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儒重建常平仓 | 何老话汉塘
发布时间:2025-07-10 23:27 浏览量:1
文 | 何志荣
明朝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嘉兴来了一位新的父母官,他就是重建常平仓的好知县陈儒。
陈儒(1565年-1632年),是江西高要县大城镇张家山人。他祖父陈碧川,任河北冀州训导,父亲陈良才,万历十七年(1589年)进士,曾官山东兖州知府,后擢福建按察使。
陈儒天资聪颖,16岁就成府学廪生,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中举,乙未(1595年)科殿试登金榜三甲第40名,赐同进士出身,即授嘉兴知县。他受良好家风熏陶,故为官正直,体恤民情,注重实事,受百姓爱戴,几经升迁,累官至云南右参政(从三品)。
陈儒前后为官27年,令他最感欣慰的还是在嘉兴任知县期间,正如他自己所云:“如常平仓之重建,不见境内之饥馑,颇遂吾心愿也。”
那时他刚来嘉兴,耳朵里隐隐听到,嘉兴以前曾因饥荒而饿死了人,有位粮长还因私开官仓而被抓了起来。他想大明王朝,自洪武以来,在太祖朱元璋“广积粮”思想指导下,是一贯注重粮食储备的,除了皇仓,各县还创建了预备仓,嘉兴又素称是鱼米之乡,怎么会发生这等事呢?
为了弄清原委,陈知县与县丞、主簿分头下乡作实地调查。他自己来到事发地新丰镇高家埭,一查才知道:那位粮长名叫高铭,那年闹大水灾,许多农家颗粒无收,面对饥民,高铭先打开自家粮仓,设厂施粥。但凭一家之力,毕竟有限,便向县里报告申请开放预备仓,可县里久不答复,村上已出现饿死的老人,他就冒险擅开了所管辖的粮仓,结果被坐牢判刑,有乡民闹到府里,事情后来不了了之。
对此,陈儒作了深入调查和分析,终于理清了真相:早在宣德年间,预备仓制度就十分混乱,至嘉靖时逐渐废弛。现今预备仓制度已名存实亡,正如江西提学佥事朱廷益在为新丰镇撰写的《常平仓记》所言:“我朝稽古定制,各郡邑创立预备仓,宛然常平遗法。奈木久而蠹,法久而奸,非吏胥之干没,即典守之侵渔。甚至豪有力者,乘机捏名以贱价得之官,而仍以重价售之民,穷民不沾颗粒之惠,当事者仰屋叹之矣!”
常平仓的设置,虽在太祖时就让各府县建起预备仓,沿袭汉以来常平遗法,制度已相当成熟,照理不该会出大问题。但正如木头久了会腐朽,制度再好也会被人钻空子,有些管理粮仓的官吏或办事人员,他们监守自盗,混乱账目,出现大量贪污现象。更有一些为富不仁的豪门奸商,趁机在贱价时大量购进,囤积居奇,等灾情暴发,便堂而皇之地高价兜售,致使穷苦百姓无法生计,当官的也没有办法。
陈儒决心改变现状,就向守道张朝瑞、巡道杨公请示,建议向各县下发文件重建常平仓。文件一出,嘉兴知府曹一夔马上响应,史载曹知府“同心勤恤,率作弥殷。”
得到上司支持,陈儒兴奋地说:“救疲恤匮,制变御灾,此一时也。”
于是他带领属下,到各乡镇实地筹划,决定在王店、新丰、钟埭、新篁重建常平仓。他认为“这四镇者,号水陆之孔道,辐辏之通衢,”故必须“鼎建仓廥”,这才能起到“远迩可持无恐。”
接着他又分头到这四镇选择具体地址与房屋,先将一些可用的庙宇和仓房进行修缮,再向农户们平价征用闲置空地,通过整修和新建,解决各镇常平仓用房。
经一番努力,终于“鸠饰大具,规制聿新”。根据新丰镇地方志记载,新丰镇的常平仓建在现汉塘街376-382号门牌处,“常平仓,厅屋一间,左右翼房各两间,东西仓廒各六间,前门三间。
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知县陈儒建。基地六亩四分零五毫。”全县四处常平仓,丰年可储粮65万石。朱廷益在《常平仓记》最后还写道:陈知县依据古法,在四镇建常平仓,用以平抑粮价,抵御灾荒。他还精心挑选了一批清廉官吏加强管理,避免那种“据以为资”“经制无术”“查核不精”等弊端,达到“以严防守”“以时散敛”“以革假冒”之目的,让常平仓为国分忧,为民纾难,真正起到“常平”作用。
常平仓重建后,遇上灾年,百姓也就有救了。
新丰人冯汝弼从太仓知州致仕回乡,对常平仓作诗赞曰:
“昨夜府帖下,新设常平仓。
谁无久远计,饥寒实未遑。
人言太平世,耕凿两相忘。
但愿长无忧,恩膏非所望。”
陈儒重建常平仓之举,记载在《嘉兴府志》,铭刻在百姓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