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4位民国洋大夫,用一生写就了一段独特的北京医疗史

发布时间:2025-10-30 19:06  浏览量:9

漫谈民国北京的洋大夫们

民国的北京,有这么一批洋大夫,利用所学的最新医学知识,在北京身体力行,救死扶伤。他们有的创建北京的公共卫生体系,有的开创医院社会服务部,有的不光治病救人,还为中国的抗日战争做出巨大贡献。

兰安生出生于中国的宁波,加拿大人,青少年时期在中国度过,16岁回加拿大读高中,后到洛克菲勒基金会国际卫生部,又考入约翰斯·霍普金斯医学院获得公共卫生硕士学位。1921年受洛克菲勒基金会指派任北京协和医学院公共卫生学教授。

兰安生来到协和医学院,在中国的医学教育史上,第一次为医学生讲授现代公共卫生一课。他的到来有一个突出的影响,就是逐步消除了“协和为谁”的社会质疑。

当时的协和医学院是一所贵族学校,每年学生的录取率约在1/10,学费也非常昂贵,远超其他的大学。只有有钱人可以到协和参观,以至于整个学院都弥漫着贵族气。可一墙之外,都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兰安生的课程主旨,就是让学生走出医院,走进胡同,超越个体,关注社区和更广泛的人群,深入到每个人的真实世界,这样才能使医学与社区的服务成为一体。这种公共卫生理念,让学生们受益匪浅,引导他们树立起日后投身于公共卫生事业中的理想。兰安生的这个理念,被后人命名为“兰安生模式”。

兰安生有一句名言:“一盎司的预防,胜过一磅的治疗。”一盎司相当于28克,而一磅是453克。这就说明,他认为预防要比治疗重要得多。在当时,北京基本上没有预防的理念,甚至于看病的人都很少。有个统计,36%的人一辈子没去过医院,只有16%的人看过西医。新生儿的死亡率能够达到275‰,是当时欧美的3.6倍。

针对这一情况,兰安生有一个创举,把理论付诸于实际。他争取到京师警察厅的支持,1925年建立了北平市卫生局第一卫生事务所。事务所地址在内务部街,后来又迁至干面胡同。事务所创建了卫生示范区,最开始管辖5万人,后来扩大到大概10万人左右。

此外,兰安生还将事务所变成培训公共卫生专业人员,尤其是护理专业人员的实习基地,通过真操实练,成为学生走入社会的进阶摇篮,更好地向社会提供服务。

兰安生的第一卫生事务所,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创建了当时北京的公共卫生医疗体系。这个体系是国内首创,放之四海也是翘楚,成为其他地方争先恐后效仿的对象。

1935年兰安生去了华北乡村重建委员会工作,1939年赴印度继续公共卫生事业,直到1962年在美国去世,享年72岁。他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还不忘公共卫生事业。那时已经失明的兰安生,拉着他妻子的手说:“亲爱的,眼睛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服务,积极的服务。”

1888年,浦爱德出生于山东黄县(今龙口市),父母都是美国传教士。一位中国保姆把她带大,从小就和中国孩子一起玩耍,浦爱德的山东话讲得和当地人一样好。浦爱德跟随中国保姆长大,所以对中国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非常熟悉。到了12岁的时候,浦爱德离开了中国,但是她更愿意把中国当成故乡。

浦爱德在美国佐治亚州读了大学,又去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学习教育,然后到波士顿的麻省州立医院学习新兴的医学社会服务。1921年,她受雇于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在新建的北京协和医院创立社会服务部,并在此当了18年的主任。这期间,她还在燕京大学社会学及社会服务学系任教,为中国培养了第一代社会工作者。

当时有这么一种观点,一个医院,不管设备再精良,管理再好,医疗水平再高,如果没有社会服务部,便不能称之为是一流的医院。协和医院建院伊始,医疗科室配备齐全,但没有设立社会服务部。浦爱德的到来,使协和真正跻身于世界的一流医院。

社会服务部是医生和病人之间的桥梁,帮助病人与医生合作,解除心理和习惯上的困惑,引导他们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当病人因生活贫困无力支付医药费时,社会服务部经过谈话、家访等调查形式,给予病人减免或者分期付款等救济手段。社会服务部为了帮助医学教学和科研工作,还会对病人进行定期随访,了解病人治愈后情况,以及实施救济的执行情况,装订在病历里,对医学科研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社会服务部下设一个机构,叫怀幼会,也是由浦爱德创办的。怀幼会的主要工作是收容弃婴,那时有的人家孩子生多了,不想要了,或未婚先孕的女孩,没有办法养育,怀幼会会安排接收,并让符合条件的家庭领养。

抗战期间,浦爱德支持中国人民抗战事业。1939年,她曾隐蔽一个共产党干部住在她家,并安排一个受枪伤的八路军指挥员到红十字会医院就医。同年合同期满后,洛克菲勒基金会不再跟浦爱德续约,虽然整个社会服务部的人都依依不舍,她还是回到了美国。

在美国期间,浦爱德继续担任美国美中友好协会主要领导职务,还创作了《在中国的童年》等书。1985年,浦爱德在美国费城逝世,享年96岁,她被人们亲切地称为“中国人民的女儿”。

伍连德,字星联,祖籍中国广东新宁(今台山)。1879年,出生于英属海峡殖民地槟榔屿(今马来西亚)。17岁获英女皇奖学金赴剑桥大学学习,曾师从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霍普金斯。七年的赴欧寒窗苦读,使他成为第一位获得剑桥医学博士的华人。

