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阳货第十七 第25章
发布时间:2025-05-25 11:06 浏览量:1
【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
不学难养 不逊且怨
孔子说,有两种人难养,难以供养,一种是女子,一种是小人。“近之则不孙”,“不孙”是“不能谦逊、不能恭敬、不能顺从”,与他们太接近、太亲密了,他们就丧失了恭顺心;“远之则怨”,如果疏远他们,他们又会怨恨。
有的学者认为,孔子讲这段话应该是在卫国,孔子希望帮助卫国恢复礼乐之政,可是,最终卫灵公还是没有任用他。原因有很多,其中一种是因为卫灵公宠爱南子,南子是国君夫人,淫乱、无德,但是又很精明、能干,她参与国家政事,卫灵公处处都听命于她。她后来召见孔子,孔子也去了。孔子为什么要去?不得已,如果不去见她,这种人肯定会怨恨,怨恨之后,孔子就不可能在卫国施展他的抱负,因为卫灵公都听她的。所以孔子是为大局考虑,他没想自己,甚至连自己的名节都可以牺牲,就去见她了。孔子的很多弟子都接受不了,子路特别率直,甚至直言不讳地对孔子去见南子的这个行动表示不恭敬、不高兴。子路没能体会孔子的苦心,孔子只是希望能够尽一切努力帮助这个国家复兴礼制,完全不把自己放在心上。
当时在卫国朝中还有一个人,叫弥子瑕,也深得卫灵公和南子的恩宠,这是个小人,对孔子也是不恭敬,不肯真正帮助孔子。所以,孔子无奈,最后离开了卫国,大概是在离开的时候说了这句话,“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鲁国的阳虎也是个小人,本篇第一章里讲,阳虎去见孔子,孔子不在家,他就留下了一只小乳猪作为礼物,按照当时的礼,孔子接受这样的礼物必须要回访。孔子回访的时候,阳虎也正好不在,结果在返回的路上,遇到了阳虎,阳虎对孔子是一点恭敬心都没有,傲慢无礼,说话非常不谦逊,他对孔子说,“来,予与尔言”,就像召唤自己的家丁一样,“你过来,我给你讲话!”
孔子的德行、学问在当时是很有威望的,阳虎只是季氏家的一个家臣而已,他不仅对孔子不逊,还当众批判孔子,“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你有宝贵的才华,但是忍心看着国家衰弱,你不帮助,这算是仁吗?“曰:不可”,这不算仁。这是阳虎自问自答地来批判孔子。“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曰:不可。”你很想出来做点事情,又屡次失掉时机,这是智慧吗?这不是智慧。他对孔子说话的口气,一点儿也不谦逊,也是属于“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这种人。
为什么这两种人这么难养?就是很难让他们高兴?李炳南老先生引宋朝经学家邢昺的《论语注疏》说,“此章言女子与小人皆无正性,难畜养”。“皆无正性”,是他们都没有得到“性情之正”,这两种人都是“重感情,不重理智”,容易感情用事,所以,做事往往“不合乎礼”,没有礼度,更谈不上义了。
道、德、仁、义、礼,是由上往下排,道是最高的,“道”是无心,“不起心、不动念”,所行没有任何的毛病、过失,“依道而行的”是“圣人”;失去了“道”,就要“修德”,“修德”是为了“证道”,所以“修德”就要“起心动念”,要刻意了,“依德而修的”是“贤人”;失去了“德”,就要“行仁”,“君子以仁为己任”,君子行仁;失去了“仁”,就要“行义”,“义”是处处都要讲道理,“合情、合理、合法”,“行义的”也是“君子”;失去了“义”,至少得“讲礼”,“礼”是“礼度、规矩”,“有礼”总还是一个正常人,“没礼”就是乱来了。
“女子”与“小人”,是指“没有学习道德仁义礼的人”,感情用事,感情重就会疏于礼仪,所以难养,很难让他们高兴,动不动就会动情绪。如果是“学了道德仁义礼的女子”,就不在此列。“小人”如果“学了道德仁义礼”,就不叫小人,叫“君子”。孔子说“女子难养”,不是歧视妇女,“是激励我们要学习道德仁义礼”。如果不学,就是“不知道、不知义,不明事理”,这种人当然难养了。
有的先贤的批注里说,女子和小人是专门对男女仆人而言,这也能讲得通。朱子在《集注》里说,“君子之于臣妾”,“臣妾”是分指小人和女子,在古时候,这些人没有机会受到良好的教育,当然在做人做事等各方面的理智比较少,君子对这些人也要进行教化,不单是言教,还要身教。所以,“君子之于臣妾,庄以莅之,慈以畜之,则无二者之患矣”,“庄”是庄重,对待下级、臣妾,“臣”是指下属,“妾”是指妻女,或家里的女仆,“莅之”是对待他们,要庄重。
《弟子规》里讲,“待婢仆,身贵端,虽贵端,慈而宽”。“端”是端庄,对待他们不能过于亲密,过于亲密会让他们失去恭敬心,教育就没有效果了,所以,要有庄重的仪态。虽然很庄重,但是又不是太严肃、太呆板,一点人情味都没有,还要“慈以畜之”,就是“慈而宽”。“慈”是对他们仁慈,有爱心,要关怀他们,多替他们着想,对他们宽待,不苛责、不吹毛求疵,自然能让他们生起敬爱之心。
