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毛主席发表2篇诗词,周总理听后笑了,邓小平却陷入沉思
发布时间:2025-05-20 17:35 浏览量:1
1976年是惊心动魄的一年,也是历史大转折的开始。
这一年,对于很多伟人而言,都是人生中至关重要的一年。
有些伟人,走完了光辉的一生,走到了生命的终点;有些伟人,虽然处在政治生涯的低谷,却迎来了强势反弹,即将走向新的辉煌。
1976年的新年,是毛主席、周总理人生中的最后一个新年。对于两位伟人而言,他们即将结束自己伟大的一生,但他们的告别方式却是如此不同。
这一年新年,毛主席在报纸上公开发表了2篇诗词,引发人们的热议。
已经深度昏迷,没有知觉的周总理躺在榻上,听着工作人员为他朗诵,居然露出了会心的微笑;而邓小平在报纸上看到之后,却陷入了深思……
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这一年,毛主席发表两篇旧词,颤抖着手签下自己的名字
1976年新年(元旦)这一天,全国各大报刊刊载了毛主席的两首词:《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和《念奴娇·鸟儿问答》。
标题下方,印着“毛泽东”三个字的签名。
这是毛主席的亲笔签名,细心的读者可以发现,笔迹是颤抖的。
这一年毛主席83岁,到了人生的最后一年。
这两首词名句众多,大家都不陌生,《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
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
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1927年秋,秋收起义失利,毛主席率剩余部队辗转上了井冈山,开辟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点燃了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并最终发展为“燎原之势”,井冈山也因此成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的圣地之一。
经过数十年的艰苦奋战,毛主席领导党和人民,沿着井冈山时期开辟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取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
按理说,革命成功后,重回旧地追忆往昔,实乃情理中事,井冈山革命老区的人民,也无不在翘首以待,希望毛主席有朝一日,重回井冈山。
但毛主席日理万机,竟无暇再回井冈山,这一过就是三十八年。
1965年5月,毛主席重上井冈山。
阔别数十年,他感慨良多,诗兴大发,写下这首词。
其时,国家正是多事之秋,美苏两国争霸,且都对中国虎视眈眈,国际形势极为严峻,国内经济社会发展困难重重,但这些对毛主席而言不足为惧。
“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言词之间,仍充满革命乐观主义和浪漫主义精神,如此胸怀格局,谁人能比?
《念奴娇·鸟儿问答》同样发表于1965年。
“鲲鹏展翅,九万里,翻动扶摇羊角。背负青天朝下看,都是人间城郭。炮火连天,弹痕遍地,吓倒蓬间雀。怎么得了,哎呀我要飞跃。借问君去何方,雀儿答道:有仙山琼阁。不见前年秋月朗,订了三家条约。还有吃的,土豆烧熟了,再加牛肉。不须放屁!试看天地翻覆。”
这首词更有意思,内容是一只大鸟“鲲鹏”与一只小鸟“蓬间雀”的对话。
鲲鹏志向远大,英勇无畏,寓意着毛主席领导的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蓬间雀委琐渺小,卑怯胆小,隐喻着赫鲁晓夫领导的貌似强大,实则外强中干的苏联。
很明显,这是一首政治寓言词,表现出毛主席强烈的爱国情操和民族自豪感。
两首词都是经典名篇,却都是发表于十年前的旧词。
1976年新年,毛主席为什么没有发表新词?而是重发了两篇十年前的旧词?众人听了是什么反应?为什么周总理听了会心微笑,而邓小平看了却陷入沉思?
