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故事:双枪女英雄
发布时间:2025-07-07 16:18 浏览量:1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军大举入侵华北,北平、天津等地相继失守。8月底,日军占领张家口、宣化后,继续南进,侵略矛头直指山西,位于晋冀边界的军事重镇大同危在旦夕。
为了配合国民党军抗击日寇、保卫大同,9月初,中共山西省委派中共晋绥边工委书记赵仲池和梁雷、刘华香等30多名干部,前往晋北开展抗日游击战,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为保证安全,他们分为几个小组,分头出发。
赵仲池他们小组走到雁门关内的阳明堡时,大同已失陷。几名从大同撤下来的“牺盟会”的同志,听说他们要去晋北打游击,要求一起去。赵仲池考虑到要去的是抗日最前线,环境险恶,队伍必须精悍,决定让年老体弱的同志回太原工作。
李林是他们中唯一的女同志,赵仲池怕她不能适应前线的环境,决定让她和年老体弱的同志一起回太原。李林听到这个决定,激动地问赵仲池:“让我回太原,为什么?”
赵仲池说:“李林同志,这次去晋北不是做一般的群众工作,那里是前线,你是女同志,不方便!”“怎么不方便?国难当头、匹夫有责,岂能分男女?”李林越说越激动。
“前方非常艰苦,而且打仗要流血牺牲,你不怕吗?”赵仲池严肃地问。“不怕,只要能杀鬼子,就是牺牲了也值!”李林语气坚定地回答。赵仲池深为面前这位热血女青年所感动,最后批准了她的要求。
行进途中,赵仲池了解到:李林今年22岁,是福建厦门人,幼年侨居印尼。14岁回国求学,见日寇铁蹄横行,山河破碎,亿万同胞陷入深重的灾难,民族义愤在她心中渐渐生根发芽。
1936年,李林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她放弃安逸的北平大学生活,奔赴当时抗日高潮所在地太原,毅然投身抗日事业。在牺盟会举办的训练班,她苦练投弹、射击等军事技术,还积极在学员、教官中开展党的宣传和组织工作。
牺盟会的训练使李林由一名大学生蜕变成一名革命女战士。七七事变后,她被派往大同,负责牺盟会大同中心区的宣传工作。在那里,她深入群众宣传党的抗日主张,还亲自给抗日自卫队讲课,传授抗战救国的道理和开展游击战的方法。
经过几天的奔波,9月20日天刚亮,赵仲池他们赶到了雁门关外的平鲁县城。这里的国民党政府人员听说大同沦陷,日军很快会来,早已逃走。
正当平鲁城百姓惶惶不安之时,听说共产党来了,人们一下觉得有了主心骨,兴奋地奔走相告,很快,赵仲池他们落脚的县政府大院就被群众挤得满满当当。
为了稳定群众的情绪,鼓舞士气,赵仲池组织召开了紧急群众大会,他和几位同志讲话后,李林也慷慨激昂地大声讲道:“父老兄弟姐妹们!日本鬼子就要打到我们家乡来了,我们怎么办?当亡国奴吗?不!跟着共产党、八路军干,一定要把日本鬼子赶出去!”
