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主席临终前决定把军权交给陈锡联,多年后才知伟人高明

发布时间:2025-05-16 13:58  浏览量:6

首先,华国锋被选为国务院的新总理;其次,陈锡联被委以重任,全面主持中央军委的工作。然而,陈锡联的这次提拔让不少人都感到意外和困惑。

当时组织中有不少人在能力和资历上都比陈锡联更胜任,但毛主席为什么特别选择了他呢?陈锡联究竟有哪些过人的优点?这个决定对国家的未来发展又产生了什么作用呢?

【为理想加入红军,在部队屡建奇功】

陈锡联1915年出生在湖北黄安,那时清朝刚垮台不久,国家政权动荡不安,各地军阀纷纷占地为王,战火四起。

当时老百姓的日子过得特别艰难,整个社会动荡不安,大家都盼着能有个靠谱的政党出来主持大局,带领国家走出困境。

随后,一颗闪亮的红星在中国大地上悄然升起,它的光芒迅速照亮了四面八方,让所有中国人心中燃起了对美好明天的期盼。

陈锡联从小家境贫寒,亲身经历过老百姓的艰难生活,这种成长背景让他在后来参加中国工农红军时有了很好的思想准备。

随着年纪增长,陈锡联渐渐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救中国,只能靠共产党。于是,在他十四岁那年,他毫不犹豫地参加了红军。

红军队伍中有许多和陈锡联差不多大的少年,他们的参与让反动派的所作所为显得尤为荒唐,因为这些孩子都能看透事情的真相。

"国家兴衰,人人有责",陈锡联用亲身经历证明了这一点。十几岁的少年本该是父母手心里的宝贝,他却已经在前线拼杀了。

随着参加的战斗次数增加,陈锡联逐渐引起了部队领导的。他不仅总是一马当先冲在战场最前线,还总能想出好点子,展现出了过人的智慧。

他清楚怎样发挥自己的长处,最关键的是他有着无所畏惧的胆量。他心中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尽快打败对手,然后全力守护自己的祖国和同胞。

陈锡联年纪轻轻就表现得格外沉稳老练,谁也说不上他究竟经历了什么。不过有一点是明摆着的——他对祖国的热爱绝对发自内心,没有半点虚假。

陈锡联在部队里表现突出,很快就得到了上级的赏识。他从普通士兵晋升为班长,随后不断进步,最终成为了一名出色的军事指挥员。

陈锡联参军后的第二年,在我党领导的见证下,正式加入了共产党。从那时起,他不仅坚定了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信念,思想境界也提升到了新的高度。

后来他跟着红军走完了两万五千里长征,用双脚一步步踏过每一段路程,这段经历让他对革命的信仰更加坚定不移。

当陈锡联再次出现在战场上时,大家发现他已经变得沉稳老练,经历过革命磨砺的他,对战场局势的把握更加准确到位。

论打仗的勇猛程度,陈锡联绝对称得上是一员虎将,但这还远远不是他最擅长的本事。

他在战场上多次立下大功,部队里的领导们都夸他是"小钢炮",连李先念同志也夸他"打仗最厉害"。

陈锡联在军事上的本事有目共睹,但更让人佩服的是他始终保持冷静,思路清晰,这种过人的智慧才是最令人称道的。

要证明这个观点,最好的例子就是“夜袭阳明堡”这场战斗,它不仅真实发生过,还在我军抗日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1937年秋天,陈锡联带着他的部队来到了山西的苏龙口和霁家庄一带,离他们不远就是有名的阳明堡机场。

陈锡联正带着部队打游击战,突然看见几架日本飞机从天上飞过,他马上警觉起来,赶紧让战士们提高警惕。

鬼子的飞机怎么突然跑到这儿来了?陈锡联心里直犯嘀咕,转念一想,立马明白了——阳明堡机场可不就在附近嘛。

阳明堡这个地方在山西,过去是国民党的军事机场,后来被日本军队给夺走了。

那个地方堆满了国民党军队撤退时丢下的各种装备,还有不少日本鬼子的飞机停在那儿,随时可能对我们战士造成致命伤害。陈锡联看清这个情况后,脑子里突然冒出了一个冒险的计划。

