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势利是个视力问题

发布时间:2025-10-19 08:24  浏览量:11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资治通鉴》这部由司马光主编的编年体通史巨著,便是一面映照古今的明镜,其中不仅涵盖了政治、军事、文化等诸多领域的兴衰交替,更深藏着对人性与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当我们深入研读这部经典,会发现其中揭示了一个既现实又引人深思的话题 —— 势利。在《资治通鉴》所呈现的漫长历史画卷中,势利如同一条隐秘的丝线,串联起无数人物的命运起伏和人际关系的冷暖变化。它并非简单的道德批判对象,而是一种复杂的社会心理和行为现象,背后反映出的是人们在权力、利益和情感之间的权衡与抉择,而这,恰恰与我们常说的 “视力” 有着奇妙的关联,究竟其中有着怎样的内在逻辑,且让我们一同深入探寻。

在战国那个风云变幻、百家争鸣的时代,苏秦以一介布衣之身,凭借着卓越的纵横之术,在各国之间纵横捭阖,成为了历史舞台上耀眼的明星 。苏秦早年家境贫寒,却怀揣着远大的政治抱负。他曾拜在鬼谷子门下,学习纵横捭阖之术,期望能在乱世中一展宏图。然而,初出茅庐的苏秦,人生之路充满坎坷。他周游列国,向各国君主阐述自己的政治主张,希望能得到赏识与重用,可现实却给了他沉重的打击。在他最落魄的时候,身无分文,衣衫褴褛,只能狼狈地回到家乡。回到家中的苏秦,满心期待着能从家人那里得到温暖与慰藉,可等来的却是无情的冷漠与嘲讽。妻子对他不理不睬,依旧专注于手中的织布,仿佛他只是一个陌生人;嫂子拒绝为他做饭,甚至对他冷嘲热讽,脸上满是嫌弃;父母也觉得他不务正业,没出息,对他避之不及,不愿与他多说一句话。这种被至亲之人冷落、嫌弃的滋味,深深刺痛了苏秦的心,也激发了他内心深处的斗志。

但苏秦并未就此沉沦,他发愤图强,闭门苦读,常常读书至深夜,为了防止自己打瞌睡,他想出了 “锥刺股” 的办法,每当困倦袭来,就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以疼痛来保持清醒,继续钻研学问。就这样,经过长时间的刻苦学习与积累,苏秦终于掌握了更为精妙的纵横策略,对各国的局势和君主的心理也有了更深刻的洞察。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苏秦再次踏上了游说之路,这一次,他的命运迎来了转机。他先是来到燕国,凭借着自己对天下局势的精准分析和雄辩的口才,成功说服燕文侯,得到了燕文侯的赏识与支持。燕文侯不仅赐给他黄金百镒、车马十乘,还派他出使赵国,为他打开了通往成功的大门。在赵国,苏秦向赵肃侯详细阐述了 “合纵” 抗秦的策略,分析了各国的利害关系,指出六国联合起来足以抗衡强大的秦国。他的言辞恳切,条理清晰,让赵肃侯深以为然,当场封他为 “从约长”,并赐予他大量的财富和权力,让他代表赵国去游说其他四国。

此后,苏秦马不停蹄地穿梭于各国之间,凭借着非凡的智慧和出色的外交手段,他成功说服了韩、魏、齐、楚四国加入合纵联盟。公元前 334 年,六国君主在洹水会盟,共同推举苏秦为联盟的领袖,苏秦身佩六国相印,一时间权倾天下,成为了战国时期最炙手可热的人物。曾经看不起他的家人,得知苏秦飞黄腾达的消息后,态度发生了 180 度的大转变。当苏秦衣锦还乡时,父母早早地就在三十里外的路口迎接他,脸上堆满了笑容,眼神中满是骄傲;妻子再也不敢直视他,只能侧目而视,倾耳而听,对他恭敬有加;嫂子更是像蛇一样匍匐在地,一路跪着前行,向他磕头赔罪,言辞中充满了谦卑与讨好。面对嫂子的前倨后恭,苏秦感慨万千,忍不住问道:“嫂何前倨而后恭也?” 嫂子毫不掩饰地回答道:“以季子之位尊而多金。” 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却道尽了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也深刻地揭示了在权势和财富面前,人性的现实与复杂。苏秦的故事,是一个关于奋斗与逆袭的传奇,更是一面映照出势利现象的镜子。在他得势之前,家人对他百般嫌弃,亲戚朋友也对他避之不及,他感受到的只有世态的炎凉和人性的冷漠;而当他身佩六国相印,拥有了至高无上的权势和财富后,那些曾经疏远他的人却纷纷前来巴结讨好,态度变得无比恭敬和热情。这种巨大的反差,生动地展现了人们在面对权势和财富时的趋炎附势,也让我们看到了势利心态对人际关系的深刻影响。

