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忠海 46 宣威之战也是红军送给龙云的“见面礼”

发布时间:2025-07-09 15:59  浏览量:1

一进奎香 — —以则河战斗

红二、六军团向西北方向一动,敌人误认为红军要经奎香、彝良等地北渡金沙江,敌樊嵩甫、郝梦龄、 万耀煌三个纵队急忙转向西北追截。

同时,川军也派 其第二十三师,到川、滇边境阻拦。为了打击敌人、 争取主动,3月8日,贺龙率两个师从奎香突然折头, 神不知鬼不觉地进入以则河一带,于十多处地点布下 伏兵,专等敌人自投罗网。

清晨6时许,敌樊嵩甫纵 队的先头部队进入红军伏击圈,埋伏在聂家口的红军 首先向敌开火。顷刻之间,红军分成左、中、右三路 向敌人包抄攻击。敌人盲目地进行抵抗,死伤了一大 片。

其中一股敌人趁红军包围圈尚未合拢时,仓皇地 向赫章方向逃窜。当时,浓雾弥漫,几步开外看不见 人影。逃窜之敌正巧碰上赶来增援的敌后续部队,误 认为对方是红军,自相厮杀好一阵子,才知道打错了。

还有一股敌人向聂家丫口败逃,被及时包抄过来的红 军从中间拦腰斩为两段,分割包围,全部歼灭。

以则河战斗,从拂晓打到傍晚,激战12个小时。 充分体现了“野马川会议”精神:“歼击尾追孤敌、滞 缓援敌步伐”,打死、打伤和俘虏敌军约600余人,缴获了大量武器弹药,使樊嵩甫纵队遭到重创,不敢再 轻易锐进。

二进奎香 — —哲庄坝之战

红军在以则河首战告捷之后,急速返回奎香地区, 并准备循山中小径向东南绕行,拟从镇雄以南脱出敌 人包围,经杨家湾穿毕威大道去安顺。

坐镇贵阳指 挥的顾祝同稳不住神儿了,“十万火急”令樊嵩甫、郝 梦龄、万耀煌转向镇雄截击,企图与红军主力决战, 消灭红二、六军团于镇雄西南大山之中。

还命令从湖 南一直追到贵州,早已大量减员和疲惫的李觉、郭汝 栋两个纵队,迅速经威宁北转进攻红军。但李觉纵队 对此采取了消极态度,仅沿毕威大道向毕节巡弋。

红军走险恶小路,而敌人走捷径大路。当红军行 进在镇雄西南时,几路敌人共四个师已先于红军进入 镇雄。

3月11日,从俘获敌兵口中获悉,万耀煌率领 的十三师,将走赫章开赴镇雄,是距离我们最近的一 个师。指挥部决定:派红四师、红五师、红六师先期 赶到敌人前面设伏,我参加了这场战斗。

3月12日,当万耀煌率领的十三师进入红军的伏 击圈时,红军在桃园大丫口和哲庄坝,将敌从中截断, 分割包围,使其首尾不能相顾,完全失去控制,乱作一团。

经过一天的战斗,歼敌1000多人,缴获轻重机 枪30余挺,长短枪500余支,敌纵队司令兼十三师师 长万耀煌惊魂落魄,差点被红军活捉。

此战,田华堂 等同志光荣牺牲,我红五师十八团政治委员余秋里同 志负伤截去左臂。后来与贺炳炎成为“左右搭档”(贺失右臂),还留下了千古笑谈。

该役是红军乌蒙山回旋战中的第二次较大战斗, 为红军最后冲出10万多敌兵包围圈,奠定了基础。

三进奎香— —突破包围圈

哲庄坝战斗虽获胜利,但由于敌第十三师收缩较 快,主力逃脱,郝梦龄纵队及第九十九师又由镇雄折 回增援,因而经哲庄坝南进道路并未打开,仍处于敌 人包围形势之下。

当晚,红二、六军团决定改道向西 行。

此时,红二、六军团后面追敌郭汝栋、万耀煌两 个纵队,已到安耳洞以东地区,并与六军团接触;

南 面李觉纵队在赫章等地,距红二、六军团甚近,随时 可能发生战斗;

北面樊嵩甫纵队在红二、六军团来路上堵截。

敌人越聚越多,包围圈越来越小,红二、六 军团被围困在镇雄、赫章纵横30里内的窄小区域。

这一带山高林密,人烟稀少,部队给养非常困难, 经常在缺粮断水中行军作战。加之乌蒙山区天气寒冷、 气候恶劣、瘴气弥漫、山路狭窄,不便高速行军,很 容易被敌人封锁在荒岭峡谷之间。红军长时间连续行 军作战,加上饥饿困苦,掉队落伍者甚多,是红二、 六军团自长征以来,最为险恶的阶段之一。

