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去世前经过南华寺,拜六祖后大哭,死前留八字总结一生
发布时间:2025-06-22 13:17 浏览量:9
苏轼,这个名字一提起来,估计没有几个人不知道。他是宋代的大文豪,也是仕途坎坷的官员。
可你知道吗?在他生命的最后阶段,居然发生了一件让人意想不到的事:他路过南华寺,拜了六祖慧能的真身后,竟然大哭了一场。
更让人震惊的是,他还留下一句八字遗言,总结了自己的一生。这八个字究竟有什么深意?
苏轼的一生可谓是大开大合,波澜壮阔。他出生在四川眉山,家学渊源,兄弟俩都是文坛奇才。
苏轼从小就不一般,二十岁考进士的时候,他的文章让当时的大文豪欧阳修惊叹得直拍桌子,说这小子以后必成大器。这话传出去,苏轼瞬间成了京城的文坛新星。
那时候的他意气风发,写诗作文就像流水一样自然,文章一出来,整个京城的人都抢着传阅。
可人生哪有一帆风顺的。苏轼的父亲去世后,他回老家守孝三年。
等他再回到京城时,情况已经变了。王安石正在推行新政,搞改革。
苏轼的恩师欧阳修因为反对新政被贬,苏轼也没能逃过政治的风浪。他虽然没有直接加入反对派,但因为跟旧党关系密切,被新党盯上了。
从此,他的仕途开始走下坡路,成了“被贬官”专业户。
不过苏轼不是个一般人。他被贬到地方任职后,反而干出了不少政绩。
在杭州,他疏浚西湖,修筑长堤,造福百姓。后来大家亲切地把长堤叫做“苏堤”。
在密州,他修海堤,保护沿海百姓免受海潮侵袭。在徐州,他开仓放粮,救济灾民,赢得了百姓的爱戴。
可这些好事并没让他在朝廷的地位好转,他还是被各种政治斗争夹在中间,左右为难。
真正的打击是1079年的“乌台诗案”。苏轼写了一份述职报告,结果被人断章取义,说他是在批评朝廷新政。
于是他被抓进京城,差点丢了命。幸亏太后和王安石求情,他才保住了一条命。
这次事件让他彻底看清了官场的黑暗,也让他开始对功名利禄看得淡了。
从那之后,苏轼被贬到黄州,生活非常清苦。可他却在黄州写出了不少传世佳作,比如那首《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这几句词,读起来就像是在告诉自己:不管生活怎么艰难,心态要稳,过好自己的日子。
苏轼晚年的生活就像漂泊的船一样,不断被贬来贬去。1094年,他又一次被贬,这次去的是惠州。
在去惠州的路上,他路过广东韶关的南华寺。这地方可不简单,是禅宗六祖慧能的道场。
苏轼站在六祖的真身前,看着这位千百年前的高僧,想起了自己的人生。年少的得意,官场的挫折,贬谪的苦楚,全都涌上了心头。
他忍不住放声痛哭。
那一刻,苏轼似乎明白了什么。他想起六祖慧能说过的一句话:“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这句话可不是普通的禅语,它的意思是:放下执念,万事皆空。苏轼回忆起自己早年和佛印禅师的交往,想起自己在黄州种菜养花的日子,忽然感觉自己一直在追求的功名利禄,其实不过是虚幻的泡影。
在南华寺,他写了一首诗:“平生为口忙,老去思禅寂。今日南华寺,断肠望祖席。
”字里行间全是反思。他后悔自己年轻时为了名利奔波,却忽略了真正的内心安宁。
在南华寺的这次醒悟,让苏轼的心灵得到了净化。他开始用一种更超脱的心态看待自己的处境。
临终前,苏轼留下一句话:“吾生不恶,死必不坠。”这句话看似简单,却包含了他对一生的总结和对来世的期待。
他的意思是:我这一辈子没做坏事,死后也不会堕入恶道。这是佛家的轮回观念,也是苏轼对自己一生的肯定。
苏轼的一生就像一场戏,高潮迭起,但他始终保持了豁达的心态。他用诗词和文章记录了自己的喜怒哀乐,也用行动告诉后人:不管人生多坎坷,都要像竹杖芒鞋一样,随遇而安。
这种精神境界,放到今天仍然值得我们学习。
参考资料:《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