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启示:尊重不是求来的,是打出来的
发布时间:2025-10-28 10:29 浏览量:10
公元前 260 年,秦赵两国在长平展开了一场决定战国格局走向的战略大决战。彼时,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国力蒸蒸日上,野心勃勃地觊觎着东方六国的土地,赵国则是其东进道路上的一块硬骨头。
战争初期,赵国老将廉颇深知秦军锐气正盛,且远道而来利于速战,于是采取了坚守不出的策略,依托有利地形,构筑坚固防线,企图以逸待劳,拖垮秦军。秦军多次挑战,廉颇皆不为所动。这一坚守就是三年,双方陷入了漫长的僵持阶段。
然而,赵王却对廉颇的坚守策略逐渐失去了耐心,一则赵国国内粮草供应压力巨大,长期对峙难以为继;二则秦军散布的谣言起了作用,秦国间谍在赵国境内四处宣扬 “秦军不怕廉颇,只怕赵括”。赵王本就急于求成,竟真的中了反间计,决定用赵括取代廉颇。
赵括,这位熟读兵书、自认为天下无人能及的年轻将领,虽满腹经纶,却缺乏实战经验。他一到长平,便全盘推翻了廉颇的防御部署,改守为攻,主动向秦军发起进攻。秦军主帅白起,这位战国时期的战神,面对赵括的出击,心中暗自欣喜,他早就摸透了赵括的弱点,精心制定了诱敌深入、分割包围的战术。
白起先是佯装败退,引诱赵括率领赵军主力离开坚固的营垒,一路追击。赵括被胜利冲昏了头脑,丝毫没有察觉危险正在逼近。当赵军深入秦军预设的包围圈后,白起迅速派出两支奇兵,一支 2.5 万人的部队突袭赵军后方,截断了赵军的退路;另一支 5000 人的轻兵直插赵军与己方营垒之间,将赵军主力分割为两支孤立的部队,同时切断了赵军的粮草供应。
此时的赵军,陷入了绝境,被秦军重重包围,内无粮草,外无援兵。赵括这才如梦初醒,意识到自己中了白起的圈套,但为时已晚。他组织了多次突围,均以失败告终。在被围困的 46 天里,赵军士兵们饥饿难耐,甚至出现了人相食的惨状。最终,赵括亲自率领精锐部队强行突围,结果被秦军乱箭射死。群龙无首的赵军,只能无奈地向秦军投降。
然而,白起担心赵军降卒日后反叛,竟做出了一个震惊天下的决定 —— 将 40 万赵军降卒全部坑杀,只留下 240 名年幼的士兵放回赵国。长平之战,赵国全军覆没,元气大伤,从此一蹶不振,再也无力与秦国抗衡。
在这场战争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战场上的尊重是建立在绝对实力之上的。当廉颇坚守时,秦军虽一时无法突破,但也不敢轻视廉颇的军事才能,不得不采用反间计来打破僵局;而当赵括贸然出击,暴露出自己的无能时,秦军则毫不留情地给予了致命一击,用实力碾碎了对手的幻想。秦军对待廉颇和赵括的态度截然不同,这就是实力的差距所带来的结果。在弱肉强食的战国时代,没有实力,就没有尊严,更得不到敌人的尊重。
战国时期,苏秦,这位怀揣着远大抱负的年轻人,一心渴望在政治舞台上崭露头角,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他精心准备,满怀信心地踏上了游说秦王的征程,试图向秦王阐述自己的治国方略,以换取秦王的赏识与重用 。
他言辞恳切,旁征博引,从秦国的现状分析到未来的发展蓝图,从内政的改革措施到外交的战略布局,可谓是面面俱到,用心良苦。然而,现实却残酷地给了他一记沉重的耳光。秦王对他的主张置若罔闻,甚至连正眼都没瞧他一下,就将他拒之门外。苏秦的满腔热情瞬间被泼了一盆冷水,他的希望也彻底破灭了。
身无分文的苏秦,不得不拖着疲惫不堪的身躯,灰溜溜地回到了家乡。此时的他,衣衫褴褛,面容憔悴,活脱脱一个落魄的乞丐。本以为家人会给予他温暖和安慰,可没想到,迎接他的却是家人的冷漠与轻视。妻子依旧坐在织布机前,头也不抬地忙着织布,对他的归来视而不见;嫂子更是连一口热饭都不愿意为他做,仿佛他是一个陌生人;父母也对他冷眼相待,言语中满是失望和嫌弃。在家人眼中,苏秦就是一个失败者,一个一事无成的窝囊废。
这种被亲人冷落和轻视的滋味,比任何身体上的痛苦都要难受,它像一把尖锐的刀,深深地刺痛了苏秦的心。然而,苏秦并没有因此而一蹶不振,相反,他心中的斗志被彻底激发了出来。他在心中暗暗发誓:“我一定要出人头地,让所有人都对我刮目相看!”
