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张文清与一〇八师

发布时间:2025-07-08 18:10  浏览量:1

吕长太/文

我叫吕长太,今年八十二岁,河北保定人,十六岁就参加了东北军。民国十八年秋天,中东铁路事件发生(哈尔滨到满州里),苏俄军队猛攻法诺尔(注:应为扎赉诺尔、满洲里)与满州里,少帅张学良是前线总指挥,下令进行抵抗,守卫祖国领土不受侵犯。哈满护路司令兼东北边防军十五旅旅长梁忠甲,率部在满州里与苏俄军队激战,兵败被俘,张文清时任哈满护路司令部上校参谋长,带领残存部队拼死突围,绕道中苏边界,经数月旅途艰辛,辗转回国,当时曾受到少帅张学良的嘉奖。我当时在韩光第部当兵,前去增援满州里守军,但为时已晚,满州里已被苏军攻占。这是我第一次知道张文清。民国十九年初,双方交换战俘,梁忠甲旅长被释放,在伯力绕道回国,在齐齐哈尔整编补充后,该旅再次派驻满州里。(苏军已退出满州里。)

韩光第

民国二十二年,我随部队驻守天津杨柳青,当时河北省主席是于学忠,天津驻有三千名日本军,我们的任务是防守他们。民国二十三年,部队南下到湖北黄安县驻防,当时我是东北军十一师五十五团王保忠团长的勤务兵,那时叫工役。二十四年,王保忠团长调至武昌行营任少将参谋,张学良是行营副主任。后张学良调西安,行营改成西北剿“匪’总部,王团长任副官处副处长,我们随他当工役。西安事变以后,总部没人了,王保忠团长把我介绍到甘肃省庆阳县西峰镇戎纪五专员处工作,戎专员是保定八期,河北定县人,王保忠是保定军校五期,是东北人,他们两人关系很好。后来张文清升成一〇八师师长驻江西景德镇时,写信给戎纪五,请他任一〇八师的副师长,戎纪五到一〇八师任副师长,我也就随他来到江西,在景德镇江边香山,找到一〇八师师部,受到张文清的盛情款待,张文清师长也是保定军校的毕业生,他与我的关系很好,否则不会写信让戎到江西来任一〇八师副师长。从这时起,我才与张文清正式交往,他待人和霭,生活朴素,关心部下,爱护民众,治军严明,深得驻地群众的爱戴和欢迎。在以后转战浙江、江西、皖南的各次战斗中均能率领部下,顽强对日作战,取得了令人难忘的战绩,当地群众至今不忘东北军将士为抗击外来侵略,保卫国土作出的牺牲和无私奉献。

