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阳货第十七 第25章【一】
发布时间:2025-05-24 05:27 浏览量:2
【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
不学难养 不逊且怨
孔子说,有两种人难养,难以供养,一种是女子,一种是小人。“近之则不孙”,“不孙”是“不能谦逊、不能恭敬、不能顺从”,与他们太接近、太亲密了,他们就丧失了恭顺心;“远之则怨”,如果疏远他们,他们又会怨恨。
有的学者认为,孔子讲这段话应该是在卫国,孔子希望帮助卫国恢复礼乐之政,可是,最终卫灵公还是没有任用他。原因有很多,其中一种是因为卫灵公宠爱南子,南子是国君夫人,淫乱、无德,但是又很精明、能干,她参与国家政事,卫灵公处处都听命于她。她后来召见孔子,孔子也去了。孔子为什么要去?不得已,如果不去见她,这种人肯定会怨恨,怨恨之后,孔子就不可能在卫国施展他的抱负,因为卫灵公都听她的。所以孔子是为大局考虑,他没想自己,甚至连自己的名节都可以牺牲,就去见她了。孔子的很多弟子都接受不了,子路特别率直,甚至直言不讳地对孔子去见南子的这个行动表示不恭敬、不高兴。子路没能体会孔子的苦心,孔子只是希望能够尽一切努力帮助这个国家复兴礼制,完全不把自己放在心上。
当时在卫国朝中还有一个人,叫弥子瑕,也深得卫灵公和南子的恩宠,这是个小人,对孔子也是不恭敬,不肯真正帮助孔子。所以,孔子无奈,最后离开了卫国,大概是在离开的时候说了这句话,“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鲁国的阳虎也是个小人,本篇第一章里讲,阳虎去见孔子,孔子不在家,他就留下了一只小乳猪作为礼物,按照当时的礼,孔子接受这样的礼物必须要回访。孔子回访的时候,阳虎也正好不在,结果在返回的路上,遇到了阳虎,阳虎对孔子是一点恭敬心都没有,傲慢无礼,说话非常不谦逊,他对孔子说,“来,予与尔言”,就像召唤自己的家丁一样,“你过来,我给你讲话!”
孔子的德行、学问在当时是很有威望的,阳虎只是季氏家的一个家臣而已,他不仅对孔子不逊,还当众批判孔子,“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你有宝贵的才华,但是忍心看着国家衰弱,你不帮助,这算是仁吗?“曰:不可”,这不算仁。这是阳虎自问自答地来批判孔子。“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曰:不可。”你很想出来做点事情,又屡次失掉时机,这是智慧吗?这不是智慧。他对孔子说话的口气,一点儿也不谦逊,也是属于“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这种人。
为什么这两种人这么难养?就是很难让他们高兴?李炳南老先生引宋朝经学家邢昺的《论语注疏》说,“此章言女子与小人皆无正性,难畜养”。“皆无正性”,是他们都没有得到“性情之正”,这两种人都是“重感情,不重理智”,容易感情用事,所以,做事往往“不合乎礼”,没有礼度,更谈不上义了。
道、德、仁、义、礼,是由上往下排,道是最高的,“道”是无心,“不起心、不动念”,所行没有任何的毛病、过失,“依道而行的”是“圣人”;失去了“道”,就要“修德”,“修德”是为了“证道”,所以“修德”就要“起心动念”,要刻意了,“依德而修的”是“贤人”;失去了“德”,就要“行仁”,“君子以仁为己任”,君子行仁;失去了“仁”,就要“行义”,“义”是处处都要讲道理,“合情、合理、合法”,“行义的”也是“君子”;失去了“义”,至少得“讲礼”,“礼”是“礼度、规矩”,“有礼”总还是一个正常人,“没礼”就是乱来了。
“女子”与“小人”,是指“没有学习道德仁义礼的人”,感情用事,感情重就会疏于礼仪,所以难养,很难让他们高兴,动不动就会动情绪。如果是“学了道德仁义礼的女子”,就不在此列。“小人”如果“学了道德仁义礼”,就不叫小人,叫“君子”。孔子说“女子难养”,不是歧视妇女,“是激励我们要学习道德仁义礼”。如果不学,就是“不知道、不知义,不明事理”,这种人当然难养了。
有的先贤的批注里说,女子和小人是专门对男女仆人而言,这也能讲得通。朱子在《集注》里说,“君子之于臣妾”,“臣妾”是分指小人和女子,在古时候,这些人没有机会受到良好的教育,当然在做人做事等各方面的理智比较少,君子对这些人也要进行教化,不单是言教,还要身教。所以,“君子之于臣妾,庄以莅之,慈以畜之,则无二者之患矣”,“庄”是庄重,对待下级、臣妾,“臣”是指下属,“妾”是指妻女,或家里的女仆,“莅之”是对待他们,要庄重。
《弟子规》里讲,“待婢仆,身贵端,虽贵端,慈而宽”。“端”是端庄,对待他们不能过于亲密,过于亲密会让他们失去恭敬心,教育就没有效果了,所以,要有庄重的仪态。虽然很庄重,但是又不是太严肃、太呆板,一点人情味都没有,还要“慈以畜之”,就是“慈而宽”。“慈”是对他们仁慈,有爱心,要关怀他们,多替他们着想,对他们宽待,不苛责、不吹毛求疵,自然能让他们生起敬爱之心。
在家中如此,在企业里,领导对于自己的员工,上级对下级也要如此,这是“处人之道”,这样就“无二者之患”了。“患”是忧患,哪二者之患?“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与他们太靠近,没有距离,他们就不谦逊,傲慢无礼;与他们太疏远也不行,他们会觉得不被关怀,怨气就生起来了, 这两者都是过患。所以,“君子行中道”,不过分亲近,也不疏远。君子临民,对待百姓,让百姓敬而爱之,对他非常敬畏,又非常爱戴。这是有德君子与人相处,能给人这种好印象,所以,他的教诲当然大家都能够欢喜信受,能够老实听他的教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