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忠海 40 浦市之战,我失去了长期并肩作战的战友、 团长刘汉卿同志
发布时间:2025-07-07 15:29 浏览量:1
突破澧沅二水封锁 直插湘中广大地区
1935年11月19日,红二、六军团将士在桑植县 刘家坪干田坝,举行了出征誓师大会。近2万名红军 健儿迎着飒飒秋风,告别了四乡八里前来送行的乡亲 们,踏上了红二、六军团的长征之路,与中央红军长 征开始日,正好时隔10个月。
那时,我们把长征叫做“战略转移”。1935年底, 中央红军胜利到达陕北之后,蒋介石调集了130个团 20余万兵力,对我红二、六军团进行了第三次更大规 模“围剿”。因红二、六军团及湘鄂边苏区位于长江中 部,接近武汉长沙,我红军的存在、发展及与红一、 四方面军配合作用,对敌威胁颇大,故蒋敌以大力决 心进攻之。
面对敌人步步堡垒合围,十几倍于我军重兵压境 之下,我二、六军团不得已撤离湘鄂黔川边根据地。 当时,我们同党中央、中央军委失去了联系,任弼时、贺龙认为,红二、六军团在狭小的根据地内已没有回 旋机动余地,粉碎大规模的“围剿”更没有可能。
为 此,必须转变战略方针,吸取了中央红军第五次反 “围剿”,“以堡垒对堡垒”、“御敌人于国门之外”的错 误经验教训,不能同敌人硬拼,要选择突破口,跳出 敌人重兵包围,转移到敌人围攻外线,深入到敌人薄 弱地区,在运动中消灭敌人。争取在贵州石阡、镇远、 黄平地区建立新的根据地。
在实施大规模战略转移之前,红二、六军团集结 桑植县,进行转移前的各项准备,在进行广泛政治思 想动员的同时,很快完成部队整编工作。
为了加强红军作战力量,连同我们在内,有四个地方独立团分编 为第五师及第十六师,随主力行动。我独立团经陈家 河大捷之后,以崭新的面貌被编入红二军团红五师十 三团,我任三营教导员不久,被任命为十五团政治处主任。
在作突围准备与选择突围方向行动路线时,按最 初打算,我们的运动方向是向西,准备直接插向贵州 的石阡、镇远、黄平地区,创建新的根据地。
但此时 发现,敌人在湘西永顺、凤凰县一带,已有7个师的 重兵设防,我军很难突破。而东南方向,路途虽远, 因河流纵横,敌兵防守相对薄弱。所以任弼时、贺龙 决定先取湘中,再转贵州。且悉湘中地区富裕,拟定进军溆浦、辰溪及周边等地区,取得人力、物力和财 力之补充后,再聚集兵力寻机歼敌,伺机转移。
1935年11月19日,红二、六军团在做好了各项 准备工作后,下达了突围命令。奉命留守根据地坚持 斗争的红十八师先向西佯攻,突破了大庸城东南的碉堡线,摆出一副要打大庸架势,以牵制敌军掩护主力 突围。
当晚,红二、六军团告别湘鄂川黔根据地,从刘 家坪等地出发,开始了战略转移。战士们精简行装, 轻装上阵。每个指战员只带3天口粮、两三双草鞋及 必需的弹药。
20日黄昏,红军以出敌不意神速,在大 庸、溪口之间的张家湾一带,强渡澧水。待敌人发现 我军并非进攻大庸,即派飞机轰炸、扫射,派部队堵 截,妄图阻挡我军前进时,为时已晚。
搭桥渡水过沅江
从敌人封锁较弱的澧水、沅水突破出去,是确定 实行战略转移的第一步。
湘西江河湖汉非常多,红二、 六军团过澧水时,前面有水深浪急的大江,后面有追 兵;敌人想在这里全歼红二、六军团,红军想在这里 突围出去。这里一没有桥,二没有那么多船,大部队 突围背水一战,谈何容易。
