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群芳 :人间有味是清欢
发布时间:2025-05-20 16:07 浏览量:2
昨日,参加学校一个读书分享会,主题是“人生缘何不快乐,只因未读苏东坡”。我于是想到今年春节,著名书法家郭朝卿先生为我书写一副对联——“天涯何处无芳草,人间有味是清欢”。他说:你已退居二线,上联意指你此前已阅尽人间繁华,下联希望你今后安享世间清欢。我知道,他和我一样敬仰苏东坡,他正在安享世间清欢。
作为中国文人的精神领袖,苏轼(苏东坡)集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美食家于一身。其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清新豪健,蕴含哲理,如《题西林壁》;其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开创豪放派,突破词体传统,抒发家国情怀,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江城子·密州出猎》;其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纵横恣肆,融合哲理与诗意,如《赤壁赋》;其书法,位列“宋四家”之首,《寒食帖》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其画,首创文人画理念,擅长竹石,强调神似重于形似。
苏轼的一生可谓跌宕起伏,充满传奇色彩。他出生于四川眉山,幼年受父母熏陶,“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二十一岁名动京师,先后任凤翔府签判、杭州通判及密州、徐州、湖州知州,中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后奉诏回京,曾官至翰林学士、礼部尚书,又历任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知州,晚年被贬惠州,又流放儋州,后又获赦,最终病逝于北归途中。他一生“历典八州”,“身行万里半天下”,始终以乐观应对逆境,以幽默化解困顿,以诗酒对抗孤独,被林语堂称为“不可救药的文人”。
“乌台诗案”是苏轼人生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黄州五年,他躬耕东坡、泛舟赤壁,写下《定风波》等名篇,“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道尽了随遇而安的智慧。面对再贬惠州的打击,他笑言“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将漂泊之地化作心灵故乡。即便是被流放到荒蛮之地儋州(宋代仅次于死刑的惩罚),他也能在那里开办学堂、教化百姓,培养出海南首位举人。他晚年自题画像“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将贬谪之地视为功业所在,以天地万物皆备于我的胸襟,完成了对苦难的超越。
苏轼是一个“眼睛一直向下看的人”。王安石推行变法,他主张渐进改革、反对激进政策,多次上书批评新法弊端,如青苗法对百姓的压榨。他任地方州官期间,疏浚西湖,修筑苏堤,抗洪救灾,减免赋税,抗击疫情,深受百姓爱戴。他秉持民为邦本,主张践行仁政,经常为百姓生计上书请命,这大概也是他被当权派疏远、排挤、贬谪的一个原因。
其实,历史上因刚正不阿而被贬官的文人有很多。韩愈因上书《论天旱人饥状》而被贬为阳山县令,又因谏阻迎佛骨一事触怒了唐宪宗,被贬为潮州刺史;柳宗元因卷入“永贞革新”触怒宦官与藩镇势力,接连被贬为邵州刺史、永州司马;白居易因直言进谏和写讽谕作品得罪当权者,被贬为江州司马;汤显祖因上书《论辅臣科臣疏》,批评朝政腐败,触怒万历皇帝,被贬为广东徐闻典史等。他们没有因被贬而抑郁、消沉、自暴自弃,皆能坦然面对,进而内化为诗文佳作,书写另一种人生精彩,既便不被重新启用,也有自己的精神追求,有自己的诗和远方。
“人间有味是清欢”,出自苏轼《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是苏轼结束黄州谪居生活迁任汝州时所写。这首南山纪游之作,上片写早晨游山所见沿途景观,下片写中午同游者品茶尝蔬的意趣,表达了对清淡生活的热爱,也展现了从容欢愉的心态。当时的他已经完成从官员到文人的蜕变,达到了“进是朝堂,退是山水”的境界。
何谓清欢?林清玄说:“清欢是一种生活姿态,是一种寻找自我的方式,是一种至高的人生境界。它并非来自别处,而是来自我们对平静、疏淡、简朴生活的追求和热爱。”
李白在《将进酒》中写到:“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苏轼乃豪放之人,理应有“尽欢”之时。其实“尽欢”和“清欢”并不矛盾。得意时,可以尽欢,但无须张狂;失意时,保持清欢,但不能消沉。年轻时,积极作为,乐观向上;年长时,尽力而为,淡泊清心。这才是诗意栖居的人生。
回顾我退居二线数月的生活,真是一身轻松,平和从容。远离世俗,乐得闲静,人不扰我,我不扰人,道合则聚,道异则散,适时雅集,生活至简,便是难得的“清欢”状态,亦是观尽世间百态后修得的理想境界。
王群芳,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洛阳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洛阳理工学院讲师,鲁迅文学院河南班学员。出版有长篇小说《月晕》、《洛阳古今小说概览》(合著)、书信集《三年陪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