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次挂彩没军衔?“暴动第一人”才是狠人,从井冈山杀到长江岸边
发布时间:2025-08-05 10:02 浏览量:1
三次“革命第一”全占了!
贺子珍哥哥凭啥没军衔还被叫做“铁血先锋”?
七道伤疤藏着惊天故事!
从永新暴动到横渡长江,七次重伤没勋章?
这位伟人大舅子的革命经历比电影还野,凭啥让后人敬到骨子里?
贺敏学:毛主席大舅子,井冈山第一人,为革命七次负伤却无军衔!
贺敏学
1896 年的深秋,江西永新县烟阁乡黄竹岭的贺家老宅里,一声响亮的婴儿啼哭划破了山间的宁静。这个被父母取名为贺敏学的男婴,不会想到自己日后会成为中国革命史上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先行者。彼时的中国,正处在清末民初的激荡变革中,赣鄱大地的山林间弥漫着一股压抑已久的愤懑与渴望。贺敏学自幼聪慧,在乡塾读书时便对先生讲授的 "家国天下" 之道格外上心,常常追问为何百姓终年劳作却食不果腹。少年时的他最爱爬上村后的黄竹岭,望着连绵起伏的山峦,心中总有种难以言说的冲动 —— 这土地不该是这般模样。
1919 年的五四运动浪潮席卷全国,正在吉安求学的贺敏学被这股洪流深深裹挟。他剪掉辫子,和同学们一起走上街头,高呼 "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的口号。那天的阳光格外炽烈,街面上的人群像沸腾的潮水,贺敏学站在队伍最前列,嗓子喊得沙哑却丝毫未觉疲惫。"敏学,你不怕被官府抓去吗?" 同行的同学有些胆怯地问。他回头望了一眼身后涌动的人潮,目光坚定:"国家都要亡了,还怕什么抓?"
毕业后,贺敏学回到永新,在县里的小学担任教员。他没有局限于课本知识,常常给学生们讲岳飞、文天祥的故事,悄悄传阅《新青年》等进步刊物。夜晚,他会邀集志同道合的弟弟贺敏仁、妹妹贺子珍,在油灯下讨论救国之道。"哥,光靠读书能改变这世道吗?" 贺子珍稚嫩却锐利的声音在夜色中响起。贺敏学放下手中的书,望着窗外沉沉的黑夜:"不能,但思想的火种能点燃人心。等时机到了,我们要用行动说话。"
1926 年,经欧阳洛介绍,贺敏学加入中国共产党。入党那天,他在党旗下庄严宣誓,拳头紧握,掌心沁出汗水。他知道,从这一刻起,自己的生命已与革命事业紧紧相连。此后,他以教员身份为掩护,在永新秘密发展党员,建立党组织,为即将到来的风暴积蓄力量。
1927 年大革命失败后,白色恐怖笼罩全国。永新县的国民党反动派开始大肆搜捕共产党人,县委书记欧阳洛不幸牺牲。危急关头,贺敏学挺身而出,秘密召集幸存的党员骨干在深山古庙中开会。庙外风雨交加,庙内油灯摇曳,映照着一张张凝重的脸庞。"同志们,敌人杀了我们的同志,但杀不灭我们的斗志!" 贺敏学的声音低沉却有力,"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只有一条路 —— 拿起枪,跟他们干!"
