白日勋章(第二版)。下面借助拍卖会中的其他拍品进一步证明青61号确系蔡廷锴所得。
【欲购买《开国之章》一书,请点击下图快团团小程序链接】
系列拍品提供的证据
在考古发现中,共同出土的文物可以相互作证,构成相对完整的证据链。同理,在拍卖中,同一家族的系列拍品也可以相互作证,虽然证据强度不如考古发现,但可信度通常要大于单件拍品。
据介绍,“蔡廷锴将军家族珍藏”系列拍品直接征集自蔡廷锴长子蔡绍昌的女儿蔡露易丝(Louise Tsai),共28组拍品。通过查询加拿大live auctioneers拍卖平台网站可知,这些拍品的编号是170~197,其中170~176是徽章,177~184是书画,185、186是两座香炉,187~193是珠宝首饰,194是一只欧米茄手表(流拍),195是金鼠摆件,196是1976年香港发行的龙年纪念金币,197是两件玉雕小件(流拍)。
加拿大拍卖图录内页照片。
这批拍品种类较多,其中部分徽章和书画明显具有蔡廷锴本人或其家族特征。
170号是青61号。171号是一枚二等宝鼎勋章,编号47,从图片判断,除了两层章体间有松动外,保存完好。根据记载,蔡廷锴因作战有功,1931元旦获授二等宝鼎勋章。
171号第一版二等宝鼎勋章。
宝鼎勋章与青天白日勋章同期设立,级别低于青天白日勋章。青61号和二等宝鼎47号是蔡廷锴将军所获得的最重要的两枚军功章。这枚宝鼎勋章是第一版,现在非常少见。
蔡廷锴的外甥及曾经的部下区寿年,因一·二八淞沪抗战也获得过青天白日勋章,另外还因“围剿”红军1931年获得过一枚老版的四等宝鼎勋章。1948年豫东战役,区寿年兵败被俘,随身携带的宝鼎勋章被缴获。这枚宝鼎勋章现在军博常年展出。这件事表明,与蔡廷锴一样,他也未将老宝鼎换成新宝鼎。
左图:军博馆藏的区寿年四等宝鼎勋章,顶部遗失了一颗红星。右图:一枚第二版二等宝鼎勋章。
172号“北伐誓师十周年纪念勋章”。
北伐誓师十周年纪念勋章是1936年7月首次颁发。蔡廷锴不是首批获得者。与蒋介石和解后,1939年11月30日,政府才下令补授李济深、陈铭枢、蒋光鼐、蔡廷锴四人纪勋章。
补发李济深、陈铭枢、蒋光鼐、蔡廷锴四人纪勋章的政府公函档案
据《蔡廷锴自传》记述,1934年至1935年蔡廷锴游历世界,在美国时,各地华侨热烈欢迎抗日英雄,举办多种集会宴会,并赠送纪念品,其中各种金章、金牌总计有十枚以上。系列拍品中有数枚这样的金章、金牌。
173号“民族英雄”金章正面和反面。
174号“抗日英雄”金章和175号“抗日英雄”金章。
中国人民军事博物馆收藏有一枚芝加哥致公堂赠给蔡廷锴的“我国英雄”金章。该章是1987年3月蔡廷锴夫人罗西欧捐赠的,与拍卖的几枚金章性质一致。这些金章都是海外民间制作,非常罕见。
军博藏蔡廷锴所获“我国英雄”金章,外圈文字为“蔡廷锴将军纪念·芝城致公堂敬赠”。
在《爱国名将蔡廷锴——纪念蔡廷锴将军诞辰一百二十周年》一书中找到一张照片,标题为《出国访问期间中西领袖团体赠送之纪念品》。照片显示桌子前排摆放着多枚金章。
蔡廷锴出国访问期间获得的赠纪念品图片。
上图局部放大,桌上前排所列是多枚金章。
照片虽然不太清晰,但其中有几枚金章的轮廓与拍卖中的拍品及军博的藏品极为吻合。
176号拍品是几件徽章合拍,最左是追悼虞洽卿先生纪念章(1946),最右是祝蒋介石六十寿辰纪念章(1946)。
第177号国画《喜鹊》,作者徐悲鸿,落款是“贤初将军赐存 悲鸿壬午”。其中贤初是蔡廷锴的字,壬午年是1942年。蔡廷锴与徐悲鸿互相欣赏,有数次交往经历。据资料记载,1936年两广事变时,徐悲鸿与蔡廷锴都在桂林。在李宗仁举办的宴会上,徐悲鸿曾赠画与蔡廷锴。查阅《徐悲鸿年谱》和《蔡廷锴自传》,1942年年底,两人都在桂林,虽未记录见面之事,但两人都是社会名流,又是故交,拜访会面极有可能,徐悲鸿再次赠画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左图是177号《喜鹊》,右图是落款。
