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者为何难成同盟?从《资治通鉴》看人性深处的自我损耗

发布时间:2025-10-31 15:47  浏览量:10

战国乱世,强秦崛起,虎视眈眈,对山东六国形成泰山压顶之势。苏秦,这位出身卑微却怀揣雄图大略的纵横家,挺身而出,力挽狂澜。他怀揣着 “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的壮志,奔走于燕赵大地,开启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合纵之旅。

苏秦深知,六国若想在强秦的阴影下生存,唯有联合起来,形成强大的抗秦联盟。他来到燕国,对燕文侯晓以利害:“燕国之所以能免受秦国侵扰,是因为赵国在南方作为屏障。若赵国被秦国攻破,燕国将唇亡齿寒。” 一番肺腑之言,如醍醐灌顶,让燕文侯如梦初醒,当即决定支持苏秦的合纵计划。

随后,苏秦马不停蹄地奔赴赵国。他向赵肃侯详细剖析了天下局势:“山东诸国中,赵国最为强大,秦国对赵国也是忌惮三分。然而,秦国不敢轻易进攻赵国,是因为韩、魏两国在背后牵制。倘若秦国攻打韩、魏,韩、魏难以抵挡,势必投降。一旦韩、魏屈服,秦国便可以毫无顾忌地进攻赵国,赵国危矣。” 苏秦的分析鞭辟入里,赵肃侯听得频频点头。苏秦趁热打铁,提出了六国合纵的具体策略:“六国联合起来,共同对抗秦国,土地五倍于秦,兵力十倍于敌,秦国必不敢轻举妄动。” 赵肃侯被苏秦的雄才大略所折服,厚待苏秦,并尊宠赐赉之,以约于诸侯。

在苏秦的不懈努力下,韩宣惠王、齐王、楚威王等六国君主纷纷响应合纵倡议。苏秦凭借着卓越的口才和非凡的智慧,成功地将六国的利益捆绑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抗秦联盟。他也因此成为了合纵联盟的纵约长,身佩六国相印,一时名重天下。

然而,好景不长,这个看似坚不可摧的合纵联盟,如同昙花一现,很快便土崩瓦解。苏秦苦心经营的抗秦大业,最终功亏一篑,其背后的原因令人深思。

秦国深知合纵联盟的威胁,于是采用了张仪的连横之计,对六国进行分化瓦解。张仪凭借着出色的口才和高超的谋略,游走于六国之间,利用各国之间的矛盾和利益分歧,进行挑拨离间。他以割地、赔款等利益诱惑,成功地拉拢了部分国家,使合纵联盟内部出现了裂痕。

当秦国以 “割地免战” 利诱韩、魏时,韩、魏两国为了保一时安稳,不顾盟约,选择了背叛。他们天真地以为,通过割让土地,就能换取秦国的和平,却不知这只是秦国的缓兵之计。而楚、齐两国则因 “隔岸观火” 心理,坐视盟友覆灭。楚国自恃地大物博,认为秦国不敢轻易进攻自己,对齐国也心怀猜忌,不愿全力支持合纵联盟;齐国则贪图秦国的小恩小惠,对其他国家的安危漠不关心。

在利益的诱惑面前,六国的自私本性暴露无遗。他们忘记了当初的誓言,忘记了共同的敌人,为了眼前的私利,不惜牺牲长远的利益。《资治通鉴》中详细记载了这一段历史,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弱点和自私对联盟的破坏。缺乏共同价值观与长效利益绑定的抱团,本质是沙上建塔,自私本能随时可能撕裂脆弱的合作关系。苏秦合纵的失败,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教训,也让我们看到了弱者抱团的艰难与不易。

东汉末年,朝政腐败,宦官专权,十常侍之乱成为了东汉王朝走向灭亡的重要转折点。以张让、赵忠为首的十常侍,他们本是一群出身卑微、地位低下的宦官,在权力的诱惑下,却结成了一个庞大的利益集团,将东汉朝廷搅得乌烟瘴气。

汉灵帝对十常侍宠信有加,甚至称 “张常侍是我父,赵常侍是我母”。在汉灵帝的纵容下,十常侍权倾朝野,他们结党营私,卖官鬻爵,大肆搜刮民脂民膏。只要有钱,就可以买到官职,而那些真正有才能、有品德的人却被排挤在外。朝廷内部官员贪污成风,政治黑暗,百姓生活苦不堪言。