经过周密策划,1927 年 7 月 26 日,贺敏学率领农民自卫军和革命群众举行永新暴动。那天凌晨,天色未明,他带着队伍悄悄摸向县城。城墙上的哨兵打了个哈欠,丝毫没察觉危险的临近。"行动!" 贺敏学一声令下,队员们如同猛虎下山,迅速突破城门。枪声、呐喊声打破了县城的宁静,反动县长仓皇逃窜。暴动成功后,贺敏学主持成立永新县革命委员会,打开粮仓救济贫苦百姓。百姓们围着他欢呼,一位老大娘颤巍巍地递上一碗热粥:"贺先生,你们真是救苦救难的菩萨啊!" 贺敏学眼眶一热,接过粥碗却递给了身边的伤员:"我们不是菩萨,我们是为大家打天下的革命者。"
然而,暴动的胜利并未持续太久。国民党军队很快反扑,贺敏学带领队伍被迫撤往山区。撤退途中,他的手臂被流弹击中,鲜血浸透了衣衫。他咬着牙简单包扎,对身边的队员说:"这点伤算什么?只要我们还有一口气,革命就不会停!" 这次暴动虽未成功建立稳固政权,却打响了赣西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成为贺敏学革命生涯中第一次重要的武装实践。
1927 年 10 月,贺敏学得知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上了井冈山,当即决定带领永新、宁冈等地的农民武装前往投奔。时值深秋,山路崎岖难行,队伍缺衣少食,不少人产生了动摇。一天夜里,几个队员悄悄收拾行李准备离开,被贺敏学发现。他没有斥责,只是点燃篝火,给大家讲革命的道理:"兄弟们,我们现在走的是一条最难的路,但也是唯一能让穷人过上好日子的路。井冈山有毛委员,有真正的革命队伍,到了那里,我们就有希望了!"
经过数日艰苦跋涉,贺敏学终于带领队伍抵达井冈山茅坪。当他见到毛泽东时,激动得一时说不出话来。毛泽东紧紧握住他的手,笑着说:"敏学同志,你们来得太及时了!永新暴动打得好,你们是真正的英雄!" 贺敏学红着脸说:"毛委员,我们做得还不够,以后还要向您和红军好好学习。"
在井冈山,贺敏学被任命为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党代表,参与了根据地的建设和反 "围剿" 斗争。他作战勇猛,屡立战功,很快成为红军中的骨干将领。一次战斗中,他带领敢死队冲锋陷阵,头部被弹片划伤,鲜血顺着脸颊流下,他却浑然不觉,直到战斗胜利才晕倒在地。醒来后,毛泽东来看望他,打趣道:"敏学啊,你这真是轻伤不下火线,重伤不叫苦啊!" 贺敏学嘿嘿一笑:"只要能打胜仗,流点血算啥!"
作为最早上井冈山的革命骨干之一,贺敏学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带来的农民武装也成为红军的重要组成部分。
1932 年,贺敏学奉命调任闽浙赣军区参谋长,投身新的革命战场。闽浙地区山高林密,敌情复杂,战斗异常频繁。在一次掩护主力转移的战斗中,贺敏学身先士卒,率部阻击敌人。子弹呼啸着从耳边飞过,他沉着指挥,不时高喊:"同志们,守住阵地,为主力争取时间!" 突然,一颗炮弹在附近爆炸,气浪将他掀翻在地,左腿被弹片炸伤,鲜血直流。他挣扎着爬起来,继续指挥战斗,直到主力安全转移才被抬下战场。这是他革命生涯中的第五次负伤。
在闽浙赣根据地,贺敏学不仅是军事指挥员,还是根据地建设的组织者。他带领群众开垦荒地,兴修水利,发展生产,深受当地百姓爱戴。有一次,他在田间指导春耕,一位老农拉着他的手说:"贺参谋长,你们红军不光会打仗,还会种庄稼,真是我们的贴心人啊!" 贺敏学笑着说:"大爷,我们红军就是老百姓的队伍,老百姓的事就是我们的事。"
1934 年红军主力长征后,贺敏学留在南方坚持游击战争。在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中,他带领游击队在崇山峻岭中与敌人周旋,缺衣少食,时常以野菜充饥。一次大雪封山,队伍被困在山洞里,贺敏学把自己的棉衣送给了伤员,自己则裹着稻草御寒。他鼓励大家:"越是困难的时候,我们越要咬紧牙关,革命总会有胜利的一天!" 在一次突围中,他为了掩护战友,肩部再次中弹,这是他的第七次负伤。七年时间,七次重伤,每一道伤疤都是他革命忠诚的见证。
抗日战争爆发后,贺敏学投身抗日战场,被派往苏南敌后开展游击战争。1938 年,他担任新四军江南抗日义勇军第三路司令员,在常州、无锡一带打击日伪军。当地群众对日军的暴行恨之入骨,却又对能否战胜强敌心存疑虑。贺敏学深入群众,宣传抗日主张:"乡亲们,日本鬼子虽然武器精良,但他们是侵略者,失道寡助;我们是保家卫国,得道多助。只要大家团结起来,一定能把鬼子赶出去!"
