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权伸:(3)从吉林省通辽县建安镇香泉镇走出的开国少将

发布时间:2025-11-14 12:42  浏览量:5

铁血铸军魂 丹心照千秋——纪念开国少将于权伸将军(1904年1月一1973年11月2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少将。吉林省通辽县人,1937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八路军第三纵队第八支队司令员,冀中军区第二军分区司令员。晋察冀军区第七军分区司令员,冀中军区军政干部学校校长,华北军区独立第209师师长。绥远军区参谋长,河北省军区第二副司令员等职。

在中华民族波澜壮阔的革命征程中,于权伸将军以69载人生书写了一曲从爱国青年到开国将领的英雄壮歌。他从白山黑水间走出,在烽火岁月中淬炼,用毕生坚守诠释了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其功勋与精神如丰碑般矗立在历史长河中,激励着后人砥砺前行。

一、早年经历与投身革命(1904年元月至1927年)

1904年元月,于权伸原名于泉伸,诞生于吉林省东辽县建安镇香泉村(今属长春市辖区相关地域)的一个普通村落。年少时的他便怀揣求知之心,1915年入当地私塾启蒙,1918年考入西安县(现东辽县)县立高级小学,系统的学习让他初步接触到新思想。1921年,学有所成的于权伸回到家乡私塾任教,将知识传递给乡邻子弟;1923年短暂务农期间,他深切体会到底层民众的艰辛,埋下了改变社会的种子。

1925年,于权伸考入县立初中,后转入省立师范学校深造。求学期间,他目睹国家山河破碎、民众流离失所的惨状,爱国热情被点燃,积极投身沈阳“五卅”爱国运动,在抗争中坚定了救国救民的信念。同年8月,为探寻救国之路,他毅然投笔从戎,加入东北军第七师补充团任缮写员,正式开启军旅生涯。1926年,他先后调任东北军四方面军团司令部上士,同年8月考入东北陆军第五期教导队,1927年1月又考入东北军第七期讲武堂分校,在严苛的军事训练中磨砺意志、精进武艺,为日后领兵作战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至1937年)

1928年8月,于权伸从东北军讲武堂分校毕业,被分配至一二七师六团任准尉见习生,后升任准尉排长,开始在军旅中崭露头角。在东北军服役期间,他亲眼见证了国民党反动派“攘外必先安内”的错误政策,目睹了日军步步紧逼、国土不断沦陷的危局,内心充满迷茫与愤慨。

1933年,于权伸升任东北军119师647团连长。他治军严明、爱兵如子,所带连队战斗力强,深受士兵爱戴。

1936年7月,他前往陕西省西安市王曲镇受训,期间偶然听闻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坚持抗日、为民谋利的事迹,如同在黑暗中看到曙光,内心燃起新的希望。归队后,经沙克介绍,他主动加入吕正操组织的抗日先锋队,秘密投身抗日救亡活动,从此脱离国民党反动派的错误路线,向着革命真理坚定前行。

1937年6月,在石家庄经杨经国介绍,于权伸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完成了从爱国军人到革命战士的蜕变,开启了人生的崭新篇章。

三、抗日战争时期(1937至1945年)

1937年1月,于权伸经沙克介绍参加了先锋队。每月开会一次。学习政治,时事,讨论改造部队的措施,并在连队实行废除打骂,开展民主,设意见箱,周末召开军人大会解答问题,经济公开,士兵参加管理伙食,每月公布账目。开展文体活动,组织识字作文。连队出现了一派新气象。647团的新情况引起了上级的怀疑,于同年5月被编散,于权伸随吕正操带的一个营等前往住石家庄的130师691团担任九连连长。

全面抗战爆发后,于权伸追随吕正操将军,拒绝国民党南逃命令,参与将部队改编为冀中人民自卫军,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誓师抗日。1937年11月,冀中人民自卫军在高阳县扩编,于权伸先后担任第九大队大队长、第二团团长,率部活跃在冀中平原,开展敌后游击战,给日伪军以沉重打击。

