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大事者的生存智慧:6句古训,终身践行

发布时间:2025-11-14 05:17  浏览量:4

文|杨海涛(潜能训练导师)

《老子》曰:“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真正有智慧的人,从不刻意彰显自己的锋芒,他们明白“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道理,懂得在适当的时候收敛棱角,以柔和的姿态待人接物。就像温润的美玉,历经岁月打磨,褪去了粗糙的外壳,却愈发显得温润通透。

历史上,曾国藩便是“智者不锐”的典范。他天资并不聪颖,考秀才多次落榜,却始终保持着谦逊好学的态度。为官之后,他深知“满招损,谦受益”的古训,从不炫耀自己的功绩,反而常常反思己过,在书信中告诫家人“傲气不可长,傲骨不可无”。正是这份不锐不傲的智慧,让他在波谲云诡的官场中得以保全自身,最终成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

反观现实生活中,有些人稍有成就便沾沾自喜,锋芒毕露,结果往往是四处树敌,最终栽了跟头。真正的慧者,懂得“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始终保持空杯心态,虚心向他人学习。

他们明白,智慧是无穷尽的,越是博学,越能体会到自身的渺小。正如苏格拉底所言:“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一无所知。” 这种谦逊,不是懦弱,而是一种大智若愚的通透,一种历经世事沧桑后的从容。

智慧不是锋芒毕露的炫耀,而是藏锋守拙的通透;谦逊不是自我否定的卑微,而是胸有丘壑的从容。

《孙子兵法》云:“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 真正的谋略家,从来不会将自己的计划和盘托出,而是懂得深藏不露,在暗中布局,等待最佳的时机。而真正的强者,也不会依靠暴力来彰显自己的地位,而是以德行服人,用实力说话。

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堪称“谋者不露”的代表。他隐居隆中时,看似不问世事,实则“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暗中观察天下大势,谋划兴复汉室的蓝图。刘备三顾茅庐,他才献上《隆中对》,为刘备指明了三分天下的道路。在之后的战争中,他更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而“强者不暴”的典范,则非周文王姬昌莫属。他在位期间,施行仁政,礼贤下士,深得百姓爱戴。面对商纣王的残暴统治,他没有选择以暴制暴,而是默默积蓄力量,广纳贤才,最终为儿子周武王伐纣灭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正如《道德经》所言:“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真正的强者,不是战胜别人,而是战胜自己的欲望和戾气,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以包容之量接纳万物。

在当今社会,无论是职场竞争还是人际交往,真正的成功者往往都是“谋者不露,强者不暴”的人。他们懂得低调行事,暗中努力,不轻易暴露自己的底牌;他们待人温和,尊重他人,用自身的实力和品德赢得他人的认可。相反,那些动辄发脾气、用暴力解决问题的人,看似强大,实则内心脆弱,最终只会自食恶果。

谋略不是阴谋诡计的算计,而是深藏不露的布局;强者不是恃强凌弱的霸道,而是以德服人的温柔。

《周易》曰:“潜龙勿用,阳在下也。” 就像潜伏在深渊中的巨龙,在时机未成熟之时,不会轻易现身,而是默默积蓄力量,等待合适的时机一飞冲天。人生亦是如此,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蛰伏期”,在这段时间里,我们需要沉下心来,打磨自己,积累经验,等到时机成熟,自然能够大展宏图。

姜子牙垂钓渭水,看似闲云野鹤,实则是在等待能够赏识他的明主。他隐居三十年,博览群书,精通兵法,却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直到八十岁那年,他才遇到了周文王,得以施展自己的才能,最终辅佐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了周朝。如果姜子牙没有耐心蛰伏,急于求成,或许早就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不会成为流传千古的传奇人物。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急于求成,渴望一夜成名、一步登天。但实际上,成功从来都没有捷径可走,它需要我们在无人问津的日子里默默努力,在漫长的等待中积蓄力量。

就像竹子,在前四年的时间里,它只长了三厘米,但在第五年,它却能以每天三十厘米的速度疯狂生长,六周时间就能长到十五米。这是因为在前四年里,竹子的根在土壤里延伸了数百平方米,为后续的生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人生的“蛰伏期”,正是我们扎根的时期。在这段时间里,我们可能会遇到挫折和困难,可能会感到迷茫和无助,但只要我们坚持下去,不放弃自己的目标,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就一定能够等到属于自己的“时机”。

