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59岁担任上海市委书记,61岁担任市委副书记,深受上海人民爱戴

发布时间:2025-07-11 15:02  浏览量:1

1924年,杨堤出生在上海一个普通家庭。少年时的他常常在昏黄的灯下,读着一本本进步书刊,思考着国家的未来。那时的中国内忧外患,风雨飘摇。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日军铁蹄南侵,上海沦陷,满目疮痍。年仅13岁的杨堤亲眼见证了侵略者的暴行,更感受到民族危机的迫切。次年,他怀着强烈的爱国热情,离开校园和亲人,奔赴皖南,加入新四军教导总队,成为一名年轻学员。

教导总队的生活艰苦而严格,训练场上,杨堤常常满身是汗,夜里还挑灯读书学习。由于表现优异,他很快被选拔为排长,开始带领战友们参加各类训练和实战演练。面对一次次演习,他耐心指导,也逐渐学会了怎样成为一名真正的革命军人。

结业后,杨堤被分配到新四军政治部、军法处等部门,负责组织和保卫工作。不久,他又调往苏北解放区,参与根据地建设。当时,敌人不断“扫荡”,根据地物资匮乏,环境恶劣,但杨堤和战友们依旧想方设法坚持斗争。

1939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党员。从那时起,他更加坚定了要把青春献给民族解放的信念。他常说:“只有依靠群众,我们才能打赢。”在苏北,杨堤积极发动群众,参与组建抗日自卫队,建立基层政权。

抗战中后期,敌人加紧“扫荡”和“清乡”,根据地的局势十分紧张。杨堤冒着生命危险,深入村庄发动群众,也亲自参与保卫和锄奸工作。在这些血与火的岁月里,他学会了冷静与坚定,更深知革命的艰难与珍贵。

1945年,抗战胜利的消息传来,杨堤和战友们终于露出了久违的笑容。但随即而来的,是新的战斗。国民党反动派加紧进攻解放区,内战爆发。杨堤留在华中,担任华中公安处、苏南行政公署公安局科长,继续从事公安保卫、锄奸肃反等工作,巩固根据地的安全。

新中国成立后,杨堤被调往无锡市公安局,先后任副局长、局长。在那段日夜奋战的岁月里,他指挥剿匪、肃清特务,稳定社会秩序,让刚刚诞生的新政权扎下根基。1952年,他回到家乡上海,担任市公安局政保一处处长等职务。

在上海工作期间,杨堤还负责过政法、外贸、商业、邮电等多个部门。他走访工厂、码头,倾听群众意见,提出改进建议。他常说:“我们是人民的干部,最怕的是忘了初心。”

然而,1966年开始的那段历史时期,他也未能幸免,被停职审查,下放到工厂劳动。面对艰难处境,他没有抱怨,而是默默坚持劳动,用行动守护内心的信仰。有工人回忆说,看不出他是领导,只觉得是个实在肯干的人。

1976年,杨堤恢复工作,先后负责上海市副食品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市政工作。他深入菜市场,了解百姓最关心的粮油、副食品供应问题,也常走访居民区,查看排水和交通状况。他明白,小事连着民心。

1979年,他担任上海市副市长。其间,杨堤关注住房紧张、交通拥堵等城市顽疾,提出增加公交车辆、兴建新居民楼等措施。虽然条件有限,但他常说:“能让老百姓少排一次队,就值得。”

1983年,59岁的杨堤担任上海市委书记。当时的上海设有第一书记,第一书记是主要负责人,杨堤协助抓落实、管具体事务。他多次到工厂、码头、科研单位调研,鼓励干部放手干事,支持技术创新。

1985年第一书记制度撤销后,61岁的杨堤任上海市委副书记。他继续投身经济建设,推进改革开放,参与推动浦东开发等重大决策的讨论。即使年过六旬,他依旧常常穿着旧布鞋出门调研,不愿高调张扬。

晚年,杨堤淡出一线,但仍关心城市发展。有朋友回忆,每次聊到上海变化,他总是微笑着说:“城市好不好,不是看楼有多高,而是看百姓过得好不好。”

2017年,杨堤在上海病逝,享年93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