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从割地称王转变为抗日爱国名将,与张自忠同为二战时期中国牺牲的军职最高将领,死后却尸骨无存

发布时间:2025-11-14 23:13  浏览量:4

在中华民族抵御日本侵略者的壮阔史诗中,张自忠将军以集团军中将司令加上将衔的身份壮烈殉国,成为抗战时期中国军队牺牲的最高军衔将领之一。

而在张自忠之后,另一位川军悍将同样以集团军中将总司令之职血洒疆场,用生命续写了爱国传奇,他便是抗日爱国名将李家钰。

李家钰是继张自忠之后,第二位在战场上殉国的集团军总司令,二人共同跻身中国在二战中牺牲最高级别将领,这份荣耀,是对他们为国捐躯壮举的最高礼赞。

1892年,李家钰出生于四川浦江,自幼崇敬民族英雄岳飞,从军报国的种子早早在他心中生根。长大后,他考入四川军官学校,毕业后投身军旅,先后参与二次革命、护国运动等战争,凭借战功迅速崭露头角,早早晋升为中将师长。

彼时的四川,军阀割据混战不断,李家钰顺势领兵掌控遂宁地区,长达11年的统治让他有了“遂宁王”的称号。

作为地方军阀,李家钰掌握着防区内的军政大权,为维系庞大的军费开支,曾采取过一系列争议举措:自印半圆银币与当二百铜铺币强制流通,遍设关卡横征暴敛,这些行为给当地百姓带来了沉重负担,也让他一度备受诟病。

但李家钰并非纯粹贪图权财的军阀,他亦有建设地方的抱负。在统治遂宁期间,他将部分敛财所得投入民生与文化事业:改造旧城街巷、修建公路以改善交通;新建中学培育人才,创办聋哑学校关怀弱势群体;修建公园、戏院、电影院丰富百姓文化生活;主持编纂《遂宁县志》为后世留存历史记忆,还出资刻印《金刚经》等典籍。这些举措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遂宁的发展,也让他在当地百姓心中留下了复杂却难忘的印记。

1937年,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四川大军阀刘湘通电全国主动请缨出川抗日,李家钰亦热血沸腾,当即向国民政府递交请战书,请求率部奔赴抗日前线。

决意出川之际,李家钰特意改编诗句明志:“男儿仗剑出四川,不灭倭寇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间到处是青山”,短短二十八字,道尽了他以身许国的决绝。

当时有人劝李家钰“保留实力,固守四川老家”,毕竟在军阀混战的年代,“留家底”是不少人的生存法则。

但李家钰怒而驳斥:“如今正是为国效死的关头,我绝不留半点家底!”话语铿锵,尽显赤诚。

这一年李家钰率领1.8万川军将士踏上征程。彼时的川军装备极其简陋,将士们身着单衣、脚穿草鞋,仅携带简单武器,却用双脚完成了一场壮举——历时4个月,徒步跋涉4000公里,从四川抵达山西抗日前线。路途的艰辛、环境的恶劣,都没能磨灭他们保家卫国的热血。

抵达山西后,李家钰部很快迎来首场恶战——东阳关战役。面对装备精良、火力凶猛的日军,川军将士毫无惧色。炮弹如暴雨倾泻,山头草木尽焚,士兵们的衣物被烧得焦烂,却始终死死钉在阵地上。

最终,他们以2000余人伤亡的代价,硬是死守东阳关三天三夜,焦土与破衣,成了川军铁血抗敌的无言见证。

在抗战过程中,李家钰十分认同中共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他眼中,无论国民党还是共产党,只要枪口对准日寇,便是并肩作战的战友。正因如此,他坚决拒绝执行蒋介石暗中下达的反共指令,反而与朱德、彭德怀、刘伯承等八路军将领结下了深厚情谊。

一次,朱德外出开会途经李家钰驻地,他当即派一个连前往迎接,当晚设宴款待,二人就抗日战略与民主建设促膝长谈至深夜。席间,朱德笑着问他:“其相兄,若他日你奉命与我军兵戎相见,当如何处之?”