在贺敏学的领导下,江南抗日义勇军不断发展壮大,取得了一系列战斗胜利。1939 年春,他指挥部队在无锡黄土塘伏击日军,歼敌数十人,缴获大批武器弹药。战斗结束后,当地百姓敲锣打鼓前来慰问,送来了粮食和衣物。一位老大娘拉着贺敏学的手,眼含热泪:"贺司令,你们替我们报仇了!" 贺敏学握着大娘的手说:"大娘,这是我们应该做的,只要我们军民一心,一定能打败日本侵略者。"
在苏南敌后,贺敏学不仅善于指挥作战,还注重根据地建设和统一战线工作。他团结当地爱国绅士和开明地主,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组织群众开展生产自救,保障部队供给。他常对战士们说:"我们在敌后开展游击战争,既要会打仗,又要会做群众工作,这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他的军事才能和领导艺术,为苏南抗日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1949 年 4 月,渡江战役打响,贺敏学担任第三野战军第二十七军副军长,率部参加渡江作战。战前,他深入部队基层,检查渡江准备工作,鼓励战士们:"同志们,横渡长江,解放南京,推翻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这是我们革命战士的光荣使命!大家有没有信心?" 战士们齐声高喊:"有!"
4 月 20 日夜,渡江战役正式开始。贺敏学乘坐第一艘突击船,冒着敌人的炮火率先横渡长江。江面上炮火连天,水柱冲天而起,船身剧烈摇晃。贺敏学站在船头,沉着指挥:"同志们,不要怕,加快速度,冲上去!" 子弹嗖嗖地从身边飞过,他全然不顾,目光紧紧盯着对岸。经过激烈战斗,突击船率先抵达南岸,贺敏学带领战士们迅速占领滩头阵地,为后续部队开辟了前进道路。
登上南岸后,贺敏学来不及休息,立即指挥部队向纵深发展。在追击敌人的过程中,他的旧伤复发,疼痛难忍,警卫员劝他休息一下,他摆摆手说:"现在是关键时刻,我怎么能休息?等把敌人彻底打垮了再说!" 在他的指挥下,第二十七军迅速解放了芜湖等地,为渡江战役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作为横渡长江的第一人之一,贺敏学在这场决定性战役中展现了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和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
上海解放后,贺敏学调任华东军区防空司令部司令员,参与上海的接管和防务工作。刚解放的上海百废待兴,特务活动猖獗,物资供应紧张,接管工作面临巨大挑战。贺敏学深知自己肩上的责任重大,他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上海是中国的经济中心,接管好上海,对全国革命的胜利具有重要意义。我们一定要克服困难,把上海建设好。"
在防空司令部工作期间,贺敏学加强防空设施建设,严密防范国民党飞机的轰炸,保障了上海的空中安全。同时,他积极参与城市的恢复和建设工作,协助地方政府稳定物价,恢复生产,改善民生。他经常深入工厂、街道,了解群众的生活情况,倾听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一次在走访一家纺织厂时,他看到工人生活困难,当即指示有关部门采取措施解决:"工人是国家的主人,我们一定要让他们过上好日子。"
在上海工作期间,贺敏学始终保持着艰苦朴素的作风,住在简陋的办公室里,吃着和战士们一样的饭菜。有人劝他改善一下生活条件,他却说:"现在国家还很困难,我们干部要带头艰苦奋斗,不能搞特殊化。" 他的言传身教,感染了身边的每一个人。
1954 年,贺敏学调任福建省副省长,投身福建的建设事业。福建地处东南沿海,是祖国的前沿阵地,建设任务艰巨。贺敏学上任后,深入各地调研,制定发展规划。他走遍了八闽大地的山山水水,从福州到厦门,从武夷山到闽南沿海,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在福建工作期间,贺敏学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和水利建设。他亲自指挥修建了古田溪水电站等一批重要水利工程,改善了农业灌溉条件,提高了粮食产量。在修建水库时,他经常到工地看望工人,和他们一起劳动,了解工程进展情况。有一次,他在工地视察时,看到一位工人中暑晕倒,立即让人把他抬到阴凉处,亲自给他喂水、扇扇子。工人醒来后,感动地说:"贺省长,您真是我们的好省长啊!" 贺敏学笑着说:"你们才是建设福建的功臣,要注意身体啊。"