答案就隐藏在一篇社论中。
同一天,毛主席圈阅的“两报一刊”(《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和《红旗》杂志)元旦社论这样写道:“发表这两首词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和现实意义”。
很明显,毛主席是特意刊发这两篇旧词,表达自己对当时国内外形势的态度。
其实,毛主席在发表这两篇旧词前,曾和两个美国人透露过自己的意图。
1975年12月底,毛主席在书房会见两位特殊的美国客人——美国前总统尼克松的女儿朱莉·尼克松·艾森豪威尔,以及她的丈夫德怀特·戴维·艾森豪威尔。
这对年轻的夫妇此次来访,是为了给他们的父亲尼克松第二次访华打前站,他们拿来了一封尼克松写给毛主席、周总理的亲笔信。
此时的周总理躺在病床上,已经到了弥留之际,不可能阅读这封信了,而毛主席的身体也已经十分衰弱,他颤抖着伸手接过了这封信。
“1975年12月23日……”
令人惊讶的事发生了,毛主席居然用英语清楚而准确地念出信中的日期。
这对年轻的夫妇发现,尽管眼前这位伟人的健康状况很糟糕,但他的头脑仍然很清醒,接下来的交谈中,毛主席主动告诉对方,自己将在即将到来的新年发表两首词。
“两首老的。有一首是批评赫鲁晓夫的。”毛主席解释道。
为什么要发表这两篇旧词呢?毛主席讲到,他想用这两篇旧词表明,即便到了暮年,他仍然像十年乃至数十年前一样,充满斗争思想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朱莉和戴维注意到,一讲到这两首词,这位八十多岁的老人“像青年人那样兴奋起来,他的头脑甚至比中国的年轻一辈更充满活力,更渴望斗争”,两人不由得感叹:“不论历史如何下结论,毛泽东的一生肯定将成为人类意志力量的突出证明。”
其实,毛主席之所以在1976年元旦发表两篇旧词,除了上述原因外,还有一个令人心酸的因素——他已经垂垂老矣,没有精力再创作新词了。
由于长期注重锻炼,毛主席晚年的身体健康状况一直很好,直到1971年冬天以后,才逐渐患上一些老年人常见的疾病,包括肺心病。
到了1972年初,毛主席的肺心病已经发展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甚至一度休克,好在经过紧急抢救,迅速转危为安。正是从这一次发病开始,毛主席的身体健康每况愈下,老年白内障、运动神经元萎缩症等疾病纷纷找上他。
这一年,毛主席拖着病体,在别人的搀扶下参加了陈毅的追悼会,这是他一生中最后一次参加的追悼会,因为他的身体条件已经不允许了。
当时间进入1975年时,毛主席的健康状况迅速恶化,就连吃药、吃饭都需要靠人喂,饭量也变小了,双腿肌肉严重萎缩,行走十分困难。
在这种情况下,毛主席确实没有精力搞文学创作了,不是他不想,而是他不能,是健康不允许,所以在1976年新年,他只能发表两篇十年前的旧词。
美人白首,英雄迟暮,令人感到无比心酸,而这是毛主席为国为民操劳所致。
正因为毛主席的健康状况,所以很多人质疑毛主席生平的最后一首词《诉衷情》,也就是1975年毛主席写给周总理的词,其实是后人托名的伪作。
当年忠贞为国愁,何曾怕断头。而今天下红遍,江山靠谁守?业未就,身躯倦,鬓已秋。你我之辈,忍将夙愿,付与东流?
