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成大事者,靠的从不是勤奋与人脉!核心在于这三个字

发布时间:2025-09-25 20:47  浏览量:4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烽烟四起,百姓流离失所。中原腹地的洛阳城,曾是繁华帝都,如今却残破不堪,街道上随处可见饥寒交迫的流民,昔日的王公贵族早已逃散,只留下断壁残垣在风中呜咽。

在这乱世之中,有个名叫沈清辞的年轻人,出身于书香世家。沈家曾是洛阳城内有名的望族,祖上出过不少为官之人,可到了沈清辞父亲这一辈,家道中落,再加上战乱频发,日子更是过得艰难。沈清辞自幼聪慧,饱读诗书,心怀大志,一心想在这乱世中闯出一番名堂,拯救黎民百姓于水火,重现太平盛世。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沈清辞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勤奋。他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先是苦读兵法谋略,从《孙子兵法》到《吴子》,一本本仔细研读,还反复揣摩历代名将的作战案例,力求将兵法精髓烂熟于心;而后又苦练武艺,舞枪弄棒,挥汗如雨,即便寒冬腊月,也从不间断,只为有朝一日能领兵作战,驰骋沙场。

除了勤奋,沈清辞还深知人脉的重要性。他四处奔走,想方设法结交各路人士,无论是驻守一方的将领,还是隐居山林的谋士,亦或是市井之中消息灵通的能人,他都一一拜访,热情相待,希望能积累足够的人脉,为自己日后成事铺路。

可是现实却给了沈清辞沉重的一击,他勤奋刻苦,可在战场上,面对敌军的凶猛攻势,他精心制定的战术常常难以奏效,手下的士兵虽也奋力抵抗,却总是节节败退;他费尽心思结交的人脉,在关键时刻也大多袖手旁观,有人甚至还会落井下石,利用他的信任谋取私利。

几次征战下来,沈清辞损兵折将,粮草耗尽,身边只剩下寥寥数名亲信,处境艰难。他心中充满了困惑和不甘,不明白自己如此勤奋,又努力经营人脉,为何却屡屡受挫,离自己的目标越来越远。

这天,沈清辞带着残部来到一处偏远的山谷,这里山清水秀,远离战火,暂时可以让他们休整一番。山谷深处有一座破旧的道观,观中住着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老者自称玄机子,平日里深居简出,潜心修道。

沈清辞心烦意乱,便独自一人来到道观,想向玄机子请教一二。他恭敬地对玄机子说:“道长,晚辈沈清辞,一心想在这乱世中成就大业,拯救百姓,可我勤勉刻苦,广结人脉,却屡屡失败,不知问题究竟出在哪里?还望道长指点迷津。”

玄机子听完,微微一笑,没有直接回答,而是给沈清辞倒了一杯热茶,缓缓说道:“年轻人,你先坐下,听我给你讲个故事。”

沈清辞依言坐下,玄机子开口道:“很久以前,有个农夫,一心想让自己的庄稼长得比别人家的好,收获更多的粮食。为了实现这个愿望,他每天天不亮就下地干活,浇水、施肥、除草,忙得不可开交,比村里任何一个人都勤奋。可奇怪的是,他的庄稼不仅没有长得更好,反而长得又矮又瘦,收成也远不如别人家。

农夫很是不解,就去请教村里的老农夫。老农夫跟着他来到田地里,仔细查看了一番,然后对他说:‘你过于急切,浇水过多,施肥过勤,反而破坏了土壤的平衡,违背了庄稼生长的规律啊。’”

讲完故事,玄机子看向沈清辞:“年轻人,你如今的处境,与这个农夫何其相似。你只知道一味勤奋,却不懂得顺应事物发展的规律;你只知道盲目结交人脉,却不明白真正能助你成事的,并非外在的关系,而是内在的修为。”

沈清辞眉头微皱,疑惑地问:“道长,那依您之见,成大事者,究竟靠的是什么?”玄机子拿起桌上的一本《道德经》,翻开其中一页,指着上面的文字说:“《道德经》有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又云:‘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成大事者,靠的从不是勤奋与人脉,核心在于这三个字 ——顺、舍、静。”

沈清辞轻声重复着这三个字,眼中满是疑惑,“还请道长详细解说。”玄机子点了点头,缓缓说道:“首先是‘顺’,顺应天道,顺应规律。世间万物皆有其运行的规律,就像日月交替、四季轮回,不可违背。做事情亦是如此,只有顺应事物发展的规律,才能事半功倍;若强行违背规律,即便付出再多的努力,也只会事倍功半,甚至招致失败。

你之前在战场上屡屡受挫,便是因为你只按照自己的想法制定战术,却没有考虑到战场的实际情况,没有顺应战局的变化,如此一来,怎能不败?”