从那一天起,苏秦开始了他的刻苦学习之旅。他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日夜苦读,研究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情况,努力提升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每当夜深人静,他困得眼皮直打架的时候,他就会用锥子狠狠地刺自己的大腿,让疼痛来驱散睡意,提醒自己要坚持下去。鲜血流到了脚跟,他也毫不在意,只是咬咬牙,继续埋头苦读。就这样,苏秦凭借着自己的顽强毅力和不懈努力,终于研究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 “合纵” 策略。
苏秦深知,要想实现自己的抱负,就必须找到一个能够赏识他的人,给他一个施展才华的机会。于是,他再次踏上了征程,开始游说六国。他先来到了燕国,向燕王详细阐述了自己的 “合纵” 策略,分析了燕国面临的形势和危机,以及与其他国家联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燕王被他的才华和见识所折服,决定采纳他的建议,并资助他前往其他国家游说。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苏秦马不停蹄地奔波于六国之间,他凭借着自己出色的口才和卓越的智慧,成功地说服了六国的君主,使他们认识到了秦国的威胁和联合的重要性。最终,六国达成了合纵联盟,共同对抗秦国。苏秦也因此声名大噪,成为了六国的相国,身佩六国相印,风光无限。
当苏秦衣锦还乡时,他的家人对他的态度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父母得知他回来了,早早地就来到郊外三十里处迎接,脸上堆满了笑容,眼中满是骄傲和自豪;妻子则不敢正眼看他,只能侧着耳朵,小心翼翼地听他说话,生怕自己说错了什么;嫂子更是吓得趴在地上,像蛇一样匍匐前行,向他磕头请罪。苏秦看着眼前的一切,心中感慨万千,他深知,这一切的改变,都是因为自己有了地位和实力。
苏秦的经历,如同一面镜子,清晰地映照出了现实的残酷和人性的复杂。在这个世界上,当你处于弱势地位,没有任何价值和成就时,哪怕是最亲近的人,也可能会看轻你、忽视你,对你不屑一顾。他们的态度就像一把把冰冷的剑,刺痛你的心,让你感受到世态炎凉。然而,一旦你通过自己的努力,拥有了强大的实力,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让自己变得光芒万丈,所有人都会对你刮目相看,他们的态度也会随之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曾经的轻视转为如今的敬畏和追捧。这就是人性的真相,尊重,从来不是靠祈求就能得到的,而是需要用实力去赢得。你的实力,就是你在这个世界上的底气,是你获得他人尊重的基石。
在淮阴的街头,韩信,这个身材高大却衣衫褴褛的年轻人,正默默地承受着生活的苦难。他虽然怀揣着远大的抱负,对军事有着独特的见解和天赋,但在那个现实的社会里,这些才华却无法为他换来一顿饱饭,也无法让他摆脱贫困的生活。他四处漂泊,居无定所,常常依靠别人的施舍来维持生计,因此,他没少受到周围人的歧视和嘲笑。