李林的话引起了大家的共鸣,她的话音一落,院里的老百姓立即振臂高呼:“誓死不当亡国奴!”“打倒日本帝国主义!”雄壮有力的呐喊声回荡在县政府大院。
在这之后的一段时期里,赵仲池他们发动群众、组织武装,每到一地,李林总是朝气蓬勃、充满激情地讲演、唱歌、演戏,向群众进行宣传。她处处关心群众利益,帮助群众解决困难,群众都把她当成亲人。
9月26日,平鲁被日军占领,赵仲池他们被迫转移到邻近的偏关县。党组织分配李林负责偏关县救国会的工作,她接受任务后,提出还想搞武装工作。经过研究,组织上同意了她的请求,授命她在偏关地区组建抗日游击队。
为了招募游击队员,李林从偏关县妇女救国会、工人救国会中挑选精兵强将,组成工作组,深入农村田间地头、煤窑、作坊发动青年,又进城里挑选外地逃亡来的青年,给他们宣讲抗日救国的道理。
经过李林和工作组的一番努力,一支由几十名青年组成的游击队建立了起来。李林对这支新生的武装力量十分重视,她亲自挑选、培训干部,落实营房,筹办伙食,编写军事、政治教材。
11月,上级决定将这支游击队正式命名为雁北抗日游击队第8支队,任命李林为支队长,老共产党员王零余为支队参谋长。从此李林正式成为一名抗日前线的指挥员。
在李林的领导下,仅仅两个多月,8支队就扩大到了200多人。李林对队伍的思想政治教育倾注了很多心血。她不仅深入浅出地给游击队员们讲抗战救国、抗战必胜的道理,还十分关心干部、战士的思想和生活,一有时间就找他们谈心。
李林虽是归国华侨,从小在生活方面没吃过苦,但她从不矫揉造作,不搞特殊,而是以身作则,平易近人。她和战士们一样吃莜面、山药蛋和小米,一样住草棚、睡地板,因此,战士们都非常尊重爱戴她。
为了打造一支能打硬仗的抗日游击队,李林除了带领部队训练外,还严格要求自己,苦练杀敌本领。每天天不亮,她就爬起来,练匍匐前进、瞄准射击、卧姿投弹和长跑。两个月下来,棉衣磨破了,胳膊也磨出了血泡。
经过刻苦训练,李林的军事技术飞速提高,在很多方面走在全队的前列,支队的同志们都对她心生敬佩之情。然而,一些刚入伍的新兵不了解情况,对这名华侨女队长还有些不服气。
一天,游击队正在进行军事训练,一个号称“神枪手”的新战士,一边趴在地上练射击一边对身边的战友说:“听说咱李队长打枪挺厉害?一个女的真有这本事?我倒想见识见识!”说完,他不以为然地笑起来。
他的话刚巧被站在不远处检查训练的李林听到了,她走到新战士身边,微笑着说:“这位同志是刚来的吧,看来身手不错嘛。咱俩比试比试怎么样啊?”新战士吓了一跳,急忙一骨碌从地上爬起来,两脚一并冲李林打了个立正。
“咱们就打前面那几个酒瓶子怎么样?”李林指着100多米外的几个酒瓶子和颜悦色地说。新战士心想:“凭我的枪法,起码打个平手。再说,咱一个大老爷们,不能在一个女的面前服软。”于是,他鼓足勇气回答:“好!”
“你先来。”李林话音刚落,新战士“哗啦”一声把步枪子弹推上了膛,举枪瞄了一下,只听“啪”的一声,一个酒瓶子应声破碎。
李林称赞道:“打得好!”说完,瞄也没瞄,随手一举枪,第二个瓶子被打碎了。围观的战士们一片欢呼雀跃。
新战士不服气,他跑到旁边一棵大树前,像只敏捷的猴子,手脚并用几下就爬到树上,一举胳膊,“啪”的一声,一枪打碎了第三个瓶子。
李林见状,连拍三下巴掌,一匹枣红马闻声飞奔而来,围观的人群立即闪出一条路。李林顺势一跃,飞身上马,手中双枪左右开弓,“啪啪!”“啪啪!”四个瓶子应声接连破碎。“好!”人群中再次爆发出一阵欢呼声。
李林没有停下来,她骑马跑到放酒瓶子的地方,一探身从地上捡起两个瓶子,往空中一扔,就在瓶子被扔出去的一刹那,她双手一甩,“啪啪”又是两枪,枪响瓶碎,围观的战士们看得目瞪口呆。
现场沉寂了片刻后,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新战士彻底服了,没等李林下马,就跑到她面前,单腿跪下,双手抱拳:“李队长枪技精湛,小弟心服口服,从今后,我就是您的马前卒,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李林立刻下马,双手将他扶起来,说:“不是为我赴汤蹈火,应该为抗日赴汤蹈火!”说完,她望着在场的游击队员高声说道:“同志们!我们要把鬼子赶出中国,就必须苦练杀敌本领。只有这样,我们在战场上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这场比武使李林名声大振。8支队有个百发百中的双枪女队长,成了晋北地区人尽皆知、津津乐道的事情。这件事也极大地鼓舞了8支队的练兵热情,队员们个个以李林为榜样,苦练杀敌本领,军事技术不断提高。
李林骨子里有一股子执拗劲儿,只要自己认准的事,不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她都不会退缩。一天,通信员向李林汇报说老乡送来一匹马,叫“菊花青”。李林说:“这是乡亲们的一片心意,不能拒绝。回头你跑一趟,把钱给乡亲们送去。走,咱们看‘菊花青’去!”
