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沂蒙精神
发布时间:2025-10-20 18:02 浏览量:12
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沂蒙精神
坚持人民主体性促进沂蒙精神代代相传
沂蒙精神之所以具有穿越时空、影响久远的强大精神力量,根本奥秘在于这是一种以人民为主体的先进精神形态。牢牢把握人民主体性这一红色基因,运用“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深邃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增强人民主体意识、激发人民主体创造,是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促进沂蒙精神发扬光大、代代传承的根本着力点。
人民主体性是沂蒙精神的生成逻辑和鲜明特质。人民主体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基本观点。沂蒙精神作为一种具有厚重历史内涵和巨大时代价值的先进精神形态,正是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性思想的本质体现,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主体性的集中彰显。一方面,中国共产党真心实意依靠人民、全心全意为了人民,有力唤醒了沂蒙人民的主体意识、培育了沂蒙人民的主体觉悟。沂蒙山区既是一块文化厚土,又是一块革命热土。各级党组织扎根沂蒙,共产党人与人民患难与共、生死相依,赢得了沂蒙人民的衷心爱戴和自觉认同,转化为听党指挥坚信不移、紧跟党走坚定不移的自觉行动。另一方面,沂蒙人民深明大义、顾全大局、牺牲自我、无私奉献的优秀品格和博大情怀,有力强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支撑了中国革命。“最后一碗米,用来做军粮;最后一块布,拿来做军装;最后一个儿郎,送他上战场”,生动诠释了沂蒙人民倾其所有献身革命的崇高境界。沂蒙人民用自己的模范行为和崇高品格诠释了一个伟大真理:“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
人民主体性是沂蒙精神穿越时空、与时俱进的内在动力。沂蒙精神既是历史的、又是时代的,与时俱进、代代相传,决定性因素是沂蒙精神所深刻蕴含的人民主体性。首先,沂蒙精神所深刻蕴含的人民主体性,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进一步丰富完善,转化为“紧跟共产党、改造旧山河、建设新家园、为国作奉献”的强大动力。先进生产关系的建立,人民当家作主制度的巩固,空前唤醒了沂蒙人民的主体意识、激发了沂蒙人民的主体觉悟。红嫂原型明德英,将自己用乳汁哺救受伤小战士的行为长期埋进心底,直到20世纪60年代一个极偶然的机会,她的这一事迹才被发现,70年代才得以广泛宣传,成为沂蒙精神的鲜活形象和光辉丰碑。在革命战争年代即创造辉煌事迹的沂蒙六姐妹,带着战场的硝烟,藏起往日的荣誉,立即投身社会主义建设大潮,在新的战斗岗位上继续建功立业。用小车推出淮海战役胜利、推出新中国诞生的无数支前模范,在社会主义建设大道上车轮滚滚、继续向前。这一个个鲜活典范、一桩桩感人事迹,在沂蒙大地层出不穷、不胜枚举,生动诠释着沂蒙精神所深刻蕴含的人民主体性的巨大力量。其次,沂蒙精神所深刻蕴含的人民主体性,在改革开放新时期进一步发扬光大,转化为开拓创新抓机遇、锐意进取奔小康、红色传统代代传、艰苦奋斗作奉献的强大动力。由于历史和自然条件的影响,改革开放初期沂蒙山区还比较贫困。沂蒙精神是不是过时了?能不能跟上改革开放步伐?能不能给人民带来更大利益和幸福?20世纪90年代在沂蒙大地竞相涌现的众多先进典型,成为沂蒙精神转化为推进改革开放强大力量的生动写照。享有“南义乌、北临沂”美誉的临沂大市场,更是集中体现了沂蒙人民敢为人先、敢闯敢干、艰苦创业、迎难而上的时代品格,彰显了沂蒙精神所内在具有的强大活力和不竭动力!最后,沂蒙精神所深刻蕴含的人民主体性,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进一步淬炼升华,转化为水乳交融筑根基、党群同心排万难、生死与共代代传、优良作风聚人心的强大动力。如何密切新形势下的党群关系、解决党在长期执政中面临的独有难题?沂蒙精神所深刻蕴含的人民主体性提供了深刻启示。近年来,临沂市委把握沂蒙精神核心要义,深化为民服务体制改革,创造了“12345·临沂首发”智能化平台,架起了党群同心、政民互动的连心桥,为改进党政机关作风、激发人民创造活力构建起有效的制度化平台,使沂蒙精神的人民主体性特质得到进一步弘扬和彰显。
