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王季范在北京逝世,毛泽东亲自送花圈写挽联:九哥千古

发布时间:2025-06-09 08:29  浏览量:10

毛泽东

1951年春节,毛泽东在中南海丰泽园住所握着一位老人的手,向家人和工作人员介绍说:“这是我九哥。没有他,就没有我。”在场的人听了,无不感到惊讶!

这位“九哥”就是王季范先生。

毛泽东意味深长的介绍,把王季范的思绪带回到了30多年前的过去:

想当年,他去韶山冲上屋场劝姨父送毛泽东去湘乡东山学堂读书时,慷慨陈词,鼎力相助的情景;想当年,在一师对毛泽东经济上的帮助、学业上的教诲,对他革命活动的支持,对他多次破坏“校规”的保护;想当年,毛泽东在长沙进行革命活动,几次被反动军警追捕时,对他的救援、掩护……

往事,就如昨日,历历在目。昔日的学生、表弟,今日已是共和国的主席。然而,他们感情依旧,这叫王季范怎能不心潮起伏?

毛泽东

面对毛泽东的介绍,王季范没有说话,只是深情而又敬仰地望了望毛泽东。

王季范主动承担毛泽东的学费

当年,毛泽东在东茅塘才念了五个多月的书,其父毛顺生就打算叫他退学经商。为此,毛泽东很不开心。他好不容易才进学堂,如今正是学习兴致浓烈的时候,怎能说不读就不读?而且,这次的老师人品好学问也大,好端端的,父亲为什么会叫毛泽东退学呢?

回到家里,毛顺生见到毛泽东后,气愤地说:“我叫你去读书,你却闹学堂,如今还和族长作对,你叫我如何做人?本想希望你有点出息,这下可好,你跟毛承文这些穷人们搞到一起造反,无法无天......”

听完父亲说的话,毛泽东终于知道这是怎么回事了。肯定是族长毛鸿宾告的状,说他支持佃户毛承文等“吃大户”的行为。现在对于一向坚决维护族规家法的父亲来说,自然不会让自己再读书了。

毛顺生托付了一个老朋友,打算让毛泽东退学后就去湘潭的一个米店当学徒,学习经商理财。

毛泽东

父亲要他到湘潭去,毛泽东是没有想到的。他如今长到17岁了,还没有离开过韶山冲。早就听别人说过,湘潭是一个很繁华的水陆码头,有一条十几里路的长街紧紧地靠着湘江。据说湘江里有很多洋船,有2层楼的房子那样高,这种船是铁做的,可在水里也不会沉下去。在湘潭坐船,三四个小时就可到省城长沙。

当然,最吸引毛泽东的还是他跟毛麓钟先生读过的一些唐诗宋词中赞美湘江的诗句,如“欵乃一声山水绿”,“为谁流下潇湘去”等等。他真想马上去看看美丽的湘江,看看湘江这个繁华的口岸。

但是毛泽东一想到不是去湘潭读书,而是去湘潭米店当学徒,他的内心就很矛盾,很痛苦。

晚上,毛泽东告诉母亲,自己想去湘潭,但只想去那里读书,不想学做生意。

看到儿子想继续读书,母亲很高兴。但是,一想到当家的既然打定主意要毛泽东去学经商,那就是九头牛也拉不回的,如果儿子硬是不去,父子两个又会冲撞起来。

突然,毛泽东的母亲想出了一条妙计,她对儿子说:“我看,你到外婆家去打个转身,跟两位舅舅和表哥商量一下,请他们拿个主意。”

母亲的这一句话提醒了毛泽东。

毛泽东

第二天一大早,毛泽东就换上了一身作客的衣服:白布短褂,青布长裤。手提一只竹篮子,里面放了20个咸鸭蛋,一斤韶山家园茶,两条鲜活的金色鲤鱼,头戴宝庆出产的细蔑棕丝斗笠,脚穿自己织的苎麻凉鞋,迎着朝阳,走出了韶山屋场,向湘乡棠佳阁外婆家走去。

来到外婆家,外婆、舅父、舅母、表哥们都格外高兴。尤其是外婆特别欢喜,把他拉到身边,仔细打量着,笑得合不拢嘴。

毛泽东的两位舅父都读过几年私塾,有点四书五经的底子。表哥文运昌比他大不了多少,在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堂读过书。还有一位姨表哥,名叫王季范。

王季范年长毛泽东9岁,因在同辈兄弟中排行第九,故毛泽东称他为“九哥”。

王季范从小聪明好学,领悟力强,深得老师器重,后考入长沙优级师范(即湖南大学前身)。毕业后,到湖南第一师范担任数学教师。由于毛泽东小时候常到外婆家,为此认识了常来外婆家的姨表兄王季范,并常向他请教一些经书中的问题。

王季范也很喜欢这位好学的表弟,每次总是耐心讲解,认真施教,有时还把他带回家里一起切磋,一起玩耍。这次,正好来外婆家度暑假。

俗话说:三个屠夫讲猪,三个秀才讲书。如今,在座的都是喝过墨水的人,扯起闲话来,免不了前秦后汉,九州外国,越扯越远了。

毛泽东

这时,毛泽东把来外婆家的目的说了岀来:“舅舅,表哥,我不能读书了!”

