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策上将”入长安
发布时间:2025-08-05 10:00 浏览量:1
战败之后,窦建德的妻子曹氏与夏国左仆射齐善行带着几百骑兵撤退到了洺州。
夏国此战,十万精锐尽丧,连国主窦建德也被唐军俘获,夏国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该何去何从?此时,夏军残兵商议,夏王窦建德的子嗣幼小,不足以抵抗唐军,可以在夏王的养子当中选择一位,立为首脑。
但是,有人又问了,如今夏国缺人缺粮,怎么抵挡唐军?另一方则回答,大不了在河北抓壮丁、搜刮民财,实在挡不住,那大伙儿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继续回高鸡泊做山大王,或者去海边做海盗,到处都有容身的地方。说着说着,众将逐渐没了底气。唐军虎牢大胜,给夏国诸将带来的震撼太大了,以至于他们自己都不相信真的可以战胜秦王李世民的唐军,并都默认了落草为寇这个最坏的打算。然而,当初夏王以仁德而受河北百姓爱戴,难道夏国政权要成为河北百姓最讨厌的那种强盗?
这时,左仆射齐善行摇头道:“隋末天下大乱,我等相聚为盗,也只是想苟全性命于乱世。夏王如此英武,兵强马壮,却一朝被唐朝易如反掌般地擒获,这实在不是人力所能及,可见天命在大唐那里。现今遭受如此惨败,守也守不住,逃也逃不到哪去。诸位,我说的是这样吗?”
一片沉默,诸将都已经默认了这个事实。
“如果我们无论如何都会输,又何苦再戕害百姓?”齐善行继续道,“不如我等投降唐朝,还百姓一个安宁。”
夏廷的将领、大臣们商议之下,都同意了齐善行的意见。他们搬出府库的财物,全都分给了将士们,对他们说,带上这些钱,不要侵扰百姓,自己回老家过上好日子。将士们守着秩序,一一领到了财物,然后离开。几天之后,夏国全部兵卒都散走了,只留下夏廷的百官们。而城中依旧秩序井然,百姓晏然无事。
对比洛阳的惨状,这也许是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发生的最有人情味的一幕了。
随后,百官自行带着窦建德的妻子曹氏,以及从宇文化及那里缴获得到的八枚传国玉玺,前隋的各项国宝、礼器,向唐军上表投降。河北夏国全境,以这种温和而平静的方式,终于归入了唐朝的版图。
李世民进入洛阳宫城后,第一件事情就是派记室房玄龄去中书省、门下省收缴隋廷当年留下的图籍、档案资料。当年汉高祖刘邦进入咸阳时,萧何做的第一件事也是如此。李世民一直惋惜的是,几年前他们攻打长安时,不是他的右路军先入城,而是左路军李渊、李建成先入城,然后打进皇宫。当时的长史裴寂并没有想到要收集隋朝留下的档案,以至于宝贵的图籍资料在战火中遗失了。
但遗憾的是,洛阳宫的图籍资料早已经被王世充毁去。
李世民不敢入住紫微宫,毕竟这是天子才能住的地方,而是暂时驻扎在城西的阊阖门上,并将战报送往长安,封存府库。按照朝廷法度,郑廷的府库财物应当由朝廷统一处理,但是洛阳城破之后,将士们没有屠城劫掠,终究需要及时犒赏才是。于是,李世民搬出府库的金银丝帛,赏赐给了将士们。
不久,唐廷传来命令,处斩段达、单雄信、杨公卿、张童儿、朱粲、郭善才等十余人。瓦岗旧将单雄信也在处斩的名单当中。单雄信与李世勣誓同生死,与秦叔宝、程知节等人的关系也很好,李世勣反复劝说李世民留下单雄信,说这员将领骁健绝伦,他愿意用自己全部的官爵来赎单雄信的罪。
但单雄信毕竟是失节的将领,当初李密如此优待他,单雄信却直接转头降了王世充。就凭这一点,李世民就不能答应李世勣的请求。洛水之上,这十几人尽数被斩。
