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蔡襄、《尚书屯田员外郎郭公墓志铭》与莱芜监

发布时间:2025-10-31 09:59  浏览量:9

一、蔡襄:北宋文坛与书坛的双重巨匠

(一)核心信息

- 姓字:姓蔡,名襄,字君谟。

- 生卒年:公元1012年—1067年。

- 籍贯:兴化军仙游县(今福建省仙游县)。

- 核心简介: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书法家,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进士及第,历任馆阁校勘、知谏院、福建路转运使、知开封府、端明殿学士等职。为官清正,关注民生,曾主持修建泉州洛阳桥,推动福建茶事发展,政绩卓著。在文学上,其诗文质朴典雅,多关涉现实;在书法上,造诣极深,与苏轼、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是宋代书法风格的重要奠基者。

(二)历史地位

蔡襄的历史地位集中体现在书法与文坛、政坛三大领域,尤其书法成就影响深远。

- 书法界:他是“宋四家”中风格最为端庄稳健的一位,兼擅楷、行、草、隶等多种书体,楷书严谨规整、行书流畅自然、草书俊逸洒脱。其书法取法晋唐,融合自身体悟,形成“端劲高古,容德兼备”的独特风格,打破了唐末五代以来书法的靡弱之风,为宋代“尚意”书法思潮奠定了坚实基础。苏轼赞其“君谟书天资既高,积学深至,心手相应,变态无穷,遂为本朝第一”,后世对其书法推崇备至,作品成为后世学书者的典范。

- 文坛:其诗文多反映社会现实与民生疾苦,文风朴实真挚,不事雕琢,与欧阳修、梅尧臣等共同推动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是北宋中期文坛的重要骨干。

- 政坛:为官清廉,体恤民情,在地方任职时兴修水利、整顿吏治、发展生产,所到之处皆有政绩,尤其是泉州洛阳桥的修建,解决了闽粤交通要道的阻隔问题,成为古代桥梁建筑史上的杰作,彰显了其卓越的治理才能。

(三)作品的珍贵价值:一字千金,文墨难求

蔡襄的诗文与书法在北宋时期便已“身价百倍”,成为士大夫阶层追捧的珍品。其书法作品笔法精妙、气韵高雅,时人求其墨迹需历经周折,甚至有“一字千金”的说法;文章则兼具思想性与实用性,多关乎时政、民生与治理,被广泛传抄研读。无论是宫廷贵族、文坛同僚,还是民间士人,都以收藏其作品为荣。这种“文贵字珍”的现象,既源于他深厚的艺术造诣,更得益于他清正的官德与高尚的人格,使其作品兼具艺术价值与人格背书,成为当时稀缺的文化瑰宝。

二、知遇之托:蔡襄为郭之美撰文的缘由

按理说,蔡襄的文墨如此珍贵,寻常人难以求得一篇佳作,但他却毫不犹豫地为郭之美撰写了墓志铭,核心缘由在于知遇之情与对郭之美才能的赏识。

根据墓志铭记载,郭之美去世后,其弟郭之翰“以书自蕲至杭”,专程致信当时任职的蔡襄,恳请他为兄长撰写墓志铭。郭之翰在信中言:“兄辱知于公,今失官而死,且葬矣。公其哀悯其孤,而铭其壙,以慰存殁。”这句话点明了关键——郭之美生前曾得到蔡襄的赏识与知遇(“辱知于公”),二人之间存在深厚的同僚情谊与惺惺相惜的赏识之情。

事实上,蔡襄与郭之美确有职场交集:蔡襄曾任三司使,而郭之美在宋英宗即位后,经蔡襄举荐参与永昭陵的钱粮调度事务,因“善计纤悉,终以办事”受到时人称赞。在共事过程中,蔡襄亲眼见证了郭之美务实干练的治理才能、临危不乱的军事智慧与体恤百姓的为官之道,对其十分器重。当得知郭之美英年早逝、壮志未酬,且其弟殷切恳请时,蔡襄出于对人才的惋惜、对知遇之情的感念,不顾自身文墨的珍贵,欣然应允,为郭之美写下这篇情真意切、详实严谨的墓志铭,既慰藉逝者英灵,也为后世留下了珍贵的历史资料。