孟尝君,作为战国时期齐国的贵族,以广纳门客而闻名于世,门下食客多达三千余人,这些门客来自五湖四海,形形色色,他们中有足智多谋的谋士,有武艺高强的武士,甚至还有一些看似一无所长的 “闲人”。孟尝君凭借着自己的权势和财富,为这些门客提供了优渥的生活条件,希望能在关键时刻得到他们的帮助,而这些门客也都曾对孟尝君信誓旦旦,愿为其效犬马之劳 。

然而,当孟尝君的命运发生转折时,他才真正看清了这些门客的真面目。当时,齐王听信了秦国和楚国的挑拨,认为孟尝君名声太大,功高震主,且在齐国专权,对自己的统治构成了威胁,于是便罢免了孟尝君的官职,将他逐出了朝堂。一夜之间,孟尝君从权势滔天的齐国贵族,沦为了一个失势的落魄之人。消息传出后,那些曾经围绕在他身边,享受着他的优厚待遇,对他阿谀奉承、信誓旦旦的门客们,瞬间作鸟兽散。他们纷纷收拾行囊,毫不犹豫地离开了孟尝君,去寻找新的靠山,生怕受到他的牵连,昔日热闹非凡的孟尝君府邸,如今变得冷冷清清,门可罗雀。

孟尝君望着空荡荡的庭院,心中充满了愤怒和失望。他怎么也想不到,自己平日里对这些门客如此慷慨,给予他们荣华富贵,可当自己遇到困难时,他们却如此薄情寡义,如此轻易地就抛弃了自己。这种被背叛的感觉,让孟尝君感到无比的痛苦和绝望 。

在这些离他而去的门客中,有许多人曾经在他面前表现得忠心耿耿,信誓旦旦地说要与他同生共死,可如今却为了自己的利益,不顾往日的情分,转身就走。他们的行为,让孟尝君深刻地体会到了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的残酷现实。

就在孟尝君陷入绝望之时,一个名叫冯谖的门客却始终不离不弃,坚定地站在他的身边。冯谖平日里看似默默无闻,甚至还曾因为一些要求被孟尝君满足后才停止抱怨,让其他门客觉得他贪得无厌、不知满足。但实际上,冯谖是一个极具智慧和远见的人,他早就料到了孟尝君可能会有今天的遭遇,也一直在默默地为他谋划着出路 。

为了帮助孟尝君重新获得权势,冯谖主动向他提出了一个计划。他向孟尝君借了一辆车,带着重金前往秦国。到了秦国后,冯谖见到了秦王,他深知秦王一直忌惮齐国的强大,而孟尝君在齐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于是便对秦王说:“天下游说之人来到秦国,无不想要强秦弱齐;而他们来到齐国,也无非是要强齐弱秦,秦国和齐国是注定要决一雌雄的国家,谁赢了就将统一天下。如今您知道孟尝君被齐王罢官了吗?能让齐国在天下立足的正是孟尝君,现在齐王罢免了他,他必定会怨恨齐王而背叛齐国。如果他背叛齐国而来秦国,那么齐国的情况都会告诉秦王,齐国就会被秦国打败,那时秦国就不得了了。您赶快暗中派人拿钱去联系孟尝君,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如果齐国醒悟过来,重用了孟尝君,那么胜负就未可知了 。” 秦王听了冯谖的话,觉得很有道理,心中十分高兴,立刻派人拿着重金去请孟尝君。