十常侍不仅在朝廷中飞扬跋扈,还将触角伸向了地方。他们的父兄子弟遍布州郡,仗着权势为非作歹,鱼肉百姓。百姓们敢怒而不敢言,对十常侍恨之入骨。郎中张钧曾上书灵帝,直言 “张角之乱,根源在十常侍放任亲属盘踞州郡,侵掠百姓”,并请求斩杀十常侍以安民心。然而,灵帝不仅未采纳,反而将张钧下狱拷打致死,进一步助长了宦官气焰。

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十常侍与外戚何进展开了激烈的斗争。汉灵帝去世后,何进拥立少帝刘辩即位,掌握了朝廷大权。何进深知十常侍的危害,决心铲除这一宦官集团。然而,何进的妹妹何太后却认为宦官自古以来便是朝廷的一部分,不能轻易废除。她的顾虑使得何进在决策上犹豫不决,导致了他在关键时刻的失利。

袁绍等人为了促使何进采取行动,开始策划集结军队,试图以武力逼迫何太后就范。189 年 8 月,何进再次向何太后请求诛杀十常侍,然而宦官们早已察觉到危机,提前设下埋伏。何进入宫时,被张让、段珪等设计伏杀。何进部将袁绍、袁术闻讯后,立即率兵攻入皇宫,见宦官即杀,甚至因无胡须者也被误杀,导致宫中数千宦官丧命。张让、段珪等仓皇劫持少帝刘辩和陈留王刘协逃至小平津,但被尚书卢植、河南中部掾闵贡率兵追上。面对绝境,张让、段珪哀叹:“吾等今日命绝于此!” 随后投河自尽,标志着十常侍集团的彻底覆灭 。

十常侍之乱表面上是宦官与外戚之间的权力斗争,实则是自私自利的人性在作祟。十常侍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不惜牺牲国家和百姓的利益,将朝廷变成了他们谋取私利的工具。而何进在面对权力和利益的诱惑时,也同样表现出了自私和短视。他犹豫不决,错失了铲除十常侍的最佳时机,最终导致自己被杀,也让东汉朝廷陷入了更加混乱的局面。这场乱局不仅加速了东汉王朝的灭亡,也给百姓带来了沉重的灾难,成为了历史上一段惨痛的教训。

在职场中,自私的行为同样屡见不鲜,它像一颗毒瘤,侵蚀着团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阻碍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就拿新员工入职来说,初入职场的新人往往会因为陌生感和不安全感而选择抱团取暖。他们一起吃饭、上下班,分享工作中的喜怒哀乐,看似形成了一个紧密的小团体。然而,这种抱团往往是脆弱的,一旦涉及到利益分配,矛盾就会瞬间爆发。

曾经有一家公司,新入职了一批员工,他们在试用期内关系非常融洽,经常一起吐槽工作中的困难和领导的要求。然而,当试用期结束,面临转正和晋升的关键时刻,情况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为了能够顺利转正并获得更好的晋升机会,一些人开始在领导面前诋毁其他同事,夸大自己的功劳;还有一些人则为了争夺有限的资源,不惜与曾经的 “盟友” 反目成仇。最终,这个原本看似团结的小团体分崩离析,不仅影响了工作效率,也给公司带来了负面影响。而那些在这场利益争斗中表现得过于自私的人,虽然可能在短期内获得了一些好处,但从长远来看,他们却失去了同事的信任和支持,也限制了自己的职业发展空间。

在生活中,自私的行为也同样会破坏人际关系,让我们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比如,在朋友聚会中,有些人总是只考虑自己的喜好,不顾及他人的感受,选择自己喜欢的餐厅、活动,让朋友们感到被忽视和冷落;在家庭中,一些人以自我为中心,对家人的付出视而不见,只知道索取,导致家庭关系紧张。正如《资治通鉴》中所揭示的那样,短视的自私让人们在关键时刻选择 “背叛同盟以求自保”,最终陷入 “单弱 - 抱团 - 分裂 - 更弱” 的恶性循环。我们应该深刻认识到自私的危害,学会换位思考,多为他人着想,这样才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实现共同的发展。

