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戈铁马 红色湖西

发布时间:2025-07-09 17:29  浏览量:1

菏泽报业全媒体记者 姜培军

一种精神,穿越历史,辉映未来。抗战期间,广大湖西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用血肉之躯凝聚起了抵御外辱的铜墙铁壁。点滴血泪,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日子里,我们深入湖西大地,走进单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红色湖西教育基地,聆听岁月深处的金戈铁马。

根据地中的根据地

“从1937年12月日军侵占济南,到1938年5月徐州失守,整个湖西沦陷在日军的铁蹄之下。”6月27日,单县红色湖西教育基地讲解员李双,带领记者走进单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红色湖西教育基地,聆听岁月深处的金戈铁马。

湖西位于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处,因地处微山湖、独山湖、南阳湖、昭阳湖的四湖以西故称为湖西。进入红色湖西教育基地,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大型雕塑。“雕塑远看是山,近看是人,我们取名为平原人山。因湖西位于华北平原,没有高山,没有御敌的天然屏障,所以湖西的共产党人依靠和发动人民群众,与人民群众同生共死,用血肉之躯凝聚起了抵御外辱的铜墙铁壁,筑成了这样一座人山。”李双讲解道。

“湖西革命根据地从创建到蓬勃发展,涌现出许许多多的红色堡垒,被大家誉为‘根据地中的根据地’,比如单县张寨。”李双自豪地说。张寨是单县县委、湖西地委、鲁西南工委、苏鲁豫特委的所在地,是湖西革命的堡垒。日军侵占湖西以后,张寨率先组建了抗日自卫团,并组织了几次大规模“亮兵”活动。每次亮兵都在千人以上。在张寨的影响下,各地迅速组建抗日自卫团,开展抗日斗争。这些红色根据地说明了,只有千百万人民参加抗战,才能陷敌人于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

红色湖西教育基地展厅内有一幅地图,清晰记录了湖西革命根据地的发展历史。“1939年以单县张寨为中心的中共苏鲁豫区党委成立,为省级抗日政权。湖西根据地正式形成,辐射方圆400多公里,辖22个县级单位,这是湖西根据地规模最大、规格最高、成果最辉煌的时期。”李双说。

湖西抗日第一仗

青纱帐中,伏兵四起,身着灰色军装的抗日战士,手握钢枪,将愤怒的火焰射向敌人。一辆悬挂日寇军旗的绿色大卡车抛锚在青纱帐外,鬼子尸体横七竖八地倒在农田里……这是一组场景雕塑对湖西抗日第一仗的精彩再现。

湖西人民抗日义勇队第二总队成立之后,积极向日伪军展开英勇斗争。马良战斗,是义勇队打击日寇的第一仗。1938年7月2日,总队长李贞乾率湖西人民抗日义勇队第二总队一部,在单砀边境的马良集附近,利用青纱帐截击一股西进的日寇,毙伤敌人六七十人,击毁汽车两辆。战绩显著,影响较大。他们随后又在黄庙、华山、河口、旧城、解集等地重创日伪军。接二连三的战斗捷报迅速传播,鼓舞了湖西广大人民,群众纷纷参军,义勇队很快发展到二十几个大队,共约5000人,成为湖西抗战的中坚力量。

时至今日,不少老人还在口口传颂着“枪毙司务长”的故事。1938年12月,八路军苏鲁豫支队在菏泽大黄集安陵集村西庙前召开群众大会,当场枪毙了支队司务长王恩路。因为他违反纪律,抢了老百姓一只鸡。这件事给当地百姓带来了极大震动:没想到天底下还有这样纪律严明的队伍。当时只有14岁的马金时目睹了这个场景,毅然参加了八路军。多年后,已经离休的马金时,还一次次地讲述着这个震撼人心的故事。

朱鸿铎送粮献枪的故事,则演绎了根据地军民齐心抗日救国的伟大精神。1938年初,当单县张寨抗日青年训练班办得正红火时,几百名学员的吃饭问题出现了困难。单县著名士绅朱鸿铎闻讯后“雪中送炭”,亲自带人把几千斤谷子、高粱送到张寨。为支持抗战,朱鸿铎将本族的几十支枪交给了抗日武装。抗日自卫团武器不足,朱鸿铎又献出自家十几个“大台杆”(一种铁铸火炮),并发动群众捐献废铁,积极为自卫团筹粮筹款。

马槽背后的故事

在单县红色湖西教育基地,陈列着一口马槽,背后有一个鲜血写成的故事。马槽的“主人”是一匹抗日战马,而战马的主人则是湖西抗日英烈李贞乾。

李贞乾是湖西抗日根据地的创建者之一。他把群众当成家人亲人,体察民情、解除民忧,深受军民爱戴。红色湖西教育基地内有一幅名为《血洒马桥》的油画,描述了李贞乾率部突围的场景。这幅油画由王海鹏于2020年创作。

1942年12月20日上午,李贞乾率部转移至距离单县朱集镇张花园村20公里的马桥时,遭遇日伪三面夹击。他奋不顾身,率警卫连和专署干部与敌人展开浴血奋战,掩护其他同志突围。他纵马向西北方向冲杀,不料大黑马中弹,仰天嘶吼,轰然倒地。李贞乾顺势翻滚,以坟头作掩护,向敌人射击。由于敌众我寡,李贞乾全身多处负伤,壮烈牺牲。在这场被湖西军民称为 “马桥突围”的战斗中,专员李贞乾、团长肖明等一批领导干部、战士英勇献身,湖西区党政军机关大部分人员得以脱险,最终粉碎了日伪“大扫荡”。

“我们面前的雕塑,描述了1943年时任湖西专员的郭影秋,晚上加班工作、白天到田间给群众拉犁的情景。”李双深情地说,“什么是共产党人?灾荒之年,湖西百姓看到这样的情景:家里仅有一碗米,也要放进百姓锅里;百姓需要耕地,专员带头拉耙犁。”

1941年到1943年,湖西根据地遭遇三年大旱和蝗灾。根据地的财政经济和军民生活都发生了严重危机。湖西地委调集粮食,救济灾民,齐心协力度灾荒。灾荒之年,很多大牲畜都饿死了,加上日伪顽军的抢劫掠夺,耕力严重不足。抗日根据地政府号召党政军干部战士人拉犁耙,帮百姓耕田。春种时期,专员郭影秋带领干部来到田间,给群众拉犁拉耙。老百姓从党员干部身上,感受到了共产党一心为民的宗旨和真情实意。

在政权建设上,湖西根据地实行“三三制”原则,以村为单位,建立党支部。当时许多老百姓没有文化、不识字,黄豆就是选票。老百姓看中谁,就在他背后的土碗里放一颗豆子。湖西历史上第一个民选村级政权,就在土碗中产生。就是通过这样的民主选举,让老百姓知道,自己成了政权的主人,有了当家做主的权利。

湖西根据地,大力发展经济、繁荣文化。实行大生产运动,减租减息、减轻群众负担。同时加强财政经济管理,对日伪顽展开货币斗争,稳定物价。另外创办了湖西中小学,并创办了《哨兵》等报纸。

抗日战争写就了一段不屈的历史、一种不灭的精神。金戈铁马卫湖西,碧血丹心筑长城。红色湖西教育基地自2020年开馆以来,已接待观众40万余人、团体4千多个。该基地定期开展红色研学和社会志愿讲解等活动,联合多个学校开展小小讲解员志愿讲解活动,近六千名学生参与,受教育人数达2万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