在这十万火急之中,澧水旁的百姓们鼎力相助,献桶献绳献计策,很快帮助红 军架起了一座不小的浮桥。大部队过澧水时,敌人主 力也赶到了。军团命令我五师在江边钳制敌人,保证 大部队过江。
在师长贺炳炎、政委谭友林率领下,我 们在滔滔江水边打了一场残酷的硬仗。敌人不停地炸 “桥”,我们就不停地修“桥”,实际上就是冒着敌人的 炮火,修补被敌人炸毁的浮筒和木板。
为了阻止红军渡河,敌人最后动用了飞机狂轰滥 炸。当时军部宣传队的战士们冒着随时牺牲的危险, 站在桥头上拼力打着竹板,鼓励战士快速过河:
遇到一条河,水深不能渡。
大家想办法,铁桶当桥过。
部队桥上走, 一起一浮荡。
遇水自搭桥,胜利把握多。
英勇的红军战士伴随着枪炮声、竹板声、呐喊声, 胜利抵达彼岸。
经过一昼夜激战,一举突破了湘敌李觉经营已久 的澧水封锁线,并连夜向南急进,于21日到达距离澧 水一百五十多里的沅江北岸渡口洞庭溪。敌人怎么也 想不到,红军这么快就到了。结果红军顺利突破沅江防线,歼敌一个营。连刚刚赶到的300多名援兵也糊 里糊涂地当了俘虏。
红二、六军团从刘家坪出发,仅用三天时间就顺 利突破敌人澧、沅两水封锁线。
至22 日,兵分左、 中、右三路,实施战役展开,继续向东南猛进,直插 湘中最富裕、人口最多的新化、锡矿山、辰溪、溆浦 等地。
中路,由任弼时、关向应率领红二军团团直、红六师及红校,从沅陵县五甲湾、高桥等地出发,夜以 继日地奔驰在崇山峻岭羊肠小道上。27日午后,红六 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占领淑浦县城。
左路,由肖克、王震率红六军团在突破沅江之后, 迅速东渡资水,取间道直插湘中,随即占领了新化、 蓝田、锡矿山等地。
右路,由贺龙率领红二军团红四师、红五师,从 沅陵桥梓坪出发,于11月27日占领浦市,28日直取 辰溪。
12月2日,贺龙率红四师抵达溆浦县城,这次 大突围历经十三天,不停地跑跑跑,每个战士脚板都 布满血泡,终于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控制了湘中广 大地区。
我红五师当时随贺龙率领的右路行 动,与被红军 突破澧水、沅江二水防线、恼羞成怒尾追而来的湘敌 李觉纵队十九师,在浦市展开了两天激战。
为了牵制敌人,保证贺龙率红四师主力部队继续 往南突围,我们在师长贺炳炎、政委谭友林率领下阻 击敌人,三进浦市,打了一场残酷的硬仗。这一仗后 来被形容为圈套圈之战。
三进浦市
浦市位于沅江中游,是贺龙率领右路进抵辰溪、 淑浦必经之地。占领了浦市,就等于掐住了敌人的喉咙。三进浦市,实际上是三次渗透,意味着战斗的复杂和难缠。
一进浦市 是我们五师作为先头部队在尾追敌人主力还没有赶到之前率先攻占的。
二进浦市 是尾追而来的李觉部队赶到浦市,跟 守城的敌军里应外合与我们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战。就 是说,我们打驻扎浦市敌人的同时,外圈又有增援的 主力敌军,而增援的敌人背后,又有我们正在运动突 围的大部队。
战斗打到最后是巷战、白刃战。我三营 是十三团的前卫营,最先遭遇到敌军主力部队,被夹 击在一丘陵高地,处在进退两难尴尬境地。在敌人强 大火力的猛攻下,我率领战士们一次次突破不成,伤 亡惨重。紧要关头,刘汉卿团长为接应我们,带领一 营从敌左侧打过来,猛打猛冲之下终于打开缺口。两营汇合后边打边撤,趁着夜幕降临迅速离开战场。