虽然这首词可能是伪作,但其中透露出的担忧之情,却十分符合当时的情景,所以也有很多人愿意相信毛主席真的写了这样一首词,送给自己一生的战友——周总理。
可惜的是,毛主席再也见不到这位忠诚的战友了。
就在1976年新年当天,周总理听人读到了毛主席的这两篇旧词,他笑了。
就在新年后的第八天,周总理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他走了。
这一天,周总理生命垂危,躺在病床上倾听毛主席的两首旧词
周总理比毛主席小了5岁,却更早离开了这个世界。
在离开这个世界之前,周总理承受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折磨。
新中国成立后,周总理作为国家的“总管家”,尽管日理万机,却一直很少生病,但当时间进入1966年,由于长期超负荷工作,以及内心的极度焦虑,疾病缠上了他的身体。
1967年2月,周总理被诊断患有心脏病,医生嘱咐他多休息,但彼时的周总理哪里有时间和精力休息?为了总理的健康着想,几位老帅甚至在他的办公室门口贴了一张大字报,劝总理为了国家也要注意睡眠,保重身体。
周总理看后,深为感动,签字答复:诚恳接受,要看实践。
事后,周总理依旧我行我素,不是他不想休息,而是不能休息。此后,周总理多次因过度劳累导致心脏出现异常,睡觉之前必须吸氧、吃药。
1972年5月,74岁的周总理被确诊患膀胱癌。
毛主席和周总理的身体健康先后出现重大问题,而且几乎在同一年,这对于他们热爱的国家、对于爱戴他们的百姓而言,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坏消息。
1973年1月,周总理的膀胱癌突然恶化,开始血尿。几经治疗后,效果显著。
但就在大家终于松了一口气时,周总理再次血尿,且更加严重,他的恶性肿瘤复发了。
这一次复发,病情更为复杂,必须进行进一步的治疗。
但大厦将倾,独木难支,周总理一心扑在工作上,治疗时间一拖再拖,一直拖到1974年3月,才接受了第二次膀胱镜检查和电灼术治疗。
遗憾的是,这一次治疗的效果很不理想。
术后不久,周总理的膀胱癌再次复发,而且病情更加严重,每天血尿的出血量从几十毫升增加到200多毫升,不得不接受输血,才能弥补血液的流失。
在疾病的折磨下,周总理的体质日渐虚弱,面色变得苍白,就连走路、洗漱等日常活动都会使他的呼吸和脉搏加快,但周总理却始终坚持带病工作,不知疲绝地加班加点——在当时的情况下,这个国家离不开他,他只得把个人安危置之度外。
在会议上,在外宾面前,周总理虽然略显病态,却仍然头脑清晰,睿智敏锐,但只有身边的工作人员才知道周总理承受着多么大的痛苦,每一次小便都不啻为一次“战斗”,每次排尿,精疲力竭的他都会躺到沙发上静养一会儿,令人心痛动容。
1974年6月1日,周总理终于坚持不住了,他住进了解放军305医院,接受第一次手术。
从1974年6月1日到1976年1月8日,周总理一共接受输血67次,接受大小手术13次,平均40天左右要动一次手术,而每一次手术都不啻为一次生死较量。
在一次次的生死较量中,周总理与病魔做着顽强的斗争,他一次次战胜了病魔,顽强地维持着自己的生命,支撑着这个国家,但他的身体却一天不如一天。
周总理住院期间,毛主席对这位亲密战友十分关心,多次派人到医院探望并转达问候,还亲自批准了对周总理几次大手术的治疗方案。每次大手术后,周总理都会向毛主席书面汇报手术情况,但都是报喜不报忧,不想让毛主席担心。
尽管病情严重,周总理仍然不忘工作,他殚精竭虑,辛苦操劳,不忘保护老干部,同时在十届二中全会上积极争取,让邓小平重新出山。
1975年1月,在周总理的努力和毛主席的支持下,邓小平出任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中央军委副主席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
直到这时,周总理才松了一口气,接受了第三次大手术。术后,周总理向毛主席汇报说:“我现在身体还禁得起,体重还有61斤。一切正常,可保无虞,务请主席放心。”
这就是我们的周总理,心中装着所有人,唯独没有他自己。
实际上,周总理的病情愈加严重,已经不可逆转。
