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军师,为何关羽张飞不服诸葛亮,却对徐庶言听计从?
发布时间:2025-07-06 14:28 浏览量:1
关羽、张飞,一个鲁莽,一个极强好胜。他俩对徐庶听话,对诸葛亮就不买账,这事挺怪。都说三国群英会,刘备手下人才不少,但能让关羽张飞一声不吭喊“服”的,还真没几人。徐庶算一个,诸葛亮,偏偏开场就被他们怼得不轻。很多人读到这,总绕不过去那个问题:徐庶和诸葛亮,凭什么待遇天差地别?
徐庶是第一个让刘备尝到胜利滋味的人。没他,刘备在河北那一仗八成要吃瘪。而且,徐庶初来乍到,没端什么架子,一口一个“关公”,让关羽特别受用。张飞呢,向来服气拳头大的,徐庶头脑硬,关键一役出奇致胜,实力印证了身份。之后没多久,二将对着他的军令,几乎从不打商量,能执行到什么程度就执行到什么程度,没半点犹豫。
诸葛亮才刚进门时,那画风就变了。大家听说他才自隆中请出,风头正劲,名号响亮。但关羽张飞未见其真本事,“卧龙”二字,除了个名头没什么说服力。偏偏头一回诸葛亮指挥安排,让关羽张飞守城,他们就急了。关羽直接发问:咱们都上一线拼命,军师在城里干啥,喝茶坐等?张飞哈哈一乐,话里暗藏几分不屑。这时候要不是刘备强压住阵脚,谁知道会不会端上一出好戏。
这些细节,后来的史书、演义小说里说法不少。只不过,这点异样气氛,起因其实蛮复杂。三方面,真细细捋起来,不像表面那么简单。
从头说,情感位置先天不同。徐庶投奔,是主动来的,刘备差点感动哭。关羽张飞一看,人家敬大哥,尊二哥,兄弟气氛呼之欲出。诸葛亮不一样,三顾草庐多伤自尊——请了几次就是不见。他一副“高高在上,大事不嫌事小”姿态,让关羽张飞有点吃不住那份傲慢。再说了,徐庶称呼上的分寸很合关羽胃口,连关公这个敬称喊得顺溜,诸葛亮冷不丁来一句“云长”,别扭得很。关羽自尊心强,心里不平衡。
其实,徐庶进门时,团团伙伙没拉架,能喝能聊,台下还一起磨刀练兵。转到诸葛亮这边,他跟刘备形影不离,话都捡大哥说,二哥三弟被晾在一旁。怎么说,高明归高明,少了点人情味。如果说徐庶是有求必应的好管家,诸葛亮更像刚上任的总经理,一上来就调整岗位,难怪大家心里不舒服。
再说徐庶说计,基本都挑明了讲,谁做啥、啥好处,明明白白。他不用绕圈子,也不会装神弄鬼;而诸葛亮习惯“只说一半”,留下悬念,看起来高端,却让执行人一头雾水。张飞脾气急,最见不得这么看不明白的安排。“你到底要咱老张干啥?”这种疑问在他心里打转。慢一点,或许他不至于冒火?
第二层原因更现实。徐庶就是刘备的手下,时刻提醒自己只是帮忙办事。关羽、张飞心知肚明,他来了,不威胁自己的地位。而诸葛亮呢,三言两语就能把格局说大,把团队架构抬高,谁心里不紧张?关张自负多年,说到底,集团二把手的位子,来得越快越让人心里犯嘀咕。刘备本身就不是那种一呼百应的主,每次靠兄弟们死命冲杀才立得住,突然来个“外来者”号令四方,适应起来没徐庶那种顺滑。
实际上,徐庶虽然智谋不少,但他很自觉:所有建议都要刘备点头,没越过老板的意思。反观诸葛亮,出手一指挥就直插决策核心,有点动了根本。人事分工没理顺,也不提前沟通,谁乐意被这样管着?