在这全军生死存亡危急关头,贺龙、任弼时、肖 克、关向应等军团首长冷静分析敌情和地形,认为目 前虽然极端困难,但俗语说“物极必反”,也是突破包 围圈的最好转机。

因为敌人都挤成一堆,也被我们拖 得精疲力竭、晕头转向,只要突破一个口子,就能大 踏步甩开敌群。军委分会在充分估计形势同时,深入 部队进行政治动员,并减轻了一些驮担和重装备。为 了腾出骡马驮伤病员,还把我们的宝贝、立下赫赫战 功的两门山炮,咬咬牙埋了一门,以提高部队机动 能力,选择樊嵩甫和郭汝栋纵队之间结合部,于敌人 夹缝之间钻了出去。

贵州的“地无三分平”在乌蒙山区尤为明显。这 里是山的海洋,大雾弥漫中,战士们在山峦夹着河谷 地的凸凹不平路面行进,不断跌跤。我当时的感觉就 是肚子饿得厉害,满身大汗往下流。

背锅挑担的伙夫,背炮、背机枪的战士更加劳累,每走一步都要用尽周 身力气。行军路上鸦雀无声,只听到急促的脚步声和 上气不接下气的喘息声。

我们转来转去,虽然多走了 些路,但迫使敌人也跟着我们转圈。

宣传队在行军路 上贴的标语:“踢死黔军,踩死川军,打死滇军,拖死 中央军!”很是提气。这种战术,毛主席叫做“声东击 西”,我们当时叫做“牵牛推磨”。

紧要关头,任弼时病重,被强行抬上担架;此时 贺老总身上体现出的刚强意志和人格魅力,对红军影 响很大。

突围前夕,他用烧红的铁条烙脚上血口,脚 丫吱吱冒烟,大家惊讶不已,他没事儿人一样指着脚 说:“这个脚哎,现在是死猪不怕开水烫,敌人奈何不 了我们了”。意喻他要带领红军突破包围圈的决心。

“脚都不痛了,还怕跑不快?管它以后能不能烂的,突 出去再说”。贺龙就是这样,逮住一件事儿,就能说一 个笑话,活跃了气氛。

为了确保突围成功,贺龙采取疑兵战术,布置草 人于阵地前,并在树丛中插红旗。望远镜下,敌人以 为红军主力还在这一带;而红军则穿插、绕到敌人纵 队外侧,向西北方向突进,第三次进入了奎香地区。 两天后,敌人才知中了“空城计”,一下子泄了气。

面对数十倍于我的敌军四面包围,“三进奎香”回 旋乌蒙,完全打乱了敌人作战部署,不仅跳出了敌人包围圈,还打了几次漂亮仗。

3月17日,红二、六军团趁敌人尚在喘息之机, 兼程南进,分别从云南昭通和威宁之间,穿越滇军孙 渡纵队的防线,直奔滇东。待敌人醒悟过来扑去之时, 红军又一下子折回贵州。

3月23日,红六军团在宣威 来宾铺打退了滇军两个旅进攻;同一天,红二军团在 旧铺子击溃郭汝栋纵队先头营。

至此,在任、贺正确 指挥下,红二、六军团经过23天苦战恶战,千里回旋 乌蒙山,终于突破了敌人重围。

此时,敌人已被红军 拖得疲劳不堪,离红军越来越远了,使我们渐渐由被 动变为主动,按照原定计划,于3月28日通过乌蒙山 区最高点,六盘水的韭菜坪,胜利地转入了南北盘江 之间的贵州盘县等地区。

前章所说的“银盘县”,就是 这个地方,意喻这里也有一段不同寻常的过程。

乌蒙山回旋战,是在云贵高原人烟稀少、少数民 族居多的地区进行的。奎香,就是一个苗族、彝族混 居的乡镇。这里人民一年前受红一方面军影响,对红 军有一定认识。

红二、六军团每到一地,都严格执行 民族政策,无论红军驻扎在彝乡苗寨,或者是回民村, 都得到各族人民的支持和帮助。尽管当地群众生活贫 困,红军还是能在公平买卖的前提下,取得最低限度 的给养,保持部队的基本生活和机动能力。

但夜以继 日地强行军,伤病员得不到起码的休息和医疗,“黔、大、毕”地区吸收的大批新战士,由于缺乏锻炼和教 育,加之战斗频繁,掉队落伍很多。

为此,“党支部建 立在连队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一路上,党在部队中 不间断地进行政治思想工作,广泛地组织思想互动和 体力互助活动。你看,肩上背着几支枪的、负重最多 的,都是党员、干部、老战士。他们以身作则、任劳 任怨、吃苦在先、冲锋在前,带动了新战士前赴后继, 使红军保持高昂的政治热情和旺盛的战斗意志,胜利 完成了千里回旋乌蒙山任务,为中国革命保存了一支 有生力量 。

宣威“虎头山”战役

乌蒙山千里回旋长期转战,部队生活艰苦、给养 困难、十分疲劳,迫切需要有固定的根据地进行休整 补充。

红二、六军团总指挥部认为:

乌蒙山区系云贵 边界,地势险要、便于回旋;

这里的人民受苦较深、 易于发动;