伍连德被人熟知,是1911年在中国东北平息鼠疫,并发明伍氏口罩。其实,他和他的家人在北京生活了很长的一段时间。他积极促成并参与北京协和医学院的创建,又亲力亲为,创办北京中央医院,为北京的医疗卫生事业做出巨大贡献。

伍连德投入精力更大的,是花费了将近3年时间,筹建北京中央医院。这件事缘起于1915年伍连德与时任财政总长周学熙的一次谈话。周学熙告诉伍连德,想在西山修建一所造价10万元的疗养院,听后伍连德立即指出,更急需的是在京城内建设一座现代化的综合医院,并借此促进医学的科学化,疗养院只适合修建小规模的附属建筑。同年,在中山公园的会议室里,举办了一场有影响力人士参加的会议。除周学熙外,还有内务总长朱启钤、外交总长曹汝霖,司法总长章宗祥、国务院秘书长林长民,以及伍连德等人。会上当场募捐11万元,并获得西城历代帝王庙旁边的一块高地用于医院建设。

1916年,北京中央医院奠基,伍连德被任命为医务总办。医院的建设,伍连德费尽了心血。医院建设三年期间,伍连德没有拿任何薪水,反而自掏腰包,捐款2500元。

北京中央医院旧影

1917年,北京中央医院封顶,美国芝加哥出版的《现代医院》有着详细描述。这座位于平则门大街内的现代化大医院,拥有美式建筑风格,楼高三层,内设一等病床10张,二等病床20张,三等病床120张,合计150张病床。候诊室可容纳200人,设有内科、妇科、牙科、生殖泌尿等科室。整座医院为防火结构,也是京城第一座此类建筑,水泥和钢筋都由中国制造。

1918年1月,北京中央医院正式开办,京城前往的参观者络绎不绝。可惜的是,伍连德与合作伙伴施肇曾产生分歧,最终不得不离开这座刚刚诞生的医院。几年的不懈付出,使伍连德大失所望,心如刀割,息隐于西山八大处四个月,幸亏有妻子在身边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身体和心情才渐渐康复。伍连德虽然没有继续在北京中央医院发光发热,但这所医院作为现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前身,见证了北京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和变迁。

除了北京,伍连德还参与在东北等地创建多所防疫医院和地方医院,治愈了无数的患者。1937年,伍连德举家返回槟榔屿,在当地自营诊所。1960年1月逝世,享年81岁。

贝熙业于1872年出生于法国科鲁兹省夏尔市,1895年获得波尔多海军医学院博士学位,民国初年来到中国,此后40多年的时间里,与中国人民结下深厚的友谊。贝熙业常年生活在北京,其在西山的别墅贝家花园非常有名,至今保存完整。他在贝家花园为周边的百姓免费看病,深受人们的爱戴。

抗战期间,贝熙业更是鼎力支持中国人民的抗战事业。他利用身份协助中共北平地下党组织向根据地运送物资,转送人员,不顾高龄,从大甜水井胡同到贝家花园开辟自行车“驼峰航线”运送药品,是一位真正的国际反法西斯战士。早期贝熙业担任法国医院院长期间,在那个风卷云起、动荡不安的年代,他怀揣人道主义精神,不时伸出援手,接待过很多前来避难的社会名人,与他们的命运交织在了一起。

法国医院原名圣米歇尔医院,地处东交民巷西口北侧,由一名法国传教士创办,贝熙业担任院长之后,潜心经营,购买先进的设备,制定严格的制度,医院医疗水平很快提升,名气越来越大,许多达官贵人纷至沓来,一时间成为法国公使馆与中国名流沟通的平台。

接下来的事情,与贝熙业的好朋友,一名叫莱热的法国驻京青年外交官息息相关。1917年张勋率5000辫子军进京复辟,指派梁鼎芬要黎元洪大总统在“黎元洪奏请归还国政”上签字,黎元洪当场拒绝,梁鼎芬只能悻悻而归。为防不测,黎元洪立即安排在南京的副总统冯国璋代总统职务,并电联段祺瑞组织军队讨逆,同时联系总统府女礼宾官荣龄,设法安排自己到使馆区避难。

荣龄第一时间联系莱热,莱热得知后,立即安排车辆去营救黎元洪夫妇,并打电话通知贝熙业,请法国医院安排房间。幸亏营救及时,莱热的车子刚走,张勋就派人包围总统府,否则便难以脱身。

贝家花园宅院旧貌

到了法国医院,贝熙业妥善安置黎元洪,直至复辟结束。也因此,贝熙业与黎元洪结下深厚的友谊。而在这回营救行动中,立下汗马功劳的莱热,便是后来隐居西山,创作长诗《远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法国著名诗人圣琼·佩斯。

此后,法国医院还接待过故宫博物院创建人李石曾、抗战英烈郝梦麟等人来此避难,成为一个小小的避风港。1954年,贝熙业回到法国,1960年逝世,享年88岁。

“昔人已乘黄鹤去”,兰安生、浦爱德、伍连德和贝熙业四位洋大夫,早已离开我们。但是他们在北京留下来的故事和印迹,以及对中国人民的深厚情谊,则会久久流传,活在人们的记忆中。

民国的北京,有这么一批洋大夫,利用所学的最新医学知识,在北京身体力行,救死扶伤。他们有的创建北京的公共卫生体系,有的开创医院社会服务部,有的不光治病救人,还为中国的抗日战争做出巨大贡献。

作者✎木林

【文章来源:《北京纪事》10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