冯谖比秦王的使者先走一步回到齐国,他又见到了齐王,将对秦王说的那套说辞又对齐王说了一遍,同时还说道:“我听说秦国已经派人拿着重金来找孟尝君了,如果孟尝君真的去了秦国,那么齐国肯定会败给秦国,那时候临淄、即墨就都危在旦夕了。您何不在秦国使者到来之前,复用孟尝君,并且多多给他封地来道歉。这样孟尝君必定非常高兴地接受您的好意,秦国虽然是强国,但也不能把齐国的国相请过去呀。这样就破坏了秦国的阴谋,断绝了他称霸的野心 。” 齐王听后,意识到了事情的严重性,连忙派人到国境等候秦国使者,等到秦国使者进入齐国国境后,便告知他们齐王已经恢复了孟尝君的相位,还多给了他千户的封邑。秦国使者得知此事后,只好无奈地返回秦国 。

就这样,在冯谖的精心谋划下,孟尝君成功地官复原职,而且比以前更受齐王的重视。那些因为孟尝君被罢官而离开的门客,听说他又重新获得了权势,便又纷纷回来投靠他。孟尝君看到这些曾经背叛自己的门客又厚着脸皮回来,心中的怒火再次燃烧起来,他觉得这些人背信弃义,决定等他们来了,要把唾沫啐到他们脸上,好好羞辱他们一番 。

冯谖看到孟尝君如此愤怒,连忙下拜。孟尝君很诧异,问道:“您是为了那些门客下拜吗?” 冯谖回答说:“我不是为他们,我是为您说错了话。万物都有它的终结,万事都有它的道理,您知道吗?生必有死,这是自然规律。同样,富贵的人门客多,贫贱的人朋友少,这也是事物的必然规律。您没看过集市吗?早晨的时候,大家都争着进门;晚上的时候,都不顾一切地离开。他们不是喜欢早晨而厌恶夜晚,而是因为晚上他们想要的东西都没有了。您失位的时候,门客都离开您,这是人之常情,不能埋怨他们而断绝了门客来您这里的通路。希望您能像以前一样对待他们 。”

孟尝君听了冯谖的话,心中豁然开朗,他意识到冯谖说得很有道理。人情冷暖本就是世间常态,人们往往会因为利益而聚集在一起,也会因为利益的消失而各自散去。自己不能因为一时的愤怒,而失去了招揽人才的机会。于是,孟尝君听从了冯谖的建议,像以前一样对待那些回来的门客 。

孟尝君的故事,深刻地展现了人们在权势面前的趋炎附势和世态炎凉。当他得势时,门客们蜂拥而至,享受着他提供的荣华富贵,对他阿谀奉承;而当他失势时,这些门客却毫不犹豫地抛弃了他,选择了明哲保身。这种巨大的反差,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复杂和现实的残酷。同时,冯谖的话也让我们明白,在面对这种势利的现象时,我们应该保持理性和宽容,理解人性的弱点,不要过分执着于他人的背叛和冷漠,而是要学会从长远的角度去看待问题,把握好自己的人生方向 。

西汉名将李广,一生与匈奴作战七十余次,他箭术高超,作战勇猛,令匈奴闻风丧胆,被尊称为 “飞将军” 。李广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英勇事迹在民间广为流传,成为了人们心目中的英雄。然而,这位战功赫赫的名将,最终却以悲剧收场,他的遭遇,深刻地揭示了世态炎凉的残酷现实。

公元前 119 年,汉武帝发动了漠北之战,这是汉朝与匈奴之间的一场决定性战役。李广得知消息后,主动请缨出征,渴望在这场战役中立下战功,实现自己封侯的梦想 。汉武帝起初认为李广年事已高,不想让他冒险,但李广一再坚持,汉武帝最终答应了他的请求,任命他为前将军,跟随大将军卫青出征。

在出征前,汉武帝私下里对卫青说:“李广年纪大了,运气也不好,不要让他与单于正面交锋,以免误了大事 。” 卫青领命后,在行军途中,便将李广调往东路,让他与右将军赵食其一起从东路迂回包抄匈奴。李广心里明白,卫青这么做是因为汉武帝的嘱咐,他对此十分不满。他认为自己身为前将军,本应冲锋在前,与单于正面作战,如今却被调往东路,实在是不公平。他向卫青请求道:“我从少年时就与匈奴作战,如今终于有机会与单于正面交锋,我愿意做前锋,先与单于决一死战 。” 但卫青没有答应他的请求,李广无奈,只好愤愤不平地率领部队出发了。