1938年1月15日,于权伸率第二团主力袭击日军石桥据点,重创敌人后转移至高阳县南于八村休整。16日凌晨,驻高阳日军坂垣师团四十二联队第三中队趁夜色从三面合围,企图实施“报复性”进攻。凌晨5时30分,巡逻队发现敌情后鸣枪报警,于权伸临危不乱,立即下令备战,亲率一个连正面反击,另两个连从东西两翼侧击,迅速将立足未稳的日军逐出村外。日军不甘心失败,绕道村东南角大沟攻入村内,分两路展开攻势。于权伸沉着调度,设伏于三官庙、奶奶庙及梁家街房顶,以机枪扫射和手榴弹突袭重创敌军,随后组织迫击炮还击,成功炸毁日军电台和迫击炮。在北于八村三营、蠡县独立营等援军及附近群众的支援下,部队形成反包围,激战至17日凌晨,残敌在大批援军接应下仓皇逃窜。此次战斗共歼敌116名、俘敌7名,缴获掷弹筒1具、机枪1挺、步枪70余支,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为冀中抗日根据地的开拓奠定了坚实基础。

此后,于权伸历任八路军第三纵队第八支队司令员、冀中军区第二军分区(后改名第七军分区)司令员等职。

1938年春,他成功争取清苑48村联庄会,将其改编为人民自卫军独立第一支队,壮大了抗日力量。

7月于权伸带部队路过定县一家美国传教士开的医院。说明是来购药品的,,并且说明是吕团长的队伍。他也不认识什么英文,就把小瓶药全拿了,给钱,院长只收下50元。此事上海英文《密勒士评论报》曾予以报道。

12月,在反对国民党顽固派张荫梧搞摩擦的斗争中,张荫梧部首先向我22大队开枪后。我军即发起全面反击。除有一部南逃外,张部吴嘉漠以下大都成了俘虏。取得了反摩擦斗争的胜利。

1939年夏,于权伸带部队开辟藁城,无级地区,采取打击上层,瓦解下层的策略,镇压了大刀会的首领侯老信、聚老迈等人,开辟了藁无地区的工作。

9月亲率17团1营伏击日100余人和30辆大车。以伤亡十几人的代价毙伤日军70余人。缴获步枪数十支,掷弹筒一个,军用物资五大车。 1940年部队开展《向铁的党军化前进》的建军活动。

1941年秋,于权伸参加了地委的领导,在老红军干部的帮助下,努力学习军事政治,积极参加党的生活。带部队参加了百团大战。

12月23号到1942年1月11号。分区两个主力团和当地游击队组织两期反蚕食战役,共作战27次,击毙日伪军392名,伤日伪军287名,俘日伪军及汉奸191名,缴轻机枪一挺,掷弹筒一个,长短枪47支,战马14匹,大车75辆,骡子120头,攻克据点两座,破坏铁路一段,炸毁机车一辆,车厢八节,坦克一辆,破坏公路80余里,平毁封锁沟80里。

1942年,于权伸随分区带部队共作战178次,其中主动作战131次,以阵亡287名,伤43名的代价取得了毙敌2300余名,伤敌伪1600余名的战果。粉碎了敌人围歼我军主力的企图。

1944年,于权伸率部展开了缩小敌占区的全面进攻。相继攻克,逼退点碉90佘座。到夏季已恢复到"五一大扫荡"以前的局面。

1945年夏秋,于权伸率部先后收复安平、深泽、安国、无极等县城。除铁路沿线外,扫清了腹地的全部敌人。 冀中平原的广袤土地上,他率领部队运用游击战、破袭战等灵活战术,转战各地,打击日伪据点,保护群众安全,与冀中军民结下深厚情谊,成为吕正操麾下的得力虎将,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四、解放战争时期(1945至1949年)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于权伸毅然投身解放战争,肩负起解放全中国的历史使命。

1946年1月,于权伸奉命调离7分区,准备前往东北。因故未成行。4月,于权伸调任冀中军区军政干部学校校长。

1949年8月,调任华北军区独立第209师师长。既注重军事指挥,又重视人才培养,为部队输送了大批优秀军政干部。

在华北战场的多次战役中,于权伸展现出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他率领部队转战华北各地,参与解放区保卫战和战略反攻,在艰苦卓绝的战斗中,始终坚守阵地、奋勇拼杀,多次重创敌军。作为师长,他身先士卒、靠前指挥,鼓舞着全体指战员的战斗士气;作为军校校长,他悉心传授作战经验和军事理论,培养的学员后来多成为部队骨干,在解放战争中屡立战功。他率领的部队纪律严明、作风顽强,深受解放区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为华北地区的解放立下汗马功劳,用胜利践行着“解放全中国”的庄严承诺。

