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知李杜将军被捕后,西南局书记邓小平下令:立刻放人并赔礼道歉
发布时间:2025-05-22 18:14 浏览量:14
1930年11月,杨开慧牺牲于长沙浏阳门外识字岭刑场英勇就义,时年29岁。
杨开慧牺牲以后,她和毛主席的三个孩子毛岸英、毛岸青、毛岸龙最初隐藏在板仓老家,时隔几个月,传出敌人要斩草除根的消息后,湖南省委为了三个孩子安全考虑,最终决定将他们送到上海。
三个孩子先是安排在大同幼稚园(我党历史上创建的一所秘密幼儿园,用于抚育烈士遗孤),但后来大同幼稚园因为种种因素开办不下去,里面的孩子也都被分散安置。
毛岸龙不久后即病逝,毛岸英、毛岸青后来也因离家出走而流落上海滩头,以至于时隔多年后看到电影《三毛流浪记》,还忍不住触景生情。后来地下党组织花了一番功夫,才找到了流浪的两个孩子。
大约是1936年初,冯雪峰接手上海地下党组织后,决定遵照指示,将毛岸英、毛岸青送往苏联,然而冯雪峰当时并没有能力将人送往苏联,于是就去求了宋庆龄。
经宋庆龄出面,找到了原东北军将领、张学良部下李杜将军,并在李杜的帮助下,成功将两个孩子送往苏联。
以上就是毛岸英、毛岸青到苏联的全部过程。
在上述所有经手的人中,绝大部分我们都很熟悉,但其实唯独只有李杜将军,似乎我们过去讲的并不多。
事实上,从李杜将军的生平不难看出,他其实真正算是一个默默无闻的英雄。
011951年某天,时任西南局第一书记的邓小平在批阅文件时,偶然从一份死刑名单上看到了李杜的名字。
当时,李杜的罪名是前国军陆军上将、反社会道门首领,曾密谋叛乱……
邓小平虽然对李杜的事迹了解不多,但也知道他的大名,知道此人是有名的爱国将领,重庆解放时,李杜还曾站在欢迎解放军入城的老百姓队伍里,并致电周总理“欢迎中国人民的新生!”。
像这样的人怎么可能是反动道门首领,还密谋叛乱。
邓小平意识到问题后,立即打电话给时任西南局情报处处长于炳然,要他把有关李杜的案卷送过来。
事实上,也正是因为有邓小平,李杜最终得以安然无恙。
邓小平甚至下令,不仅要求释放李杜,还要于炳然代表他专门登门致歉。
在李杜身上,“爱国将领”的称呼是对他一生最好的注解。
李杜不仅仅是张学良的部将,在奉军中,他应该算是老资格。
1880年,李杜出生于辽宁义县,早年家道中落后,曾学徒厨师,虽然家境贫寒使他无法接受更为优质的教育,但从小的正气使他在面对国家沦落下,多了一分想要改变命运的想法。
1900年,李杜在义县投清军,任第二十镇司书,日俄战争后,投身义县民团,并于1905年入东北讲武堂,毕业后即任连长,并逐渐升任左路随营总教习、左路教练官。
当时,张作霖为奉天巡防队前路统领兼中路统领,因此李杜虽然较早就投奔了奉军,但起初并不在其直属的麾下。
武昌起义后,张作霖所部改编为民国陆军27师,遂谋求节制东北三省,至1916年,袁世凯病死,黎元洪继任后,张作霖终于出任奉天督军兼省长。
1917年,张作霖击败把兄弟冯德麟(参与张勋复辟失败),收编了其28师,并扩编29师。
东北陆军29师是张作霖所率领的后路巡防营与吴俊升的骑兵第二旅合并而来,吴俊升也因此投桃报李,死心塌地的跟随张作霖。
李杜也于同期出任东北陆军29师114团第三营营长。并在不久之后正式升任该团团长。
02李杜虽然是在吴俊升麾下,也立过不少功劳,但因为耿直的个性,颇受吴俊升排挤,以至于他在1917年不得不辞职。
李杜在奉军中兜兜转转,先后跟过孙烈臣、张作相,期间因为擅自枪毙女匪坨龙,吴俊升挟怨报复,以贪污军饷的罪名将李杜逮捕,后来还是其夫人王者培去张作霖的大帅府大闹了一场,李杜才被释放出。
与吴俊升相比,张作霖的段位就要高不少,他很早就听过李杜的大名,知道这是个人才。后来一见面,更是喜欢的不得了,直接任命李杜为依兰镇守使,兼第十旅旅长,授少将衔。
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李杜因痛恨内战误国,坚决不参加,张作霖也很无奈,只好继续令李杜任依兰镇守使,改任第九旅旅长,不久后又改第24旅旅长。
李杜任依兰镇守使期间,颇有政绩,深受地方百姓爱戴,当地百姓在镇守使门前献上“造福于民”“恩泽桑梓”、“名垂东北”和“政绩斐然”等八块匾额及万民伞、万民旗等,就连北方的俄国人,都不敢正眼视之。
有个说法,李杜麾下的奉军,是奉军中战斗力最强的部队。
1925年郭松龄反奉,李杜指挥第十旅在山海关一带阻击郭军,战后因功升任第十五师中将师长。
皇姑屯事件后,张学良接任东三省保安总司令,便立即着手整编奉军,军团、军、师一级全部撤销,东北军最大编制为旅,李杜仍任依兰镇守使兼独立第9旅旅长。
九一八事变后,李杜当时任依兰镇守使兼第九旅旅长。
原吉林军署参谋长熙洽等为首的军政要员投降日军后,致使日军兵不血刃占领吉林,不久之后熙洽以伪吉林省长官公署的名义发函给李杜,要求李杜服从“新政府”节制。
对此乱命,李杜坚决拒绝,并在会上表示:
“日本用武力侵占我国领土,我们也必须用武力将他们赶出去。守土抗战,保国卫民是军人的天职,我李杜决不当汉奸,叫国人唾骂,更不做亡国奴,任人宰割”。“现在国难当头,大敌当前,军人不能苟且偷生,除了奔赴疆场,为国杀敌,报效国家之外,再无别路可走!”