两省地方军阀出于各自利益,明争暗斗、 防守较弱。

这些因素,均有利于根据地建立。

于是决 定:打开云南东部门户——宣威,狠狠打击滇军嚣张 气焰,使其不敢轻易离境,以战斗打开新局面,争取 创建滇黔川边根据地。

继中央红军过云南之后,国民党云南省主席龙云, 将又一次面临红军入滇事实。龙云此时心思是,既害 怕红军入云南,点燃革命烈火,危及其统治;又害怕 蒋介石中央军乘机入滇,重演假道灭虢之故伎,使其 步贵州军阀王家烈后尘。

鉴于去年红一方面军声东击 西、调出滇军、乘虚入滇、威逼昆明的教训,龙云一 面严令第三纵队司令孙渡,不准其主力深入黔境,只 在滇黔边境的威宁与宣威交界一线防堵;一面又急忙 抽调驻滇西的刘正富旅赶往宣威。

1936年3月21日,红二、六军团分两路抵达宣威倘塘、龙潭两地。

22日,红二、六军团两路分别向宣威县城挺进。 当日抵达宣威城北的徐屯、来宾、观云一带。

23日拂晓,总攻开始。

红六军团派出诱敌小分队 向宣威县城方向前进;攻城部队分左中右三路:

六军 团十七、十八师居中;

十六师为右翼;

红二军团为左 翼,直接向宣威县城挺进。

诱敌小分队在虎头山北侧 首先与敌先头部队遭遇。敌人大部队抢先占据了虎头 山、紫灰山等高地;红军则迅速占领了大坡山、高家 村一带地区,并向敌人占领的高地发起猛攻。

我红五师当时随二军团运动,奉贺龙之命,在倘 塘陡山坡阻击了郭汝栋纵队,首先歼敌先头部队两个 连。在后续战斗中,遭遇敌人重炮狂轰滥炸,我临时 工事被炸平,当一颗炮弹落到我身边时,通讯员用身 体掩护我,身负重伤而牺牲。这是我永远不能忘却的。

虎头山主战场战线长达20余里,战斗异常激烈。 军团首长贺龙、任弼时、关向应、肖克、王震等亲临 前线指挥,给红军指战员以极大的鼓舞。红军指战员 个个奋勇当先,英勇冲杀,反复夺取敌人有利阵地, 给敌人以重创。

此时,宣威城中有刘正富旅两个团和 两个保安团、两个独立营。红军一度占领了刘正富旅 指挥部,至刘旅难以支撑,红军胜利在望。

但是下午,由于敌人鲁道源、龚顺壁两旅,以超出红军预先估计速度,从虎头山左右两翼增援,使战 局发生了突变。为避免红军重大伤亡,入夜,我军突 然对敌发起了猛烈佯攻,在造成敌人错觉之后,主动 撤出了战斗。

宣威之战,是红军在云南境内进行的最大一次战 斗,是红军有计划、有准备、有背景的进攻战役。

此 次战斗,双方参战部队多达数万人。面对数倍于我的 敌人,红军英勇顽强,反复冲杀,给敌人以重大杀伤。 共毙敌近千人,缴枪400余支;当然,红军也付出了 极大代价。

红四师十一团团政委黄文榜、师组织科长 唐辉、罗辉等400余名红军指战员壮烈牺牲;我的对 撇子、最亲密的战友、红四师十二团团长钟子廷,也 在宣威之战牺牲。一个年轻有为的红军将领,没有亲 睹祖国的解放,是令人惋惜的。

宣威之战也是红军送给龙云的“见面礼”。听说龙 云是彝族人,滇军不同于黔军,厉害得很。你硬,我 们红军更硬。红军还未深入云南,先在宣威给他下马 威,狠狠打击了滇军,让敌人明白,红军这个硬骨头, 你龙云也是照样啃不动的。

宣威之战,红军声威大振。当时云南日报随军记 者曾写有《宣威血战××详记》:“计自午前九时起 至午后二时正,激战五小时;枪声之密,胜过除夕爆 竹;血肉满地,尸横枕藉;加以天候阴雾,愁云惨淡……战场景象,令人悚栗!”

这段文字,素描了敌我交 战之实况;

群众对宣威之战,也有许多夸张传说:

红军有一种神药:

顺腿打几针就可以行千里 (指行动神速)。

红军胸脯会走路:

打起仗来似飞蛇 (指匍匐前进)。

红军有障眼法:

只要出现一个红军,敌机枪就转过去扫射自家人 (指吓蒙了)。

红军战术是波浪漩涡式的:

蒋介石的兵再多也斗不过红军 (指运动战)。

群众还自编民谣唱道:

红军真勇敢,旗帜飘云端;

乌蒙转一转,歼敌有几万;

虎头山一战,滇黔敌胆寒;

英雄好儿男,专为贫人战。

宣威之战,当地百姓给予了红军无私帮助。阵地 前沿,群众自发组织给红军送水送茶送饭,一个劲儿地往战士兜里塞花生、塞鸡蛋等;在硝烟弥漫的战场 上,我们甚至品尝到了全国闻名的当地特产“宣威火 腿”,可见百姓对红军的爱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