为了搞清明阳堡机场的内部情况,他带着几个能干的部下假扮成农民,在当地一位村民的指引下,悄悄摸到了机场周围。

经过仔细侦察,他们了解到阳明堡机场里停着24架飞机,守卫的士兵大约200名,还建了不少机枪阵地。

陈锡联在摸清阳明堡机场的防卫部署后,又仔细勘察了周边地形,着手制定作战方案。他有个习惯,就是每次行动前都要做足准备,这也正是他屡次取得重大胜利的关键所在。

【战争年代建功勋,和平年代只为民】

1937年10月19日晚上,天已经黑透了,陈锡联带着他的769团开始行动,他们准备在阳明堡发动一场夜袭,战斗马上就要开始了。

陈锡联为了尽量降低部队伤亡,特意抽调一个营担任先锋突击任务,自己则带领其余部队灵活应对战局变化。

突然响起的密集枪声划破了宁静的夜空,敌方迅速察觉到了769团的作战计划。

这时,突击队已经突破铁丝网进入了机场。他们一边与敌人交火,一边将整捆的手雷投进了飞机舱内。

随着一连串震耳欲聋的爆炸声,日本军机瞬间变成了一堆堆破碎的金属,阳明堡机场也被熊熊大火吞噬,变成了一片火红的海洋。

看到这情况,陈锡联立即带兵从两边围住了机场里的日军,经过一个多钟头的激战,我们成功打赢了这一仗。

在这场战斗中,陈锡联率领的769团表现极为出色,他们不仅成功摧毁了日军的全部飞机,还消灭了超过一百名敌军。这一系列行动极大地削弱了日军在山西地区的军事力量。

接下来一段时间,了。阳明堡那次夜袭打得漂亮,直接把鬼子的战斗力削弱了不少。这场仗打得特别关键,为咱们后来取得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陈锡联能顺利完成任务,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日军放松了警惕。他们把阳明堡机场的大部分兵力调到了其他区域,导致这里的防守变得薄弱。

不过,陈锡联的功绩依然值得称道。正是凭借他敏锐的战场洞察力,这场战役才得以取胜,而他事先周密的部署更让胜利水到渠成。

这场战斗之后,所有人都对陈锡联的军事才能心服口服。在接下来的岁月里,他带领我军接连取得重大胜利。无论是抗战时期,还是解放战争期间,陈锡联都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他非凡的勇气和智慧。

由于他在解放战争中立下了赫赫战功,新中国成立后,组织上就安排他担任了晋冀鲁豫军区第三纵队的总指挥。

中央领导把这么重要的任务交给陈锡联,说明他们非常相信他的能力。后来,陈锡联也确实做得很好,没有让上级失望。

陈锡联在战场上摸爬滚打几十年,立下赫赫战功,他的能力和经验自然没得说。正是看中了他这些过硬的素质,毛主席后来才决定让他担任重要职务。

1976年2月2日,中央下发了一份内部文件,正式任命陈锡联担任国家军委的主要领导职务。

当年这个重大决策是毛主席和其他几位领导同志多次讨论、深思熟虑后做出的,最后通过正式文件对外发布。不过,这个决定公布后,不少人都觉得难以接受,想不明白其中的道理。

陈锡联的本事当然没得说,但党内比他名气大的人也不少,毛主席为什么会选中他呢?

当时不少人对中央的这个安排感到意外,甚至陈锡联本人也不敢相信,毕竟他根本没料到自己会接到这么重要的任务。

中央军委是全国军队的最高指挥机构,相当于全国的军事力量都归陈锡联管理。他自己觉得作为一个普通将军,难以承担这么重的责任,但毛主席却坚持认为他是最佳人选,并全力支持这个决定。

陈锡联不仅军事能力出众,而且他从小就在军队里摸爬滚打,后来更是长期在部队中磨练成长。

在管理军队方面,陈锡联的能力确实出类拔萃,很少有人能与他相提并论。此外,他还有一个显著优点——从不贪图虚名、追求表面功绩。正是基于这些原因,毛主席最终选择了他,并亲自与他进行了会面。

毛主席和陈锡联谈话时,对他特别认可和信赖,让他放心接受新的工作安排。

陈锡联后来的表现让大家都心服口服,他不仅圆满完成了毛主席和中央领导交给的任务,也用实际成绩回应了之前的所有疑问。

陈锡联刚被国家军委任命,就面临了巨大的考验,唐山发生了一场极其罕见的大地震。

刹那间,唐山从繁华都市变成了灾难现场,无数人在地震中丧生,幸存者也在余震中挣扎求生。四周充斥着痛苦的呻吟和绝望的哭喊,人们呆滞地看着曾经温馨的家园化为瓦砾,不知所措。