三进浦市 是我红五师奉贺龙命令,放弃浦市战 斗,连夜去辰溪方向执行阻击任务,掩护大部队前进。
黎明时分,我团奉师长之命复又返回浦市外围潜伏下 来,准备次日与我主力部队里应外合,端掉浦市之敌。
次日中午,敌人发现了我们企图,以主力与我们展开 激烈的枪战。我们从外围打到中心,又从中心往外围 突破,反反复复拉锯战,终因敌众我寡,我团被迫边 打边退。
敌人紧追不舍,至浦市后面小山与追踪之敌 展开肉搏时,我发现我营十一连没有撤出来,立即率 部又杀回了城中心。
在全营面临覆没的紧要关头,师 政委谭友林亲率特务营也杀了进来。我晓得,不到万 不得已,师部一般不会动用特务营作战;而且红军主 力一定就在附近了。
我们斗志倍增,杀啊!杀!敌我 双方在城内展开了短兵相接争夺战。巷战中,我同一 个贵州籍红军排长在一起。这时,敌人的一颗手榴弹 扔到了我身后,排长猛地把我推倒,就在他掷出手榴 弹的瞬间,手榴弹空中爆炸了,我脱险了,他却受了 重伤。经过艰苦激烈的巷战,浦市终于被我们收复了。
浦市之战,双方伤亡都很惨重,但是我们付出的代价只是一个师的局部损失,而敌人却付出了主力代 价。这一仗,硬是阻住了敌军脚步,为大部队迅速突 围提供了宝贵时间;之后我们随贺龙又参加了辰溪战斗,缴获了敌人大批枪支弹药及物资,仅布匹就有2 万多匹。
浦市之战,我失去了和我长期并肩作战的战友、 团长刘汉卿同志①。他是在城外小山上与敌人搏斗时 身负重伤的。我们一直抬着他至辰溪,后抢救无效牺 牲,埋葬于辰溪圣庙山。
每每想起刘汉卿同志,我都抑制不住悲痛之情。 我营危难之时,是他带人救了我们,而我却没有机会挽救他的生命,这就是战争的残酷。
刘汉卿同志是湖 北省长阳县人,很早就跟随贺老总闹革命,他作战勇 敢顽强,是红军早期一个很有前途的年轻指挥员。牺 牲时,年仅二十二岁。
①刘汉卿1935年是“鄂川边红军独立团”团长。
进入湘中富饶平原
红二、六军团突破澧水、沅江封锁线,宣告了蒋 介石宜昌行辕“围剿”红军计划的彻底破产。进入湘中,对长沙威胁甚大,弄得敌人心惊胆战。湘中土豪、 富户,更是惶惶不可终日,埋怨国军对苏区进攻战线 推得太远,以致后方空虚。
事实证明,红二、六军团选择的突围时机和突围地点完全正确。声东击西,使 敌人疲于奔命,并迫使行辕总督陈诚慌忙调兵遣将, 将“围剿”改为“追剿”。
指派刘建绪为司令,坐镇沅 陵指挥;令李觉纵队三个师从永顺一线尾随至浦市、 辰溪、淑浦;
派樊嵩甫纵队四个师由慈利经桃源分两 路向溆浦、新化推进。
在湘中,我红军以淑浦为中心,展开了政治攻势。 大力宣传党的抗日救国、统一战线主张,在开展各项 革命活动同时,做了大量深入细致的政治工作。
红军 深入全县各地,走访了几千户贫苦农民和城镇居民, 调查了官吏豪绅欺压人民的罪行和劳苦大众的痛苦。 发动群众展开了打土豪、除劣绅、分浮财、济贫民活 动。先后打击了近400户土豪劣绅,把所得稻谷二万 六千多担,衣服、棉被等一万八千多件,全部分给了 穷人。群众得到了实惠,解决了饥寒困难,加深了对 共产党与红军的认识和阶级感情;红军还当众枪毙了 九名罪大恶极、不杀不能平民愤的劣绅和恶霸。大灭 了土豪劣绅威风,大长了人民群众志气。
红军从“小事情”着手,对老百姓嘘寒问暖,不 动群众一针一线,其爱民行动深深感动着群众;从 “大事情”着眼,主张全国民众武装起来,把日寇驱逐 出中国,保持领土完整和民族独立。红军纪律严明, 深明大义,处处不同于国民党军。
