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建忠 散文||仰望“汉桑城”
发布时间:2025-07-09 17:06 浏览量:1
仰望“汉桑城”
作 者:丁建忠
在新野县境内有两座“汉桑城”。所谓的“城”,其实就是两处长宽不过3米,由青砖堆砌,宛若一座缩小版的城池。“城内”各有一株汉桑(一曰“关植桑”位于新野县城,一曰“关宿桑”位于新野县北沙堰镇),故曰“汉桑城”。它们不仅是岁月的见证者,更是三国名将关羽爱民如子、助民解困的传奇故事的载体。因此,这两株历经千年沧桑且富有传奇色彩的桑树,传颂着三国名将“壮缪侯”关羽树下爱民、助民的故事,被当地人奉为“神树”倍加珍视与保护。
新野,是一个三顾聚贤的贵地。据《三国志》记载,东汉末年,刘备屯兵新野,又在此地喜得贵子——刘禅。因此,新野又有着“贵地新野”的美誉。在此期间,刘备听从了徐庶的建议,到南阳“三顾茅庐”,请来了谋士诸葛亮。一时间,关羽、张飞、赵云、徐庶、诸葛亮等众多贤士汇集于此。给新野人留下深刻印象的要数关羽。
关羽,生于公元160年,殁于公元219年,原籍东汉河东郡解县宝池里人,后流落到幽州涿郡涿县。在幽州认识刘备与张飞,三人意气相投,立志匡复汉室王朝。因刘备是汉室的子孙,因此三人桃园结义时拜刘备为老大。
据《新野县志》记载:建安六年(公元201年),关羽追随刘备屯兵新野,至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南下荆州离开新野,关羽在新野生活了近8年时间。他一心爱民,忠心耿耿,在新野留下了许多足迹,也留下了许许多多动人传说和神奇佳话。
“关植桑”位于新野县城的汉桑城公园。此树枯枝苍劲,霜皮虬柯的桑树,距今约1800余年,乃三国时关羽手植。虽主干已枯,然根生幼桑,历数代不衰,仍枝繁叶茂。至明代,当地官府在树外围以砖垣,城围11米,高2.7米,直径3.5米,面积十多平方米。青砖砌筑,上有砖垛,状若城墙,名曰“汉桑城”。这棵历经千年沧桑的汉桑,被当地人奉为“神树”加以保护。 当地流传着一个脍炙人口的传说,诉说着关羽与一棵桑树的传奇故事。
昔日,关羽自演兵场归来,将他的爱驹赤兔马拴在了一棵苍翠的桑树上,随即投身于兵书的研读之中。未曾想,赤兔马因饥饿难耐,竟将桑树的叶片、枝条乃至树皮啃食殆尽。数日之后,这棵曾经繁茂的桑树,便因失去了生命的滋养而干枯死去。
这棵桑树的主人,正是关云长的房东张老汉。关羽得知此事后,心中懊悔不已,他愤怒地训斥了赤兔马,并向张老汉致以诚挚的歉意。然而,张老汉虽未言明,但脸上的神情却透露出深深的痛惜。原来,这棵桑树是他家养蚕的宝贵食源,失去它,意味着那些无辜的蚕儿将面临饥饿的威胁。
他亲自来到白河边,采摘了一筐鲜嫩的野生桑叶,又寻找到一棵挺拔的桑树。他双手用力,将这棵桑树连根拔起,扛至张老汉家门口。接着,他在原树坑中深挖土坑,将赤兔马的粪便填入其中,再将新树栽下,细心浇水。此外,他还拿出银两作为赔偿,再三向张老汉表示歉意。
为了让这棵新栽的桑树免遭厄运,关羽更是亲自带领官兵,围绕着它建造了一座坚固的砖筑护桑树池。从此,这棵桑树在关羽的悉心照料下茁壮成长。
千年古桑历经风霜,枝丫纵横。明清时期,老树干枯,又从一边生出一株幼桑来,远远看去,老树似苍龙,新枝犹雏凤,龙飞凤舞,甚为壮观。因此,人们把“关植桑”誉为世界上最大的树,因为她占据了一座“城”;“汉桑城”是世界上最小的“城”,因为她仅能容下一棵桑树。此树彰显了关羽勤政爱民,军纪严明的作风,深得新野百姓拥护。
