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岁殉国!他卖房卖地组1500人军队,从国民党常委到抗日血魂
发布时间:2025-10-31 11:40 浏览量:10
“哎呀!” 在当时的丰县,如果有人听说李贞乾的决定,一定会发出这样难以置信的惊叹。他,本是手握金饭碗、身居高位的人生赢家,却在民族最危险的时刻,亲手砸碎了这一切,用自己的全部身家,为祖国换来了最后一颗子弹!名校校长还是国民党常委?!他本是“体制内”的天之骄子!想象一下,在当时的旧社会,什么样的人最受人尊敬?无非是有权、有识、有名望。而李贞乾,恰恰就是这三者的结合体!毕业于省立徐州第七师范,年纪轻轻就成为丰县师范的教师,后来更是稳坐丰县中学校长的交椅,同时,他还有一重显赫的身份——国民党丰县党部常务委员。
啊,这简直就是拿到了那个时代最顶配的剧本!地位、名誉、稳定的生活,他应有尽有。如果安于现状,他大可以过着受人敬仰的安逸生活。但,李贞乾的心里,装的从来不是个人的前程,而是国家的命运。觉醒!偷偷研读《共产党宣言》,他找到了真正的救国路!从1935年起,这位温文尔雅的校长,做出了一个“危险”的举动。他主动联系中共地下党员,偷偷阅读《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禁书。天呐! 要知道,在那个年代,这可是杀头的罪过!但他如饥似渴,在这些进步书籍中,他看到了救国救民的曙光,心中反抗侵略、拯救民族的种子破土而出
“硬核”抗日!卖光家产,从校长到游击队总司令!1937年,“七七事变”的炮火,震醒了所有中国人,也彻底点燃了李贞乾。
他再也无法安心待在校园里了!他组织青年学生,走上街头,宣传抗日。然而,光有口号远远不够,面对武装到牙齿的日寇,必须要有自己的武装!
震惊所有人的一幕发生了: 1938年,李贞乾做出了一个石破天惊的决定——正式退出国民党,并变卖所有家产,组建丰县抗日游击队!
他可是卖掉了祖宅、田地啊! 把安稳的未来换成枪林弹雨,把金银细软换成枪支弹药。这是何等的决绝与气魄!
就凭这一腔孤勇,他硬生生拉起了一支1500多人的队伍——苏鲁人民抗日义勇队第二总队! 从李校长到李司令,他完成了人生最“硬核”的转型。
战功赫赫!亲民爱民,他是百姓心中的“好专员”!
有了队伍,李贞乾立刻挥师抗日。1939年6月,他率队在鱼台谷亭与日伪军血战,一举歼灭敌人700多人,连伪县长都活捉了!哇! 消息传来,百姓们敲锣打鼓,欢呼雀跃。
凭借战功和能力,他先后被选为鱼台县县长、湖西行政专员公署首任专员。身居高位,他却没有一点官架子。灾荒年间,他带头穿粗布衣、吃杂粮,和老百姓一起下地干活搞生产。瞧, 这样的“网红专员”,谁能不爱戴?
他还创办了“湖西抗日中学”,亲自兼任校长,为抗日事业培养了大量后备人才。他想的,不仅是打赢今天,更是建设明天。
英雄陨落!39岁的他,血染湖西大地!然
而,战争的残酷超乎想象。1942年12月20日,日军发动了规模空前的“万人大扫荡”,对湖西根据地实行“铁壁合围”。
在指挥部队掩护机关突围的激战中,李贞乾始终冲在最危险的地方。就在胜利在望时,一颗罪恶的子弹,击中了他的身躯……39岁的生命,就此定格。 他将最后一滴血,洒在了他誓死保卫的这片土地上。
从锦衣玉食的精英,到变卖家产的战士;从温文尔雅的校长,到血战沙场的英雄。李贞乾用他短暂而辉煌的一生,为我们诠释了什么是“家国大义”。
他本可安逸,却选择了艰险;他本可富有,却选择了奉献;他本可生存,却选择了牺牲。向英雄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