俩人来到外边,只见这“菊花青”高扬着骄傲的头颅,浑身青黑色的毛在阳光下闪着缎子般的光泽。好几个战士想骑上去“试试”,都被它无情地甩在了地上。在高大的“菊花青”面前,李林显得十分矮小。然而,她却毫无惧色地说:“我来试试!”
“队长,这马性子太烈,很难降服啊!”大家担心地上前劝阻。李林说了声:“不要紧,大家闪开!”只见她围着“菊花青”绕了两圈,突然,伸手抓住马鬃,左脚踏上马镫,右脚用力一蹬地,从马的左前方直蹿上去,翻身上了马背。
“好!队长真有两下子啊!”人群中传出喝彩声。可没等喝彩声落地,只见“菊花青”突然仰头长啸一声,前蹄收起,直立了起来,接着腾空跳了几下,把李林从背上重重抛在了地上。
还没等大家从惊恐中反应过来,李林已站了起来,说了声:“嗬,果然是匹烈马!”就再次翻身上马。这下“菊花青”更加暴怒了,一个劲儿地狂蹦乱跳,一会前蹄昂立,一会腾空扭腰,恨不得把李林甩出八丈远,大家都为她捏着一把汗。
李林两腿紧紧夹住马肚子,上身紧贴马背,双手死死抓住马鬃,“菊花青”见上次的招术没管用,猛地腾起四蹄,疯了似的狂奔起来。
李林在马背上剧烈地颠簸着,渐渐有些招架不住了。突然,“菊花青”猛地来了个“急刹车”,屁股往上一撅,一低头,李林防备不及,被甩出去好远。
“队长,队长!”大家一起惊呼着向李林跑去,李林挣扎着坐了起来。她的前额上擦破一块皮,血浸了出来,浑身都是土。战士们围着她,着急地说:“队长,你的头摔破了,去队医那里看看吧。”
没什么,骑马哪有不摔跤的,何况是烈马?明天咱再接着来!”李林一边拍拍身上的土,一边笑着说。
功夫不负有心人,李林在被“菊花青”摔了一次又一次,身上遍布青紫瘀伤后,终于降服了这匹烈马,“菊花青”也找到了它的主人。从此,“菊花青”在李林面前忠实顺从,李林骑着它纵横驰骋在晋北抗日战场上。
1938年2月,日军向偏关发起进攻,中共晋绥边地委领导机关从偏关向平鲁转移。部队也进行了改编,李林创建的8支队与右玉县的5支队、平鲁县的骑兵7支队,合编为八路军120师独立第6支队骑兵营,王零余任营长,李林任教导员。
此时,由于日军的疯狂“扫荡”,绥南的地方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抗日工作受到重大损失。为了恢复那里的党组织,中共晋绥边特委决定抽调一批干部组成工作团北上绥南,同时命令骑兵营担负护送的任务。
李林和王零余接受任务后,制定了“声东击西”的行动计划。他们率领骑兵营,将工作团安全护送到绥南地区后,立即长途奔袭远离工作团驻地的鬼子据点,分散日军的注意力,为工作团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使绥南的党组织得以顺利恢复和发展。
在当骑兵营教导员期间,李林赢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评,一提起李林,干部、战士一致称赞:“她是个呱呱叫的教导员,好得很哪!”