“为什么?”大家关切地问。

“因为我支持贫民‘吃大户’,得罪了族长,触犯了族规族法,父亲叫我退学,到湘潭去学做谷米生意。”毛泽东沮丧地回答。

表哥王季范问道:“那你自己有什么打算?”

“我想继续读书,但是又说服不了父亲,今天特地来,是想请舅舅、表哥们帮帮忙……”毛泽东充满希望地看看舅舅、表哥。

王季范鼓励毛泽东说,如今你正当有为之年,天资比我们都高,荒废了实在可惜!既然你想继续读书,韶山冲的私塾又没有多大的出息,何不到长沙或者湘潭、湘乡去读书呢?

“去长沙太远了,而且费用也大,只怕我爹舍不得,不肯让我去。”毛泽东回答得很肯定。

“去湘乡读书也可以。湘乡的东山高等小学堂也办得不错,原先是有名的东山书院,早两年才改成洋学堂的。教师很好,思想开明,设备也不错,单从日本买回的物理化学仪器就花了2000多两银子。”王季范向表弟毛泽东又推荐了湘乡东山高等小学堂。

听了表哥的话,毛泽东的心里又燃烧起新的希望。但是,一想到父亲的决定又很失望,他决定了的事是没有人能改变得了的。

毛泽东

听到这里,王季范心里很为难:表弟荒废学业实在可惜,而要说服姨父的确也不那么容易。

这时,舅母走过来招呼大家吃饭,听到大家正在为毛泽东上学的事发愁,便快言快语地说,明天大家一起去找毛顺生说情。

毛泽东吃过午饭,高高兴兴地回到家里,把舅舅、表哥的话告诉了母亲,母亲自然很赞成。

为了事情办得牢稳,母亲又叫毛泽东去李家屋场和东茅塘把李漱清和毛麓钟、毛宇居几位先生也请过来帮忙说句话。

终于,在大家的劝说下,毛泽东获得了去东山学堂读书的机会。而王季范也拿出一些钱,主动承担了毛泽东的学费。

毛泽东

毛泽东进入东山学堂学习后,没有忘记表哥王季范。经常写信向表哥问好,向表哥介绍自己的学习生活情况。王季范也是书来信往,经常向毛泽东介绍长沙的情况,向他推荐各种有益的书籍和文章。

有一次,王季范从长沙给毛泽东寄来了康有为写的《大同书》。

在这本书中康有为运用他所学到的西方资产阶级社会学说及其对西方政治制度的认识,对封建制度进行了无情地批判,并设计出了一个“无帮国、无帝王、人人平等、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蓝图。在大同社会里,人人只有欢乐,没有忧愁、没有私有财产,人人相亲相爱,没有欺诈与仇恨。

毛泽东接到这本书后,非常高兴,他仔细地阅读、背诵,并写出了心得与批语。在表哥王季范的影响下,毛泽东开始崇拜康有为和梁启超。由崇拜孔夫子到崇拜康有为和梁启超,这是毛泽东成长过程中的一次巨大飞跃。

毛泽东

一个学期转眼就到了,东山学堂的老师李元甫、谭咏春和贺岚岗,为了不耽误毛泽东的前程,推荐他到长沙去读中学。

1911年春,毛泽东到了长沙。经贺岚岗老师的推荐,毛泽东顺利地考上了当时他认为了不起的“湘乡驻省中学”。

来到长沙,毛泽东非常兴奋。他是第一次来到省城,看到这里比湘乡、湘潭更热闹,眼界大开。

在湘乡驻省中学,毛泽东又只读了半年书。

1913年3月,毛泽东报考师范学校,一是因为它的学杂费和膳宿费只有普通中学的十分之一,再是毛泽东认为他适宜教书,教书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还有就是毛顺生同意毛泽东的选择,并马上给他寄来了10块“光绪通宝”,同时,表哥王季范也表示赞同,并鼓励他报考。终于,毛泽东以第一名的优异的成绩考入了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

之后,四师并入一师,毛泽东就来到了一师。这时,王季范正在第一师范当学监。毛泽东对这位姨表哥非常敬重,经常去他那里聆听教诲,借阅书刊。而王季范对这位姨表弟学生也是多方关照,生活上给予帮助,学习上给予指导,特别是在某些关键问题上,还挺身而出,想方设法地保护毛泽东。

毛泽东

毛泽东当时最喜欢社会科学。认为它是解决一切社会问题的有力武器,而对其它的杂乱功课花得时间和精力就相当的少,对于课堂上那些毫无意义的功课以及学校那种学用脱节、形式主义的教学方法,毛泽东釆取一种消极的抵抗方法,即只看自己喜欢的书。

