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写人生| 沙枣花香迎端阳 张耀宇·文
发布时间:2025-05-23 09:03 浏览量:2
散文写人生(san wen xie ren sheng)
沙枣花香迎端阳
张耀宇·文
小满那一夜的透雨过后,雨水冲刷净了落在花草树木和建筑物上的沙尘,满目翠绿,空气中开始弥漫着夏日清新和芬芳的味道。
翻看老黄历,再有过几天就是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端午节,在民间又叫做端阳节和龙舟节,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源自古代人对于天象的崇拜,由上古时代的龙图腾祭祀演变而来。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2008年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9年9月端午节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端,古汉语有开头、初始的意思,称“端五”也即“初五”。《说文解字》:“端,物初生之题也”,即说端为初的意思,因此五月初五被称为“端五节”。《岁时广记》说:“京师市尘人,以五月初一为端一,初二为端二,数以至五谓之端五。”古人习惯把五月的前几天分别以端来称呼。因此,五(午)月的第一个午日,谓之端午。
在老家景泰方言中,人们把过端午节称作“过当午”。到了这一天,家家户户大门口都会插上柳树枝条,屋内还会折来几束沙枣花养在花瓶内,花香四溢,给节日增添了一份温馨和祝福。
记得小时候,端午节在六一儿童节前后,正是青黄不接的日子,我和小伙伴总是扳着指头数日子,期盼着端午节快些到来。一过节,就能吃上妈妈蒸的韭菜鸡蛋馅儿的大包子,喝上酸甜爽口的甜胚子,改善一下平日里清汤寡水的生活。
上了初中后在历史课上,我知道了端午节不只是赛龙舟,品美食改善生活,更重要的是纪念两位伟大的历史人物。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于五月五日抱石投汨罗江身死。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就有了端午龙舟竞渡、吃粽子的风俗。另一个是纪念伍子胥。春秋末期吴国大夫,军事家伍子胥助吴伐楚,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吴王夫差不听。子胥便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少年时代的端午节一大早,我和村里的小伙伴五六点就起床,相约去一公里外的田间地头,采摘一些沙枣花和柳树条,开始装扮节日的农家小院。八九十年代,引黄灌区上马不久,为了防风固沙栽种了大量的沙枣树,杨树和柳树,端午节一到田野里到处弥漫着沙枣花香,这些耐寒灌木的枝条上,叶子舒展后生长茂盛。同村十多个小伙伴受了家长的嘱托,一起来到树林中相互协作,折柳枝采沙枣花,没一会儿就满载而归。
沙枣花的生命力极其顽强,采摘回来插在花瓶里,只需要倒入清水,花开持续十五天左右。小时候的端午节,家乡的田野里,农家小院内都飘着沙枣花的清香,陪伴如果着善良淳朴的乡人们,一起在花香中喜迎端阳,成为儿时最深的记忆。长大后,离开故乡去了远方,每逢端午节就会想起家乡田埂上的沙枣花香,更会思念在沙枣成熟的季节里,和我一起冒险爬上沙枣树,一起打沙枣的玩伴,以及大把大把将树上红红的沙枣喂进嘴里,迫不及待吃沙枣时露出的囧态。
人到中年回到了故乡,才发现那些儿时记忆里,生长在田间地头茂密的沙枣树,柳树和杨树,由于其发达的根系影响到了田地里农作物生长,逐渐被砍伐掉了。每年到了端午节,乡人们想采摘一些杨柳枝和沙枣花,要跑去七八公里外的老营房边。这里是特殊管理区域,废旧的营区大门前生长着三四十棵沙枣树,每一棵都超过碗口粗了,细细一算这些树竟和我同龄,每年端午节前,我都会抽出时间来到这些沙枣树下,闻着花香,踩在松软的绿地上,偷得半日闲,独享一份属于自己的宁静时光。
那一场夏雨让大地久旱逢甘霖,正是沙枣花盛开的最佳时间。昨日午后,当我驱车来到老营房,远远地透过车窗就闻到了沙枣花淡淡的清香味,用花香十里这个词一点儿也不夸张。如今,在方圆几十公里没,已经很难找到像这样一块茂密的沙枣树林了。看着眼前残缺的老营房,勾起了我对军营往事的回忆,虽然未曾驻守这里,却因为是家乡的土地上生长着儿时的回忆,显得倍感亲切。行走在一树树花香下,神清气爽,西北干旱少雨,适合沙枣树生长,那些童年记忆里的沙枣树,为固沙防风发挥了重要作用,正是那些沙枣树抵挡住了风沙,才有了景泰川下一望无垠的万亩良田,养活了家乡近20万人口。
短暂的停留后,在返程时想去采撷几株沙枣花枝,刚一伸手触碰到树枝上,食指就被一只伏在花蕊上采蜜的蜜蜂给蛰了一口,钻心地疼痛让我始料不及,松开手食指根部已经肿胀起了一个小包。或许是天意,连蜜蜂也学会保护起了这少有的资源,不让人为破坏,我也只好识趣地放弃了。
沙枣花香迎端阳,循着一份敬仰与哀思,在岁月的沉淀中,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人民群众的生活蒸蒸日上,医疗卫生服务逐步健全,老旧思想中的毒五月,不再让人们望而生畏。生逢这个伟大的新时代,人们对端午佳节的认知,也不再是因害怕而去躲避,因悲痛而去祭祀;反而是因敬仰而传去传承,因爱戴而去坚守。人们坚守的是历经风雨而不忘初衷,对祖国的一片赤诚和忠心,人们传承的是华夏五千年文明流传下来的诗魂,国魂和民族魂。(作者系嘉峪关市作家协会会员,白银市作家协会会员,天津散文研究会会员,《首都文学》签约作家,中国散文学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