在家中如此,在企业里,领导对于自己的员工,上级对下级也要如此,这是“处人之道”,这样就“无二者之患”了。“患”是忧患,哪二者之患?“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与他们太靠近,没有距离,他们就不谦逊,傲慢无礼;与他们太疏远也不行,他们会觉得不被关怀,怨气就生起来了, 这两者都是过患。所以,“君子行中道”,不过分亲近,也不疏远。君子临民,对待百姓,让百姓敬而爱之,对他非常敬畏,又非常爱戴。这是有德君子与人相处,能给人这种好印象,所以,他的教诲当然大家都能够欢喜信受,能够老实听他的教诲。
三家教学 挽救世道
蕅益大师批注说,“曲尽女子小人情状”。孔子的这句话,把女子和小人的那种情形、状态都描绘出来了。女子和小人,都是因为“没有学习圣贤教育”才会如此,孔子说这个话不是轻视他们,是为了激励我们大家要学习圣贤教育,不要落入孔子所谓的“难养之人”的这个行列当中。我们既然不甘心成为这种难养的小人和女子,我们就得学,要好学。
江谦先生在补注中也是重申强调这一点,“女子小人,皆须教之以道,学道则易使也。若养而不教,则有怨与不孙之弊”。女子与小人,如果都能接受“圣贤教育”,“学道则易使”,学道之后,他们就能很恭顺,知道怎么与君父、丈夫相处,关系就能和谐。“若养而不教”,如果养他们而不教他们,肯定不是有怨,就是不逊,这两种弊病都会出现。“养不教,父之过”,父母教养儿女,最重要的是教,不教是父母的过失,儿女就会不逊,就会有怨。
我们看看现在这个时代,不都是这样吗?孝顺的儿女非常少见,大部分儿女都是这样的,父母爱他,爱得无微不至,他就不逊,一点没有恭敬心。父母稍微疏忽一些,还不是疏远,是疏忽了一下,譬如孩子放学,父母都要开着车去接他,天天接他,他已经形成习惯了,像大老爷一样,一出校门,父母的车已经等候在那里了,他就上车。忽然有一天下雨,交通堵塞,父母的车来晚了,他见到父母就骂,“你怎么来得这么晚?叫我等了那么久!”“怨恨心”就起来了。这是什么原因?“没学圣贤道理”!
我们确实不能够怪这些儿女,君子“行有不得,反求诸已”,只有怪自己,为人父母没去教他,自己没有做一个好榜样,所以养成儿女这么多的坏习气、坏毛病。如果他从小就是这样,长大就更不得了,父母稍稍不顺他的意思,可能对父母破口大骂,要不就是离家出走,甚至还可能报复父母,其原因就是“养而不教之过“。
现在,要挽救、改善社会的风气,最重要的是提倡三种教育:第一个是“孝道的教育”,“教民亲爱,莫善于孝“,人有孝心,就不会有怨恨,不会有不逊,他有敬爱的心;第二个是“女德的教育“,专门是对女子而言,如果女子不学女德,真的就难养了!现在社会的离婚率为什么这么高?家庭不和谐。先生有钱了就有外遇,有句话说,男人有钱就学坏,女人变坏就有钱,社会乱成这个样子了,这是难养。为什么?“女德教育”没人提倡。一提到“女德教育”就会有人说,这是封建,这是糟粕,这是禁锢女性、压迫女性。不知道说这些话的人,有没有读过一本女德教材,譬如《女四书》《女孝经》,读过吗?如果一本都没读过,就不能随便的人云亦云。
印光大师,佛门的高僧大德、净土宗祖师,他说得好,“没有女德教育,哪来的贤女?没有贤女,哪来的贤妻?没有贤妻,哪来的贤母?没有贤母,哪来的贤子女?”没有好儿女,国家将来就没有栋梁之才,国家就危机重重了。所以,“天下、国家太平之根本,在于复兴女德教育、复兴家庭母教”。教育儿女,母亲的责任是最重的。如果做母亲的都不逊、都常生怨恨,她怎么能教出好儿女?她能教出君子吗?
自古以来的圣贤都是因为有好母亲,文王、武王、周公都是圣人,他们都有好母亲,他们的母亲都是圣母,文王的祖母太姜,文王的母亲太任,文王的夫人太姒,都是贤女,她们在怀胎的时候就做到了“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傲言”,“心地纯净、行为纯善”,所以,周朝三太生出的儿子,先天之本就非常的善良、纯正,再加以后天良好的教育,自然成就圣人。
孔子有孔母,孟子有孟母,岳飞有岳母,这些圣贤君子都是因为有好母亲。所以,要造就圣贤,首先要造就好女子、好母亲,“女德教育”是必须全民推广的。
第三种教育是“因果教育”。“因果教育”能让人生起敬畏心,能够敬畏天地鬼神、敬畏因果报应,知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因果报应,丝毫不爽,这样就不敢造恶业了。受了这些因果教育之后,知道怨天尤人、傲慢无礼,为人不谦逊,有怨恨心会有很大的果报,他自然就会收敛了。小人学了因果,不会再造恶,不会再为乱;君子学了因果,能成就圣贤。所以,“要挽救世道人心,孝道、女德、因果三种教育”都要大力提倡,这都是过去印光大师大力提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