第178号《松菊图》,作者是何香凝,落款是“笑花先生教正,卅八年元旦后一日,双清楼主香凝画于香江”。民国卅八年是1949年,香江即香港。笑花先生是叶少华,别号“笑花”,是蔡廷锴的亲家。这幅画归于蔡家收藏符合情理。
左图是178号《松菊图》,右图是落款。
左图是182号《松菊图》,右图是落款。
第182号《松菊图》,作者也是何香凝,落款是“绍昌世兄、丽裳世妹留念,三十二年夏双清楼主香凝画于桂林八角塘”。绍昌是蔡廷锴的长子蔡绍昌,丽裳是其夫人叶丽裳,三十二年是民国纪年,即1943年。查《蔡廷锴自传》可知,叶丽裳系叶少华之女。当时何香凝与蔡廷锴两家皆住桂林。而蔡廷锴、何香凝、叶少华彼此都是好友,长期在香港从事民主运动,后来均为民革成员。
以上系列拍品是如何留存的,需要了解蔡廷锴及家人的情况。
查阅《蔡廷锴自传》及其他资料,可知蔡廷锴家庭情况大致如下。
蔡廷锴原配妻子彭惠芳也是广东罗定人,贫农出身,1937年因难产去世。罗西欧(1919~1987)是蔡廷锴的第二位妻子,广东阳春人,知识女性,1939年与蔡结婚,没有生育。蔡廷锴与彭惠芬育有二子四女。长子蔡绍昌(1914~1986)和次子蔡绍辉各有四名儿女。
蔡廷锴夫妇于三十年代在香港陆续购置地产,其后子女均主要在香港上学、工作。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香港沦陷,家人曾辗转内地。抗战胜利后,家人又回到香港。
1948年9月,蔡廷锴与其他民主人士北上,参与建立新中国,最终定居北京,夫人罗西欧也来到北京,但子女们仍留在香港。孙辈中蔡绍辉之子蔡醒民(1940~)来到北京上学,陪伴爷爷。蔡醒民现在主要从事有关蔡廷锴及十九路军的研究、宣传工作。
2019年国庆,蔡醒民作为“致敬方阵”的代表,举着蔡廷锴像荣誉牌,参加游行。
网上有一篇2018年2月采访蔡醒民的文章。据蔡醒民介绍:“现在蔡家的后人,在国内的也不多。祖父的子女六个,大姨蔡绍芬在上世纪60年代初就去了香港,现在已经去世。伯父蔡绍昌解放后也一直在香港,曾任广东省政协委员,1986年去世,有一个儿子只知道在英国留过学。现在蔡绍芝是唯一活着的长辈,其他还有蔡绍基等长辈或在香港或去了加拿大,现在都已离世。再接下的子孙辈们分布在各地,也逐渐疏于联系……”
按照蔡家的家庭资料推测,蔡廷锴在国民政府期间获得的所有徽章,因多种原因及政治考量,并未随身带来大陆,而是长期存放于香港,由长子蔡绍昌保管。蔡绍昌去世后,由其女带至加拿大,直至2019年拿出拍卖。
综合上述资料和分析,可以得出结论:蔡廷锴家族拥有这些拍品符合历史事实,这些拍品具有作为一个整体的唯一性和系统性,青61号身在其中,确系是蔡廷锴将军所获。不过,令人遗憾的是这些拍品经过拍卖已经拆散,很难再作为一个整体恢复历史原貌了。
回想1937年蔡廷锴将军到南京时,领取了这枚青天白日勋章第61号,一直珍藏。此章存留蔡家,先香港后加拿大,历经三代,外盒、略章、证书可能均已遗失,唯有勋章多年后重现世间;2019年被蔡家后人送出拍卖,经过辗转,回到祖国,成就一段佳话。
广东罗定竖立的蔡廷锴将军像。
青天白日勋章第61号集著名事件、著名人物、著名物品于一身,并且传承有序,保存完好,在存世的青天白日勋章中属于佼佼者。它可以带着人们穿越时空,追忆抗战烽火,铭记艰难岁月。
主要参考资料及图片
1.台湾国史馆档案资料。
2.祝康明:《青天白日勋章》,知兵堂出版社,2011年11月。
3.《国民政府法规汇编》,国民政府文官处印铸局,1935年。
4.蔡廷锴:《蔡廷锴自传》,人民出版社,2020年6月。
5.《爱国名将蔡廷锴——纪念蔡廷锴将军诞辰一百二十周年》,花城出版社,2012年1月。
6.加拿大live auctioneers拍卖平台网站。
7.上海华宇拍卖公司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