1975年9月20日,周总理进入手术室,准备接受第四次大手术。
手术即将开始,医疗组发现了一个让他们无比悲痛的事实:周总理的癌细胞已经扩散至全身,无法医治,只能保守治疗。
邓小平当即指示医疗组:“尽一切努力,减少痛苦,延长生命”。
时间来到1975年年底,周总理的病势极度危重,时常进入昏睡状态,完全无法自主进食,只能靠鼻饲、输液、输血等维系生命。
即便如此,周总理也强忍疼痛,很少发出痛苦的呻吟。
有时,周总理会清醒一会儿,他会强忍着病痛,和陪伴他的邓颖超一起低声吟唱《国际歌》,并且留下遗嘱,死后不保留骨灰,全部撒到祖国的大江大河里。
1976年1月1日,新年,毛主席发表了2篇诗词,而周总理已经生命垂危,到了油尽灯枯的地步,长时间处于昏睡状态,外界的一切彷佛都与他无关。
这一天,病房内的收音机正在广播,说毛主席发表了两篇诗词。
这一刻,奇迹发生了。病危中的周总理似乎听到了广播的内容,他费力地睁开眼睛,用微弱的声音告诉身边的工作人员,赶快把《人民日报》找来。
下午,《人民日报》找来了,“总理,要不要给您读一读今天的重要新闻?”工作人员问。
“给我读一读……毛主席发表的诗词吧……”周总理虚弱地说。
病房里响起了工作人员的声音,周总理一下子变得清醒,似乎焕发了精神。
“不须放屁,试看天地翻覆……”当工作人员读到这一句时,周总理的嘴角突然绽出几丝笑纹,工作人员略一停顿,甚至听到了周总理隐隐的笑声。
可是,膀胱癌和肠癌的剧痛很快又让他双唇紧抿,皱起了眉头。工作人员见状赶紧收起诗词,周总理疼得额上满是汗珠,说不出话来,只得伸手示意把诗词放在枕头边。
直到这一刻,周总理都始终把毛主席放在心目中最高的位置,毛主席的诗词似乎能带给他一股巨大的精神力量,让他坚持与病魔作斗争。
其后几天,周总理又出现了“麻痹性肠梗阻”症状,疼痛难耐。
1月5日,专家组做了最后一次的努力,为周总理做了最后一次手术——结肠造瘘术,帮他把肠道里的“残渣余孽”清除出去,减缓“肠梗阻”的痛苦。
1月7日,周总理再度陷入深度昏迷,专家组全部守候在他身边。
晚11时,周总理从昏迷中醒来,微睁双眼辨认出守在自己面前的吴阶平等医疗专家,用微弱的声音说:“我这里没什么事了,你们还是去照顾别的生病的同志,那里更需要你们……”
这句话耗尽了周总理最后一丝力气,成了他生前说的最后一句话。
1976年1月8日上午9时57分,周总理病逝于305医院,终年78岁。
噩耗传来,毛主席没有说一句话,他慢慢闭上了眼睛,不一会儿,眼睛里流出泪珠……
这一天,邓小平看了毛主席的两篇诗词,陷入了沉思
1976年1月1日。
邓小平一生的“三起三落”为人津津乐道,如今他正处在一个十分关键的时刻。
1975年1月,在周总理的努力争取,以及毛主席的支持下,邓小平出任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中央军委副主席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
其后,由于周总理病重入院,邓小平在毛主席的支持下,实际上主持党、国家和军队的日常工作,全面整顿各项工作,得到全国人民的衷心拥护,收到显著成效。
作为彼此最亲密的战友之一,邓小平和周总理情同手足。当专家组提出周总理癌症扩散到全身,已经不能接受手术,只能保守治疗时,邓小平心如刀绞,做出了“减少痛苦,延长生命”的批示。在当时,这已经是邓小平能做的最大努力。
1976年元旦,邓小平看到了毛主席发表的两篇旧词《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和《念奴娇·鸟儿问答》,以及“两报一刊”上的元旦社论《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看着毛主席的亲笔签名,邓小平陷入了沉思。
他究竟在思考什么呢?没有人知道。
但邓小平知道周总理已经病危,毛主席的健康也不容乐观,自己最敬重的两位领袖、兄长或将不久于人世,只有他一个人独撑大局,面临着未知的将来。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有周恩来精神的支持,他相信未来一定充满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