一天,韩信像往常一样走在街头,突然,一群恶少拦住了他的去路。为首的是一个屠夫,他满脸横肉,眼神中透露出一股凶狠和傲慢。屠夫上下打量着韩信,然后轻蔑地说道:“你虽然长得人高马大,还喜欢带着刀剑,但我看你就是个胆小鬼,内心懦弱得很!” 说着,他便当众羞辱韩信,提出了一个极其过分的要求:“你要是有胆量,就用你的剑刺死我;要是不敢,就从我的胯下钻过去!” 周围的人听到这话,都纷纷围了过来,他们指指点点,脸上露出幸灾乐祸的表情,等着看韩信的笑话。
韩信的心中涌起一股怒火,他的手紧紧地握住了剑柄,指关节因为用力而泛白。他恨不得立刻抽出剑来,将这个羞辱他的屠夫斩于剑下,以雪心头之恨。然而,韩信并没有被愤怒冲昏头脑,他深知,在这众寡悬殊的情况下,如果他冲动行事,不仅无法改变现状,还可能会给自己带来杀身之祸,让自己多年来的抱负和理想化为泡影。于是,他强忍着心中的屈辱和愤怒,深深地看了屠夫一眼,然后缓缓地俯下身子,从屠夫的胯下钻了过去。
一时间,周围的人哄堂大笑,他们的笑声像一把把尖锐的刀,刺痛着韩信的心。在众人的眼中,韩信就是一个胆小怕事、没有骨气的人,他们对韩信的轻视和嘲笑达到了顶点。韩信默默地站起身来,拍了拍身上的尘土,他的眼神中透露出坚定和不屈,他在心中暗暗发誓:“总有一天,我会让你们为今天的所作所为后悔!”
此后,韩信依然过着艰苦的生活,但他并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他四处游历,寻找机会,不断地学习和积累军事知识。终于,他的机会来了。秦末农民起义爆发,天下大乱,韩信毅然投身于反秦的洪流之中。他先是投奔了项梁、项羽叔侄的楚军,但在楚军中,他并没有得到重用,他的才华被埋没,他的建议也总是被忽视。然而,韩信并没有因此而气馁,他坚信,自己总有一天会遇到真正赏识他的人。
后来,韩信听说汉王刘邦礼贤下士,善于用人,于是他决定转投刘邦。在刘邦的阵营中,韩信起初也只是担任一个小小的官职,负责管理仓库。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抱怨,而是认真地履行自己的职责,等待着机会的降临。终于,他的才华被刘邦的丞相萧何发现了。萧何与韩信交谈后,对他的才能大为赞赏,他多次向刘邦推荐韩信,称韩信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军事天才,若想争夺天下,就必须重用韩信。
刘邦听从了萧何的建议,举行了隆重的拜将仪式,任命韩信为大将军。从此,韩信开始了他辉煌的军事生涯。他率领汉军,出陈仓、定三秦、擒魏、破代、灭赵、降燕、伐齐,直至垓下全歼楚军,为刘邦建立汉朝立下了赫赫战功。他的军事才能和战略智慧,让他成为了当时最杰出的将领之一,被后人尊称为 “兵仙”。
当韩信功成名就,再次回到淮阴时,他找到了当年那个羞辱他的屠夫。屠夫吓得脸色苍白,浑身颤抖,以为韩信会报复他。然而,韩信并没有这样做,他只是淡淡地对屠夫说:“当年,我不是不敢杀你,而是我知道,杀了你并不能改变什么,只会让我的人生陷入无尽的黑暗。如今,我站在这里,就是要让你知道,真正的强者,是能够忍受屈辱,并且用实力证明自己的人。” 说完,韩信便给屠夫安排了一个官职,让他在自己的手下效力。
