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乔木: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毛泽东思想永放光芒!

发布时间:2025-11-01 08:49  浏览量:15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些话语如黄钟大吕,振聋发聩,穿透岁月的尘埃,直抵人心深处。胡乔木所言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毛泽东思想永放光芒!”便是这样掷地有声的论断 。胡乔木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和坚定的立场,引用杜甫的这句诗,给予这些错误言论有力回击。他的话语不仅展现出对诋毁者的轻蔑与批判,更彰显出对毛泽东同志历史功绩和崇高地位不可动摇的坚定信念!

在中华民族深陷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泥沼、遭受列强侵略与封建压迫的至暗时刻,毛泽东挺身而出,成为引领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胜利的关键人物 。1927 年,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血腥屠杀,革命形势岌岌可危,毛泽东毅然领导了秋收起义。这一行动宛如在黑暗中燃起的一把火炬,为革命力量指明了武装反抗的方向。起义受挫后,他没有盲目遵循传统的城市中心论,而是高瞻远瞩地率领部队转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宛如一颗希望的种子,在农村的广袤土地上生根发芽,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独特革命道路。

在革命的艰难进程中,1935 年召开的遵义会议无疑是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当时,王明 “左” 倾教条主义的错误领导,使党和红军陷入了极其危险的境地,第五次反 “围剿” 失败,红军被迫长征。在这千钧一发之际,遵义会议召开,会议改组了中央领导机构,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从此,红军在毛泽东的指挥下,如蛟龙入海,四渡赤水出奇兵,兵临贵阳逼昆明,巧渡金沙江,成功跳出了敌军的包围圈,扭转了被动挨打的局面,为革命保存了有生力量。此后,在毛泽东的带领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队伍不断发展壮大,经过长期的浴血奋战,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新中国。这一伟大成就,彻底结束了中国近代以来百年屈辱的历史,使中国人民从此站了起来,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又带领中国人民踏上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征程,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开拓者。建国初期,百废待兴,为了实现国家的工业化,毛泽东领导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 - 1957)。在这一时期,中国集中主要力量进行工业化建设,以苏联帮助中国设计的 156 个建设项目为中心,展开了大规模的工业建设。这些项目涵盖了钢铁、煤炭、电力、机械制造等多个重要领域,为中国的工业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五” 计划的成功实施,使中国的工业生产取得了显著成就,一批现代化的工厂拔地而起,工业产值大幅增长,初步建立起了独立的工业体系。

与此同时,毛泽东还领导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史称 “三大改造”。通过互助组、合作社等形式,引导农民和手工业者走上了集体化道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则采取了公私合营等方式,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1956 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确立,中国从此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深刻的社会变革,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为中国的长远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毛泽东始终关注着国家的国防安全和科技发展。他高瞻远瞩地作出了加紧发展尖端武器的重大战略决策,带领中国人民克服重重困难,成功研制出 “两弹一星”。“两弹一星” 的成功,不仅从根本上摆脱了旧中国有国无防的历史,使中国在国际舞台上赢得了尊重,奠定了中国在当代世界格局中大国地位的基础,也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使中国的现代化事业实现了质的飞跃。

毛泽东不仅是伟大的革命家、战略家,还是卓越的思想家,毛泽东思想便是他留给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发表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文章,深入分析了中国社会各阶级在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明确提出区分革命性质的关键是领导权问题,认定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农民问题,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实践的初步结合,这一时期是毛泽东思想的萌芽阶段。

土地革命前期,毛泽东在井冈山领导创建了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在实践中不断摸索中国革命的道路,并写出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反对本本主义》等著作,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革命道路,蕴含着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的 “活的灵魂”,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形成 。此后,在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抓住时机,集中精力研究重大理论问题,撰写了《实践论》《矛盾论》《新民主主义论》等一批重要文章,形成了包括新民主主义理论、统一战线思想、战争战略战术原则、党的建设理论等在内的完整的科学体系,毛泽东思想已经在多方面展开并逐渐达到成熟。

毛泽东思想的核心内容丰富而深刻,新民主主义理论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毛泽东科学地分析了中国革命的性质、对象、任务和动力,提出中国革命分两步走,即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清晰的方向。社会主义矛盾学说也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内容,他指出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矛盾,基本矛盾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不断完善得到解决;同时,他还明确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这一理论为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政策制定和实践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历史是最公正的裁判,它如同一面明镜,能够穿透迷雾,还原事物的本来面目 。随着时间的推移,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贡献愈发凸显,历史对他的评价也愈发客观公正。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到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毛泽东始终站在时代的潮头,引领中国人民不断前进。他的思想和实践,不仅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历史进程,也为世界各国的革命和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

在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领导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推翻了压在人民头上的 “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这一伟大成就,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彻底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人民的命运。正如邓小平所说:“没有毛主席,至少我们中国人民还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的时间。” 这一论断,充分肯定了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的关键作用,也体现了历史对他的高度评价。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带领中国人民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实践,虽然经历了一些挫折和困难,但也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就。他领导中国人民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推动了教育、科技、文化等事业的发展,提高了人民的素质和国家的综合实力;他倡导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精神,激励着中国人民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不屈不挠、勇往直前。这些成就,不仅在当时具有重要的意义,也为中国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基础。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毛泽东的功绩和贡献,深深地铭刻在中国人民的心中,赢得了人民的衷心拥护和爱戴 。在中国的大地上,毛泽东的名字家喻户晓,他的形象深入人心。人们用各种方式表达对他的崇敬和感激之情,这些情感,跨越了时空的界限,历久弥新。

在毛泽东的家乡湖南韶山,每年的 12 月 26 日,也就是毛泽东的诞辰纪念日,都会有来自全国各地的群众自发地聚集在这里,举行盛大的纪念活动。他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向毛泽东铜像敬献花篮,瞻仰毛泽东故居,缅怀他的丰功伟绩。在毛泽东曾经战斗和生活过的地方,如井冈山、延安、西柏坡等地,也都留下了人们对他的深深怀念和敬仰之情。这些地方,成为了人们追寻历史记忆、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场所。

除了在特定的纪念日和地点举行纪念活动外,中国人民对毛泽东的敬仰还体现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许多家庭都会悬挂毛泽东的画像,将他视为家庭的守护神;一些老人会经常给晚辈讲述毛泽东的故事,让他们铭记历史,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在一些文艺作品中,毛泽东的形象也经常出现,如电影《毛泽东》《建国大业》,电视剧《延安颂》《解放》等,这些作品通过艺术的手法,展现了毛泽东的伟大人格和卓越风采,进一步加深了人们对他的认识和敬仰。

毛泽东的一生,是波澜壮阔的一生,是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和繁荣不懈奋斗的一生 。他的伟大贡献,如同一座巍峨的丰碑,屹立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成为中华民族永恒的精神坐标。他带领中国人民推翻了 “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让中国人民从此站了起来;他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为国家的现代化奠定了坚实基础;他创立的毛泽东思想,成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指引着中国不断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