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心夫妇救了老人,扶持学子,善行让全家平安顺遂!
发布时间:2025-10-28 15:00 浏览量:10
长山县南边有个柳溪村,村里有对夫妻,男的叫周诚,女的姓王,大伙儿都叫她王大姐。夫妻俩靠种地织布过活,日子不富裕,但心眼特别好,邻里谁家有难处,他俩准会搭把手,村里没人不夸他俩善良。
康熙五十四年秋天,连着下了十几天大雨,柳溪涨水,冲坏了不少田地。一天傍晚,周诚从地里往家走,路过溪上的石桥,看见桥边躺着个老头。那老头穿件破褐衫,头发胡子都白了,蜷着身子像只虾,喘气都没力气,浑身被雨淋得透湿,还在打哆嗦。
周诚赶紧跑过去,蹲下来喊:“老丈,您咋在这儿躺着?”老头慢慢睁开眼,声音细得像蚊子叫:“走路时赶上大雨,脚滑摔下桥,腿好像断了,起不来了。”周诚撩开老头的裤腿一看,右脚踝肿得老高,骨头都歪了。他叹口气:“这雨不停,夜里多冷啊,等天亮您就冻坏了。”说着解下自己身上的蓑衣,盖在老头身上,又蹲下来:“老丈别怕,我背您回家治伤。”
周诚背着老头蹚着泥水往家走,到了门口,王大姐听见敲门声开门,一见这情形,赶紧问:“这是咋了?”周诚喘着气说:“路上碰见老丈摔了腿,先接回家养着。”王大姐赶紧把老头扶进屋里,把自己的床腾出来,铺了厚厚的干草和褥子,又烧了热水,给老头擦脸擦手。周诚则急着去村里找懂正骨的草医。
草医来了,摸了摸老头的腿说:“骨头错开了,得推回去再敷草药。”老头皱着眉说:“会不会很疼?”王大姐笑着安慰:“老丈忍忍,治好了就能走路了。”草医动手时,老头疼得直叫,周诚按住他的肩膀,王大姐拿帕子给她擦汗,还一直说宽心话。草医留下草药,说三天后再来看看。
之后的日子,周诚夫妻俩把老头照顾得妥妥帖帖。周诚每天早起给老头换药,王大姐就熬粥做羹,端到床边喂他。老头话不多,每次吃完就点点头道谢。过了几天,老头能坐起来了,常倚着门框看周诚夫妻俩干活,好像有啥心思。
一天,周诚从地里回来,看见老头站在院子里的老槐树下发呆。那棵槐树是周诚父亲种的,都二十多年了。周诚走过去问:“老丈,您腿还没好,咋出来了?”老头回头笑了笑:“在屋里待着闷,这槐树香好闻。你家这树有些年头了吧?”周诚点头:“我爹种的,二十多年了。”老头摸着树干说:“树都这么结实,你们夫妻俩心善,老天爷肯定会保佑。”周诚摆手:“就是顺手帮个忙,不算啥。”
半个月后,老头能慢慢走路了。这天天气好,老头对周诚说:“多亏你们救了我,没什么能报答的。我会看点地脉,你家院子里有福气,在这槐树下挖三尺,说不定能有点收获。”周诚有点惊讶,没敢动。王大姐说:“老丈都这么说了,试试也无妨。”
当天晚上,周诚拿了蜡烛在槐树下挖。刚挖了三尺深,就碰到个硬东西,挖出来一看是个陶罐,打开里面有几十两银子,还有一支白玉簪子。夫妻俩吓了一跳,赶紧拿着银簪去找老头:“老丈,这银子和簪子不知道是谁藏的,我们不能要。”老头笑了:“这是你们行善得的报,别推辞。留一点自己用,剩下的要是有能力,就帮衬帮衬穷苦人。”周诚夫妻俩听了,只留了二两银子买米,剩下的都藏起来,等着帮有需要的人。
又过了几天,老头说要走,去别处访友。周诚夫妻俩留不住,老头临走时从怀里掏出个布囊递给周诚:“这里面有三样东西,遇到难处就打开,能帮你们渡过难关。记住,一直做好事,自然有好报。”说完又补充:“你们要是有孩子,就让他读书;碰到穷书生,也多帮帮。”说完转身就走,走了几步回头看了一眼,没多久就不见了。周诚夫妻俩这才明白,这老头不是普通人。打开布囊,里面有张黄纸符、一面小铜镜,还有一撮柏树叶,都用红绳系着,夫妻俩小心收起来,把老头的话记在心里。