李林也成为大家学习的榜样。新战士打仗胆小,老战士就鼓励他:“怕什么,学学咱李教导员,就是冒着烟的手榴弹落在眼前,她也敢抓起来给敌人扔回去。”有的干部脾气不好,战士们在提意见时说:“学学咱李教导员吧,说话多和气…………”
李林率领骑兵营转战晋北各地,接连打了很多胜仗,她的名声越来越大。敌人到处张贴布告,悬赏巨款捉拿她。根据地的人民对李林非常爱戴,根本没人去告密,敌人的想法落空了。
1938年9月,李林被调到新成立的牺盟会晋绥边工作委员会(简称边委会)任宣传委员,兼管地方武装。因缺乏干部,上级又让她负责举办干部训练班,她积极努力工作,到1940年初,先后培训干部260多名。
1939年初,晋绥边牺盟会游击支队组建,夏天改编为决死队第4纵队18团2营,柏玉生先后任支队长和营长。兼管地方武装的李林,因其出色的军事指挥才能,经常代表边委会与柏玉生共同指挥2营作战。
10月25日,日伪军2000多人,从各据点出动,向洪涛山抗日根据地发起第7次围攻。敌人先集结到根据地边沿的岱岳、神头、井坪等地,然后采取分进的办法,于当晚向根据地中心地区赵山、孟山一带前进。
李林和柏玉生紧急召集连以上干部开会研究作战方案,李林建议调虎离山,先打敌人在同蒲线上的中心据点岱岳,吸引“围剿”根据地中心区的敌人回撤增援,从而破除敌人的“围剿”。大家都表示赞同,随后商定了具体战斗部署。
会后,李林、柏玉生立即率部出发。26日凌晨,2营到达岱岳。李林带2连机枪排摸到敌据点门口,她手拿机枪,和战士们一起突然向敌人扫射,“哒哒哒哒···”,当场打死敌哨兵1人,打伤多人,缴获战马两匹。
敌人遭到突然袭击,一下子被打蒙了,龟缩在据点内的碉堡里不敢出来,他们利用碉堡作为隐蔽,向2营展开还击,一时间,枪声响成一片。
渐渐地敌人招架不住了,一边继续负隅顽抗,一边向大同日军师团部求援。大同日军立即派出装甲车和两架飞机,并命令“围剿”根据地中心区的日伪军回援岱岳据点。
然而等日军援兵匆忙赶到岱岳据点时,李林早已率领部队朝东北方向疾进了20多公里,转到了怀仁山上的陆家窑头,把敌人远远地甩在了后边,胜利粉碎了敌人的“围剿”。
战后,李林写了篇题为《突破敌人的第七次“围剿”》的文章,发表在晋绥边区的《抗战日报》上。该文不但总结了反“围剿”的经验,还体现出她对抗战必胜的坚定信念。
李林对敌人嫉恶如仇;对同志、对人民却热情似火。她有着非凡的接触群众的本领,经常和群众拉家常,给群众做好事,拜了很多“干妈”和“干姐妹”。一些老大娘一提起李林,就赞不绝口:“这孩子,能文能武,甭提有多好了!”
在李林工作过的地方,老百姓无不对她充满信任。经常有人领着亲人来找李林,对她说:“把人交给你了,带着他打鬼子去吧!”
1940年1月,李林到兴县参加晋西北军民代表大会,见到了八路军120师师长贺龙。贺龙满面笑容地对她说:“欢迎你,我们的女英雄!听说鬼子听了你的名字都害怕呢。了不起!”贺龙还关切地询问了李林的工作和生活情况。
贺龙特别向全体参会人员介绍李林:“这就是我们的抗日女英雄李林,一个来自大城市的女大学生,能带领骑兵打鬼子,很不简单,值得大家学习!”会上,李林被选为晋西北行政公署委员。
同年2月,第11专员公署成立,李林又被调到专员公署担任秘书处主任,并指导工会、青年救国会、妇女救国会等群众团体的工作。
4月25日,雁北十几个县的日伪军1.2万余人倾巢出动,对晋绥边区进行大“扫荡”。晋绥边区党政机关干部和基层干部500多人,被敌人层层包围,这些人绝大多数既无武器,又无战斗经验,情况十分危急。
为了保存力量,边区特委决定跳出敌人的包围圈,向敌军兵力薄弱的平鲁老城方向转移。当时担任掩护转移任务的战斗部队只有6支队的2营、3营。
午夜,500多人的队伍摸黑出发,当他们刚翻过一道山梁时,突然前边响起了枪声,2营和敌人接了火,战斗打得很激烈。很快,狡猾的敌人插进了2营、3营和干部队伍之间,将要转移的边区干部队伍包围起来。
敌人的机枪、小钢炮疯狂地吐着火舌,此时包围圈内只有一个连的骑兵,而指挥员又被敌人隔在包围圈外,情况万分危急。
大家凑在一起商量,决定干部队伍还按原定方向突围,骑兵连向相反方向攻打,以吸引敌人的注意力。但是,谁去指挥骑兵连呢?