李家钰不假思索答道:“我当学晋文公退避三舍,再论其他。”一句玩笑话,却藏着他超越党派的胸襟与民族大义。

次日,朱德一行需跨越日军封锁线,李家钰深知路途凶险,特意增派一个加强连护送,确保其安全通过。

在实际作战中,川军与八路军更是多次协同作战:收复晋南县城时,川军正面硬撼日军,八路军以游击战袭扰敌后、切断补给线,双方配合默契,成功收复平陆、芮城、安邑等城,毙伤日寇2000余人,沉重打击了日军气焰。

受八路军影响,李家钰还彻底改变了旧军阀作风:他邀请刘伯承到部队讲授游击战精髓,学习八路军“军民鱼水情”的做法,体恤百姓、发动群众。若防区遭遇灾荒,他宁可让部队节衣缩食,也不让百姓忍饥挨饿;后来更在军中推广“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严令士兵不得扰民,甚至给地方官员下令:若见所部官兵扰民,可就地正法。

这支川军也因此成为国军中军纪最严明、最受百姓爱戴的部队之一。1939年,李家钰晋升为第36集团军总司令兼第47军军长,率部移驻河南,此后四年,他始终坚守在这片抗日前线。

1944年,日军发动豫中会战。由于国民党军消极避战,汤恩伯部40万大军在日军攻势下仓皇溃退,李家钰被迫率部随主力后撤。危急时刻,他主动请缨担任后卫,掩护大部队转移。

5月21日,得知友军新8军高树勋部被日军围困,李家钰当即下令驰援,却在行军途中不慎踏入日军预设的伏击圈——在河南三门峡陕州区张汴乡寺院村旗杆岭,一场血战骤然打响。

李家钰身材魁梧,将军制服在战场上格外显眼,瞬间成为日军的集火目标。密集的机枪子弹袭来,他头部、肋部先后中弹,轰然倒地,时年52岁。

据李家钰之女李培蓉回忆,父亲牺牲时,血衣上布满弹孔,布鞋也被鲜血浸透,每一处痕迹,都是他为家国奋战的烙印。

李家钰牺牲后,其司令部200余名警卫兵全部殉国,副官处长周鼎铭少将、步兵指挥官陈绍堂少将也一同壮烈牺牲。

47军将士悲痛欲绝,誓要夺回将军遗体,5名敢死队员冒死冲入敌阵,最终将李家钰的遗体抢回,不让英雄落入日寇之手。

李家钰牺牲的消息传开,举国哀悼。国民政府将其遗体从宝鸡护送回四川成都,沿途百姓自发在川陕公路两侧肃立默哀,以表敬意。

1944年6月,李家钰遗体抵达成都后,蒋介石亲发电报吊唁,毛泽东、朱德等中共领导人也致信慰问其家属,高度赞扬他“殉国成仁,炳耀千秋”的精神。不久,国民政府追晋其为陆军二级上将,并为他举行国葬。

此后,李家钰墓一直静立在成都,但是1966年开始的特殊十年中,李家钰墓遭到破坏,尸骨无存,骨灰下落不明。

直至十一届三中全会后,1984年,当时恰逢李家钰殉国40周年,民政部正式追认他为革命烈士;成都市人民政府随后启动墓地重修工程,1987年,新墓落成,纪念碑上“抗日阵亡将领陆军上将第三十六集团军总司令李家钰烈士墓”的字样,庄重地镌刻着他的功绩。

2014年,李家钰入选首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名录;2015年,国务院为其直系亲属颁发“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并邀请他们参加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式观礼。

从“遂宁王”到抗日名将,李家钰的一生充满转折,却始终以民族大义为底色。他率领的川军,用鲜血诠释了“无川不成军”的悲壮传奇;他那句“死到沙场是善终”的誓言,早已融入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

如今,凝视着烈士陵园中他的血衣与遗笔,让人看到的不仅是一位烈士的终极归宿,更是一个民族在危亡时刻永不弯折的不屈脊梁——肉体或许湮灭,但精神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