第二年,王大姐生了个儿子,周诚给孩子取名叫“槐生”,记着老槐树和老头的事。槐生从小就聪明,周诚夫妻俩就送他去村里的私塾读书。私塾先生姓陈,是个落第的秀才,家里穷,住在村西的破庙里,靠教书糊口。周诚见陈先生总穿得破破烂烂,有时候还饿肚子上课,心里不落忍。每个月初,都送两斗米、一捆柴;冬天就送炭,让陈先生能暖和点。陈先生感激得很,教槐生格外用心,槐生十岁就能写诗了。
一天,陈先生对周诚说:“槐生是块读书的料,我教不了他多少了。邻县有个刘先生,学问大,教出来的学生好多都考中了功名。要是送槐生去跟着他学,将来准有出息。就是学费贵,要十两银子。”周诚犯了难,家里的银子已经帮了好几户穷人,没剩多少了。王大姐说:“孩子读书要紧,把那支玉簪卖了凑学费吧。”
周诚拿着玉簪去县城当铺,当铺老板一看是古物,给了十五两银子。周诚拿十两给槐生当学费,剩下的五两送给陈先生:“先生教槐生这么久,这点银子您收下。”陈先生推辞,周诚硬塞给了他。
槐生到了邻县,刘先生见他聪明好学,特别喜欢。私塾里有个叫张富贵的学生,家里有钱,性格骄横,见刘先生疼槐生,心里嫉妒,总找槐生的麻烦。
一天,张富贵趁槐生出去,偷偷溜进他的书房,把墨汁泼在刘先生珍藏的古籍上,想嫁祸给槐生。刘先生看见古籍被弄脏,气得不行,问是谁干的。张富贵指着槐生说:“肯定是周槐生!昨天您说他功课不好,他记恨在心,就故意弄坏您的书。”槐生喊冤,可没证据。刘先生生气地说:“没证据就是你干的!现在就把你赶出私塾,再也不收你!”槐生哭着收拾东西回了家。
周诚见槐生回来,问清缘由,气得要去私塾理论。王大姐拦住他:“你去了也没用,刘先生已经信了张富贵的话。不如等以后有机会再说。”槐生灰心丧气:“我不想读书了,跟着爹种地吧。”周诚叹口气:“你这么聪明,放弃读书太可惜了。当年那老头说过,碰到穷书生要帮衬,你现在遇到点难处,可不能放弃。”之后,周诚每天干完活就陪槐生读书,王大姐也常鼓励他,槐生慢慢又振作起来,还是每天用功读书。
这年冬天,下了场大雪,把山都封了。村里来了个叫赵谦的书生,要去京城赶考,路过柳溪村时被大雪困住了。赵谦穿得单薄,又冷又饿,倒在了周诚家门口。
周诚早上开门看见,赶紧把他扶进屋里。王大姐煮了姜汤给赵谦喝,又找了周诚的旧棉衣给他穿上。赵谦醒过来,哭着说:“谢谢你们救了我!我去京城赶考,盘缠被偷了,又遇到大雪,差点冻死。”周诚说:“公子别担心,在这儿住几天,等雪停了再走。”
赵谦在周家住了几天,周诚每天好酒好菜地招待,王大姐还帮他缝补衣服。临走时,周诚拿了三两银子给他当盘缠:“公子路上用。”赵谦推辞,周诚说:“你要是不收,就是嫌少。”赵谦感动得哭了,拜谢后走了。
第二年春天,槐生要去府城参加童子试。周诚给她收拾好行李,王大姐缝了新衣服,送他到村口。槐生走到半路,突然冲出几个强盗,拿着刀喊:“把钱拿出来,不然杀了你!”槐生吓坏了,身上只有周诚给的二两银子,是考试的费用。强盗挥刀砍过来,槐生躲开时,衣服被割破了。
就在这时候,一个官差骑马经过,看见强盗抢劫,大喝一声,拔刀冲了过来。强盗见是官差,吓得跑了。官差下马问:“少年,你没事吧?”槐生赶紧道谢:“谢谢差官大哥!我是柳溪村的周槐生,去府城考试,遇到强盗了。”官差惊讶地说:“你是周诚的儿子?”槐生点头:“是啊,您认识我爹?”
