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为民代言的散文大家,贬永州写《捕蛇者说》

发布时间:2025-05-23 19:10  浏览量:3

在一千多年前的大唐,那是个诗歌璀璨、文化繁荣的时代,却也是朝廷内斗争权、藩镇割据动荡的时期。就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了一位文学与思想的巨擘——柳宗元。他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人,因此也被称作柳河东,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更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一生,在政治与文学的浪潮中跌宕起伏,留下了无数令人赞叹的篇章。

柳宗元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父辈早已在长安(今陕西西安)定居,家中不仅有田宅,更藏着海量的书籍。他的父亲柳镇,是个刚正不阿的官员,官至侍御史,平日里最见不得歪风邪气,遇到不平之事总要挺身而出。受父亲的影响,少年柳宗元跟着父亲走南闯北,安徽、湖北、江西、湖南等地都留下过他们的足迹。一路上,父亲不仅教他读书识字,更让他见识到了世间百态。而他的母亲卢氏,文学素养极高,也给予他悉心教导。在这样的家庭氛围熏陶下,柳宗元从小就展现出惊人的天赋,4岁时就能诵读14篇古赋,13岁那年,一篇《为崔中丞贺平李怀光表》更是让他声名远扬。那时的柳宗元,满怀抱负,曾坦言自己一心向往古代大有作为之人,立志要在这世间做出一番事业。

成年后的柳宗元顺利中举,此后又经过三次考试,终于在贞元十四年(798),26岁的他得到了集贤殿书院正字的职位。三年后,他升任蓝田县尉,贞元十九年(803),又被提拔为监察御史里行。虽说这只是个“正八品下”的见习官职,但以柳宗元的才华,只要按部就班,日后当个郎官,甚至位极人臣都有可能。可他偏不走寻常路。当时,王叔文发起改革,试图改变朝廷积弊,柳宗元二话不说,满怀热情地投身其中。他和改革派的伙伴们,就像一群勇猛的战士,朝着腐败势力发起冲击。他们打击骄横的藩镇,压制弄权的宦官,选拔贤能,减免百姓赋税。改革的春风一吹,百姓们欢呼雀跃,可这却触动了保守派的利益。保守派势力庞大,而改革派又急于求成,内部也存在问题,仅仅半年时间,这场“永贞革新”就以失败告终。33岁的柳宗元,从改革的浪潮之巅,一下子跌入了流贬的深渊,开启了后半生的失意之旅。

永贞元年(805)冬,柳宗元抵达永州贬所。永州的日子并不好过,但也正是这段经历,让他有机会真正走进民间,了解百姓的疾苦。他在永州的山水间漫步,将所见所感化作笔下的文字,创作出了《永州八记》《三戒》《捕蛇者说》等诸多名篇。就拿《捕蛇者说》来说,他通过描写捕蛇人的悲惨遭遇,说出“苛政猛于虎”的呐喊,字字句句都饱含着对百姓的同情。元和十年(815)春,柳宗元奉召回京师,但很快又被派往柳州(今属广西)任刺史。柳州地处偏远,条件艰苦,可柳宗元没有抱怨,一到任就全身心投入工作。他修整州容,发展生产,兴办学校,还释放奴婢,把柳州治理得井井有条,深受百姓爱戴。

柳宗元的文学成就,离不开他独特的哲学和政治思想。他认为世界的本质是“元气”,一切自然现象和社会发展都由“元气”支配。在政治方面,他大胆论证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是历史必然,写下的《封建论》,彻底动摇了分封制的理论根基,影响深远。在文学主张上,他强调“文以行为本,在先诚其中”,认为文章要以道德修养为根本,内容要真诚实在。

在散文领域,柳宗元的成就堪称一绝,被视为中国古代散文继司马迁《史记》后的又一座高峰。他和韩愈一起倡导古文运动,反对当时盛行的骈文,提倡质朴自然的古文。他的散文风格多样,有的如《永州八记》般清新秀丽,描绘山水栩栩如生;有的像《捕蛇者说》一样犀利深刻,直指社会弊病。在诗歌上,柳宗元同样自成一派。他被贬永州、柳州时所作的诗,尤其是山水诗最为出色。《秋晓行南谷经荒村》里,他将宦海沉浮的豁达融入诗中;《江雪》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画面,更展现出他超脱高洁的人格。

元和十四年(819),柳宗元因病离世。柳州的百姓悲痛万分,在罗池建庙纪念他,如今柳州市柳侯公园内,还保留着他的衣冠墓。回顾柳宗元的一生,尽管仕途坎坷,但他始终把百姓放在心上,无论得势还是失意,都不忘报国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