短视思维是弱者难以抱团的重要原因之一,它让人们只关注眼前的利益,而忽视了长远的发展。在《资治通鉴》中,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赵括,这位战国时期赵国的将领,自幼熟读兵书,谈起兵法来头头是道,连他的父亲赵奢都难不倒他。然而,赵奢却深知儿子的弱点,他曾对妻子说:“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赵括的母亲也深知儿子的不足,当赵王决定任命赵括为长平之战的主帅时,她极力反对。她向赵王进谏,指出赵括与他的父亲赵奢在带兵方面的巨大差异:赵奢为将时,与士兵同甘共苦,得到的赏赐都分给士兵,一旦接到出征命令,便全身心投入,从不关心家中事务;而赵括呢,刚刚被任命为将军,就摆出高高在上的姿态,接受赏赐后,马上拿去购置田产,完全没有把心思放在军事上。

然而,赵王却被赵括的纸上谈兵所迷惑,他渴望在长平之战中取得胜利,挽回赵国的颓势,却没有看到赵括缺乏实战经验的致命缺陷。最终,赵括在长平之战中指挥失误,导致赵国四十万大军被秦军坑杀,赵国元气大伤,从此一蹶不振。赵王的决策,正是典型的短视思维。他只看到了赵括在兵法理论上的出色表现,却没有考虑到战争的复杂性和残酷性,没有看到赵括在实际作战中的不足。他为了追求眼前的胜利,忽视了赵国军队的长远发展,最终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弱者常因生存压力陷入 “活在当下” 的思维定式,只关注眼前的利益,而忽视了长远的发展。《资治通鉴》中记载的 “洛阳小贩为蝇头小利互抢地盘,终被豪强逐个吞并” 的故事,就是一个生动的例证。洛阳的小贩们为了争夺有限的市场份额,不惜互相争斗,甚至大打出手。他们只看到了眼前的一点小利益,却没有意识到,这样的争斗只会让他们变得更加弱小,最终被豪强所吞并。如果他们能够团结起来,共同对抗豪强,或许还有一线生机。然而,短视思维让他们陷入了无休止的内耗,最终走向了灭亡。

猜忌内耗是弱者抱团的又一巨大障碍,它会让原本脆弱的联盟瞬间瓦解,让人们陷入无尽的痛苦和灾难之中。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许多因猜忌内耗而导致失败的案例,兰陵王高长恭的悲剧就是其中之一。

兰陵王高长恭,是北齐的宗室名将,他容貌英俊,武艺高强,作战勇猛,屡立战功,深受士兵和百姓的爱戴。在邙山之战中,他率领五百骑兵冲入北周军队的包围圈,成功解了金墉城之围,威名远扬。然而,他的赫赫战功却引起了北齐后主高纬的猜忌。高纬担心高长恭功高震主,对自己的皇位构成威胁,于是对他百般猜忌,处处打压。

一次,高纬与高长恭谈及邙山之战,高长恭说:“家事亲切,不觉遂然。” 他本是想表达对北齐的忠诚,将国家之事视为自家之事,才会如此拼命。然而,高纬却对 “家事” 二字产生了误解,认为高长恭有篡位之心。从此,高纬对高长恭的猜忌日益加深,甚至派人送毒酒给他,将他赐死。高长恭悲愤不已,他对天长叹:“我忠以事上,何辜于天,而遭鸩也!” 最终,他无奈地饮下毒酒,结束了自己年轻而辉煌的生命。

兰陵王高长恭的悲剧,深刻地反映了弱者联盟中常见的信任危机。当成员间充满 “他会不会出卖我”“我能否多占好处” 的猜疑时,合作基础便摇摇欲坠。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有再强大的联盟,也难以抵挡内部的瓦解。正如六国合纵时,燕赵疑楚齐通秦,魏韩惧楚赵背约,各国之间相互猜忌,无法形成真正的合力。在秦国的连横策略下,合纵联盟很快便土崩瓦解,六国也相继被秦国所灭。

弱者要想实现真正的破局,就必须超越人性的局限,从 “利益共同体” 迈向 “价值共同体”。战国时期,商鞅在秦国推行变法,他深刻地认识到,要想让秦国强大起来,就必须激发百姓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于是,他将 “耕战” 与百姓的晋升通道紧密绑定,制定了一套完善的军功爵制。在这套制度下,无论出身贵贱,只要在战场上立下战功,或者在农业生产中表现出色,都可以获得爵位和土地,实现阶层的跃升。