东路路途遥远,且水草稀少,道路崎岖难行。李广和赵食其的部队在沙漠中艰难前行,由于没有向导,他们不幸迷失了道路。当他们终于找到正确的方向时,却已经错过了与卫青主力部队会合的时间 。而此时,卫青已经率领主力部队与单于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并最终取得了胜利。

李广和赵食其的部队到达时,战斗已经结束。卫青得知他们迷路的消息后,非常生气,他派长史去责问李广迷路的原因,并要求他到幕府中去接受审讯 。李广心中充满了愧疚和无奈,他对部下说:“我李广一生与匈奴作战,大小七十余战,如今却在这关键时刻迷路,没能赶上战斗,这难道不是天意吗?我已经六十多岁了,不想再去面对那些刀笔吏的审讯和羞辱 。” 说完,他便拔出佩剑,自刎而死 。

李广的死,让他的部下们悲痛欲绝,他们纷纷为这位英勇的将军感到惋惜。而那些曾经与他并肩作战的同僚们,在他死后,却表现出了截然不同的态度。有些人为了撇清自己与李广的关系,对他的死不闻不问;有些人则在背后议论纷纷,指责他的无能和失职,全然忘记了他曾经为国家立下的赫赫战功 。

曾经,李广在战场上威风凛凛,他的名字让匈奴胆寒,也让士兵们敬仰。他与士兵们同甘共苦,深受士兵们的爱戴。然而,当他遭遇挫折,陷入困境时,那些曾经围绕在他身边的人,却纷纷选择了离开或背叛 。这种世态炎凉的现实,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冷漠和势利。在权势和利益面前,人们往往会忘记曾经的恩情和友谊,变得自私和冷酷 。李广的悲剧,不仅仅是他个人的悲剧,更是那个时代世态炎凉的一个缩影。

从苏秦、孟尝君和李广的故事中,我们不难发现,“势利” 行为的背后,是复杂而微妙的人性在作祟 。趋利避害,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当人们面对权势和利益的诱惑时,往往会不自觉地选择对自己有利的一方,这是一种基于生存和发展需求的本能反应 。苏秦在得势之前,生活贫困潦倒,周围的人都认为他没有前途,对他避之不及,因为与他交往不仅不能带来任何好处,反而可能会被他拖累;而当他身佩六国相印,拥有了巨大的权势和财富后,人们看到了他身上的价值和利用空间,于是纷纷前来巴结讨好,希望能从他那里获得利益 。同样,孟尝君的门客们在他得势时,享受着他提供的优渥待遇,自然愿意围绕在他身边,为他效力;而当他失势后,这些门客们担心自己会受到牵连,失去现有的利益,所以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离开 。这种趋利避害的本能,使得人们在人际交往中,往往会根据对方的权势和财富来决定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从而导致了势利现象的产生 。

自私自利也是人性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很多情况下,人们往往只考虑自己的利益,而忽视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李广在迷路失期后,他的同僚们为了避免自己受到牵连,纷纷对他的死采取了冷漠的态度,甚至在背后指责他,全然不顾及他曾经为国家立下的赫赫战功以及他们之间曾经的情谊 。这种自私自利的行为,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阴暗面,也让势利现象变得更加普遍和严重 。

在《资治通鉴》中,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 。例如,在汉朝时期,卫青和霍去病因为受到汉武帝的宠信,权势滔天,他们的身边聚集了众多的门客和追随者 。这些人之所以围绕在他们身边,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看到了卫青和霍去病身上的权势和利益,希望能够借助他们的力量来实现自己的目标 。而当卫青和霍去病的权势逐渐衰落时,这些门客和追随者也纷纷离去,转而寻找新的靠山 。又如,唐朝时期的杨国忠,凭借着杨贵妃的得宠,位极人臣,权势熏天 。一时间,朝廷上下的官员们纷纷对他阿谀奉承,讨好巴结 。然而,当安史之乱爆发,杨国忠的权势受到威胁时,那些曾经对他谄媚至极的官员们,却立刻露出了真面目,有的甚至落井下石,对他进行攻击和指责 。

