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金不高?这 2 大意想不到的好处你要知道!

发布时间:2025-10-24 00:05  浏览量:9

上个周末,在社区中心的手工课上,65岁的李阿姨给我们展示了她新学的编织手艺。她退休金不高,每月只有两千多块,却活得比谁都充实快乐。

“钱少有钱少的活法,”她边织毛衣边说,“关键是看你怎么安排。”

这句话让我思考了很久。确实,在普遍追求高退休金的今天,那些退休金不高的女性,反而常常活出了另一种精彩。她们在有限的收入里,找到了无限的生活可能。

如果你也因为退休金不高而焦虑,不妨看看这两个意想不到的好处。

少了“安逸的惰性”,多了生活的“参与感”

我的邻居王老师退休前是小学教师,退休金不高,但她从没闲着。上午在社区教孩子们写字,下午去老年大学学钢琴,晚上还要和老姐妹们跳广场舞。

有次我问她:“您这么奔波,不累吗?”

她笑着说:“正因为钱不多,才更要动起来。闲着反而容易生病。”

这话很有道理。退休金高的女性,容易陷入“靠钱养老”的思维定式,觉得有了足够的钱就能安享晚年。但很多时候,过度的安逸反而会让人失去活力。

相比之下,退休金不高的女性往往更愿意走出去。她们可能在超市做理货员,可能在图书馆当志愿者,或者在小区里帮忙照看孩子。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事情,却让她们保持着与社会的连接。

就像作家村上春树在《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中写的:“痛苦无法避免,磨难却可以选择。”选择保持活跃,就是选择了健康的生活方式。

少了“金钱的屏障”,多了亲情的“流动感”

朋友的母亲刘阿姨,退休金只有一千八,却是全家最受爱戴的人。

每到周末,儿女们都抢着接她回家住;孙子孙女最喜欢和她一起做手工;就连小区里的年轻人,也爱找她聊天。

我问她秘诀是什么,她说:“我不把自己当老人,也不把钱看得太重。”

这让我想起另一位退休金较高的阿姨。她经济独立,很少向子女开口,但渐渐地,子女也觉得“妈妈什么都不缺”,联系就少了。

刘阿姨的情况正好相反。儿子经常给她买新衣服,女儿隔三差五转点钱给她。她从不觉得这是施舍,反而很开心:“这说明孩子们心里有我。”

这种温暖的互动,让人感受到亲情最本真的样子。不是单向的索取或给予,而是自然而然的相互关怀。

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为“适度依赖”——既保持独立,又懂得在需要时寻求帮助。这种能力,让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

生活的质感,不在于数字的大小

认识一位退休的护士长,她的退休金在同龄人中属于偏低的。但她把生活过得有声有色:阳台上种满了蔬菜,每天给邻居送自己做的点心,还在社区组织了一个读书会。

她说:“钱少反而让我更清楚地知道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确实,当我们不再被金钱的数字所困,反而能看见生活中那些真正珍贵的东西:健康的身体、和睦的家庭、真诚的朋友,还有不断学习成长的可能。

如何把“劣势”变成“优势”?

如果你也面临着退休金不高的状况,不妨试试这几个方法:

首先,培养一两项能带来小额收入的爱好。比如做手工皂、编织工艺品,既能打发时间,又能贴补家用。

其次,保持开放的心态。愿意接受新事物,愿意结交新朋友,愿意尝试新的生活方式。

最重要的是,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不要把注意力集中在“没有什么”上,而要用心发现“拥有什么”。

说到底

退休金的高低,从来不是衡量生活质量的唯一标准。

就像孔子称赞颜回那样:“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真正决定生活品质的,从来不是银行账户上的数字,而是我们对待生活的方式。

那些能把普通日子过出滋味的人,往往不是最有钱的,而是最懂得生活的人。她们知道,幸福不是拥有更多,而是需要更少;不是追求完美,而是学会欣赏不完美中的美好。

所以,如果你的退休金不高,不妨把它看作是一个重新定义生活的机会。少了一些物质的牵绊,反而多了一份心灵的自由。

毕竟,最好的养老方式,不是存够多少钱,而是始终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和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