紧紧围绕弘扬人民主体性促进沂蒙精神发扬光大、代代传承。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人民为主体和中心的现代化。这一鲜明特质和发展要求,与沂蒙精神蕴含的人民主体性高度契合,对新征程上促进沂蒙精神发扬光大、代代传承,赋予了新的内涵、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是紧紧围绕不断增强人民主体意识,促进沂蒙精神发扬光大、代代传承。人民主体意识是推进社会变革的重要前提和强大杠杆。牢牢把握人民主体性这一核心要素,运用各个历史时期涌现出来的有血有肉、可敬可亲的沂蒙精神典型教育人、感召人、鼓舞人、激励人,把沂蒙精神蕴含的人民主体意识转化为继续艰苦奋斗建设现代化国家的自觉行动。二是紧紧围绕充分发挥人民创造活力,促进沂蒙精神发扬光大、代代传承。人民创造精神和创造活力,是沂蒙精神最具有传承性和渗透力的红色基因。革命战争年代,沂蒙人民在党组织领导下,想方设法克服困难,节衣缩食支援革命,谱写了一曲曲感天动地的沂蒙颂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沂蒙人民响应党的号召,坚定跟党前行,用极大的热情和主体创造支撑起社会主义制度大厦。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沂蒙人民开拓创新、锐意进取、艰苦奋斗、永不停歇,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跨越式发展奇迹。历史深刻表明,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无比巨大的,是在新征程上促进沂蒙精神发扬光大、代代传承的最重要生长点。三是紧紧围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促进沂蒙精神发扬光大、代代传承。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以人民主体性为鲜明特质的沂蒙精神,蕴含着提高人的主体觉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政治和文化功能。随着传承弘扬沂蒙精神的不断深入,沂蒙精神的育人功能必将进一步释放,在汇聚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磅礴力量中发挥更大作用。
(作者系中国政治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山东省社科联特聘专家)
从三个维度推动新时代沂蒙精神传承
白 皓
新时代传承弘扬沂蒙精神是牢记嘱托担当使命的重大责任。推动沂蒙精神代代相传的战略逻辑在于它不仅是历史记忆的延续,更是以精神力量赋能时代发展的主动作为;不仅是红色基因的赓续,更是以精神优势塑造发展优势的实践自觉,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永不枯竭的精神动力。
新时代传承沂蒙精神的价值意蕴
沂蒙精神与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同源同宗、一脉相承,是齐鲁儿女躬身践行伟大建党精神的实践典范。在新时代历史坐标下,传承弘扬沂蒙精神既是历史逻辑的必然演进,更是现实发展的时代命题。
沂蒙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初心使命的生动彰显。作为党的初心使命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具象呈现,其形成历程本身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实践载体。党的初心使命绝非抽象的政治宣示,而是通过解决群众最关切、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历史进程中凝聚的价值共识和精神共鸣。沂蒙精神正是这种共识与共鸣的集中凝练。从本质上看,沂蒙精神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现实产物,其“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核心要义,深刻彰显党的群众路线的实践伟力,明晰了群众主体性的现实逻辑,为新时代激发人民创造伟力提供了重要思想启迪。
沂蒙精神内蕴着中华民族精神的文化基因。沂蒙精神的孕育发展深植于特定文化土壤,根植于沂蒙地区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民为邦本”的传统理念升华为“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重义轻利”的文化品格淬炼为“无私奉献”的精神追求,“家国同构”的价值取向熔铸为“爱党爱军”的政治情怀,形成了对党的领导与民族复兴的高度政治认同。这种文化转化机制,既赓续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又赋予其社会主义的时代意蕴,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供了有益实践路径。
沂蒙精神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能。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传承弘扬沂蒙精神将为复兴伟业注入不竭动力。当前,面对改革攻坚的深层次矛盾、乡村振兴的时代课题、共同富裕的战略任务,尤需以精神之钙强基固本。沂蒙精神所承载的坚定理想信念,是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执着坚守,为民族复兴锚定了根本方向;其蕴含的艰苦奋斗精神,既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实践中积淀的生存智慧,更是新时代应对发展挑战的关键路径,必将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注入更为深厚的精神滋养,对凝聚亿万人民奋进新征程的磅礴力量发挥重要引领作用。
