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红军贺天星12岁离家不识回家路,60年代襄渝铁路三线建设助团圆

发布时间:2025-07-07 00:00  浏览量:1

老红军贺天星出生于新历1917年1月21日,是陕西南部安康市紫阳县瓦庙镇人。他年仅12岁时赶集被陕南土匪王三春绑票,后被裹挟入伙当杂役,13岁逃出匪窝,跑到宁强县又被汉中的陕军抓了壮丁。几经周折,1932年底,15岁的他加入经陕南入川的红四方面军,成为红25军73师217团一名勇敢的红军战士,随部队翻越大巴山进入四川通江县两河口—这是第一支进入川北的红军团。(1933年夏,73师扩编为红31军。)1933年1月26日凌晨,在解放南江县城的关键战斗—甑子垭战斗中,入川不久的贺天星身负重伤,住院治疗半年。出院后,他调到总部当警卫员,参加了川陕苏区广元、昭化(今广元市元坝区)、旺苍、仪陇等地的战斗。

现在拍摄的紫阳县瓦庙镇景色,图片来自网络

1935年4月,贺天星随军参加西渡嘉陵江战役,由此踏上长征路,期间两次爬雪山、三次过草地。1936年冬,他参加西路军,进军河西走廊,在倪家营子和梨园口与马家军浴血奋战。西路军失败后,他随西路军左支队翻越祁连山,克服千难万险,成功抵达星星峡,成为四百多名新兵营老红军之一。在新兵营,他刻苦学习炮兵知识,成长为一名优秀的炮兵技术人才。1940年回到延安后,他又奔赴晋察冀根据地投身抗战,担任晋察冀仅有的一个炮兵营的指挥员。1943 年,晋察冀炮兵营划归八路军炮兵团,他回到延安南泥湾,一边参与大生产运动,一边坚持刻苦训练。1945 年抗战胜利后,他随军挺进东北,为四野组建强大的炮兵部队立下了汗马功劳。建国初期,他又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任炮 5 师 33 团团长。回国后,他先后在东北、西北等地任职,退休后定居于陕西西安临潼干休所。

贺天星年仅12 岁时就离开家人和家乡,还是一位少年,参加红军后南征北战二十年,常年远离故土,以至于记不清家乡的确切位置,甚至说不清自己是陕西哪个县的人。几十年前,他认不出回家的路,其实不难理解:离家时年纪太小,又没什么文化,还没有记住家乡的正式名称,而那些记忆中的家乡小地名,在地图上也无从查找。记得十几年前,笔者驾车走高速公路,途经四川万源市过紫阳县前往西安,从万源与紫阳交界处开始,沿途不仅群山连绵,隧道也密集分布,且长度比其他地方都长。由此不难想见,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前,紫阳县交通闭塞、通讯不畅,这无疑也给贺天星的寻亲之路增添了阻碍。

老红军贺天星家乡紫阳县地图

后来,贺天星得以找到家乡和亲人,全靠60年代修建襄渝铁路无意中的一个契机。这段寻亲经历,恰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句诗句。60年代,我国在西北、西南地区开展三线建设,其中修建了一条重要的出川交通线路—襄渝铁路,就是从湖北襄樊到当时四川重庆市的铁路干线。这条铁路1965年完成路线勘探,1968年开工,1973年铺轨完成,1978年正式通车,全长915.6公里。在修建襄渝铁路时,贺天星偶然看到铁路路线规划图中有一个毛坝关车站,他觉得这个名字怎么这么熟悉呢,他家乡也有一个毛坝关,他想这会不会就是他家乡呢?(陕南、川东好几个县都有毛坝这个地名)贺天星就联系到修建这条线路的铁道兵,在铁道兵战友们的帮助下,终于找到了离毛坝关车站不远的家乡—瓦庙镇,以及失散多年的亲人。

老红军贺天星家乡瓦庙镇和毛坝车站地图

寻到家乡和亲人后,贺天星立刻踏上归途,见到了思念数十载的亲人和父老乡亲,也重见了记忆中熟悉的家乡山山水水。紫阳县的乡亲们得知这位老红军是从家乡走出的英雄,无不充满尊敬与爱戴,以他为傲。老红军贺天星百年之后,选择了叶落归根,这位在外几十年的游子,最终回到了他深爱的家乡紫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