张文清

民国二十七年,在夜袭武康的日军战斗中,为了摸清敌情作出正确部署和作战计划,师长曾亲自化妆成要饭的老头,到武康进行侦察。回来后派得力于将六四三团连长邵玉璋率一加强连队,乘夜袭击日军炮兵大队,击毙日军近百人,炸毁日军火炮十多门,获得抗战初期一〇八师首次胜仗,并荣获战区长官的嘉奖。邵玉璋在此次战斗中身先士卒,身负重伤,立了战功,伤愈升为一〇八师少校参谋兼一〇八师六四三团三营营长。民国二十九年年初,六四三团三营邵玉璋守备宣城北方约五十里的新河庄水阳一带,在与日军作战中阵亡。在强敌面前,沉着应敌,夺回阵地。得到嘉奖,终因敌众我寡,最后全部将士三百多人,壮烈殉国。后直城人民将烈士遗体由稻堆山战场运回宣城敬亭山,于双塔寺附近安葬,还开了追悼大会。在新河庄一带打了好多次仗,守不住,日本人的飞机先轰炸,而后汽艇,坦克就上来了东北军武器不行,全凭一腔爱国的热血,与敌人拼杀,邵营长就是吃了武器太差的亏。在水杨镇对日作战中,一〇八师六四三团,第一营营长王永泰,遭到日军水陆两路的猛烈进攻,全营将士也都壮烈牺牲,幸存者无几,吃亏也是武器不行,日军炮火猛烈。后由金南乡村民将阵亡将士安葬于时玉坝。东北军一〇八师在张师长率领下,把皖南当作自己的第二故乡,民国二十八年元旦宣城被日寇侵占后,我们师奋力攻击日军,收复了宜城,受到宣城人民的称赞。随后就常驻宜城宁国一带。这年秋天,张文清升任二十五军军长。军部先在宁国港口,后到三门洞。戎纪五升为一〇八师师长。宣城几经易手,但宁国始终没有让日本鬼子侵占。日本鬼子直打到水洞一带,最近距离距港口十五里地。但日本的飞机常来轰炸,我们一〇八师师部经常是三天换一个地方,因有汉奸告密,鬼子的飞机常轰炸师部驻地,港水镇也曾遭到鬼子飞机轰炸。张文清军长那时在港口,住的是地下室,房顶是用铁轨搭成的,那时铁路都断了。后来军部搬到三门洞去了。我们一〇八师在宁国一带驻有三年多,与当地群众关系很好,驻地的社会秩序也很好。一〇八师驻地的周围是新四军根据地,我们从未和他们搞过磨擦,并且关系也很好,象民国二十八年春(1939)公渡对日战役中,我们一〇八师六四三团第一营营长王永泰,在困难时候曾得到新四军游击队的及时支援,使日寇死伤无数,取得了战斗的胜利。当时地方的报纸曾刊登《裘公战役我军大捷》的文章,大快人心,鼓舞了士气。张文清很注重对官兵的爱国思想教育,在军部三门寺参谋处,门前还立有“九一八纪念亭”。贾秘书曾任过宁国中学校长。张时刻教育官兵不忘国耻,不亡家恨,为保卫家乡,奋力杀敌。记得我们每次下达对日作战命令,都是各级军官自报奋勇。争前恐后抢任务,士气很高,不少下级军官为把任务抢到手甚至立军令状,说不完成任务,一定提头来见等等。张文清升为军长后,仍然常到一〇八师师部,这是他的东北军旧部,感情很深。他此时虽说管三个师,但四十师和五十二师,都是中央嫡系部队,武器装备,生活待遇都比一〇八师要好的多。因东北军在西安搞过事变,蒋介石是怀恨在心的,处处对东北军进行制约。据我所知,原东北军六十七军有四个师,事变后缩编成两个师,参加淞沪会战,掩护中央军撤退,几乎全军覆没,最后残部编成一个师,连六十七军的番号也取消了,张文清因与国防部长陈诚是同学,才保留了一〇八师的番号。该师在宁国时,连排以上军官大都是北方人。原从北方过来的士兵经历多次战斗,伤亡很多,记得有次戎纪五师长在一次追悼抗日阵亡将士的大会上讲话,说:“一〇八师自抗战以来,参加大小战役200 多次,阵亡将士六七千人,旅长刘启文,团长王熙瑞,均在淞沪会战时阵亡,官兵伤亡残重,我军将士,应团结一致,顽强打击日本鬼子,为阵亡将士,报仇雪恨……”。说到皖南事变,名义上是二十五军,四十师,五十二师,参加了围剿新四军的战斗,实际上当时张文清军长,根本无权指挥这两个师。事变前开会,我们一〇八师师长戎纪五就没有去,因我们的任务是对付宜城一带的日军,那是抗战前线。张文清当军长是个名誉,实权在顾长官和上官云湘手中。四十师、五十二师系中央嫡系部队。事变时,上官云湘的作战命令直接下到各团,连师长有时也不知所措,一〇八师是在最后两天在原防地向后转,对付新四军的。皖南事变时,二十五军军部在宁国港口镇。一〇八师师部在周王。据我听长官们谈话,知道蒋介石对一〇八师不放心,他知道东北军过去在陕西就与共产党有联系,他不让东北军参加,最后新四军军长叶挺,被一〇八师俘获,那是叶军长专门找一〇八师部队,并派人联系。据说,除非是东北军一〇八师派人来他才下山,否则情愿战死。他知道一○八师的官兵深明大义,不愿打内战,能保证他和部下的人身安全,后来是一〇八师六四四团,三营中尉副官吴文阁随新四军上校参谋刘时桂进山引路让叶军长与随员二十多人(其中有四五个女的,十几个男的,大都是军部成员。)安全到达大坑一〇八师六四四团团部,时间是民国三十年一月十四日下午四时,后叶挺军长在二十五军军部曾受到了张文清军长的以礼相待。那时专派李跃庭(李柱华)照看,每顿饭菜都由军部小伙供给。叶军长很魁武,在军部住了好几天。走时,张军长还派一排人护送前往上绕,他走时坐的青衣小轿,是张文清军长安排的。