正在大家发愁时,李林“刷”地一声抽出驳壳枪,不顾已有3个月的身孕,翻身跨上自己的坐骑“菊花青”,大声说:“这支部队我熟悉,我去指挥吧!”
说完,李林纵马跑到骑兵连跟前,高举手枪说:“同志们!跟我来!”说罢她就一马当先,向枪声最密集的方向冲去。
战士们一见老教导员来指挥他们作战,高兴地叫道:“跟上教导员,冲啊!”纷纷勒过马头,喊着雄壮的“杀”声,向平太村沟东口冲去。
一阵尘土飞扬,敌人误以为被围的八路军都向东突围了,包围圈变成一条直线尾追李林而去。边委武装部长姜胜趁机指挥2营掩护着干部队伍向西突围,实在走不动的就藏在当地老乡家中。
李林带着骑兵连向东突围,边打边冲,人马伤亡严重,处境非常不利,敌人封锁了前面的沟口,占据了两面的陡峭山崖。“哒哒哒哒”敌人的机枪不停地冲着李林和骑兵连扫过来、扫过去。
李林在弹雨中带着部队边打边冲,战士们的子弹快要打光了,就甩手榴弹,趁着甩手榴弹的功夫,上好子弹再接着射击。就这样,李林带的骑兵连终于逐渐接近了沟口。
敌人唯恐他们从沟口冲出去,赶紧又把别处的兵力都集中到了这里,一下子里里外外包围了好几层。李林看了看黑压压的敌人,心想:看来敌人兵力大部分已被吸引过来,同志们应该能安全突围了。
想到这里,她一边挥舞手中的枪,一边朝大家高声喊:“同志们!冲啊!冲出沟口就是胜利!”几十匹战马掀起冲天的尘雾,向敌人扑去。
李林的坐骑“菊花青”腾跃飞驰,踢翻不少鬼子和伪军。李林的身体几乎直立在马背上,她双枪左右开弓,一个个敌人成了她的活靶子。
在李林的带领下,战士们突破了两道敌人的包围圈。冲杀中,李林的右腿负伤,鲜血浸红了她的裤子,后来她的坐骑“菊花青”也不幸中弹,一头栽倒,李林被甩出去很远。
李林强忍疼痛,刚要站起来,“哒哒”又两颗子弹打中了她的前胸,她身子晃了晃倒了下去。敌人看李林没站起来,不再打枪,狂叫着:“抓活的!”
战士们要下马扶她,李林厉声斥责:“干什么?快!快给我冲出去!”她强忍剧痛,挪动了几步,顺势扑在身边的一个土堆旁,双手开枪向敌人射击,掩护战士们撤退。
李林坚持了一阵,子弹打光了,眼看敌人愈来愈近,她四下望望,看到大多数战士已经冲出去,想到自己突围已经不可能了,她沉着地把一支枪快速拆散,零件扔到草丛中。
敌人见李林停止了射击,知道她的子弹打完了,边叫边向她拥了过来。就在敌人快要靠近她的时候,她面带微笑,使劲全身力气高喊一声:“中国共产党万岁!”用剩下的那支枪对准自己的喉部,打出了最后一发子弹…………
李林就这样英勇牺牲了,这一天是1940年4月26日,她才刚刚年满25岁!她的遗体被安葬在洪涛山边东石湖村的山脚下。下葬那天附近30多里的乡亲们都赶来送葬,个个哭成泪人,像哭自己的亲人一样。
那天还有两位老大娘兴冲冲赶了几十里路,特地拿着鸡蛋来看望李林,没想到碰上的却是她的葬礼。她们虔诚地把鸡蛋放在李林墓前,一直哭到天黑还不肯离去。
“甘愿征战血染衣,不平倭寇誓不休。”李林用实际行动践行了自己舍身报国的崇高理想。她为抗日救国献出了年轻的生命,她的事迹被代代传颂,她永远活在人民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