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故事: 镜中魍魉
发布时间:2025-10-25 12:00 浏览量:10
清道光年间,汴梁城的古玩街藏着一家不起眼的“宝镜斋”,掌柜是个叫陈墨的落魄秀才。他祖上曾官至翰林,败落后只留下一屋旧物,其中最奇特的是一面黄铜古镜——镜身刻满缠枝莲纹,镜面却始终蒙着一层薄雾,据说能照出人心底的执念,陈墨却只当它是件普通古董,随意摆在柜台角落。
图片为AI生成
一日,城里的盐商张万贯带着管家登门。张万贯肥头大耳,腰间玉佩晃悠悠,进门就拍着柜台喊:“陈秀才,把你这儿最值钱的宝贝拿出来!我儿子要进京赶考,得买件镇宅的物件!”陈墨瞥了眼他脑满肠肥的模样,慢悠悠取出那面古镜:“这面‘照心镜’,祖传的物件,能照出人心善恶,五十两银子。”
张万贯凑上前,对着镜子一照,却只看到自己油光满面的脸,顿时嗤笑:“什么破镜子,连我的玉佩都照不清,还敢卖五十两?”陈墨不慌不忙:“张老爷,这镜子要在子时对着月光照,才能显出真容。”张万贯半信半疑,又觉得这镜子古色古香,摆在家里能撑门面,便付了银子,让管家扛着镜子走了。
当晚子时,张万贯按照陈墨的说法,将镜子摆在院中月光下。镜面的薄雾渐渐消散,竟真的映出画面——不是他的模样,而是一座金山,他正趴在山上,大口吞咽着金银珠宝,身后无数衣衫褴褛的百姓在哭泣。张万贯吓了一跳,以为是眼花,揉了揉眼睛再看,画面又变成他克扣盐价、逼死盐农的场景。他又惊又怒,一脚踹翻镜子:“妖镜!竟敢污蔑我!”
可从那以后,怪事就缠上了张万贯。他夜里总做噩梦,梦见自己掉进装满金银的地窖,却被珠宝活活压得喘不过气;白天吃饭时,碗里的山珍海味竟变成了泥土,咽下去满嘴苦涩。更奇怪的是,他的儿子原本聪慧,自从镜子进了门,竟变得痴痴呆呆,整日对着镜子傻笑,嘴里念叨着“金子、银子”。
张万贯请来道士驱邪,道士对着镜子看了一眼,转身就走,只留下一句:“镜中是你本心的魍魉,我驱不了。”张万贯走投无路,又找到陈墨,把镜子往柜台上一摔:“你这妖镜害我家破人亡,快把银子退给我!”
陈墨捡起镜子,轻轻擦拭着镜身:“张老爷,镜子没害你,是你自己的贪心害了你。这镜子照出的,是你心底最真实的欲望。”说着,他将镜子对准张万贯,镜面再次浮现画面——张万贯为了霸占盐田,放火烧了盐农的茅屋,老人和孩子在火中哭喊。张万贯看着画面,脸色煞白,双腿一软跪倒在地。
原来,这面照心镜是陈墨的先祖所制,先祖曾任御史,因弹劾贪官被陷害,临终前将自己的清正之气注入镜中,让镜子能照出人心的贪婪与邪恶,警示世人。陈墨早就知道镜子的来历,只是没想到张万贯的贪心竟如此深重。
张万贯回到家,看着镜子中自己丑陋的嘴脸,终于幡然醒悟。他将多年搜刮的钱财分给百姓,又辞退了霸占的盐田,儿子的痴傻竟渐渐好转。可他心中的愧疚却日夜折磨着他,没过多久,就一病不起。临终前,他让家人将照心镜送回宝镜斋,只求能减轻几分罪孽。
消息传开后,汴梁城的权贵富商都慕名而来,想要买走照心镜,却都被陈墨拒绝了。有人出价千两银子,陈墨只是冷笑:“你们买的不是镜子,是想给自己的贪心找个慰藉。真正能驱走心底魍魉的,不是镜子,是自己的良知。”
一日,一个衣衫褴褛的书生来到宝镜斋,对着照心镜深深一揖:“先生,我家境贫寒,却想考取功名,为民做主。我不敢看镜子,怕照出自己的私心。”陈墨将镜子递给书生:“你尽管看,若能正视自己的本心,才能成为真正的好官。”
书生颤抖着接过镜子,镜面映出的,是他穿着官服,在朝堂上直言进谏的模样,身后是百姓感激的笑容。书生热泪盈眶,对着陈墨叩首:“先生,我明白了!”
后来,书生果然高中状元,为官清廉,深受百姓爱戴。他常常派人给陈墨送些米面,却从不提镜子的事——他知道,真正的照心镜,早已刻在了自己的心里。
而宝镜斋的那面照心镜,依旧蒙着一层薄雾,静静摆在柜台角落。有人说,每当有贪心的人靠近,镜子就会浮现出他们丑陋的嘴脸;也有人说,只有心怀善念的人,才能在镜中看到自己最美好的模样。陈墨依旧守着小店,每日擦拭着镜子,看着往来的行人,心中感慨:这世间最可怕的,不是妖魔鬼怪,而是人心底那只藏不住的魍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