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德知府胡国佐与《重修微子庙碑记》
发布时间:2025-11-01 09:44 浏览量:16
胡国佐是清代康熙年间的归德知府,奉天辽阳人,监生出身,他于康熙十八年任归德知府。
胡国佐于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主持重修微子庙并撰写的《重修微子庙碑记》,是商丘微子祠历史沿革的重要文献。此事在宁陵派第三支商柘支老谱中有记载,且微子祠现存石碑也可佐证。
康熙二十一年,胡国佐还对微子祠进行了再次重修。
一、碑记背景与作者
微子庙始建于唐代天宝年间,祀殷商宗室微子启(宋国始祖)。明嘉靖六年(1527年)迁至商丘城西北隅,清康熙年间已破败不堪。
胡国佐任归德知府时,见祠庙“颓陋不能蔽风雨”,遂主持重修,并追回部分被侵占的庙田(原540亩仅余六分之一),以俸禄补充修缮资金。
碑记由刘榛代笔,书丹人为周绍,立石者包括孔氏后裔孔衍箕、孔兴玘等。
二、碑记核心内容
《微子庙碑记》原文
予来守宋。宋,殷墟也,周封微子以奉殷先王之祀。言能践修成汤之猷,恪慎克孝,肃恭神人。上帝歆而下民协,故建为上公作宾而不臣也。诗人于是赋《振鹭》、赋《有客》,在史亦称其能仁贤,殷之余民,甚戴爱之。其诸所谓:法施于民则祀之,非与唐天宝时诏祀历代忠臣,微子首登祀典。
初结宇于城之东,曰:象贤祠。宋行新法,尽鬻天下祠庙而独得不毁,历代迄明,凡四徙其地,奠基于此者,嘉靖以来也。宋之祚,虽斩于王偃,而微子之血食,实无终穷。尝慨人之惑于福报也,相率而奔走于浮屠老氏之庐,孟韩之辨,有所不能辟。故萧寺之庄严,拟于禁阙,而忠臣义士,可以兴人心而师百世者,或不得一椽之庇。有司过而不问焉,事神化民之职,盖两亏矣。予莅宋来谒是祠,怪其颓陋不能蔽风雨,不禁俯仰兴叹曰:嗟乎!宋之民,其无反古复始之心乎?虽然守土者,又焉辞其责?因访其址,有私筑而居者,凡为屋五十楹。又访其祭田,故有五百四十亩,经河流之浸没,鼎革之变乱,隐占于民间,莫可悉考。今仅得其六之一,于是薄追其逋,而益之以禄糈,新其堂寝,崇其垣墉,所谓有其举之,莫敢废焉者也。
祭统曰: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礼有五经,莫重乎祭。予愧有治人之责,无能修复典礼,兴起教化,妥百神康万姓,惟是幸守仁人之封,致其诚信忠敬,以奉祭祀。或因以倡乎宋之民反古而复始,未可知也。嗟乎!读微子之篇,犹足生人靖献之心,而况居其邦,登其堂,洋洋如在,恍惚与神明交,其不可以兴发其忠孝也乎?后之有司,尚其永体斯义,勿使废而不举也,庶几事神化民之职哉。
——碑文见载于康熙四十四年《商丘县志·艺文》
碑文强调微子“践修成汤之猷,恪慎克孝,肃恭神人”,周武王封其于宋以奉殷祀,位列上公(“作宾而不臣”)。
引用《诗经·振鹭》《有客》及史书,赞其“仁贤”深受殷遗民爱戴,符合“法施于民则祀之”的祭祀原则。
祠庙因河流浸没、战乱变乱,庙田被民间隐占,祭祀荒废。
追缴田产欠租,用俸禄补充资金,新建堂寝、加固围墙,恢复祭祀制度。
批评时人“惑于福报”,热衷佛道寺庙而忽视忠义祭祀,指出“萧寺之庄严拟于禁阙,忠臣义士或不得一椽之庇”的畸形现象。
主张“事神化民”,通过祭祀微子倡导“反古复始”之心,以忠孝精神教化民众。
三、碑记的历史价值
详述微子庙四次迁址从宋元墓侧祠庙→城内西南隅→归德府学东侧→城西北隅,为研究商丘祭祀建筑变迁提供依据。
孔氏家族的参与
碑石记载孔衍箕、孔兴玘等孔氏后裔参与立石,印证“孔宋一家”之说(微子为孔子先祖)。
胡国佐以“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礼莫重于祭”为纲,将修缮祠庙视为地方官“修复典礼,兴起教化”的职责。
四、微子庙的后续变迁
康熙重修后,微子庙保存至20世纪50年代初被毁,仅存石碑。
2000年印尼华侨宋良浩捐资400万元重建微子祠,现为商丘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五、相关古籍文献
胡国佐碑记中提及的典籍
引用《诗经》篇目:《诗经·振鹭》《诗经·有客》
祭祀理论来源:《祭统》(《礼记》篇目)
胡国佐《重修微子庙碑记》不仅记录清代官方的文化修复行动,更凸显微子作为“殷之三仁”的教化意义,折射出传统社会“以祀促治”的治理逻辑。碑文结合《礼记》《诗经》等经典阐释微子精神,成为商丘宋文化传承的关键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