五、新中国成立后(1949至1973年11月24日)

新中国成立后,于权伸始终保持革命军人的优良作风,全身心投入到国防建设和军队正规化建设中。

1950年1月,于权伸调任绥远军区参谋长。

1951年7月于权伸调任河北省军区第二副司令员。无论在哪个岗位,都恪尽职守、勤勉工作,为地方军区的建设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

在绥远军区任职期间,他协助军区主要领导整训部队、巩固边防,参与维护地方治安、稳定社会秩序,为绥远地区的和平稳定和经济恢复作出了积极贡献。调任河北省军区第二副司令员后,他聚焦部队正规化建设,狠抓军事训练和作风养成,推动军区部队战斗力不断提升。同时,他十分关心地方建设,积极协调军地关系,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展现了人民军队军民鱼水一家亲的优良传统。

1960年4月,于权伸因积劳成疾,离职休养。

即便在和平年代,于权伸依然保持着艰苦朴素的作风,生活节俭、严于律己,对家属和身边工作人员严格要求,始终以共产党员的标准坚守初心、践行使命。1973年11月24日,于权伸将军因病在北京军区总医院逝世,终年69岁,将毕生精力献给了党和人民的事业。

六、荣誉与精神传承

1955年,为表彰于权伸将军在革命战争时期的卓越功勋,国家授予他少将军衔,颁发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这是对他革命生涯的最高肯定。

于权伸将军的精神遗产,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他坚守信仰、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从投身爱国运动到加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定革命方向,无论身处顺境逆境,都矢志不渝跟党走;他英勇善战、敢打必胜的战斗精神,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临危不惧、沉着指挥,创造了诸多经典战例;他心系群众、服务人民的为民情怀,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与军民同甘共苦、生死与共;他严于律己、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无论职位高低,都保持着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如今,这些精神依然激励着后人在国防建设、经济发展等各个领域勇挑重担、奋勇争先,成为凝聚人心、鼓舞士气的强大精神动力。

七、轶事

在冀中抗日根据地,于权伸将军“爱兵如子、亲民如亲”的故事广为流传。南于八村战斗期间,部队物资匮乏,战士们常常忍饥挨饿。于权伸将上级配发的慰劳款和物资全部交给炊事班,要求优先保障伤员和普通战士,自己则和大家一起吃粗粮、喝野菜汤。有战士受伤卧床,他亲自前去探望,为伤员擦洗伤口、喂水喂饭,战士们都亲切地称他“咱们的贴心团长”。

战斗间隙,于权伸十分重视军民团结。他常常深入村庄,与群众促膝谈心,了解群众困难,帮助村民解决生产生活中的问题。他还组织部队帮助群众耕种、收割,抢修水利设施,在冀中平原留下了许多军民鱼水情深的佳话。有一次,部队在村庄休整,得知一位孤寡老人生活困难,他立即命令后勤部门送去粮食和药品,并安排战士定期照顾老人起居,老人感动地说:“共产党的军队真是咱们老百姓的靠山!”

八、家庭情况

于权伸将军的家庭是革命家庭的缩影,他始终以革命事业为重,对家人严格要求,注重培养子女的爱国情怀和优良品德。将军的家人始终支持他的革命工作,在战乱年代,他们默默承受着离别之苦和生活艰辛,毫无怨言,用实际行动支持着将军为国家和人民奋斗。

在将军的言传身教下,子女们继承了他的优良传统,勤奋好学、朴实正直,长大后纷纷投身国家建设事业,在各自岗位上兢兢业业、默默奉献,用实际行动传承着将军的爱国精神和高尚品格。将军的家庭氛围和睦融洽,始终坚守着“清白做人、踏实做事”的家训,为后人树立了良好的家风榜样。

岁月流转,精神永存。于权伸将军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奉献的一生。他用热血与忠诚铸就了不朽功勋,用初心与使命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崇高信仰。今天,我们缅怀于权伸将军,不仅是为了铭记历史、致敬先烈,更要传承他的精神遗产,汲取奋进力量,在新时代的征程上勇毅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