为反击日军侵略,李杜将所属的东北军集结,并派人赴哈尔滨、齐齐哈尔、舒兰、阿城、榆树等地联络马占山、丁超、邢占清、冯占海、张作舟等将领相约抗日。
经请示张学良同意后,李杜在哈尔滨成立了统一指挥抗日军队的吉林自卫军总司令部,其被公推为吉林抗日自卫军总司令。
1932年,日军占领哈尔滨后,李杜转战黑龙江,在经张学良批准后,组建联合司令部,在经过整合力量后,李杜所领导的抗日义勇军最多时人数达四五万人,继续坚持斗争。
不过很遗憾,由于日军势大,李杜、马占山等东北军将领所领导的抗日力量均遭到失败。
李杜也于1932年底不得不率残部撤往苏联避难。
03应该指出的是,自九一八事变以后,中共便与李杜将军有过接触。
周恩来在听说李杜在白山黑水间组织抗日武装后,还特意派留学苏联的共产党员周保中协助李杜组织抗日义勇军,后来两人结下了很深厚的友谊。
李杜退走苏联后,周保中率领千余人继续留在东北抗战。
后来数股抗日力量连同中共领导的红军于1936年2月合编为东北抗日联军,并在随后两年时间里进入了一个大发展时期。
根据周恩来的建议,以中国共产党为主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当时抗联中还包括统战性质的非党抗日武装)未设立总司令一职,据说这一职务是为李杜空缺的。
李杜1932年底率残部退入苏联后,后来在苏联安排下,经欧洲返回国内。
尽管李杜仍然致力于抗日救亡运动,但很遗憾的是,当时蒋介石奉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对他的活动并不予以理会,李杜后来又找到张学良,但张学良碍于蒋介石的关系,无力决定出兵东北抗日等事项。
在一系列残酷打击下,李杜越来越意识到,只有中国共产党才是抗日救国的中坚力量。
1936年初,冯雪峰主持上海地下党的工作后,与李杜有过深交。
李杜虽然未入党,但在我党感召之下,多次与张学良面晤,劝说张学良与中共合作。
当时,李杜曾考虑再返东北投身抗战,并计划以出洋考察的名义经苏联境内进入东北,本来已经得到了中共以及苏联方面的支持、
可未曾想过,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百般阻挠,竟然暗中泄露李杜的行踪给日本人,日本施压苏联,迫使苏联当局拒绝了李杜入境的申请。
李杜后来又打算经新疆去莫斯科,然后转道东北,又遭到了新疆军阀盛世才阻挠。
应该指出的是,李杜虽然未再回到东北,但他始终是东北抗联的总司令,后来抗战全面爆发后,李杜从上海迁到了重庆,并在重庆设立了东北抗日联军总司令部,任命共产党员于炳然为政治部主任,开展抗日宣传,发动民众。
日本人对抗联深恶痛绝,并把这份恨意施加到李杜身上,并对其多次暗杀,致使抗战期间,李杜不得不多次搬家以躲避暗杀。
1942年6月,李杜在重庆的东北抗日联军总司令部遭到国民党当局查封,戴笠也遵照蒋介石指示,派出特务监视李杜。
不过也是在此机缘下,经过共产党组织多年考察后,李杜终于被吸收入党,介绍人为冯雪峰,董建吾。
1946年4月,吉林省在抗战胜利后,召开首届参议会,经省主席周保中建议,因阻隔而未获参与的李杜,当选为省参议会议长。
整个解放战争时期,李杜积极参与李济深、蔡廷锴、何香凝组织的反对内战活动。
新中国成立后,李杜定居重庆,后来许多老友听说他在重庆的消息后,纷纷登门拜访,并邀请他赴北京定居。
也因为李杜的抗日功绩,他被推选为全国政协委员,四川省政协委员,重庆市政协委员,李杜虽然年迈,却积极为祖国建设谏言建策,还勉励在东北工作的儿子,好好为人民工作,不要打着他的旗号向政府索要待遇。
1956年8月23日,李杜因心脏病病逝于重庆,享年76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