商鞅的这一举措,使得秦国的百姓看到了改变命运的希望,他们纷纷投身于耕战之中。在战场上,秦军士兵奋勇杀敌,不畏生死,因为他们知道,每一次的胜利都可能为自己和家人带来荣耀和财富;在农田里,百姓们辛勤劳作,努力提高粮食产量,因为他们明白,自己的付出将得到实实在在的回报。商鞅变法的成功,关键就在于他将个人利益与国家强大深度融合,让秦国的百姓成为了一个真正的 “价值共同体”。

在现代社会,同样有许多这样的例子。比如,一些创业团队在成立之初,就明确了自己的使命和愿景,他们不仅仅是为了赚钱而创业,更是为了实现某种社会价值,为了改变行业的现状。以特斯拉为例,埃隆・马斯克创立特斯拉的初衷,就是为了推动全球能源转型,减少对传统燃油的依赖。他的愿景是让电动汽车成为主流,让地球变得更加可持续。在这个愿景的引领下,特斯拉吸引了一大批志同道合的人才,他们共同努力,不断创新,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尽管在创业过程中,特斯拉面临着诸多挑战,如技术难题、资金压力、市场竞争等,但团队成员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信念,因为他们相信,自己所做的事情是有意义的,是能够改变世界的。正是这种共同的价值认同,让特斯拉在电动汽车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成为了全球新能源汽车行业的领军企业。

弱者抱团不能仅仅停留在 “生存互助” 的层面,而应该建立起共同的价值认同。只有当人们为了共同的理想和目标而奋斗时,才能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抵御自私的侵蚀,实现真正的团结。

除了建立 “价值共同体”,弱者还需要克制本能,以理性超越人性弱点。范仲淹,这位北宋时期的杰出政治家和文学家,他一生心系天下,以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为座右铭,展现出了非凡的胸襟和担当。

范仲淹自幼家境贫寒,但他勤奋好学,胸怀大志。他在应天书院求学期间,生活十分艰苦,每天只能吃两顿粥,就着咸菜下饭。然而,他并没有被困难所打倒,而是更加刻苦地学习,立志要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贡献。后来,范仲淹考中进士,步入仕途。他在担任地方官期间,积极推行改革,减轻百姓的负担,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深受百姓的爱戴。

在朝廷中,范仲淹敢于直言进谏,不畏权贵。他多次上书批评朝廷的腐败现象和不合理政策,主张改革吏治,选拔人才,加强边防。他的这些建议虽然遭到了一些人的反对和排挤,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不为名利所动摇。范仲淹的一生,是为国家和人民奋斗的一生,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担当和责任。

狄仁杰,这位唐朝时期的著名宰相,同样以其 “虽千万人吾往矣” 的担当而闻名于世。他在担任大理寺丞期间,公正执法,不畏权势,仅用一年时间就判决了大量积压案件,涉及一万七千人,却无一人冤诉,赢得了百姓的广泛赞誉。后来,狄仁杰在武则天执政时期担任宰相,他始终坚持以民为本的理念,积极进谏,为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面对武承嗣等人为了争夺皇位而进行的阴谋活动时,狄仁杰毫不畏惧,坚决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他通过巧妙的策略和智慧,成功地阻止了武承嗣的阴谋,使唐朝避免了一场内乱。

范仲淹和狄仁杰的故事告诉我们,弱者真正的强大始于自我超越。他们能够克服人性中的自私、短视和猜忌,以理性和智慧去面对困难和挑战。《资治通鉴》并非否定抱团的力量,而是深刻地揭示了:唯有克服人性的弱点,以制度约束人性,以共识凝聚力量,才能让 “抱团” 从权宜之计升华为破局之道。在当今社会,我们也应该学习范仲淹和狄仁杰的精神,克制自己的本能欲望,以理性和担当去面对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为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资治通鉴》写尽王朝兴衰、君臣博弈,最终指向一个真理:弱者最大的困境,从来不是强敌环伺,而是人性中根深蒂固的自私与内耗。从苏秦合纵的昙花一现到十常侍的集体沉沦,历史反复告诫我们:抱团或许是弱者的生存刚需,但唯有超越本能的理性协作、建立超越私利的共同追求,才能让 “抱团” 成为破局的起点,而非溃败的序幕。毕竟,能真正击垮弱者的,从来都是藏在人性深处的自我绞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