年龄、身份,往往藏着微妙的权力观。徐庶年纪跟关张差不多,经历也算坎坷,打仗杀人闯过不少社会。诸葛亮,那几年还只二十出头,黄忠这样的老将都要叫他小兄弟。张飞关羽从命,少许有点“我是老资格你还是新人”心理吧。现在网络上能查到徐庶那会儿的具体年龄差范畴,和关羽基本同代人,这就难怪他更受兄弟们信任。
但事情其实也没那么简单。诸葛亮虽然被质疑,可每次谋划到位,还能屡屡立功。他刚来时确实被关张怀疑,后来历次北伐、火烧新野,这些操作哪里小看得起来?要真说不服,这结论也不通。诸葛亮一旦坐稳阵脚,关张也就服了。可有人说,关羽之死、张飞末路,这些和诸葛亮的决策也许不无关系。要说内心没点隔阂,太绝对。或许人性就是那么一会那样一会又反过来。
网上查些细节,还真有资料说过,徐庶的计谋更平实,说出来让大家都懂,执行积极性高。诸葛亮方案复杂,执行难度大,有时候现场反应跟不上。团队配合嘛,不单是看谁最聪明。王猛当年辅佐苻坚,主张一切讲明白点,层级通气,效果也好些。
不过,凡事也分两头。关羽张飞不服诸葛亮,徐庶面前却低头哈腰。这种对比,一部分是心理,一部分又是战局当头不允许他们折腾。换了演义角度,作者罗贯中本身就设了悬念,为诸葛亮后续大发展铺垫。有意思的是,后来的三国志正史,关于徐庶的功绩反而没那么多篇幅,都快没存在感了——诸葛亮成了万人景仰的神人,徐庶倒更像个“友情客串”。
哪怕拉到今天来看,企业用人也是同理。先来一步,能打成一片,关系自然熟络。后来空降高管,哪怕学历光鲜,威望再大,磨合总有波折。现场短兵相接,还得靠“知根知底”,新来的张嘴就发号施令,怕是不少人要私底下闲话几句。
其实关羽张飞有时候想法也挺朴素。他们真正服谁?未必全凭计谋,很多时候就看谁把他们当兄弟、肯让他们露脸。刘备拉近了兄弟铁三角,诸葛亮又掺进来,一开始分蛋糕的问题就比较敏感。一旦出现权力与关系的重叠分歧,有一点芥蒂也很正常。
这些事,一线指挥官和幕僚谋士之间摩擦很常见。某些回忆文章里形容,军师和将军的磨合,几乎每次大事前都要争一场嘴,边磨边合作,边服边疑,总有点拉扯感。谁又能想明白,这最后到底啥局面?要说君臣一体,无间无猜,纯属表面;可真把裂痕扩大,也真不至于。
三国群雄逐鹿,有人喜欢说“徐庶更实在,诸葛亮太虚”。但换个场景,真要打仗拼命,还不见得都信商业机密。徐庶后来离开刘备,追随曹操,结局一地鸡毛,没人再讲一句他多懂人情世故。诸葛亮坚持下来,也有负担巨大,最终未竟北伐。到底孰优孰劣,一时半刻谁能说死?
关羽张飞对待徐庶和诸葛亮的态度,说到底人性复杂。当局者迷,有时候明知对方厉害,但还是要争口气,留下点自我空间。不过也有人反过来说,徐庶之所以大家爱戴,是因为他只留下美好回忆,没真正参与权力洗牌。如果他真留了下来,局里头未必没“诸葛亮式”的烦恼。
细细琢磨这些事,总觉结论难落地。或许人与人之间,本就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服气”标准。有时候,小团体说了算;换了场合,又要重新分配亲疏远近。徐庶和诸葛亮之间的微妙,只是三国大棋局里很小一角。
手头资料对这个问题也没个确论。不同著作,不同版本,描写细节偏差也大。“徐庶为人宽厚,善于体察人心”,这只是一些文学家的解读。诸葛亮的高傲和冷静,可能并不是缺陷,而是那个时代最合适的选择。但如果你再深扒,到底是谁的问题,这个问号怕是永远没法彻底解开。不知道你们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