新时代传承沂蒙精神的内在逻辑
新时代传承沂蒙精神的内在逻辑深刻体现为精神内核、历史记忆与实践载体的有机统一。其中,精神内核的坚守是传承的根本前提,历史记忆的延续是传承的根基支撑,实践载体的创新是传承的关键路径。三者相互关联、协同发力,共同构建起沂蒙精神传承的完整逻辑体系。在新时代语境下,传承沂蒙精神不仅是守护红色基因的历史使命,更是激活精神力量、服务现实实践的重大时代课题。
坚守精神内核,从根本上确保传承“不变色”。沂蒙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蕴含着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价值追求与崇高风范。这种精神是对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的生动实践。传承沂蒙精神,最根本的是要传承党为人民谋幸福的赤诚初心与坚定信念,传承党激发人民群众的历史主动性的政治智慧,传承党与群众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双向奔赴。这确保了红色基因在代代相传中“不变色”“不褪色”,进而将这种精神密码转化为团结奋斗的广泛思想共识,使“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升华为破解发展难题的“金钥匙”,让理想信念的火种持续驱动改革创新的强大引擎,最终将沂蒙精神的磅礴力量熔铸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坚定精神自觉与战略定力。
延续历史记忆,从根基上确保传承“不断线”。沂蒙精神独特而鲜明的特质,绝非抽象的概念,它由无数具体、鲜活、感人的历史记忆所承载与诠释。这些记忆是沂蒙精神的源头活水,是其生命力的根基。沂蒙精神的传承,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这些历史记忆在当代的延续与生动再现。唯有还原历史场景、讲述真实故事,才能让后人深刻理解沂蒙精神从何而来、因何伟大,才能激发情感的共鸣与传承的自觉。应当明确,沂蒙精神从来不是“独角戏”,而是“大合唱”;这些故事绝不仅是英雄主义的赞歌,更是“党群同心”最朴实、最生动、最深刻的体现。
创新实践载体,从关键处确保传承“不空洞”。沂蒙精神虽以抽象形式存在,却依托可感知、可参与的实践活动为载体。红色教育基地、文艺作品、志愿服务等载体,成为沂蒙精神从历史记忆转化为现实力量的桥梁。
新时代传承沂蒙精神的方法创新
新时代传承沂蒙精神需以方法论创新为牵引,构建以教育为根基、故事为载体、资源为纽带的传承体系,将红色精神火种植入代际认知场域,夯实理想信念的价值基石。唯有通过多维度、系统性的传承实践,才能使沂蒙精神在新时代持续焕发活力,为民族复兴提供精神支撑。
强化顶层设计引领,构建系统性传承治理体系。新时代沂蒙精神传承需以顶层设计为统领,打造矩阵式传承模式,从教育传播、理论研究、实践转化等多维度构建协同发展框架,形成资源统筹、内涵深化、机制健全的系统性格局,充分激活沂蒙精神的时代价值。
借力科技赋能支撑,打造数字化传承矩阵。数字信息技术深刻重塑着人类生产生活方式,为激活沂蒙精神传播效能、扩大时代影响力开辟新路径。在内容生产层面,依托人工智能技术创新红色叙事表达:运用AI文本生成技术,基于海量史料创作兼具史实严谨性与情感张力的红色故事;同步打造虚拟红色讲解员IP,通过深度学习历史文献与方言特征,实现对沂蒙精神的个性化演绎与生动诠释。
深耕文艺创作纽带,拓展多元化表达载体。在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的语境下,文艺创作以具象化、审美化的表达激活沂蒙精神情感内核,架起价值传播桥梁,推动历史记忆升华为全民共情的精神力量。构建“舞台叙事—影视传播—文创赋能”多元表达体系,实现沂蒙精神在艺术形态中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红色基因深度融入当代生活。
依托专业队伍建设,实现全域化宣讲覆盖。专业宣讲队伍是贯通红色文化传播“最后一公里”的核心力量。通过建立多元主体协同、分众精准触达、多维场景渗透的宣讲体系,将沂蒙精神从理论话语转化为可感知、可践行的生动实践,推动红色基因深植社会肌理。
聚焦实践转化目标,驱动传承成果赋能发展。沂蒙精神既是历史丰碑,更是新时代发展的精神引擎。将其内核深度融入经济建设、乡村振兴与基层治理,构建产业升级、文化赋能、社会共治的实践转化体系,形成精神引领发展、发展反哺传承的良性循环,使沂蒙精神在新时代焕发持久生命力,从历史记忆转化为推动社会进步的现实力量。
〔作者系山东省委党校(行政学院)分管日常工作的副校(院)长、沂蒙干部学院院长〕
准确把握沂蒙精神历久弥新的内在规律
杨金卫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唯有精神上站得住、站得稳,一个民族才能在历史洪流中屹立不倒、挺立潮头。”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为主要内涵的沂蒙精神历久弥新、与时俱进,对于加强党的建设、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凝聚广大人民群众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更加凸显出其重要的时代价值和启迪意义。新时代新征程,大力传承弘扬沂蒙精神,必须深刻把握沂蒙精神的思想内涵,准确把握沂蒙精神历久弥新的内在规律,深入研究确保沂蒙精神代代相传的实践路径和推进措施。