沈清辞回想起自己之前的经历,确实如玄机子所说,每次作战前,他都会精心制定详细的战术,可一旦到了战场上,遇到突发情况,他却不知灵活变通,依旧固执地按照原定计划执行,最终导致失败。他不禁羞愧地低下了头。

玄机子继续说道:“其次是‘舍’,懂得取舍,有所不为。人生在世,面临的诱惑有很多,若什么都想得到,什么都不愿放弃,最终只会顾此失彼,一无所获。《道德经》中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你一心想成就大业,便四处结交人脉,无论对方是善是恶,是忠是奸,你都来者不拒,妄图将所有人都纳入自己麾下。可你有没有想过,这些人中,不乏心怀叵测之人,他们不仅不能助你成事,反而会成为你的累赘,甚至会在关键时刻背叛你。学会舍弃那些不必要的欲望,舍弃那些无益的关系,才能轻装上阵,专注于真正重要的事情。”

听到这里,沈清辞恍然大悟。他想起自己之前为了结交人脉,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对待那些品行不端的人,也总是委曲求全,可最终,这些人不仅没有帮到自己,反而还利用他的资源谋取私利,让他损失惨重。若是当初懂得取舍,或许就不会落到如今这般境地。

《道德经》有云:‘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在这乱世之中,人心浮躁,世事纷繁复杂,若是内心不够宁静,容易被外界的喧嚣所干扰,被一时的得失所左右,就难以做出正确的判断,也难以坚持自己的目标。你之前因为几次失败,便心浮气躁,焦虑不安,甚至对自己的理想产生了怀疑,如此心态,怎能成就大事?只有保持内心的宁静,沉稳从容地面对一切困难和挑战,才能在纷繁复杂的局势中看清方向,抓住机遇。”

玄机子的话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沈清辞迷茫的内心。他站起身,对着玄机子深深鞠了一躬:“道长的一番话,让晚辈茅塞顿开,受益匪浅。晚辈明白了,之前的自己太过执着于勤奋和人脉,却忽略了顺应规律、懂得取舍和保持内心宁静的重要性。从今往后,晚辈定会牢记‘顺、舍、静’这三个字,努力践行。”

玄机子欣慰地笑了笑:“年轻人,能明白这个道理就好。不过,‘顺’并非是随波逐流,毫无作为,而是在顺应规律的基础上,积极进取;‘舍’也不是盲目放弃,而是有所选择,有所坚持;‘静’更不是消极避世,而是内心的沉淀和积累,为日后的爆发积蓄力量。你要记住,成大事者,需在‘顺’中求进,在‘舍’中求获,在‘静’中求明。”

此后,沈清辞便带着残部在山谷中休整,一边研读《道德经》,领悟 “顺、舍、静” 的真谛,一边招兵买马,训练士兵。他不再像以前那样急于求成,而是顺应时势,等待合适的时机;他也不再盲目结交人脉,而是挑选那些品行端正、有真才实学的人留在身边,对于那些心怀不轨之人,坚决舍弃;在面对各种问题和挑战时,他始终保持内心的宁静,沉稳思考,谨慎决策。

过了一段时间,附近的几个郡县爆发了农民起义,反抗贪官污吏的压迫。沈清辞认为时机已到,便率领士兵出山,参与到起义之中。他根据战场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战术,顺应战局的变化,屡战屡胜;他身边的人都对他忠心耿耿,齐心协力,共同为了目标而奋斗;在面对敌军的凶猛攻势和复杂的局势时,他始终沉稳从容,指挥若定,带领士兵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

随着势力的不断壮大,沈清辞的名声也越来越大,许多有识之士纷纷前来投奔。他依旧坚守 “顺、舍、静” 的原则,顺应民心,废除苛捐杂税,减轻百姓的负担,得到了百姓的拥护和爱戴;对于那些贪赃枉法、欺压百姓的人,无论其地位高低,坚决舍弃,绝不姑息;在处理政务和军事时,他始终保持内心的宁静,不被权力和欲望所迷惑,做出的每一个决策都深思熟虑,有利于百姓和大业的发展。

几年后,沈清辞率领大军平定了中原地区的战乱,建立了新的政权。他身居高位后,依旧践行 “顺、舍、静” 的理念,顺应天道,遵循自然规律,发展农业生产,恢复社会秩序;舍弃奢华,提倡节俭,减轻百姓的负担;保持内心的宁静,虚心纳谏,广听民意,使得国家逐渐走向繁荣昌盛,百姓也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

有一天,沈清辞再次来到那座偏远的山谷,想要拜访玄机子,向他汇报自己的成就,表达感激之情。可当他来到道观时,却发现道观早已人去楼空,只留下一张纸条,上面写着:“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顺、舍、静’三字,源于大道,归于自然。君已悟大道,成大业,无需多言,望君坚守初心,造福百姓,方不负天道,不负苍生。”

沈清辞拿着纸条,心中感慨万千。他明白,玄机子已经归隐,继续追寻大道去了。而自己,也会永远牢记 “顺、舍、静” 这三个字,牢记《道德经》的智慧,坚守初心,治理好国家,让百姓永远过上幸福安宁的生活。

小编想告诉大家的是:自古以来成大事者,靠的从来不是单纯的勤奋和人脉,更重要的是顺应规律、懂得取舍、保持内心的宁静。只有做到这三点,才能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正确的方向,克服重重困难,最终实现自己的目标,成就一番不朽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