贺敏学还十分重视福建的工业建设和交通发展,推动了一批工厂的建立和铁路、公路的修建,为福建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他常说:"福建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资源,只要我们努力奋斗,一定能把福建建设好。" 在他的带领下,福建的各项事业取得了显著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
在特殊的历史时期,贺敏学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被诬陷为 "反革命",遭受了残酷的迫害。但他始终坚信党和人民,坚守着革命的信念。在被关押期间,他受尽了折磨,身体越来越差,但他从未动摇过对党的忠诚。他对前来探望的家人说:"我这一生,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历史终会还我清白。"
即使在最困难的日子里,贺敏学依然保持着乐观的态度,坚持学习,锻炼身体,等待着平反昭雪的那一天。他常常回忆起革命战争年代的峥嵘岁月,那些与战友们并肩作战的日子,成为他坚持下去的精神力量。他在日记中写道:"革命的道路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有光明也有黑暗,但光明终将战胜黑暗。"
1979 年,贺敏学的冤案终于得到平反。当他接到平反通知时,激动得老泪纵横,他紧紧握着工作人员的手说:"谢谢党,谢谢人民,我就知道党不会忘记我这个老战士!" 平反后,他虽然年事已高,但仍然关心国家大事,积极为福建的建设和发展建言献策。
晚年的贺敏学虽然身体不好,但仍然保持着革命的热情。他经常给青年一代讲述革命战争年代的故事,教育他们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继承和发扬革命精神。他对年轻人说:"我们这一代人经历了太多的苦难,就是为了让你们能过上好日子。你们要好好学习,努力工作,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贺敏学始终保持着艰苦朴素的作风,生活十分简朴。他把自己的工资大部分都捐给了灾区和困难群众,自己却舍不得买一件新衣服。家人劝他多保重身体,他却说:"我现在吃穿不愁,比那些困难群众好多了,能帮一点是一点。"
1988 年 4 月 19 日,贺敏学在福州逝世,享年 92 岁。临终前,他拉着子女的手说:"我这一生,跟着党干革命,无怨无悔。你们要记住,永远跟党走,为人民服务。" 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为人民服务的一生。
贺敏学的一生,没有显赫的军衔,却有着七次负伤的铁血荣光;没有惊天动地的豪言壮语,却有着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他是永新暴动的领导者,是上井冈山的先行者,是横渡长江的勇士,是建设福建的功臣。他的革命精神和崇高品德,如同赣鄱大地上的青松,历经风雨而不倒,永远值得我们缅怀和敬仰。
如今,黄竹岭的风吹过贺家老宅,仿佛还在诉说着这位革命先辈的传奇故事;井冈山的红旗依然飘扬,见证着无数像贺敏学一样的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辉煌历史。贺敏学虽然离我们远去,但他的精神永远活在人民心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铁血丹心照山河,贺敏学的名字,将永远铭刻在中国革命的史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