官差笑着说:“我是府城的捕头李勇。去年冬天,有个叫赵谦的书生去京城赶考,在柳溪村受了你爹的帮助,还得了三两银子。赵公子现在中了进士,在刑部当官,特意让我找你爹,想报答他。今天碰到你,真是缘分!”槐生高兴极了,跟着李勇去了府城。
到了府城,李勇带槐生见了赵谦。赵谦问起周诚的情况,槐生一一说了。赵谦说:“你爹对我的恩情,我一直记着。你现在要考试,我来帮你。”他给槐生安排了住处,还请了名师指点。考试的时候,槐生发挥得特别好,得了童子试第一名。消息传到柳溪村,周诚夫妻俩高兴坏了,村里人都来道贺。
又过了三年,槐生要去省城参加乡试。出发前,周诚拿出当年老头给的布囊,对槐生说:“这是当年救我们的老头给的,说遇到难处就打开。你路上带着,以防万一。”槐生收下,藏在怀里。
到了省城,槐生住在一家客栈里。隔壁住了个叫王文的书生,也是来考试的。王文家里穷,盘缠花光了,整天愁眉苦脸。槐生见了,拿出五两银子借给他:“兄台别愁,这点银子你先用着。”王文特别感激,连连道谢。
考试结束后,槐生在客栈等着发榜。一天,客栈老板跑来说官差要来抓人。槐生纳闷,问咋回事。老板说:“听说有考生作弊,官差来查了。”没多久,官差就来了,指着槐生说:“你是周槐生?有人告你和王文一起作弊,跟我们回衙门一趟。”
槐生急得喊冤:“我没作弊!我和王文只是认识。”官差不管,把他带到了府衙。府尹坐在堂上,问:“周槐生,你和王文串通,考试时传递暗号,是不是真的?”槐生说:“大人,我没有!是冤枉的。”府尹拿出一张供词:“王文都招了,说你借他银子,让他帮你传递答案。你还敢狡辩?”槐生一看供词上真有王文的签名,心里又气又急,知道是王文怕自己作弊被发现,故意攀诬他。
府尹见槐生不承认,就让人动刑。槐生被打得疼得受不了,正要屈招,突然想起父亲的话,赶紧说:“大人,我有东西能证明清白!”府尹让他拿出来,槐生从怀里掏出那个布囊,取出里面的小铜镜。
府尹笑着说:“一面破镜子能证明啥?”槐生拿着镜子对准王文,说:“王兄,你为啥要冤枉我?”王文一看见镜子,突然像着了魔一样,大声喊:“是我作弊!我家里穷,怕考不上没脸回家,就带了小抄进考场,被考官发现了,我就想拉周槐生垫背!”
府尹愣住了,赶紧让人去查,果然在王文的行李里找到了作弊的小抄。府尹当场判王文作弊,取消考试资格,还向槐生道歉。槐生这才明白,老头给的铜镜是个宝物,能让人说出真话。
后来,槐生考中了举人,又进京考中了进士,被派到地方当县令。他像父母一样,为官清廉,帮老百姓办实事,深受百姓爱戴。周诚夫妻俩还在柳溪村生活,依然经常帮衬邻里。村里不管谁有难处,他们都愿意搭把手。
有一年,柳溪村闹旱灾,地里的庄稼都快枯死了。村民们急得不行,周诚想起老头给的布囊,打开拿出那张黄纸符,又取了那撮柏叶,按照老头之前说的,把符和柏叶埋在老槐树下,又烧了香祈祷。没想到第二天,就下了一场大雨,地里的庄稼都活了过来。村民们都说,这是周诚夫妻俩行善积德,老天爷给的福报。
后来,周诚夫妻俩都活到了九十多岁,无病无灾,槐生也官运亨通,儿孙满堂。村里人都说,周诚夫妻俩救了老人、帮了书生,一辈子行善,这都是他们应得的好报。而那棵老槐树,长得越来越茂盛,每年春天都开满槐花,香飘整个村子,好像在见证这一家人的善举和福报。
有人说,当年的老头是老槐树成精,来考验人心的;也有人说,是神仙下凡,专门奖赏行善的人。不管怎么说,柳溪村的人都记着周诚夫妻俩的事,也学着他们的样子,互相帮衬,整个村子都和和气气的,再也没有过啥灾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