韩信的故事,深刻地印证了《资治通鉴》中所蕴含的处世潜规则:当你处于弱势,像一只蝼蚁般蜷缩在尘埃里时,他人往往会毫不留情地踩上一脚,对你肆意欺凌和羞辱;而当你凭借自己的努力,一步一步登上成功的山巅,成为众人瞩目的强者时,那些曾经轻视你的人,都会抬头仰望你,对你充满敬畏和羡慕。在这个现实的世界里,尊重是一种奢侈品,它只会向强者靠拢,只有当你拥有了足够强大的实力,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和认可 。
东汉时期,洛阳城,这座东汉王朝的都城,表面上繁华似锦,一派祥和,实则暗潮涌动,危机四伏。在城内,聚居着众多皇亲国戚、功臣显贵,他们倚仗着自己的权势和地位,肆意妄为,无法无天,纵容自家的子弟和奴仆横行街市,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百姓们敢怒而不敢言。朝廷虽然接连换了几任洛阳令,却都对这些权贵无可奈何,无法控制住局面,洛阳城的治安状况日益恶化,百姓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
在这关键时刻,年已 69 岁的董宣临危受命,被光武帝刘秀任命为洛阳令。董宣,这位性格耿直、刚正不阿的官员,深知自己肩负的重任,他决心要整治洛阳城的乱象,还百姓一个太平世界。
上任后不久,董宣就遇到了一件极为棘手的案件:湖阳公主的家奴在光天化日之下行凶杀人。湖阳公主,作为光武帝刘秀的姐姐,身份尊贵,权势滔天。她平日里就仗着自己和皇帝的姐弟关系,骄横跋扈,目中无人,圈养着一帮凶狠的家奴,在京城里作威作福,为非作歹,横行无忌,无人敢惹。这次,她的家奴杀人后,便躲进了公主府,地方官畏惧公主的权势,根本不敢去禁地搜捕。
面对这一难题,董宣并没有退缩,他深知,作为一名执法者,必须坚守法律的尊严和公正,不能因为权贵的干涉而放弃自己的职责。于是,他派人日夜监视湖阳公主的住宅,下令只要那个杀人犯一出来,就设法抓住他。
过了几天,湖阳公主以为新来的洛阳令只不过是故作姿态、虚张声势而已,便公然带着杀人恶奴出行。董宣得知消息后,立即带人赶到城内的夏门亭,拦住了公主的车马。湖阳公主坐在车上,看到这个拦路的白胡子老头如此无礼,便傲慢地问道:“你是什么人?敢带人拦住我的车驾?” 董宣上前施礼,义正词严地说:“我是洛阳县令董宣,请公主交出杀人犯!”
那个恶奴在马队里看到形势不妙,就赶紧爬进公主的车子里,躲在公主的身后。湖阳公主一听董宣向她要人,仰起脸,满不在乎地说:“你有几个脑袋,敢拦住我的车马抓人?你的胆子也太大了吧!” 可是,她万万没有料到,眼前这位洛阳令竟如此强硬,毫不畏惧她的权势。董宣怒气冲天,双目圆睁,猛地从腰中拔出利剑向地下一划,厉声责问:“身为皇亲,为什么不守国法?” 湖阳公主一下子被这凛然的气势镇住了,目瞪口呆,不知所措。这时,董宣又义正词严地说:“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何况是你的一个家奴呢?我身为洛阳令,就要为洛阳的众百姓做主,决不允许任何罪犯逍遥法外!” 说罢,董宣一声喝令,洛阳府的吏卒一拥而上,把那个作恶多端、杀害无辜的凶犯从公主车上拖了下来,就地砍了脑袋。
湖阳公主感到自己蒙受了奇耻大辱,气得脸色发紫,浑身打战。她顾不得和董宣争执,掉转车头,便直奔皇宫而去。见到刘秀后,她又是哭,又是闹,非让刘秀杀了董宣替她出这口恶气不可。光武帝听了姐姐的一番哭诉,不禁怒形于色。他感到董宣如此蔑视公主,这不等于也没把他这个皇帝放在眼里吗?想到这里,他便喝道:“快把那个董宣捉来,我要当着公主的面把他乱棍打死!”
