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管理不必讨好!悟透4条人性,下属主动追随
发布时间:2025-10-29 14:26 浏览量:10
你是否也陷入了这样的管理困境:
为了让下属多干活,你主动包揽杂事,陪着加班,请客吃饭比谁都勤。你努力扮演一个“老好人”,试图用“讨好”换取团队的“听话”。
结果呢?
下属非但不领情,反而觉得理所当然。工作积极性不高,执行力一塌糊涂。你累得精疲力尽,团队却依旧是一盘散沙。
为什么会这样?
一千多年前,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早已借帝王将相的成败,给出了答案。
真正的管理,从来不是“讨好”,而是基于人性法则的“用好”。
当你费力去“讨好”时,你已经输了。因为你放弃了管理者的核心武器——规则和利益,转而乞求于最不可靠的东西——感情。
读懂《资治通鉴》里这4条赤裸裸的人性法则,你就能明白,如何让下属从“被动应付”转变为“主动追随”。
很多人误解了“人性本善”,在管理上总想“以德服人”。
但《资治通鉴》早就点明了人性的一个真相:“民,畏威而不怀德”。
简单说,普通人(下属)首先是敬畏规则和权力的,然后才会感念你的恩惠。如果你顺序搞反了,一上来就大发福利、各种讨好,对方只会觉得你软弱可欺。
史料映射:唐太宗与法
唐太宗李世民算是明君,但他深知“威”的重要性。他曾说:“法者,非朕一人之法,乃天下之法。”
当他的亲叔叔触犯了法律,李世民不顾情面,依法严惩。正是因为他先立下了“威”(规则的绝对权威),他后续的“德”(仁政、纳谏)才显得尤其珍贵,群臣才会真心敬畏并爱戴他。
现代应用:别当“老好人”,当“规则执行人”
一个团队,最怕的不是领导严厉,而是领导“没规矩”。
讨好型管理:今天张三迟到,你笑笑说“下次注意”;明天李四KPI没达标,你安慰说“没关系”。你以为这是“德”,其实这是“毒”。驭人性管理:先把丑话说在前面。什么是底线,什么是高压线,必须清晰定义,并且自己带头遵守。当有人触碰,必须第一时间、公开透明地执行处罚。记住,你的“威”立住了,你的“德”才有价值。 下属不怕你严厉,只怕你不公平。
作为管理者,我们总喜欢给团队“画大饼”,谈情怀、谈理想、谈公司未来。
但《资治通鉴》里写满了关于“利”的故事。人性最底层的驱动力,永远是“趋利避害”。
司马光记载了大量的历史瞬间:再英勇的军队,如果“赏不明”,也无人愿意卖命;再忠诚的臣子,如果“利不至”,也难保不会生变。
史料映射:汉高祖的“利诱”
刘邦为什么能赢项羽?项羽“重义轻利”,打了胜仗,把印信都捏在手里舍不得给功臣。
而刘邦深谙人性。他明确告诉韩信、彭越:“破楚,以东(地盘)与公。”先把利益摆在桌面上,大家才会拼命。
现代应用:把“画大饼”变成“分蛋糕”
讨好型管理:用空洞的“公司上市你就是元老”来激励下属996。驭人性管理:建立清晰的、可量化的利益分配机制。不要怕下属“爱钱”。下属爱钱,你才能用“利”去驱动他。
管理者最核心的工作之一,就是设计一个公平的“分蛋糕”机制。 谁贡献大,谁拿得多。把团队的目标,和每个人的个人利益(奖金、提成、晋升)死死绑定。
当他为你拼命时,他知道,他是在为自己的利益拼命。这比你请他吃100顿饭都管用。
讨好型管理者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看人下菜碟”。
对关系近的下属,就多包容;对刺头下属,就多忍让。你以为这是“高情商”,在下属眼里,这叫“不公平”。
《资治通鉴》通篇都在强调一个词:信。
商鞅变法,立木为信。为什么?就是要让天下人知道,规则(赏罚)是绝对可靠的,不会因人而异。
史料映射:诸葛亮的“信”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他不是不爱马谡,但他更清楚,如果“赏罚不明”,坏了规矩,那他辛苦建立的“信”就崩塌了,团队就带不动了。
现代应用:放弃“情绪管理”,执行“规则管理”
讨好型管理:用自己的情绪和喜好去判断赏罚,导致团队内部拉帮结派,怨气丛生。驭人性管理:你(领导)必须是规则的化身。对管理者而言,最大的“讨好”,就是对所有人“公平”。
当团队所有人都相信,只要努力就会被奖励,只要摸鱼就会被惩罚——此时,你根本不需要去“讨好”任何人,团队的自驱力会自动爆发。
很多管理者心累,是因为总想找到那个“完美”的下属,然后去“讨好”他,希望他包办一切。
《资治通鉴》告诉我们:世上本无完人。
史料映射:帝王心术
历代帝王,有几个是真心“信任”臣子的?他们用的都是“制衡”。
他们会用“疑人”(有才华但有野心的人),但同时会“用人必疑”(用制度去监督和制衡他)。
现代应用:授权与监督并存
这句话听起来很“权谋”,但翻译成现代管理学就是:授权(疑人必用)与监督(用人必疑)必须同时存在。
讨好型管理:要么不敢授权,累死自己;要么过度信任,放任自流,最后被下属“背刺”。驭人性管理:疑人必用:这个人虽然毛病多(疑),但他有才华(用)。你不要试图去改变他的人性,而是把他放到能发挥他才华的岗位上。用人必疑:授权的同时,必须配套清晰的SOP(标准作业流程)、数据报表和审计机制(疑)。这不是不信任,这是对结果负责。别再幻想去“讨好”一个完美的下属。你的工作,是搭建一个“用好小人、防住小人”的机制。
读《资治通鉴》,不是为了学权谋诡计,而是为了获得一种“人性的清醒”。
为什么不必讨好?
因为讨好,是基于“情绪”的管理,是廉价的迎合。而人性是多变的,情绪是靠不住的。
为什么只用“用好”?
因为“用好”,是基于“规则”的管理,是理性的布局。
用好“畏威”的底线,用好“趋利”的动力,用好“公平”的渴望,用好“制衡”的机制。
这才是《资治通鉴》传承千年的驭人之道。
它不是让你变得冷酷,恰恰相反,这是一种更高级的“慈悲”——你用规则约束了人性中的“恶”,才能最大程度地激发人性中的“善”。
当你的团队有了清晰的底线、公平的利益和明确的规则时,根本无需讨好,他们自会主动追随。
你认为这4条人性法则中,哪一条最戳中你?或者,你还见过哪些“讨好式管理”的坑?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你的真知灼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