三、《尚书屯田员外郎郭公墓志铭》原文

郭君讳之美,字君锡,世居庐陵,自其考始以文词举进士。君锡少聪敏加人,从其父学。景祐元年,年十八,与其父同日登第。仁宗皇帝临轩,赏其爽异,为改今名。初调蕲州蕲春,再授楚州、淮阴,皆为主簿,以吏事不中法去官。庆历三年,为梧州司户参军。年复注惠州。转运使闻其名,用之权韶州。州有铸钱监,监卒怨其监官。是时侬智高叛,辄请于监军韦贵曰:愿徃邕州擒峒贼。贵比去之,君策其必变,曰:叱之,所以激之也。阴为州备。其夕,监卒杀监官,趋州门,斩关且进,门有备兵,出其不意,格斗,诛斩略尽。侬智高入广州,肆兵外掠。又移权知南海、番禺二县,募敢勇亡命之徒,遇贼必战,杀获甚多,所至贼为之缩敛。蒋偕被命专讨,军无法律,遣使召君计事,辞不往。

后数日,偕为贼擒。皇祐五年,以功除大理寺丞、签书南雄州判官公事,以父丧不行。又丁母忧。服除,以大理丞知兖州莱芜监。嘉祐五年,迁丞殿中监在京丰济仓,赐绯鱼。天子即位,恩迁太常博士。初作永昭陵,河南府素号穷空,所费仰给三司。时余为三司使,荐君于永安,入中钱粮,善计纤悉,终以办事,时议称之。改尚书屯田员外郎。治平元年,知开封府中牟县。县居京西一舍,仍岁水灾,多盗贼,赋敛频数,民益贫。君视其部中沟洫不治,因上书乞治水,严盗禁,均赋役。期月之间,使客称其毕给,百姓颂其均平而不扰。未几,以命免,仍坐举故人之为长吏者入官。长吏有罪,追君一官罢去。百姓条君善状,诉于京尹,愿留。不得,即遮丞相马首,叩头嘘唏:幸少赐我!

既又不得,泣涕而去。明年,归蕲州,未至,终于舒州桐城之传舍,其孥以丧归。十二月二十一日,葬于蕲水龙潭山先人之茔,享年三十。曾祖讳谏,祖玠,考讳佺,事推官,累赠太常博士。妣施氏,封安福县君。娶程氏,再娶王氏。男曰:大时、大明,为进士,大昕、大与。三女皆幼。君好学,多通理势重轻之术,每官必有记述,皆世之要用。有文数十百篇,尤善论兵,数上书,言慷慨。病且革,叹曰:丈夫固当以病死耶?君之弟之翰以书自蕲至杭,告余曰:兄辱知于公,今失官而死,且葬矣。公其哀悯其孤,而铭其壙,以慰存殁。余为之铭曰:事而不试,惠而不施。古人有言,世莫我知。进焉而躓,寿止于斯。匪世之疾,又将咎谁。

四、《郭之美墓志铭》深度解析

(一)郭之美家族世系

- 曾祖:郭谏,无官职记载,应为普通平民。

- 祖父:郭玠,无官职记载,延续平民身份。

- 父亲:郭佺,科举入仕,曾任推官,去世后累赠太常博士;母亲施氏,封安福县君(宋代对官员家属的封号)。

- 配偶:原配程氏,继室王氏,均无额外官职或封号记载。

- 子女:四子(大时、大明、大昕、大与),其中大时、大明考中进士,延续家族科举传统;三女,皆年幼。

- 弟弟:郭之翰,为其请铭,无官职记载。

从家族世系来看,郭之美家族是北宋典型的“科举崛起型”基层士大夫家族——祖父、曾祖均为平民,父亲郭佺开启科举入仕之路,郭之美则以18岁登科、与父同榜的佳绩,进一步提升了家族地位,子女也延续了科举传统,体现了北宋“学而优则仕”的社会流动路径。

