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唯一图像凌烟阁的女性:杨烈妇从贤妻到战神
发布时间:2025-10-29 14:59 浏览量:9
至德二载(757年)深秋,陈州(今河南淮阳)城头硝烟弥漫。史朝义率领的五千叛军将这座城池围得水泄不通,守将白孝德已在昨日的激战中重伤身亡。就在全城军民陷入绝望之际,一个身着染血铠甲的身影登上了城楼——她是白孝德的妻子,后世史书尊称的“杨烈妇”。
“夫君虽逝,陈州犹在!”她举起横刀,声音穿透战场的喧嚣,“今日我与诸君同生共死!”
杨烈妇,本名已不可考,出身将门世家,自幼习武,善使横刀,更通晓兵法。安史之乱前,她嫁给了陈州土豪白孝德。白孝德虽是地方豪强,但为人正直,在当地颇有威望,被官府任命为团练使(相当于今天的地方武警部队指挥官)。
这场婚姻在当时看来颇为般配——她带来了将门的武学传承,他提供了在地方上的势力和资源。然而,谁也没有想到,这段姻缘最终会在战火中谱写出一曲惊天动地的壮歌。
至德元年(756年),安禄山叛军攻陷长安,玄宗仓皇入蜀,大唐帝国陷入空前危机。陈州作为中原重镇,成为叛军南下的必经之路。白孝德临危受命,负责防守陈州。
此时的杨烈妇已不再是深闺中的贵妇,她协助丈夫整顿城防,训练乡勇,甚至亲自指导士兵使用守城器械。《旧唐书》记载她“常随夫巡城,指画守备,众皆服其明敏”。
至德二载十月,史朝义率精锐五千直扑陈州。史朝义是史思明之子,叛军中的骁将,其所部多是百战之余的悍卒。
当时陈州守军不足两千,且多是临时征召的乡勇。敌我力量悬殊,城中人心惶惶。有人建议弃城而走,白孝德勃然作色:“陈州乃中原门户,岂可轻弃?今日纵然战死,亦不负朝廷!”
白孝德知道此战凶多吉少,战前夜,他对妻子说:“我若战死,汝当自全。”
杨烈妇直视丈夫双眼,一字一句道:“君为忠臣,妾岂不能为烈妇?若事不济,当与城俱殉!”
次日清晨,叛军开始攻城。白孝德亲临城头指挥,杨烈妇则组织城中妇孺运送矢石、照顾伤员。战斗异常惨烈,叛军多次攀上城头,都被守军拼死击退。
激战中,白孝德被流矢所伤,但仍坚持指挥。直到一支冷箭射中他的咽喉,这位守将才轰然倒下。
主帅阵亡的消息传来,守军顿时大乱。眼看城池将破,杨烈妇做出了一个震惊所有人的决定。
她穿上丈夫染血的铠甲,提起那柄陪伴自己多年的横刀,在亲兵的护卫下登上城楼。当守军看到这个浑身缟素、却目光如炬的女子时,无不震撼。
“白将军虽逝,其精神与陈州同在!”她的声音清越而坚定,“今日我杨氏愿代夫守城,诸君可愿相随?”
一时间,城头寂静无声。突然,一个老兵跪地高呼:“愿随夫人死战!”紧接着,守军纷纷跪倒,誓言与城共存亡。
杨烈妇立即重整防务:她将残余守军分为三队,轮流守城;组织城中所有健壮妇女组成后备队,负责运送物资;还将老人孩子编成救护队,在城内设立临时医馆。
更令人惊叹的是她的战术安排。她注意到叛军主要攻击东门,便将主力秘密调至东门两侧,待叛军攀城时突然出击,打得对方措手不及。
最激烈的战斗发生在白孝德死后的第三天。史朝义见久攻不下,亲自督战,叛军如潮水般涌向城头。
此时守军已伤亡过半,箭矢也将用尽。危急关头,杨烈妇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办法。
她让守军佯装败退,诱使叛军攀爬云梯。当叛军快要登上城头时,突然锣声大作,数百名妇女从城垛后现身,她们手中没有刀剑,而是举着大大小小的石块。
“放!”杨烈妇一声令下,石块如雨点般砸向正在攀爬的叛军。这种看似原始的战术,在近距离作战中产生了惊人效果。叛军猝不及防,纷纷从云梯上坠落。
与此同时,杨烈妇亲率精锐从城门杀出,直冲史朝义的中军大帐。叛军没想到守军还敢出击,阵脚大乱。混战中,杨烈妇手刃叛军裨将一人,斩首无数。
《旧唐书》记载此战“斩首二百级,贼气夺”。这个数字或许有所夸张,但足以说明这场反击的辉煌战果。
杨烈妇的守城之术,体现出了非凡的军事才能。
她深知士气的重要性。白孝德死后,她第一时间稳定军心,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与将士同生共死的决心。她还让城中文人撰写檄文,在城头诵读,激发守军的斗志。
她善于运用心理战术。有次叛军夜间偷袭,她故意在城头弹奏琵琶,琴声悠扬,仿佛早有准备。叛军疑有埋伏,不战自退。
她还创造了独特的指挥系统。用不同颜色的旗帜代表不同的指令,即使她在城中巡视,也能通过旗号指挥战斗。这套系统后来被其他守城军队效仿。
在资源调配方面,她更是展现出过人智慧。当粮草不足时,她下令优先保障守城将士,自己则与城中妇孺同食稀粥。这种同甘共苦的精神,赢得了全城军民的爱戴。
陈州之围解除的消息很快传到凤翔(今陕西凤翔),当时唐肃宗的行在就在此地。肃宗闻讯,感慨万千:“白孝德忠勇可嘉,其妻尤烈!”
他立即下诏,封杨烈妇为“燕国夫人”,这是唐代女性所能获得的极高荣誉封号,相当于**国家级荣誉称号**。更令人震惊的是,肃宗特许将她的画像悬挂在凌烟阁侧壁。
凌烟阁是大唐帝国供奉功臣的圣地,原本只陈列二十四位开国元勋的画像。肃宗此举,等于将杨烈妇的地位提升到了与开国功臣相提并论的高度。
诏书送达陈州那天,全城欢庆。但杨烈妇却异常平静,她先在丈夫灵前焚香告祭,然后将朝廷赏赐的金帛全部分给阵亡将士的家属。
“此战之功,属于每一个为陈州流血的人。”她对前来道贺的地方官员如是说。
在《旧唐书·忠义传》中,杨烈妇的事迹被附在《白孝德传》之后,虽然篇幅不长,但字里行间充满敬意。
史官用“披甲登堞,率女眷运石击贼”生动地描绘出她在城头的英姿。而“斩首二百级,逼退史朝义部”则如实记录了她的战功。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史书明确记载她“图像凌烟阁侧壁”。在等级森严的唐代,一个女性的画像能够进入凌烟阁,哪怕是侧壁,也是前所未有的殊荣。
后世史学家在评价杨烈妇时,往往强调她的行为对当时战局的积极影响。陈州保卫战的胜利,挫败了叛军南下的企图,为唐军反攻赢得了宝贵时间。
但更重要的是,她打破了女子不能领兵的传统观念,证明了在国难当头时,女性同样能够担当起保家卫国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