洛阳城中,一处宅第的高门缓缓打开,一个颤颤巍巍的老人走了出来,乘车来到了阊阖门下,秦王李世民正坐镇于此。老者向卫兵请道:“烦请通报秦王,说前隋旧臣苏威求见。”
这个老人,就是当年著名的隋朝宰相苏威,正是在苏威的辅佐下,隋文帝开创了“开皇之治”。隋炀帝年间,苏威被炀帝猜忌,逐渐失势。随着天下大乱,苏威以七八十岁的高龄,历经了江都宫变、黎阳大战,然后脱离了宇文化及,到了李密的手上,不久之后李密战败,又辗转来到洛阳。由于苏威四朝老臣的声望,王世充对他十分尊敬,拜他为太师,成为象征着郑国正统的“吉祥物”。
乱世之中,每个人都身不由己。苏威奉上奏表,说明自己这几年的艰辛,请求大唐朝廷原谅,并念在当初同在隋廷为臣的旧情上,继续对他收容留用。毕竟这几年的颠沛流离,苏威都是随机而处,虽然看见了如此多的罪恶,但都不是他的作为。
苏威等待良久,满以为会得到秦王李世民的接见,谁想到下来的是秦王的一个侍从。侍从向苏威行礼说道:“秦王公务繁忙,就不见苏公了。秦王命我传话给苏公,说苏公是隋室宰相,见朝廷危亡却不能匡扶,使得皇帝被弑、国家沦亡。而苏公自己,见到李密、王世充之辈,却拜服舞蹈,忝列在伪朝之上,甘心为他们做招牌。如今苏公已经老了,身体不好,我朝对此不再追究,苏公也请不要再求见了。”
苏威的脸微微涨红,道:“烦请使者向秦王解释,我当时身不由己,这几年来,也并未做什么有违法度之事……”
“苏公请自重,苏公这几个月来是如何过的,就不必由别人再问了。”
苏威怔怔地望着前面的侍从,无奈地叹了口气。这几个月洛阳围城,城中的粮食都已经吃尽了,活下来的人,如果不吃死人肉,又该怎么活下去呢?在秦王李世民这里碰了壁之后,苏威又自己到了长安,想要求见唐皇李渊,仍然遭到了拒绝。他已经八十多岁,所有的官爵头衔都是旧朝所封,新朝并无爵禄。此时的他,年老体衰,家财散尽,终于到了困窘的时候,就这样度过了最后的两年,随即去世了。
这个老人,就犹如旧时代的幽灵,与崭新的大唐格格不入。大唐也拒绝了这个苟延残喘的幽灵,不愿意再用他来装点门面。苏威在当年是个能臣,又逢迎了两代隋帝隐忍猜忌、刻薄寡恩的性格,他遵循着自己的“精致利己主义”品格,投皇帝所好,排除异己,将朝政搞得乌烟瘴气、人人自危。但如今的新朝,一切都清简刚正,虽然也有种种需要纠正的问题,但是唯独不需要的,就是苏威这样的狐媚之臣。
时代改变得太快了,一不留神,原本炙手可热的弄潮儿,便成为旧时代消散以后的灰烬。
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七月,李世民身着黄金铠甲,李元吉以及李世等二十四员将领也金甲在身,跟随其后,带领铁骑万匹、甲士三万人,在锣鼓号角声中凯旋,进入了长安城。一同带来的,还有囚车中的郑国国主王世充、夏国国主窦建德,以及从他们这里缴获而来的前隋国宝。长安城中万人空巷,夹道欢迎秦王李世民率领的凯旋之师。
在太庙前,李世民献上了王世充、窦建德二王,并将隋室的仪仗、宝物贡献给祖宗。李渊随后赦免了王世充,这既是由于秦王李世民在前面的承诺,也是因为王世充的篡权是在隋炀帝被弑之后,所以王世充在大节上没有违背与隋炀帝的君臣大义。至于王世充谋害皇泰主的事情,虽无实据,但也脱不了干系,因此皇帝李渊下令将王世充及全家流放蜀地。而夏主窦建德,则因为是农民出身,靠着对抗朝廷才僭越称王,因此李渊下令处死窦建德。于是,窦建德及其妻子被拖到了长安街市上斩首示众。
眼见短短几个月,儿子李世民就扭转了洛阳城外的艰难局面,俘虏两国国主,关东广大地区悉数平定,喜悦之情无以言表。看着李世民骑在马上,威风凛凛的样子,李渊骄傲得就像在看着年轻时的自己。他下令摆下大宴,召集群臣百官一起为李世民接风,让百官一起来膜拜、赞叹自己生养出的这个天之骄子。