近年来,山东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在红色资源保护利用、红色文化研究阐释和宣传教育、红色主题文艺创作、红色文化活化传承等方面下功夫,积极打造沂蒙精神代代相传、红色文化传承的精神文化高地。编制出台了《山东省红色基因传承工程实施方案(2023—2027年)》《山东省红色文化保护传承条例》《山东省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实施意见》《山东省传承弘扬沂蒙精神条例》等政策法规,为推进红色资源保护利用、传承红色基因提供了政策法规保障。为了让红色资源“活起来”,让红色基因、沂蒙精神传下去,近年来山东将沂蒙精神纳入主题学习教育、党员干部培训、单位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学习体系中,持续强化用红色资源和沂蒙精神凝心聚力、铸魂育人。为了让党的创新理论和红色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山东着力运用文学、戏剧、音乐、舞蹈等形式,推出了民族歌剧《沂蒙山》、舞剧《乳娘》、现代京剧《奇袭白虎团》、杂技剧《铁道英雄》等作品,在全国全省引起强烈反响。加强对山东党史资料的征编、挖掘、抢救,编纂出版《“胶东黄金密运中央”史料选编》《血染的丰碑——四五烈士传》等研究成果,为党员干部群众了解红色历史、感悟革命精神提供了生动载体。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必须始终牢记初心使命,自觉弘扬践行沂蒙精神,推进沂蒙精神代代相传,凝聚力量、鼓舞士气、激励人心、共同奋斗,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山东篇章贡献力量。
坚持系统思维、顶层设计,深入挖掘红色资源。做好沂蒙精神代代相传的工作,传承红色基因、红色文化,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必须加强科学规划、顶层设计,全面摸清掌握山东与沂蒙精神相关的红色文化、红色资源状况,利用现代技术建立沂蒙精神红色文化资源大数据库,明确资源种类、划分利用等级,全面做好沂蒙精神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作。探索尝试用历史、人文、文艺等不同视角,对沂蒙精神红色文化遗产再深入挖掘、再提炼升华,突出历史情境、历史结构、历史叙事,引发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对沂蒙精神的情感共鸣和思想共振。
坚持思想引领、理论先行,深化沂蒙精神研究。全面收集梳理沂蒙精神的相关历史资料,深入发掘提炼体现中国共产党人精神的生动素材,有效拓展运用山东全域红色文化资源。发挥山东沂蒙精神研究会统筹协调组织作用,深入开展沂蒙精神的思想理论和实践创新研究,设立一批学术项目和研究课题,创办沂蒙精神研讨会等常设性交流平台,培育造就研究骨干力量,着力推出一批高品质学术精品。
坚持重在践行、以文化人,大力弘扬沂蒙精神。沂蒙精神昭示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人民至上,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把党的奋斗目标和人民群众需求期待紧密结合起来,这是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所在,也是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根本所在。新时代新征程,必须大力弘扬沂蒙精神,确保沂蒙精神代代相传,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永远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本色,凝聚起团结奋进的精神力量。
坚持守正创新、突出重点,打造沂蒙红色品牌。充分利用红色文化资源,突出抓好以沂蒙精神为代表的红色文化精品,利用“互联网+”“人工智能+”灵活多变、内容丰富、易于传播的特点,努力突出重点、打造亮点、推出精品,向大众提供覆盖广、多层次、易接触、可持续、有趣味的红色文化产品。深入发掘、塑造与沂蒙精神有关的革命英雄、先进模范人物,让在各个历史时期为时代精神立像的英雄楷模和时代先锋重新焕发光彩。坚持传统表现手法与现代科技手段运用相结合,推进文学、艺术、影视、视频等各个文学艺术门类文艺精品的创作生产,并且在沂蒙精神、红色文化的贯穿结合融入上下功夫。
坚持完善机制、优化格局,汇聚精神文化力量。做好沂蒙精神代代相传的工作,必须推动红色教育贯穿精神文明建设和国民教育全过程,融入改革发展稳定和现代化强省建设的各方面,形成红色文化育人、沂蒙精神践行、推动改革发展的新格局。党的宣传部门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出台相应政策,对各级各类学校的红色教育提出明确要求,建立巡视检查、工作汇报、经验交流、推广宣介等工作机制,积极营造沂蒙精神传承发展的良好氛围,不断提升沂蒙精神弘扬传承的能力水平,努力打造践行运用沂蒙精神推动事业发展、强省建设的红色高地。
(作者系山东社会科学院党的建设研究中心主任、山东沂蒙精神研究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