时机未到,我们要学会等待;时机成熟,我们要果断出击。

蛰伏不是消极等待的懈怠,而是厚积薄发的沉淀;时机不是从天而降的幸运,而是顺势而为的智慧。

《菜根谭》中说:“藏巧于拙,用晦而明,寓清于浊,以屈为伸。” 善于隐藏自己的锋芒和实力的人,往往能够在竞争中占据优势,最终取得成功;而那些急于彰显自己、锋芒毕露的人,往往会成为众矢之的,最终走向失败。

历史上,刘邦和项羽的楚汉之争,便是“善隐者胜,善显者败”的生动写照。项羽出身贵族,力能扛鼎,英勇善战,在起义初期可谓是所向披靡,威震天下。但他性格刚愎自用,骄傲自大,急于彰显自己的实力,最终在垓下之战中兵败自刎。而刘邦则出身市井,看似懦弱无能,实则深藏不露,懂得韬光养晦。他知人善任,虚心纳谏,在与项羽的竞争中,始终保持低调,默默积蓄力量,最终逆袭成功,建立了汉朝。

在当今社会,随着竞争的日益激烈,“善隐者胜”的道理愈发显得重要。无论是职场中还是商场上,那些过于张扬、急于表现自己的人,往往会引起他人的反感和嫉妒,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而那些懂得低调行事、韬光养晦的人,往往能够在暗中观察局势,把握机会,最终实现自己的目标。

当然,“善隐”并不是要我们一味地隐藏自己,而是要我们在适当的时候收敛锋芒,在必要的时候展现实力。“善隐者”之所以能够成功,正是因为他们懂得把握“隐”与“显”的分寸,在该隐的时候隐,在该显的时候显。

善隐不是懦弱无能的退缩,而是韬光养晦的智慧;善显不是自信张扬的表现,而是引火烧身的愚蠢。

曾国藩说:“谋可寡而不可众,利可共而不可独。”普通大众的认知往往受到局限,他们只能看到眼前的利益,而无法洞察长远的发展。因此,想要成就大的功业,就不能过多地征求大众的意见,否则只会被平庸的见解所束缚,错失良机。

当然,“不谋于众”并不是要我们完全忽视他人的意见,而是要我们在做决策时,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不被他人的见解所左右。

真正的成功者,往往都有自己独到的眼光和坚定的信念,他们能够在众人都不看好的情况下,坚持自己的选择,最终实现自己的目标。

正如巴菲特所说:“别人恐惧我贪婪,别人贪婪我恐惧。” 成功往往属于那些敢于与众不同、坚定信念的人。

每个人的人生道路都需要自己去走,每个人的目标和追求都不同,他人的意见只能作为参考,不能成为我们决策的唯一依据。想要成就大的功业,就必须要有自己的主见,敢于坚持自己的选择,即使面对众人的质疑和反对,也要勇往直前。

大功者,必有独到之见;不谋于众者,终有坚定之心。

想要成就大事,就不能轻易将自己的计划和想法告诉他人,而是要在心中反复斟酌,周密谋划。只有这样,才能在实施计划的过程中,应对各种突发情况,确保计划的顺利进行。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急于分享自己的想法和计划,结果往往是被他人捷足先登,或者被他人从中作梗,导致计划失败。

而那些“谋大事者”,往往都懂得“言多必失”的道理,他们将自己的想法和计划藏在心中,默默付诸行动,等到事情成功之后,才会让他人知晓。这种沉稳内敛的性格,不仅能够保护自己的计划不被破坏,还能够让自己在实施计划的过程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及时调整策略。

“谋大事者,必藏于心”,还要求我们在谋划大事时,要做到深思熟虑,考虑到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制定出周密的计划。

正如古人所言:“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只有在事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能在遇到问题时从容应对,确保事情的顺利进行。同时,我们还要保持沉稳的心态,不被外界的干扰所影响,始终专注于自己的目标,一步一个脚印地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

谋大事者,藏于心而不外露;成大业者,思于深而不浮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