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策》惠子说劝太子,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说理课

发布时间:2025-10-25 11:13  浏览量:11

《战国策》里记载了很多有趣的故事。

假如你的父母亲不幸离世,下葬的日期早已定好。但是,当天适逢天降大雨或大雪。如果按计划,就会大费周章,徒增困难,让亲戚朋友抱怨,这种情况你应该怎么做呢?

《战国策》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有教益的案例,值得借鉴。

魏惠王死,葬有日矣。天大雨雪,至于牛目,坏城郭,且为栈道而葬。群臣多谏太子者,曰:“雪甚如此,而丧行,民必甚病之,官费又恐不给,请弛期更日。”太子曰:“为人子,而以民劳与官费用之故而不行先王之丧,不义也。子勿复言!”

公元前319年,魏惠王驾崩,享年81岁。这个年龄就是在今天也不常见,在2000年的古代,尤其作为帝王,就特别难得。

君王的安葬是国之大事,安葬的日子定下来了。可是,到那一天,天降雨雪,雪大的跟牛眼睛一样,把城墙都砸坏了。太子准备在路上铺上木板去安葬,大臣们都反对,就劝谏太子说:

雪这么大,还要发丧,老百姓会非常痛恨,费用还要花不少,请延后几日再安葬。

天降大雪,肯定给安葬肯定带来诸多不便,推迟几日也未尝不可。尤其君王离世,适逢天降大雪,其实是一个很好的由头。说明君王的离去,感动了上苍,就降下大雪,以示挽留,这恰好是延迟安葬的最好理由。由此也可以说明,魏惠王深受民众爱戴,连上天都感动了,降下祥瑞来挽留。

总之,同样一件事情,两种不同的看法,两种不同的措施,就会受到两种不同的效果,有天壤之别。

作为儿子,就因为老百姓怕辛苦有怨恨,朝廷要花费用,就不按既定计划安葬先王,于礼不义。你们不要再说了!

见太子的态度如此强硬,大家也只好不再多言,转身去找犀首公孙衍诉说。

群臣皆不敢言,而以告犀首。犀首曰:“吾未有以言之也。是其唯惠公乎!请告惠公。”惠公曰:“诺。”

但是,犀首也无可奈何,他觉得只有找惠公才行,就跟惠公说了这件事。惠公欣然答应,就驾车去劝说太子。

驾而见太子,曰:“葬有日矣。”太子曰:“然。”惠公曰:“昔王季历葬于楚山之尾,栾水啮其墓,见棺之前和。文王曰:‘嘻!先君必欲一见群臣百姓也夫,故使栾水见之。’于是出而为之张于朝,百姓皆见之,三日而后更葬。此文王之义也。今葬有日矣,而雪甚,及牛目,难以行,太子为及日之故,得毋嫌于欲亟葬乎?愿太子更日。先王必欲少留而扶社稷、安黔首也,故使雪甚,因弛期而更为日。此文王之义也。若此而弗为,意者羞法文王乎?”

惠公和太子的对话很有意思,惠公首先问太子:下葬的日子定下了吗?太子说:早定下来了。惠公就说:过去,周王季历安葬在楚山脚下,结果,地下渗水把棺材都泡了,棺材前面的横木都露了出来。文王知道以后说:

哎!先王肯定是想见群臣和百姓了,所以,就让地下水把他的棺材泡了出来,和大家相见。

你看,就这一件事,先人的坟墓被淹,棺材给泡了,在常人的眼里,这不是一件好事。但是,在周文王的眼里,那就不一样。换一个角度看,坏事也会变好事。

既然是好事,先王要见群臣和百姓,怎么办呢?

于是,文王就干脆把先王的棺木挖了出来,直接陈列在朝堂,供群臣和百姓瞻仰,让人人都能看到,三日后,又重新下葬。

惠公最后总结说:

意思是,这才是周文王所行的大义。

具体什么才是礼之大义,惠公给出的解释。实际上,也不是惠公给出了解释,而是周文王用行动做出了最好的诠释。可见,同一件事,关键是你怎么理解,怎么去做。不同的做法就会受到不同的效果。

随后,惠公就把话锋一转,说到了当下惠王的安葬事宜。他说:现在安葬的日子已经定下了,但是,赶上大雪天,雪大的如牛眼睛一样,无法出行,太子因为日期已定下的原因,就执意要下葬,是不是有下葬了就了事的嫌疑呢?希望太子能够更改安葬日期。

为什么要更改日期呢?惠公给出了一个令人满意,完全符合文王大义的解释。

更改日期不简单是因为天降大雪,怕老百姓有怨恨,朝廷多花费用,而是因为先王多想再活五百年,留下来再多看一看自己的江山社稷和黎民百姓,所以,才让天降大雪。

你看,同样一件事,惠公这样一解释,马上豁然开朗,境界就上了一个层次。

因为天降大雪,推延安葬,重新确定安葬日期,这就是文王的大义。

惠公在这里再一次明确了什么是大义。所谓的义,不是墨守成规,而是因时因事变化,合乎人情天道。

不只是如此,惠公还进一步指出,如果这样合理的事都不去做,那就会有人认为,我们有愧于效法文王了。

周文王是一代贤王,被后世所敬仰,是后世君王学习的榜样。但是,如果口头标榜效法文王,实际行动做出来的却和文王所奉行的大义背道而驰,这就不是一个笑话吗?

太子曰:“甚善!敬期,更择日。”

面对如此生动的教诲,太子欣然领教,就决定另择日期,安葬先王。

这个故事给我们很多收获。

什么是礼之大义?站在不同的角度,会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理解会达到不同的效果。其次,对一件可能是坏事的事,怎么看待?不同的看待,就会带来不同的处理;不同的处理又会带来不同的效果。从最后的效果考虑,一定是要从追求好的结果出发来考虑问题。

另一方面,还有一大收获就是惠公说服他人的技巧。

首先,他没有一上来就直奔主题,而是先讲了一个同样的事例,引起对方的思考和重视。需要强调的是,这个事例的主角,一定是高大且最好是对方仰慕的榜样。对于类似同样的事情,你学习的榜样怎么处理的?你是不是也要向他学习?因为你平时标榜向他学习,但是,同样的事,他是怎么处理的?而你又是怎么处理的?难道你不需要在实际行动中向他学习吗?还是学习他仅仅是一句口号。这等于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就没有说服不了的人。

惠子不只是推行他的学说,还通过魏太子安葬先王来阐述文王的大义。阐述文王的大业来昭示天下,难道他功劳还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