李世民创下的功勋,朝廷再怎么赏赐都不为过,李渊甚至嫌过去制度中的官爵、名号都不足以配上李世民的特殊功绩。封王?李世民已经是秦王,是王爵当中最高一级的封号。柱国大将军?过去这个封号还有点儿价值,但隋朝以来“柱国”的名号已经通货膨胀得厉害,如今在长安“上柱国”已经满街跑了,还是不够。考察过去的官爵名称,倒还是以前梁武帝封侯景的“宇宙大将军”,还有北魏孝武帝封尔朱荣的“天柱大将军”这样的封号配得上李世民,不过这“宇宙大将军、天柱大将军”已经不幸被侯景、尔朱荣这些乱臣贼子给搞臭了,总让人有一些不好的联想。思考良久,李渊决定另外给李世民选一个徽号,来旌表自己这个天才儿子的勋德。
不久,李渊下旨,为李世民加号“天策上将”,领司徒、陕东道大行台,“天策上将”的爵位在王公之上,甚至高于太子。皇帝是上天之子,而秦王则是上天的马鞭,这个比喻不得不说确实颇为形象。另外,朝廷还为李世民增邑二万户,赐金辂一乘,衮冕之服,玉璧一双,黄金六千斤,前后部鼓吹及九部之乐,班剑四十人。
如此隆重的嘉奖,李世民的收获无以复加。但是,李渊此时还并没有完全意识到,这些赏赐确实都是很好的,却不是李世民真正想要的。李世民真正想要的,其实只是一笔一画,简简单单的两个字而已。
太子。
此时,太子是长子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出征之时,是太子辅佐着李渊处理政务,李渊也一门心思地把太子建成当成自己的接班人来培养。就算李世民取得如此高的功勋,但李渊依然没有易储的意思。事实上,李渊即使想过易储的问题,最终也绝不会这么做。因为他虽然是个慈爱的父亲,想把他认为好的东西都留给自己心爱的儿子们,但同时作为一国之君,他也要维护自己的权力。此时,李世民重兵在握,已经是大唐的头号权臣,如果再获得了太子之位,成为帝国名正言顺的继承人的话,那大臣百官们会听谁的?谁也不愿意轻易得罪一个未来还将继承帝位的权臣。
当凯旋的喜悦与欢庆渐渐退散之后,“天策上将”府与太子东宫之间的矛盾渐渐显露出来。一边是聚集着如云的猛将、荟萃的群英,一边是皇室的嫡长、社稷的正统,没有一方否认自己想要获得帝国的继承权,宫府之间的矛盾也因此无法调和。
而那一天,当李世民身着黄金甲,接受长安百姓盛大欢迎的时候,远远地有一人,正冷眼看着这一切。
他就是魏徵,这个在我们的故事中多次出现,但全都一闪而过的顶级谋臣。他经历过李密的兴起与失败,又随李密投降唐朝,接着前往黎阳的李世勣那里,协助唐朝接管李世勣的州县,随后不幸被窦建德俘虏,不久之后又成为窦建德的谋臣。魏徵经历过多次大风大雨,但都安全度过。窦建德失败之后,魏徵随着唐军来到了洛阳,看见了洛阳城中在围城后那些可怕的景象。这些景象随后成为魏徵每每午夜梦醒的阴影,他不由得对秦王李世民的做法产生了巨大的问号。
如果他李世民是“天选之子”,那为何要让洛阳百姓无辜遭难?为何不制止手下人滥杀无辜?他秦王的功业,就要建立在无数家破人亡的惨剧之上吗?
出于这些怀疑,魏徵随后叩动了东宫的大门,拜谒了太子李建成,随后受朝廷安排,担任了太子洗马,也就是教授太子政务、文章的官职。此后几年,魏徵也因此进入了大唐中央政权内部权力斗争旋涡的最核心。
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是大唐统一战争进入尾声的时候,但是另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却又已经悄然开始。
(摘自《读一页就上瘾的唐朝史》 范西园/著 华龄出版社/出版)
编辑:殷华 二审:周华 三审:马驰
一校:王欣 二校:何建 三校:董小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