各项活动大大提高了湘中人民阶级觉悟,激发了革命热情。人民从热烈 拥护爱戴红军,建立苏维埃政府,到积极响应红军号 召,纷纷要求加入红军,时间不过十几天,各县自愿 报名参加红军的人达三千余,其中有五支地方游击队 集体参加了红军。
有“世界锡都”之称的锡矿山有 800余名矿工参加了红军。这是长征史中产业工人参 加红军最多的一次。许多工人还在矿井里劳动,顾不 上跟家人告别一声就投奔红军了。
通过扩红活动,红二、六军团在淑浦组建了一个 新兵团, 一边行军一边训练,陆续补充到作战部队。
胜利让我军在湘中溆浦、辰溪、新化一带得到了 休整、补充和发展。此时,红二、六军团已由出发时 的近一万七千人,壮大发展到两万多人,部队士气大为高涨。同时,红军还筹集了大量物资及没收土豪劣绅的数万元银洋备做军饷;将在浦市、辰溪缴获敌人 的2万多匹布赶制了上千套军服。自此,衣衫褴褛的 红军改善了衣装,看起来更加精神抖擞了。
我红军原想以溆浦为中心建立根据地,但部队稍 事休整,跟在屁股后面的敌人李觉、陶广、郭汝栋等 追击部队就赶到了。随着敌军对红军的大范围包围, 并占据了有利地形,12月11日上午,军委分会在溆 浦柳溪,做出了撤出湘中、继续南下决定。
至12月 21日止,红二、六军团全部离开淑浦境内。
总指挥 :贺 龙 ,政委: 任弼时 ,副政委:关向应
第2军团军团长 贺 龙(兼) 政委 任弼时(兼) 付政委 关向应(兼) 参谋长 李 达 政治部主任 甘泗淇
作战科长 汤福林 组织部长 汤祥丰 宣传部长 张平化 破坏部长 贺 辉 供给部长 范炳生
供给部政委 魏天禄 卫生部长 贺 彪
第4师师长 卢冬生 政委 冼恒汉 付政委 杨秀山 参谋长 金承忠 政治部主任 肖令彬
供给部长 徐伍生 卫生部长 周长庚
第10团 团长 刘开绪 政委 朱绍田
第11团 团长 覃耀楚 政委 黄文榜
第12团 团长 钟子廷 政委 朱辉照 参谋长 黄新廷
师长 贺炳炎 政委 谭友林 参谋长 高利国 政治部主任: 肖新春,
供给部长:曹昆隆,卫生部长:董家龙
第13团 团长 刘汉卿 政委 陈世才
第15团 团长 李文清 政委 陈文彪
第6师师长 郭 鹏 政委 廖汉生 参谋长 常德善 政治部主任 刘 型 供给部长 夏耀堂
第16团 团长 肖启荣 政委 汤成功
第17团 团长 范春生 政委 廖海光
第18团 团长 贺斌忠 政委 余秋里 参谋长 常海柏
第6军团
军团长: 肖 克, 政委 :王 震, 参谋长 :谭家述,政治部主任: 夏 曦 ,
宣传部长: 李 朴, 副部长: 刘光明,供给部长: 喻 杰, 政 委: 易清元 ,卫生部长: 顾正钧
第16师(1935.11月由18师52、54团和鄂川边独立团组建)
师长 周球保(周仁杰) 政委 晏福生
第46团 团长 张 辉 政委 胡 荣
第47团 团长 覃国瀚 政委 刘礼年
第48团 团长 黄珠子 政委 罗章
第17师
师长 吴正卿 政委 汤祥丰 参谋长 刘转连,政治部主任 罗志敏
第49团 团长 王 立 政委 刘坚定
第50团 团长 刘 忠 政委 唐希尧
第51团 团长 贺庆积 政委 王赤军
第18师(18师在2、6军团离开桑植时将52、54团划归新组建的第16师,只保留了第53团,担任全军的掩护任务,1936年1月在贵州江口归建)
师长: 张振坤, 政委:张振坤(兼) ,参谋长: 刘风,政治部主任 :李 信,
供给部长:罗振坤
第53团: 团长 樊孝竹 政委 余立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