董宣被捉来带上殿后,他对光武帝叩头说:“请允许我先说一句话,然后再处死我吧!” 光武帝十分恼怒,便说:“你死到临头了,还有什么话说?” 董宣这时十分严肃地说:“托陛下的圣明,才使汉室再次出现中兴的喜人局面。没想到今天却听任皇亲的家奴滥杀无辜,残害百姓!有人想使汉室江山长治久安,严肃法纪,抑制豪强,却要落得个乱棍打死的下场。我真不明白,陛下口口声声说要用文教和法律来治理国家,现在陛下的亲族在京城纵奴杀人,陛下不加管教,反而将按律执法的臣下置于死地,这样的法律还有何用?陛下的江山还用什么办法治理?要我死容易,用不着棍棒捶打,我自寻一死就是了。” 说着,便一头向旁边的殿柱上撞去,碰得满头满脸都是血。
光武帝不是个糊涂的君主,董宣那一番理直气壮的忠言,以及刚直不阿、严格执法的行动,深深地打动了他。他又惊又悔,赶紧令卫士把董宣扶住,给他包扎好伤口,然后说:“念你为国家着想,朕就不再治你的罪了。不过,你总得给公主一点面子,给她磕个头,赔个不是!” 董宣理直气壮地说:“我没有错,也无礼可赔!因此,这个头不能磕!” 光武帝只好向两个小太监使了个眼色,示意他们把董宣搀扶到公主面前磕头谢罪。两个小太监照办。这时,年近七十的董宣用两只胳膊支撑着地,硬着脖子,怎么也不肯磕头认罪。两个小黄门使劲往下按他的脖子,却怎么也按不动。
湖阳公主自知理亏,却仍耿耿于怀,不出这口气心里憋得慌,便又冷笑着说:“嘿嘿!文叔(光武帝的字)当老百姓的时候,常常在家里窝藏逃亡的罪犯,根本不把官府放在眼里。现在当了皇帝,怎么反而连个小小的洛阳令也管不住了呢?我真替你脸红!” 光武帝回答得也很妙,他笑着说:“正因为我当了一国之君,才应该律己从严,严格执法,而不能像过去做平民时那样办事了。你说对不对?” 光武帝转过脸又对董宣说:“你这个强项令,脖子可真够硬的,还不快点退下去!” 光武帝从心里喜欢董宣那股子执法如山、宁折不弯的虎气、牛劲儿。为了对他嘉奖和鼓励,他专门派人给董宣送去了三十万赏钱。董宣把这一笔赏金全部分给了他手下的官吏和衙役。
从此,“强项令”“卧虎令” 的威名传遍了全国,整个洛阳城的豪强、皇亲,没有一个不惧怕他的。在董宣的治理下,洛阳城的社会秩序得到了极大的改善,百姓们终于可以过上安稳的生活。据史书记载,当时洛阳有一句民谣说:“枹鼓不鸣董少平。” 枹鼓是官衙前的警鼓,少平是董宣的字,意思是说,自从董宣担任洛阳令以来,再也没有人击鼓鸣冤了,这足以证明董宣的治理成效显著,深得百姓的爱戴和拥护 。
董宣的故事,如同一座不朽的丰碑,矗立在历史的长河中,向后人诉说着坚守底线的力量。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公正和勇敢,让我们明白,在面对权贵的压迫和不公时,我们不能退缩,不能妥协,而应该像董宣一样,坚守自己的底线,敢于向权贵说 “不”,用自己的勇气和智慧去捍卫正义和尊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才能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东汉末年,汉灵帝熹平四年(公元 175 年),洛阳城,这座承载着大汉王朝荣耀与希望的都城,表面上依旧繁华热闹,车水马龙,行人如织。然而,在这繁华的背后,却隐藏着深深的危机和腐败。当时的东汉王朝,已经陷入了政治黑暗、社会动荡的泥沼之中,宦官专权,外戚干政,朝堂之上一片乌烟瘴气。在洛阳城的大街小巷,豪强恶霸横行无忌,他们依仗着自己的权势和财富,肆意欺压百姓,违法乱纪,而普通百姓却敢怒而不敢言。
就在这一年,年仅二十岁的曹操,凭借着自己的才能和家族的背景,被举荐为孝廉,并被任命为洛阳北部尉,负责京城北部的治安。曹操,这位日后叱咤风云的乱世枭雄,此时还是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人,他怀揣着对大汉王朝的忠诚和对正义的追求,决心在这个小小的职位上,做出一番大事业。
曹操到任后,看到洛阳北部治安混乱的局面,心中十分忧虑。他深知,要想整治治安,就必须要有严格的法律和公正的执法。于是,他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命人制作了十余根五色大棒,分别涂上红、黄、绿、白、黑五种颜色,悬挂在衙门的左右两侧,并明令:“有犯禁者,不避豪强,皆棒杀之!” 这一举措,在当时的洛阳官场引起了轩然大波,众人纷纷对这个年轻的北部尉投来了怀疑和不屑的目光。他们认为,曹操不过是在故作姿态,想要借此来树立自己的威望,根本不敢真正对那些豪强权贵下手。