(二)郭之美个人履历与任职详情

1. 科举成名:景祐元年(1034年),18岁的郭之美与父亲郭佺同日考中进士,宋仁宗亲赐其名“之美”,成为一时佳话,展现了过人的才华。

2. 初入仕途:历任蕲州蕲春主簿、楚州淮阴主簿,后因公务不合法规被免职;庆历三年(1043年)任梧州司户参军,后调任惠州。

3. 平叛建功:权知韶州时,预判铸钱监士卒叛乱,提前防备并成功平定;侬智高叛乱期间,权知南海、番禺二县,招募勇士抗击叛军,斩获颇丰,遏制了劫掠势头;拒赴军纪涣散的将领蒋偕之召,避免被俘。

4. 守丧与任职莱芜监:皇祐五年(1053年),因功授大理寺丞、签书南雄州判官公事,恰逢父丧未赴任;后丁母忧,服丧期满后,以大理丞之职出任兖州莱芜监知监(任职时间约为皇祐末年至嘉祐五年,即1053年—1060年之间,契合核心关注区间)。

5. 后续升迁:嘉祐五年(1060年),调任殿中监、在京丰济仓监官,赐绯鱼袋;宋英宗即位后,恩迁太常博士,经蔡襄举荐参与永昭陵钱粮事务,改任尚书屯田员外郎;治平元年(1064年),知开封府中牟县,治水患、严盗禁、均赋役,深得百姓爱戴。

6. 仕途受挫与病逝:因举荐的故人(长吏)犯罪受牵连,被追夺一官免职;百姓请愿留任未果,治平二年(1065年)归乡途中病逝于舒州桐城驿站,享年30岁,同年十二月葬于蕲水龙潭山祖茔。

(三)郭之美任莱芜监知监的历史意义

北宋莱芜监是京东路核心冶铁机构,与江苏利国监并称两大冶铁中心,矿产资源丰富,冶铁业规模庞大,对国家经济与国防至关重要。郭之美于1053年—1060年间出任莱芜监知监,正值莱芜监经梁适改革(官营改民营、劳役改招募)后走向繁荣的关键时期。

作为莱芜监的最高长官,郭之美需全面负责矿产开采、铁器冶炼、工匠管理、赋税征管及产区治安维护等事务。他能出任这一要职,正是因其此前在平叛、地方治理中展现的务实才能与应急处置能力。其任职期间,莱芜监的冶铁业持续发展,既为当地带来了经济活力,也为国家提供了大量农具与兵器原料,而郭之美的治理则为莱芜监的稳定运营提供了保障,印证了他的基层治理才能,也凸显了莱芜监在北宋产业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五、结语

蔡襄不顾自身文墨的珍贵,为郭之美撰写墓志铭,既是对知遇之情的感念,也是对一代人才的惋惜。这篇墓志铭不仅是“宋四家”书法文学价值与人格魅力的见证,更成为还原北宋莱芜监治理图景、郭之美生平的珍贵史料。郭之美以科举入仕,在短暂的30年人生中,从基层主簿到莱芜监知监,再到县域主官,展现了北宋基层士大夫的务实精神与治理智慧;而他在1053年—1060年间任职莱芜监的经历,更补充了北宋莱芜监运营管理的具体人物案例,让我们得以窥见这座北宋冶铁重镇的历史风貌。蔡襄的文、郭之美的才与莱芜监的重,共同交织成一幅生动的北宋地方治理与文化图景,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价值。

作者简介

长勺野老

又号:虎山遗客 煜阳子

济南市莱芜区地域文化推广协会副会长

莱芜区地方文化研究协会青年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