据《新野县志》记载,光绪二十八年春,罗观青在新野当营守。罗虽一介武夫,但喜结交文人墨客。当年,这棵千年古桑在他的营署内,罗观青仰慕关羽忠勇双全,对古桑备加爱护,常令士兵施肥浇水,使古桑枝繁叶茂,郁郁葱葱。清光绪二十九年中秋节夜,月明星稀,清风徐徐。在新野城西门营署内的汉桑树下,营守罗观青正在大宴宾客,参加人员或为地方名流,或为举人秀才,或为罗的同僚幕友,面对一颗千年古桑,咏之、叹之、赞之,写下了《新野汉桑题咏》刻本共28页,为咏颂汉桑树写诗23首,写汉桑轶事数篇。其实是讴歌关羽
的品德和风尚。
关宿桑,是新野县境内的第二座“汉桑城”。位于该县沙堰镇政府院内,树高约30米,粗达两抱有余。据《新野县志》记载,“关宿桑”起源于“火烧新野”的一场战斗。公元206年冬季,刘备为了阻击曹将夏侯惇一万精兵来犯,他派关羽前往距县城17公里的鹊尾坡,建造拦河工程,准备水淹曹军。一天傍晚,天气十分寒冷,关羽夜巡到了村边,突然听到村里有哭泣的声音,关羽寻声而去,推开一扇破门,借着微弱的月光走近一看,一位小姑娘蜷缩在草堆里,正在哭喊着,旁边还有一位昏迷不醒的老太太。关羽问明事情原由,急派手下火速召来医官,为家贫如洗、身患疾病的老太太治病。当老太太苏醒后,关羽又令人将老太太搀扶到军营,并让出自己的营房让老太太和小姑娘住下,自己则抱床棉被来到两米多高的桑树下,怀抱大刀,头靠着树干露宿。一连三夜,关羽夜宿于树下。
当地老百姓知道这件事后,纷纷跑来感谢关羽将军,并邀请他到百姓家住宿,但是都被关羽一一谢绝了。他说:“官兵打仗已给老百姓添了不少麻烦,爱护百姓是我们应该做的事,修筑工事决不能再侵扰百姓,你们的心意我领了……”从此,关羽就在这棵树下寄宿,并颁布了爱民、助民、不得扰民的号令,留下了爱民、助民的佳话和为官清廉的风范。在官兵浴血奋战中,关羽打败了来犯之敌,又水淹曹军,演绎了一场著名的水淹曹军、夜宿桑树下的佳话。为了纪念关羽,于是仿照新野汉桑城,在关宿桑周围,用青砖堆砌成为新野县境内的第二座“汉桑城”。
在新野,历朝历代的文人雅士,地方官员,开明乡绅为了纪念关羽,不断对两座汉桑城进行保护修缮。挺拔伟岸的“关植桑”树如其人,彰显了关羽的英雄风采。目前,两棵桑树已名列古树保护名录,为省级重点保护古树之一。也许因关圣的神灵庇护,“关植桑”历经战火洗礼、朝代更迭,得以幸存。
这两棵古桑不仅仅是一处三国历史遗迹,更是当地城市文化和精神信仰的生动象征。它们见证了新野人民对关羽“忠、义、仁、勇、礼、智、信”品质的世代传承,每一片桑叶都仿佛在诉说着关羽的英勇事迹,每一根枝条都仿佛在彰显着新野人的信仰与坚守。
如今这两株汉桑依旧生命力旺盛,传承着关羽的精神和品质,彰显着关羽“忠、义、仁、勇、礼、智、信”的品德。这种忠诚精神深深地影响了后世的人们,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人们的爱戴,实质上就是彪炳日月、大气浩然的华夏魂。
关羽将军,本身就是一棵大树,树之品、人之品,在这里交相辉映,展示出人间大美、人间正道;树之魂、人之魂,在这里融为一体,化作不变的信念、不屈的精神。
作者简介:丁建忠,空军部队转业军官。南阳市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河南省散文学会会员。先后在新华社、人民日报、科技日报、农民日报、河南日报、躬耕杂志、奔流文学等报刊杂志发表文章千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