这些历史事件都充分表明,势利现象在历史长河中具有普遍性和规律性 。它不受时间、地域和社会制度的限制,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无论是在东方还是西方,都存在着这种现象 。势利现象的存在,不仅影响了人际关系的和谐与稳定,也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产生了一定的阻碍 。它使得人们过于关注权势和利益,而忽视了真正重要的东西,如品德、才华和友谊等 。同时,势利现象也容易导致社会的不公平和不公正,使得那些有权有势的人能够轻易地获得更多的资源和机会,而普通人则往往难以与之竞争 。

在当今社会,势利现象依然屡见不鲜 。在人际交往中,有些人会根据对方的身份、地位和财富来决定自己的态度和行为 。例如,在一些社交场合,人们往往会对那些有权有势或有钱的人趋之若鹜,而对普通人和弱势群体则缺乏关心和尊重 。在职场中,也存在着类似的现象 。一些员工会对领导阿谀奉承,讨好巴结,而对同事则可能会因为职位、权力或业绩的差异而区别对待 。这种势利的行为,不仅会破坏职场的和谐氛围,也会影响团队的协作效率 。比如,有些员工为了讨好领导,不惜在背后说同事的坏话,或者在工作中故意给同事使绊子,这种行为不仅损害了同事之间的关系,也会对整个团队的工作产生负面影响 。

在生活中,势利现象也会给我们带来很多困扰 。比如,当我们遇到困难时,那些平时与我们交往密切的人,可能会因为我们暂时失去了利用价值而选择远离我们 。而真正的朋友,却会在我们最需要帮助的时候,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 。就像孟尝君的门客,在他得势时,他们享受着他的优厚待遇,对他阿谀奉承;而当他失势时,他们却纷纷离开,只有冯谖始终不离不弃 。这种对比,让我们深刻地认识到,真正的友谊不应该建立在权势和利益的基础上,而应该是基于真诚和信任 。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势利之人和现象呢?首先,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被权势和利益所迷惑 。我们要明白,一个人的价值不应该仅仅取决于他的身份、地位和财富,而更应该体现在他的品德、才华和为人处世的态度上 。我们要学会欣赏和尊重他人的内在品质,而不是仅仅关注他们的外在条件 。其次,我们要坚守自己的原则和底线,不随波逐流 。当我们面对势利之人的行为时,不要轻易地妥协和迎合,而是要勇敢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态度 。同时,我们也要学会保护自己,避免受到势利之人的伤害 。比如,在与势利之人交往时,我们可以保持一定的距离,不要过于亲近,以免被他们的行为所影响 。最后,我们要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让自己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 。只有当我们自身具备了足够的实力和魅力时,才能吸引真正的朋友和合作伙伴,而不是那些仅仅看重我们权势和利益的人 。

《资治通鉴》中所揭示的势利现象,虽然跨越了千年的历史,但依然与我们当下的生活息息相关 。它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复杂和现实的残酷,也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应该坚守真诚、善良和尊重的原则,不被势利的心态所左右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建立起真正的友谊和良好的人际关系,让自己的人生更加充实和有意义 。正如古人云:“以利相交,方得长久;以心相交,方能成其久远 。” 愿我们都能在这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保持一颗纯净的心,用真诚去对待他人,用智慧去应对势利,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

《资治通鉴》宛如一部宏大的历史长卷,将千年前的风云变幻与人性幽微一一展现在我们眼前,其中关于 “势利” 的种种故事,就像一面面镜子,清晰映照出人类社会中永恒不变的现实。从苏秦的得势与落魄、孟尝君的门客离散与回归,再到李广的悲壮结局,这些历史人物的命运起伏,无一不在诉说着势利现象的存在及其对人际关系和个人命运的深刻影响 。

势利,它是人性本能与现实利益相互交织的产物,古往今来,始终存在于人际交往的各个角落 。然而,我们不能仅仅将其视为一种负面的社会现象而一味批判,更应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学会洞察人心,理解人性的复杂与多面 。在面对势利之人和现象时,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守自己的原则和底线,不被权势和利益所左右 。同时,也要反思自己的行为和价值观,避免陷入势利的陷阱,成为自己曾经厌恶的那种人 。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 。通过研读《资治通鉴》,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过去,把握当下,以更加从容和智慧的姿态面对未来的人生 。让我们以史为鉴,在势利的浪潮中,保持内心的纯净与坚定,追求真诚、善良和有价值的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