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席与总理:迥异的成长环境
发布时间:2025-07-07 18:39 浏览量:1
当五岁的教员在外婆家撒野的时候,周公在江苏淮安呱呱坠地。
教员生活在一个较富裕的富农之家,而且一直到教员决定率兄弟姐妹毁家纾国难之前家庭经济都是呈爬坡的状态。
周公生在一个官宦之家,大户大族,但已经走在没落的下坡路上。
教员前面有两个哥哥夭折,家里为了能养活他,将他送到子弟众多的外婆家抚养,我们可以想象,对于这么一个孩子,无论是外婆还是舅舅们,一定是格外宠爱。
周公一岁后即过继给无儿无女的年轻守寡的婶母陈氏,陈氏是当地一个大户人家的女儿,受过教育,颇有见识。周公过继来后,陈氏唯一的寄托就是好好培养养子。她可以好多天不出门,一心一意教孩子识字背经。
在外婆家的教员是桀骜不驯的,别人家的孩子在这里寄养的,只要长得好好,没人愿去逆其意,长辈的骄宠一直伴随着。
周公养母在家族里恪守妇道,连大声说话几乎都不可能。懂事的周公戴着瓜皮帽子安静坐在养母的对面看着书。
童年的教员是无拘无束的。
周公的童年是一板一眼的。
教员的父亲从传统意义上来讲是一个值得称道的父亲,他靠着自己的努力将一个贫穷的家庭慢慢发展起来,颇有中兴之象,给教员及其它子女一个在当地来讲是较好的平台。而且,他替教员也作了安排,只要教员按着他设定的轨迹走,这个家庭只会越来越兴盛。
周公的父亲从传统意义上来讲是一个不太合格的父亲,家道中落时,他没有庇护好妻儿子女,说是在外面谋生,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其实是一种躲避,他自己在外,却将打理家庭的重担全交给了刚满十岁的周公。难怪英国人迪克.威尔逊认为周公的父亲“不负责任”。
教员对父亲的安排特别不感冒,从回到家中生活后,教员与父亲基本都处于一种“敌对”的状态。父亲让他抢收庄稼,他却不顾自家的,反而去帮助邻居的穷阿婆;父亲让他在学堂里好好听老师的,他却与老师讲起了对台戏;父亲让他学点算盘,以后好做生意,他却执意要以“高龄”参加新学。从后来教员的回忆来看,他对自己能干的父亲并没有太多的眷恋感,甚至有种在说其他人的轻松感。教员一直爱戴着母亲。
童年时期,对周影响最大的是两个母亲。在周公成长的日子里,没有更多看到他父亲的影子。周公的回忆里也是更多强调两个母亲,尤其是养母对自己成长的重要性。但周公对“不负责任”的父亲却极其尊崇。周公手术时,其父去世,董必武和邓颖超为让周公更好地恢复,选择暂时性隐瞒了周父去世的消息。周公得知后,好脾气的他难得一见地对董老和邓发火:“你们没有父母吗?”然后嚎啕大哭,执意抱着病体去祭拜父亲。
教员懂事后回家生活,从此开始了与父亲、老师搞“对抗”的履历。9岁时,因为父亲打他,他在旷野走了一天,等他再回来,父亲从此不再对其拳打脚踢了。教员初次尝试到反抗的甜头。
周公懂事后,即单独撑起一家门户,哪怕再难再穷,也不能让同族人看不起。稍长即到东北跟随伯父求学。在乖巧听话中,周公发现了可以暂时安定的一种方式方法。
教员虽然数学等课目成绩较差,但他的一手好文章可谓是经天纬地!一师不少的老师都认为教员身上寄托着“中国的未来”。章士钊看到教员的相貌和文章后更是认为“此子贵不可言”,有“帝王之相”。
周公则各课都很均衡、优秀,张伯苓认为周公是“南开最优秀的学生”。南开校父严修则认为周公有“宰相之才”!
知学生莫如老师!你可以说是迷信,你可以说是巧合,但这些老师的预言在几十年后竟然都神奇地命中了!
教员目睹湘江东去,豪情万丈地发出:“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周公对老师的“为何而读书”问题脱口而出:“为中华之崛起!”
教员主意想法多,主意大,他身边的同学、朋友都为之折服不已,他确实有天生的领袖潜质。
周公心思细腻,考虑周全,他身边的同学、朋友都愿意与他一起共事,他由小就能团结大多数。
教员的字“银瓶乍破、铁骑突出”,不拘一格,汪洋恣肆,睥睨众生!
周公的字“丰润饱满、秀雅清峻”,中正平和,章法谨严,方家之风!
教员方向明确,敢于挑战权威,单骑突击,虽千万人吾往矣!
周公思虑周详,精擅纵横捭阖,同进共退,纵然九死而无悔!
多少年后,老干部虽然受尽磨难,但只要听到后生小辈妄议教员,一定会厉声断喝:竖子,尔敢!
周公西去,老百姓们只要提到总理,都会讲:他心里唯独没有自己,总理是活活累死的!
高级干部们喜欢听教员天上地上,远古现今,涨知识,扩眼界,即使责骂了,也是对事不对人。
领导们怕与周公一起,因为周公一开口,往往是你最不易掌控的东西,周公的一声叹息,比臭骂一顿还令你难受。
主席,成了教员的代名词,没有人可以代替!
总理,成了周公另一称呼,没有人可以超越!
或许因为性格的不同,两人从来没有完全地融合。
但我们又必须承认,这两个人在整个中国历史上,甚至是人类历史上一对最完美的搭档!
他们联手近半个世纪创造出中华民族历史一段最伟大的传奇!
他们理想所碰撞产生的璀璨光芒照亮了整个华夏文明的历史天空!
毛泽东,周恩来,这两个名字已经成了中华民族现在和将来的精神图腾!
他们的故事将永远被我们及我们的后人们所传颂!
感谢陪伴,感谢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