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刘少奇参观韶山,指着毛主席故居门匾说道:这个字不妥
发布时间:2025-07-09 15:56 浏览量:1
文:博览
钟灵毓秀的湖南韶山,充满红色革命色彩,这里郁树葱葱,崇山峻岭,雾气缭绕,山间恍若仙境。在群山中,坐落着一处泥砖墙、青瓦顶的南方农宅,它坐南朝北,呈“凹”字型典型建筑。
这便是中国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故居,右厢房第三间就是毛泽东少年时代的卧室和书房,农宅四周是些读书私塾和游泳的池塘。
韶山市毛泽东故居纪念馆
自从新中国成立以后,这里每天游客络绎不绝,人们怀着对领袖的无限敬爱和爱戴之情,慕名来参观毛泽东故居,以此来了解伟大领袖青年时期学习,劳作和参加革命的历程,“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正是毛泽东故居的真实写照。
1961年4月的一天,天气晴朗,刘少奇携同夫人王光美,以及几位随行人员赴韶山参观毛泽东故居。到达故居门前,刘少奇却迟迟不进去,只见他把手背到身后,双目炯炯有神地盯着故居门匾看,这块大大的门匾上写着“毛泽东同志故居”几个字。
刘少奇与王光美
随行几人不禁充满疑惑,这挂了几十年的门匾有啥问题吗?此时,刘少奇竟眉头皱起,并摇了摇头,问陪同的工作人员汪久成和毛乾吉:“这个门匾是谁提议的,你们知道吗?”二人摇头不语。刘少奇随后若有所思地说:“这个故字用得不妥当,应当改为旧字好。”
诚然毛泽东故居随着历史的长河也历经多次变迁,为什么刘少奇同志提议“故”字不妥,而认为“旧”字更合适?有待我们考究,而我们伟大的领袖毛主席,他故居的门匾又有怎样的渊源和历史?以上疑问我们从四次门匾易名的故事中也许能寻找到答案。
1878年,毛泽东的曾祖父买下韶山老宅,后其祖父带着毛泽东父母居住此处,此后毛泽东一家就生活在这里。
青年毛泽东
在父母的潜心培养下,青年时期的毛泽东已然博学多闻,儒雅谦逊,俨然一个有志君子。直到20世纪20年代全国掀起革命浪潮,思想先进且志在救国的毛泽东积极响应号召,并动员弟毛泽民夫妻二人参加革命,于是,韶山老宅留给当地人暂住。多年战乱使这块地方被破坏得不像样子。
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湘潭县人民政府也正式成立,县政府终于收回毛泽东老宅,党中央才得以派人去修葺老宅,这就是我们后来所知的毛泽东故居,由毛泽东的族叔毛月秋和韶山村老党员负责管理并接待来访者。
一次,湘潭县委委员毛华初来参观,他在感念主席的伟大革命事业的同时,也觉察房子里不仅没有像样的家具,更没有毛主席的照片,这如何让来参观的人知道,这里就是伟大领袖毛主席曾长大的地方呢?
毛华初夫妇
于是提议:“新中国已经成立,将来会有很多人来参观主席曾经生活过的地方,咱们是不是应该立块门匾?”
大伙儿纷纷点头致意。可是门匾上该怎样题字才合适呢?大家集思广益,有人建议写“毛主席的故居”,更有人提议写“毛主席的老家”。
毛华初综合之下提出自己的建议:“我也没啥文化,但常常看到人民举着主席的像到处游行,上面写着“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主席”,表示对毛主席的致高崇敬。大伙儿觉得把门匾写成“中国人民伟大的领袖毛主席的家”可以吗?”
此话一出,在场的人大都认为这个提议极好,因为这是广大人民最真实的心声,只有这样朴实炽烈的文字,才能表达人民群众对主席最朴素、最厚重的感情。
于是,1951年2月,人称“韶山一支笔”的毛宇居——毛泽东的私塾老师书写了这块门匾,毛泽东故居终于迎来第一块门匾“中国人民伟大的领袖毛主席的家”。
1959年6月26日,毛泽东同他少年时的私塾老师毛宇居携手同行
伟大不是门匾写出来的
新中国成立之后的毛主席日夜为国事操劳,时间几乎奉献给工作,还顾不得韶山故居,所以,远在北京的毛主席并不知道第一块门匾的事。
直到1953年10月,族叔毛月秋有幸受邀前去北京中南海做客,见到毛主席,自然甚是激动。
有一天,茶饭闲谈间聊到家乡的情况,毛月秋讲到老宅挂上门匾的事,当得知题字为“中国人民伟大的领袖毛主席的家”,毛主席当下眉头一皱,连连摇头:“这不妥,不妥,伟大不是门匾写出来的,我建议换一块门匾。”
毛主席
毛月秋充满正义而激昂地说:“这可是人民群众的意见啊,您带领群众历经千难万险才建立新中国,使得人民得以安生,这就是伟大啊。”
主席却说:“没有中国共产党和人民群众,就没有新中国的诞生,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人民群众的支持下,我们的军队才能打胜仗,所以伟大的是他们!”