牺牲战士的纪念碑

整个皖南事变期间,一〇八师防地根本未动,军部也没动派去参加围剿的一〇八师部队是师部的预备队六四四团和军部的预备队六四八团,直接归五十二师师长刘秉哲指挥,师长戎纪五和张文清军长,都在宁国本部。指挥师属部队防备芜湖,湾沚,九里山,水阳一线日军。

说到叶挺军长在宁国受到张文清军长的以礼相待,还是因为戎纪五师长与张文清军长,以前在陕西前线,与红军有过友好的交往。这也是叶军长到一〇八师部队的主要原因。戎纪五师长初到甘肃庆阳的西峰镇是接于学忠的专员职务。戎是保定八期毕业生,在西峰镇,我曾在驻地与红军教导师有交往,当年我也曾被戎派去给红军送信。在那时我就见过红军的周昆,程子华、肖劲光,袁国平(新四军政委)郑位三等红军负责人。他们也时常化装进西峰镇,在戎的家中作客,戎曾送过马匹、枪支给红军。这些情况作为新四军政委的袁国平,他一定会给叶军长反映。另外张文清军长,原在陕西驻防时也与红军有联系,据我听戎师长他们讲,张在守甘泉时,就与红军达成了互不为敌的协议,并和彭德怀等红军领导取得了联系,红军的领导周恩来也曾写信给他,张学良将军接见被红军俘获又被放回的高福源团长,也是张文清给高福源写信,让他由甘泉去洛川见王以哲军长。由王军长电告张学良,张学良将军即乘飞机到洛川,接见高福源。从此张学良将军才与红军取得联系,为以后的全国抗战起了巨大作用。这些情况都是我在长官身边长年工作了解到的。一般是他们言谈之间透露出来的。军长与戎师长关系很好,他们对蒋介石借日本人之手,消灭东北军,看得很清楚。但作为爱国军人,抗战是他们的心愿,尽管军队待遇与中央嫡系有差别,但他们仍然约束部下,以抗日为大局,努力杀敌,报效国家,也算对得起沦陷区的家乡父老了。

抗日战争胜利后,幸存的东北军将士,很多人看透了蒋介石打内战的阴谋,纷纷脱离部队,留在宜城,宁国一带,解甲归田了,说是皖南是东北军的第二故乡,在此安家落了户。据我所知,当年留下来的就有三个团长,他们不愿继续为蒋卖命,去打内战,很多下级军官士兵就更不用说了。我就是在部队南调时留下来,在港口安家落户,种田为生的。三个团长中,记得有个张九霄(外号驴子)的张团长,还有一个李团长,名字都记不得了。由于以前的政治形势,留下的东北军同事很少有联系。现在很多人已经不在人世了,了解当年的一些有关情况非找老年人不行,宣城当年留下来的东北军官兵很多,可到那里去设法查访。一〇八师的一个连长叫王文彦,听说还健在,可去打听一下。总之,我们东北军是在抗日战争中被蒋介石借日本人之手给消灭掉了。

张文清军长,是东北六十七军参加淞沪会战后,被蒋介石取消六十七军番号后,唯一保留东北军一○八师番号的师长,实际上一〇八师就成了东北军的代表,其主要领导人均是六十七军的残余幸存者,他们的战绩和表现,无愧于抗日的坚强部队,实现了他们抗日救国的心愿,对得起中华民族,对得起东北三千万父老。张文清虽不是东北人,但确是一个爱国抗日将领。无愧于东北军将领的称号。听说张文清军长抗战后被蒋介石安排到豫东当了师管区司令,夺去了他的军权,就是因为皖南事变,他的作为使蒋介石不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