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之道:践四者箴言修己身,心安身强、人悦神钦行致远

发布时间:2025-10-30 11:59  浏览量:10

“慎独则心安,主敬则身强,求仁则人悦,习劳则神钦”,这十六字古训,是中华修身文化的精髓,历经千年仍熠熠生辉。古往今来,无数贤者以行动践行此道,为世人立起修身标杆。

慎独是无人监督时的道德自律,是“虽独往独来,亦不逾矩”的内心笃定。东汉名臣杨震赴任途中,昌邑县令王密深夜怀金十斤相赠,称“暮夜无知者”。杨震严辞拒绝:“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这份“四知拒金”的坚守,让他在暗室之中守住本心,终得一生心安,成为千古慎独典范。当代“燃灯校长”张桂梅,在滇西贫困山区办学二十余载,面对经费短缺、环境艰苦的困境,始终坚守教育初心,不挪用一分善款,不谋取半点私利,独处时的清明自持,让她内心坦荡,也让“心安”化作照亮万千女孩求学路的光。

主敬是对人对事的恭敬之心,是对规则的敬畏、对自我的期许。晚清名臣曾国藩一生秉持“主敬”之道,待人接物无不恭谨有礼,即便身居高位,对同僚下属仍谦逊有加,对学问事业更是敬畏深耕。他每日自省“敬否”,以恭敬之心修身治学、理政带兵,终成一代名臣,身心强健、功业卓著。当代大国工匠徐立平,深耕火药雕刻领域三十余年,始终以敬畏之心对待每一道工序。他深知工作关乎国家航天事业,每一次雕刻都凝神静气、恭谨细致,这份对职业的敬畏与恭敬,让他练就“毫厘不差”的绝技,身体与意志皆愈发强健,成为守护航天梦的“大国工匠”。

求仁是推己及人、心怀苍生的善意,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胸怀。北宋范仲淹被贬邓州时,仍心系百姓,主持修建范文正公祠,设义田赡养族中贫者,写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名句。他以仁心施仁政,让百姓安居乐业,赢得万民爱戴。当代“七一勋章”获得者黄文秀,放弃城市优渥生活,回到家乡百色帮扶脱贫。她走村入户摸清民情,熬夜制定帮扶方案,为村民修路、引产业,用真心换真心,用善意暖人心。村民们提起她便热泪盈眶,这份发自内心的喜悦,正是对“求仁则人悦”最生动的诠释。

习劳是脚踏实地的付出,是不避辛劳、勤于践行的担当。东晋诗人陶渊明“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虽归隐田园,却始终勤于耕作。他不避农忙之苦,在劳作中体会生活本真,精神愈发富足,其淡泊高洁的品格也为世人敬仰。“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一生躬耕田野,顶着烈日、踏着泥泞,在稻田中摸索了六十余载。他不辞辛劳培育杂交水稻,解决了亿万人的温饱问题,用实干诠释了“习劳”的意义。这位“稻田里的追梦人”,不仅赢得了世界的赞誉,更让“神钦”成为对勤勉者最崇高的致敬。

慎独以安其心,主敬以强其身,求仁以悦其人,习劳以钦其神。这四者互为支撑,构成修身的完整闭环。古有杨震、曾国藩躬身践行,今有张桂梅、袁隆平视之为准则。践行十六字箴言,无需惊天动地,只需在日常中坚守本心、秉持恭敬、心怀善意、勤勉实干,便能在修身路上行稳致远,收获内心的丰盈与世人的敬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