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权的影响力有多大?牺牲后毛主席为其立下一规定,至今都没人改

发布时间:2025-07-09 04:20  浏览量:1

1931年,我国开启了风起云涌的抗战历史。

期间,出现了很多爱国人士的身影,而左权就是其中一位。

作为八路军的杰出将领,他的军事智慧和英勇无畏,令敌人闻风丧胆。

但就在一次突围战中,为了掩饰队友出逃,左权不幸壮烈殉国。

为了表达对其的敬意和缅怀,毛主席特意为其立下一项规定,到今天都还存在。

那么,在这位英雄身上,究竟有着怎样的过往呢?

1905年的中国,正处于清朝末年,新旧交替的思想,让社会变得愈发复杂。

而左权正是在这个时候,来到了世上。

家境贫寒,加上早年丧父,让左权早早就承担起了家庭重担。

每天天不亮,他就得起床打猪草、放牛,以此来贴补家用。

好在尽管生活艰辛,但左权本人却十分努力。

凭借优异的成绩,考入了本县最好的中学,很是励志。

期间,他接受了马列主义的熏陶,对共产主义有了初步认知。

后来随着形势变化,左权又选择投身军队,进入了黄埔军校学习。

在这里,他接受了系统的军事教育,结识了众多志同道合的革命同志。

尤其在周总理等人的熏陶下,左权对国家和人民有了全新认知。

同时,他也找到了自己的道路。

1925年,左权正式加入党的队伍,开启了他的革命生涯。

作为党早期的重要将领,左权有着非常卓越的军事能力。

像在长征时期,他作为先头部队的指挥官,身负开路重担。

面对火力全开的敌人,左权丝毫没有畏惧。

凭借灵活的战术安排,以及应变能力。

左权即使是在敌强我弱的劣势下,也能取得一次又一次的胜利。

也正是他的存在,为红军抵达陕北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除了实战经验之外,左权军事理论的水平同样十分高超。

自1937年开始,他在四年的时间里,共撰写了40多篇军事文章。

其中结合中国革命战争的实际,对军事战术、指挥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

而且创造了游击运动战手段、盘式打圈子战术等新式战术。

值得一提的是,左权在红军军校教书时,也十分受欢迎。

他极其擅长化繁为简,可以让文化水平不高的战士也能听懂复杂的军事理论知识,是位名副其实的好老师。

但正是这样一位优秀的革命战士,却永远留在了战场上。

1942年,在华夏儿女的共同努力下,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此时,日军一边忙着和美国之间打仗,一边还得和中国对抗。

但即便如此,他们依然不肯放慢对华侵略的脚步。

尤其是中国取得百团大战大捷后,日本更是气急败坏。

为此对我党敌后根据地使了不少手段,想要为自己报仇。

像1941年,他们就曾对中北部地区进行了很多次攻击。

不过最终没能达到预期目标。

直到1942年,日军再次集结了3万余兵力,对太行抗日根据地发起猛烈进攻,试图彻底消灭我方核心势力。

在这种情况下,我党总部机关和大量群众被日军包围,形势十分危急。

在这紧要关头,党组织决定采取分路突围的方式脱困。

在这个过程中,作为副参谋长的左权,坚决要求彭老总等领导人先行撤离,自己留下来断后。

身经百战的他,难道不知道这一决定有多危险吗?

不,他当然明白。

战场上每一次枪炮的轰鸣,每一回与死神的擦身而过,都让左权对危险有着最为切身的体悟。

可在那一刻,左权眼中只有身后等待转移的指挥中枢,手无寸铁的无辜群众。

他之所以能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是因为心里有着比生命更为重要的信仰与责任。

所以,在大部分人员已经成功转移的情况下,左权依然坚守岗位,组织着最后一批人员的突围。

可就在战斗步入尾声之时,我军队伍正朝敌人的最后一道封锁线奔去,日军的炮击却突然袭来。

只听“轰”的一声,炮火在左权身边炸裂开来。

可在这危急关头,他却依然挂心身边的战友,不断提醒他们注意安全。

但最终却是他自己,因中弹先倒在了战场上,年仅37岁。

而这也是八路军在抗日战场上牺牲的最高指挥员。

消息传出后,毛主席为了向其致敬,还特意为左权立下一项规定。

1949年,解放战争步入尾声,眼看胜利在望。

毛主席敏锐觉察到,骄傲自满的情绪开始在队伍中蔓延。

为了防止不良现象的发生,他特意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了著名的六项规定。

其中之一,就是“不以人名作地名”。

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避免将来出现个人崇拜现象,阻止腐败等情况的发生。

同时也是提醒党内同志,不要被胜利冲昏头脑,牢记初心。

可在该项规定颁布后,却有一个特殊的存在,它就是左权县。

原来自左权将军于辽县牺牲后,当地军民无不感到极大的悲痛。

因为在抗日战争中,左权总是身先士卒,毫不畏惧危险。

并带领部队保卫辽县和周边地区。

战场上,左权英勇无畏,私下里,他又十分平易近人。

他不仅会亲自为受伤的战士包扎伤口,而且对每一位父老乡亲都一视同仁,时常询问他们的日常起居。

这份亲和,为其赢得了广大军民的爱戴。

所以当得知左权牺牲后,辽县百姓当即上书情愿,希望能将所在地区的名字更改为“左权县”。

以此来纪念这位英勇的革命先烈。

但考虑到中央规定,1958年,左权县并入和顺县。

当地百姓听说后,自发开展了万人请愿活动,只为留下“左权县”三个字。

毕竟这个名字本就是为左权将军起的,具备重要的纪念意义。

多年来,百姓们对其也有着深厚的感情。

如今突然说要更改,这对当地百姓来说是不能接受的。

于是他们开始通过写信、上访等方式,来守住“左权县”三个字。

而毛主席在得知左权县人民的想法后,也非常重视他们的意愿。

当即写下批示,决定保留“左权县”的名字。

一直到今天,这个称呼也依然存在。

它宛如一座不朽的丰碑,静静矗立在太行山间,承载着左权将军不朽的精神。

参考文献:

学者:西柏坡“六曰”规矩的当前镜鉴,人民网-人民论坛,2013年08月28日

百年瞬间丨左权牺牲,共产党员网

抗日名将左权:愿拼热血卫吾华,中国青年报(2025年06月30日02版)

左权:血铸太行的民族英雄,新华每日电讯6版,2021/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