对此,学校有些人认为毛泽东是“破坏校规”,为维护他们自己的“威信”,曾几次讨论开除他出校的问题。

王季范作为学监,参加了这些讨论,在每次讨论中,王季范都发表了自己的意见,他说毛泽东是一个很特别的学生,有远大的志向和抱负,我们不能拿寻常校规来对待他。当然,对于他偏废学科等事情,我们可以教育他,开导他。

有些老师如杨昌济等也很赞同王季范的意见,加之学校也爱他的才能,如此毛泽东才免除了几次失学的痛苦。

1915年上学期期末,在校长张干要开除以毛泽东为首的17名闹学潮的学生时,作为学监的王季范和教员杨昌济、徐特立等人极力劝阻、反对。

毛泽东转“危”为“安”又一次保住了学籍。这一方面是得益于当学监的表哥王季范的极力保护,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王季范和毛泽东兄弟感情至深,师生友谊很厚。

毛泽东

王季范送儿子参加革命,被特务残忍杀害

毛泽东于1918年6月在湖南一师毕业后,不久就投入到如火如荼的革命运动中去。

在第一次大革命中,毛泽东在湖南从事革命活动时,曾数次遇险,遭到反动派的追捕,王季范亦多次利用自己在教育界的声望和地位,帮助他转危为安,顺利脱险。

自1927年的“马日事变”前,王季范才与毛泽东在长沙分别,直到1950年,两人才在北京会面。20余年来彼此分离,但常多方设法捎信问候,互相鼓励。时间没有磨损他们之间的感情,距离没有隔断他们之间的友谊。

王季范同毛泽东分开后,一直在长沙、湘乡等地从事清苦的教育工作。

1928年2月至1936年7月,王季范任长沙长郡联立中学校长。1937年春,任河南省教育厅秘书长,三个月后返湘任广益中学校长及育才学校代理校长。随后,又致力于创办长沙衡粹女子职业学校。他在教育工作中,利用所处的地位,同情和支持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多方赞助进步学生、进步教师进行革命活动。他还把自己唯一的儿子王德恒送到延安,接受革命的洗礼。

王季范在给儿子的信中常说,中国的出路在于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领导,鼓励儿子紧跟共产党、毛主席干革命。

王德恒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他从延安抗日军政大学结业后,回到了湖南桃源进行地下工作,然而却被特务残忍杀害了。

毛泽东

噩耗传来,王季范内心充满了悲痛和愤怒。王德恒是他唯一的儿子,骨肉亲情离散,能不悲痛吗?国民党反动派滥杀无辜,他能不愤怒吗?

但是,王季范相信,他儿子的血不会白流,反动派的日子不会长久。

在湖南和平解放前夕,王季范以湖南教育界知名人士的身份,积极参加长沙地下党领导的迎解放活动。他通过长沙市工委与湘潭市工委取得联系,从湘潭向解放区和毛泽东电告“湖南和平起义可望促成”的消息,建议解放区迅速派人南下,准备接管湖南政权。

1949年8月,程潜、陈明仁通电宣告起义,湖南和平解放,党中央随即派出了南下工作团接管了湖南政权。

毛泽东

湖南和平解放,使王季范兴奋不已。这一方面是使湖南人民免遭战火侵扰,保护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的安全;另一方面,湖南的和平解放,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的进程,表明全国解放为时不久,新中国的诞生指日可待。而这些全是在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的。毛泽东是他的学生和表弟,他怎能不为培养过这样一位经世济国之才而感到由衷的高兴呢?

于是,在长沙和平解放后,王季范怀着激动的心情,连续三次致电毛泽东,对他领导的革命的胜利表示祝贺。

为了能使毛泽东——这位昔日的学生能够更好地治理、管理国家,王季范在电报中提出了:“用贤才,立法制,崇道德”三个治国重点,供毛泽东参考。

毛泽东采纳了他的老师王季范的建议。建国后,毛泽东任命王季范为政务院参事,让这位贤才亲自参与制订治理国家的大政方针。同时,王季范当选为第一届、第二届、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这是人民对这位国家主席的老师的信赖和嘉奖。

毛泽东

王季范到北京后,成了毛泽东家的座上客,帮助毛泽东接待和陪伴来自湖南家乡的父老乡亲和各界人士,与他们一起谈古论今,叙述旧情。他满怀热情地参加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认真积极地献计献策。

1955年11月,王季范率领部分人民代表到湖南视察,视察期间,在湖南省委秘书长杨第甫的陪同下,到韶山参观了毛泽东故居,并在故居前合影留念。王季范还在照片上方亲笔题写了“瞻仰主席故居留影”,表达了他对表弟深深的爱戴之情。

1972年7月11日下午,王季范先生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在北京,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毛泽东献了花圈,花圈的飘带上写着:

九哥千古。毛泽东敬挽。

花圈虽小,然而内涵丰富:这是一个学生给老师戴上的一朵花!这是一个表弟向表兄奉上的一掬情!这是人民主席向知识分子献上的一份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