然而,曹操并没有被众人的目光所吓倒,他决心用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的决心。不久之后,机会就来了。一天夜里,曹操亲自带领手下的士兵在辖区内巡逻。当他们走到一条小巷子时,突然发现一个人影鬼鬼祟祟地在巷子里穿梭。曹操觉得此人形迹可疑,便立刻下令将其抓住。经过审问,曹操得知,这个人正是灵帝身边宠信的宦官蹇硕的叔父。蹇硕,作为当时权势滔天的宦官,深受灵帝的宠信,他的家族在洛阳城也是横行霸道,无人敢惹。而他的叔父,更是仗着侄子的权势,平日里为非作歹,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这一次,他以为自己可以像往常一样,在宵禁时间外出而不会受到惩罚,却没想到,他碰到了曹操这个 “硬茬子”。
面对蹇硕叔父这个特殊的犯人,曹操并没有丝毫犹豫。他深知,如果放过了这个人,那么他之前所立下的规矩就会成为一纸空文,他想要整治治安的计划也将彻底落空。于是,他当场下令,将蹇硕叔父用五色棒活活打死。这一消息传出后,整个洛阳城都为之震惊。人们不敢相信,这个年轻的北部尉竟然真的敢对宦官的亲属下手,而且下手如此之狠。一时间,曹操的名字传遍了洛阳城的大街小巷,百姓们纷纷拍手称快,而那些豪强权贵们则是闻风丧胆,再也不敢轻易违法乱纪。
曹操棒杀蹇硕叔父的举动,不仅展现了他的勇气和决心,更体现了他对规则的尊重和维护。在他看来,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无论是谁,只要触犯了法律,就必须受到应有的惩罚,哪怕是权贵也不能例外。他用自己的行动,向世人证明了规则的权威性和不可侵犯性,也为自己赢得了尊重和威望。
曹操的这一做法,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无疑是一种大胆的挑战。他敢于打破常规,不畏权贵,用强硬的手段来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这种精神值得我们敬佩和学习。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规则和制度,有些人总是试图去打破它们,以谋取自己的私利。然而,正是这些规则和制度,保障了社会的正常运转和公平正义。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够像曹操一样,尊重规则,遵守规则,并且在面对违反规则的行为时,敢于站出来说 “不”,那么我们的社会将会变得更加美好和和谐。
从《资治通鉴》的这些故事中跳脱出来,回到现实生活,我们会发现,“尊重不是求来的,是打出来的” 这一准则,依旧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在竞争激烈的职场,一味地迎合妥协,换来的可能只是更多的工作任务与更低的薪资待遇;而当你凭借出色的业绩、专业的能力,在行业内崭露头角时,升职加薪、领导赏识便会接踵而至。在人际交往中,毫无原则的迁就他人,只会让自己成为被忽视的 “小透明”;唯有坚守自己的底线,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才能赢得他人的重视与尊重。
生活的舞台上,永远是实力与勇气的角逐场。愿我们都能汲取历史的智慧,以实力为舟,以勇气为帆,在人生的海洋中破浪前行,赢得属于自己的尊重与荣耀。
《资治通鉴》里的无数案例,说透了一个真相:无论是战场、职场还是人生场,“求” 来的尊重永远脆弱,他人对你的态度,本质上是对你实力与态度的 “应激反应”。你若软弱退缩,他人就敢踩你底线;你若强硬立威,他人自然不敢小觑。这不是鼓吹暴力,而是提醒世人:尊重的本质是价值交换 —— 你的能力决定他人是否重视你,你的态度决定他人是否尊重你。与其在 “讨好” 中卑微,不如在 “打磨” 中强大:修炼过硬的本事,亮出明确的底线,敢于在关键时刻 “亮剑”。当你用行动证明自己不可轻视,尊重,自会如影随形。毕竟,在这个现实的世界里,人们只会仰望那些 “不好惹” 的强者,而不会真正尊重一味隐忍的 “老好人”。记住:你的底气,才是你最硬的 “社交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