面对如此谦虚的主席,毛月秋坚持表达自己看法:“您是党和人民的领袖,在我心里您和列宁一样伟大!”
主席会心一笑,耐心解释道:“列宁同志的确是伟大的,他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而我毛泽东是跟在苏联后面学习的小学生,还远远谈不上伟大。”
毛主席
毛月秋虽不同意此观点,他始终认为毛主席就是广大人民群众的领袖,他当得起伟大二字。不过,作为一名老党员,他心里时刻谨记遵守组织纪律,他回韶山后便向上级汇报了主席对门匾的意见。湘潭县委十分重视毛主席的个人意见,并由有关方面组织讨论,广泛征求意见,最后定名“毛泽东同志故居”,这个名称不仅简洁明了,还典雅朴实,更为严谨,符合领袖的指示意见。
随后,湘潭县向湖南省委做了请示,1955年3月得到批准,于是,毛家老宅迎来了第二块门匾“毛泽东同志故居”。这看似一件小事,却在当时群众的心里掀起巨浪,人民又一次真切感受到毛主席和共产党务实的优良作风,见贤而思齐,他们有位好领袖啊。
毛泽东同志故居
而后来徐特立听说此事,也十分赞美毛泽东的做法,他娓娓说道:“伟大的确不是整天挂在嘴上说出来、也不是贴在墙上的,它靠的不是宣传,而是人民由衷地拥护与爱戴。人民群众早已把毛主席看作伟大领袖,但在毛主席眼里,他始终是中国共产党的一员。第二块门匾不仅满足了毛主席的意愿,也符合中国共产党的性质。”
但第二块门匾也仅仅保存了几年就被更换了,这和刘少奇同志的一次到访有着莫大关系。
1961年4月9日上午,刘少奇同志来韶山参观毛泽东故居,他久久不迈进大门,而是停住脚步凝视着门匾,说道:“是谁提议的?这个故字不妥。”
1961年5月,刘少奇在湖南看望乡亲们
在场的人十分不解,这块匾所用时间也长,并且符合毛主席的指示。刘少奇又道:“这里用旧字更为妥当。”大伙儿若有所思,等着这位领导人解释:“故有两个意思,一是过去,二是过世,倘若用故字容易有歧义,咱们的主席正值盛年,身体非常健康,我们全国人民当然都希望他能尽可能长时间的领导咱们走向幸福生活,所以故字实在不妥,应该把故改为旧字。”
因为从来没有人质疑过“故居”还是“旧居”的用法,所以以往都是人人称赞,当听了刘少奇这番话,大家伙也觉得故居不太妥当,尤其从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对毛主席的感情来讲,大家伙都希望主席健康长寿,“旧居”确实更妥帖,也符合当时大家伙对伟大领袖的敬仰和祝福之心。
刘少奇的话被当时陪同的工作人员记录下来,并立即上报,湖南省办公厅十分重视这位领导人的建议,商讨之后,决定撤掉“毛泽东同志故居”这块门匾,并更换为“毛泽东同志旧居”。
由当时著名文学家、书法家郭沫若题字,他郑重其事地提笔写下:毛泽东同志旧居。作为第三块门匾被挂在毛家老宅门楣。从此,“毛泽东同志旧居”这一名称一直被沿用了二十多年。
就连这次刘少奇的湖南韶山之行,也成为当时群众茶饭间的谈资,刘少奇与毛泽东的友谊,也逐渐走进了大众视野。这块门匾,传承着毛泽东同志与刘少奇同志的革命友谊。
兜兜转转,重启“故居”
毛主席故居门匾历经多年,在1983年终于还是迎来了第四次易名,第四块门匾与邓小平有关。这个故事还要从十年前说起。
邓小平
1973年,邓小平陪同加拿大总理特鲁多对郑州和桂林进行访问,访问结束之后,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邓小平同志并未急于返回北京,而是决定走一趟湖南韶山,就像冥冥之中约定好的、或说执念,邓小平决意去拜访参观毛主席的故居,这是他第一次来到主席的老家。
在湖南省委和随行工作人员的陪同下,邓小平来到毛主席故居门前,十分感慨,当他步履缓慢地走进老宅,看到主席父母的卧室,主席的卧室书房,还有毛泽覃和毛泽民的卧室,再听着工作人员的解说。
一下子,就仿佛看到了青年时期的主席学习和生活的情境,很真实的浮现在脑海,作为一个老革命老党员,邓小平此刻感慨万千,也对主席故居有了更深的感触。
对于这位领导人的到访,湘潭政府觉得十分难得且有重大意义,想与邓小平拍一张合照留作纪念,邓小平也欣然同意。
毛主席故居
工作人员知道这个机会很珍贵,迫不及待地支起相机就要拍,没想到邓小平突然制止,说:“同志,你稍等一下!”紧接着,看到邓小平整理起自己的中山装,还询问整齐了没有,在得到肯定的回答后,挺直腰杆、目光坚定地在提有“毛泽东同志故居”的门匾下留下一张很有历史意义的合照。
1983年,正值伟大领袖毛主席诞辰90周年之际,改革开放也带来一个崭新的中国,韶山管理局的同志带着大家伙的心愿来到北京,请求主持改革开放的邓小平为主席故居门匾题字,原来湖南省委准备对全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纪念馆进行修缮调整,主席故居便是重中之重,大家伙一致想换块新门匾。