一听到消息,陈锡联马上调动了所有能用的救援资源,还特别强调救援队伍要抓紧每一分钟,全力救治受伤人员。

从那以后,他连续几天不睡觉,直接跑到现场带着大家抢险救灾。经过两个多月的辛苦奋战,这场救援任务总算是圆满完成了。

作为国家领导,最痛心的莫过于看到百姓受苦。陈锡联得知消息时,内心同样悲痛万分。但他迅速意识到,身为国家重要领导人,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保持冷静,不能慌乱。

【伟大从无需质疑,终将被人民铭记】

在这场大灾大难中,陈锡联的能力和心态都得到了很大提升。组织上这才真正领会到毛主席的深谋远虑,明白了他的良苦用心。

无论是在战火纷飞的岁月,还是在安定平和的年代,陈锡联都能从容不迫地处理各种难题,凭借他丰富的阅历和过人的智慧,总能找到最恰当的处理方式。

毛主席让陈锡联负责中央军务这件事,不只是他一个人的想法。中央其他领导对陈锡联也很认可,觉得他有能力担此重任。再加上当时叶剑英元帅身体不太好,需要休养一段时间,所以这个安排就很合适。

陈锡联无疑是最佳选择,在他的推动下,国家政权顺利完成了平稳交接。

掌握兵权后,陈锡联一如既往地踏实工作,对自己的职责有着明确认识。只要国家召唤,他必定挺身而出,竭尽全力为国家和人民服务。

不管职位多高,陈锡联始终把国家和百姓的利益放在首位,一心一意做好手头的工作,从不考虑个人得失。

后来陈锡联做了一件事,让大家对他更加敬佩。等到叶剑英元帅身体好些了,他就主动提出辞去中央军委的职位。

陈锡联认为,由叶剑英元帅来领导中央军委是最好不过的选择。他打算在旁边帮忙协助,毕竟叶剑英元帅在军队中的威望是大家都信服的。

陈锡联提出的请求被当时的国家领导人华国锋回绝了。华国锋解释说,叶剑英元帅手头还有很多重要事务要处理,建议陈锡联继续安心工作,不要急于求成。

陈锡联态度非常坚定,他说自己愿意继续为国家出力,但军队的领导权必须交给叶剑英元帅来掌管。

后来他的这个建议顺利通过了上级的同意。从那时起,尽管他表面上仍然是军委的掌舵人,但在做出任何重要决策时,都会先和叶剑英元帅沟通讨论。

这种做法赢得了广泛认可,此时人们终于理解了毛主席的过人智慧,他总能准确把握每个人的特点。

在陈锡联与叶剑英元帅的共同努力下,军队的各项事务被处理得井然有序。我们的军队持续发展壮大,国家的综合实力也随之不断提升。

陈锡联将军移交军权的举动,让我们看到了他淡泊名利的态度。他心中始终装着国家与百姓的利益。这位从小就投身军旅的将领,从未为自己谋求私利,也不曾追逐个人功名。

从穿上军装那天起,他就下定决心,要干点实实在在的活,为国家为老百姓做点贡献。

陈锡联这辈子从来不知道什么叫害怕,但要说真有让他担心的事,那就是怕自己没能尽到应尽的责任。

陈锡联刚被中央军委任命时,很多人都对他表示怀疑,可他从未开口为自己解释过一句。

他从来不去理会那些闲言碎语,只顾埋头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用实际行动证明一切,这才是应对质疑最有力的回答。

正是由于有数不清像陈锡联这样无私奉献的人,我们的国家才能一次次渡过难关,变得越来越强盛。

1999年6月10日,陈锡联将军在北京离世,终年85岁。他出身平凡,在军旅生涯中一步步磨砺自己,最终赢得了人民的爱戴,成为大家心目中的优秀领导者。

令人感到欣慰的是,陈锡联将军辞世时,中国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繁荣昌盛、国力强盛的现代化国家。

看到国家繁荣昌盛,陈锡联将军一定特别高兴。毕竟他们那一辈人拼了命地干,就是为了让老百姓都能过上幸福生活。

如今中国正迈向一个全新的时代,这份成就离不开老一辈革命家的奋斗,我们应该永远铭记那些为人民幸福付出生命的英雄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