但新门匾要提何字才能凸现这块老宅的历史性意义,变成当下难题。其实之前就有人专门探讨过到底“故居”和“旧居”哪个名称更符合实际。
毛主席旧居
一般故居是指某个人曾经生活过的居所,或者说曾经的居所、房子,但主要是指某人出生、童年和少年成长时期,或者更长时间范围内,与父母等长辈一起生活居住的地方。一般而言,每个人的故居只有一处,也就是在其故乡所在地的住所,是特指一处。
而旧居,指某人曾经居住过的地方,或者说曾经的房子、住所,但不是特指在故乡的住所,而是他一生中居住过的房子,都可以统称为旧居,空间范围很大。总体来说,故居一般只有一处,旧居则可以有多处。
毛主席的旧居有好几处,著名的延安旧居就有两处,一处位于延安杨家岭革命旧址中央办公厅楼的山坡上,是三孔西北窑洞,办公室在中间,左边是主席卧室,右边供工作人员住。
毛主席旧居
毛主席在这里之前生活了十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就是在此起草;另一处是在凤凰山革命旧址,毛主席在这里写下闻名全国的《论持久战》、《实践论》、《矛盾论》、《反对自由主义》等具有革命性意义的著作,还在此接见白求恩、贝特兰等国际友人。
著名的河北西柏坡革命旧址也是毛主席曾生活的地方,在这里,他曾指挥了震惊中外的三大战役。
毛主席也曾在江西井冈山革命旧址生活过,一栋土砖结构的两层楼房,再配上八角天窗,这里留下主席指挥井冈山斗争的身影和《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著作。
再有湖北武昌革命旧址,我们敬爱的毛主席在这里不仅撰写《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还参加八七会议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革命性论断。
毛主席
而毛主席的故居却只有一处,就是湖南韶山毛家老屋,只有从毛家老屋我们才能寻找到毛主席的根,在这里我们能了解主席如何出生,怎样长大,如何和父母及兄弟姐妹生活,又因为怎样的契机和历史毅然投身革命……才有了后来的伟大领袖毛主席!
这不禁让人忆起1961年刘少奇同志提议修改毛主席故居的故事,这样看来似乎把“故居”改为“旧居”反而不太合适,但这里并不追究孰对孰错。因为在当时,刘副主席修改门匾名是出于对毛主席的诚挚而美好的祈愿和祝福。
从古至今,人们普遍心理上就觉得“故”有去世、死亡的意思,不太吉利,所以很多人还是倾向于把在世之人住过的房子称为“旧居”或者“老宅”,旨在图个吉利,所以刘少奇当时的建议是顺应人民群众的心声,是符合当时实际情况的,也考虑的更为全面,更为严谨。
毛主席
但在改革开放后的1983年,倘若还把湖南韶山毛家老宅称为旧居,就不能体现这处“故居”的唯一性和特殊性,而我们敬爱的毛主席已经在1976年安然逝世,所以此时改回“故居”也没问题,“毛泽东同志故居”在这里更为准确,更具有代表性,也更符合当下。
综合之下,邓小平遵从人民群众心声,提笔写下毛家老宅第四块门匾:毛泽东同志故居。
兜兜转转,重启故居二字,顺应时代,顺应民生。邓小平还题写“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的门匾,这两块门匾,至今还悬挂在毛家老宅门前。
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
毛主席故居的门匾历经四次易名,不难发现,每一次都有它非存在不可的意义,每次的更名都是符合当时的社会环境。
第一块门匾旨在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群众发自内心对毛主席的爱戴之情,正是有了毛主席和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才有了国民盼望已久的新中国;第二块门匾充分显示出毛主席的伟大胸襟和眼界,主席的谦和作风深入人心,沁人心脾,向世人做出表率;第三块门匾旨在毛主席领导新中国发展时期,人民群众对主席的真诚祈愿和祝福之情,人们由衷希望领袖身体健康,福寿延年,能长长久久带领大家走向幸福生活;第四块门匾旨在改革开放后,人民群众面对时代新面貌从而对毛主席感怀于内、万分缅怀之情,唯一的故居便是人们对伟大领袖怀念的一种寄托。当然,从四次门匾更名的故事中我们也能体会到国家领导人的工作作风,我们要传承毛主席反对铺张浪费和待人谦和的精神,我们要学习刘少奇博学和严谨的处世态度,我们要学习邓小平实事求是和精益求精的优良品质。
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正是有了这些个真正为人民群众好的国家领导人,人民才有了稳定的居所,才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