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帝亡滇不再是传说——梨花村马氏“祖灵碑”引出关键证据
发布时间:2025-07-13 19:20 浏览量:1
作者高发元
摘要:本文从沐国公是谁,马沐驷是否沐国公四子,马沐驷跟随建文帝出亡应具备什么条件,建文帝亡滇有何根据,以及马沐驷怎样落籍梨花村等五个方面对梨花村马氏“祖灵碑”及其“传说”作了全面深入的考证,引出了建文帝亡滇的关键证据,得出建文帝亡滇不再是传说的观点。
关键词:祖灵碑 建文帝亡滇 关键证据 不再是传说
建文帝亡滇传说由来已久,最近梨花村马氏 “祖灵碑”又引出关键证据。梨花村在昆明市宜良县境内。宜良乃昆明东大门,战略地位重要。梨花村西距昆明城约40公里,东距宜良县城约15公里。村子三面青山环抱,东有阳宗海,北有汤池。阳宗海在云南9大高原湖泊之列。汤池即温泉,水质极佳,享有盛名。明洪武29年(公元1396年),沐英长子时任云南总兵官的沐春修汤池渠,引当时人们“不知所用”的阳宗海水入宜良坝子,宜良遂成滇中粮仓。 汤池渠修通阳宗海水降落,露出的土地被开垦成田庄。于是有了梨花村。
云南武定狮子山建文帝亡滇壁画
梨花村现有人口629户1850人(2013年统计),汉族人口1675人,马姓人口约占汉族人口的三分之一。村里有马姓祠堂。祠堂位于村西南头,坐西向东,土木结构,明清建筑风格。主体建筑由大门
和均为三间一楼一底的前后殿、南北两厢房和中间天井两花坛组成。前后殿内四角各有楼梯一把将前后殿和南北两厢房连成“走马串角楼”。祠堂格子门、花窗、围栏、石柱石墩檐口,均有雕镂,雕镂多为民俗吉祥图谱。后殿石阶前有一对石狮子,右为雄狮,口含一石球,头上卧一小狮,左为雌狮,背上爬一对小狮。双狮左右脚各踏一绣球,侧面相视,亲密无间。
石狮内延石阶两边有“T”字形石栏板砌围,石栏外壁刻浮雕“三国”、“杨家将”系列人物图。内壁刻线条花鸟人物。连接石栏板的几根石柱上分别刻白描线条“八仙图”和联句。联句共六句,前四句“兄与兄则友”,“弟与弟则恭”,“子与子言孝”,“父与父言慈”是耳熟能详的家庭伦理说教,后两句“人心同好恶”,“世态异炎凉”,却有些突兀,耐人寻味。后殿朴实无华,墙壁和天花板无任何装饰,嵌在正面墙壁中间的马氏“祖灵碑”显得格外突出。碑上赫然刻写着“本族始祖马公讳沐驷生马普台马普华暨合族灵位”一行大字楷书,大字周边刻满了密密麻麻的小字,为始祖以下十六世男丁名讳。碑长不足1米,宽约1.5米,沙石质,立于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保存完好,字迹清晰。文化大革命破“四旧”时,石碑幸得某人用泥灰抹平,在上面贴上毛泽东像,才躲过一劫。
祖灵碑无疑是祠堂最引人注目的地方,参观者通常会在这里驻足凝视。村里有这样的传说:“马沐驷是沐国公的四儿子,当年跟随建文皇帝逃难到云南,为了避祸才来到梨花村”。梨花村马氏族人知道他们的始祖马沐驷绝非等闲之人,他们想弄清沐国公是谁,进而弄清马沐驷的身世,可一直找不到答案。不久前一位在外供职的梨花村人意外地在李清升《明黔宁王沐英传》一书中获知,沐国公是明代大名鼎鼎的云南首任总兵官、平西侯、黔宁王沐英。这一惊人的发现引来了学者的研究。果真如此,六百多年来年的建文帝出亡之谜也许会从这里彻底揭开。这意义非比一般的发现,驱使笔者不可不进行考证。考证按“传说”透露的信息分以下五个方面:沐国公是谁;马沐驷是否沐国公四子;马沐驷跟随建文帝出亡应具备什么条件;建文帝亡滇有何根据;马沐驷怎样落籍梨花村。
一、 沐国公是谁。
弄清“传说”中的“沐国公”是谁,这是关键,否则马沐驷身世就无从知晓,“传说”仍就是“传说”。“公”系君主制贵族封号,一般分公、侯、伯、子、男五等,明清两朝分公、侯、伯三等。在明代,云南沐姓只有沐英家族享有这一封号。在沐英家族中谁是“传说”中的“沐国公”呢?答案是沐英。根据之一、沐英亦称“沐国公”。沐英,回族,安徽定远人,明太祖朱元璋养子,朱明王朝开国功臣,洪武十四年明军征云南,平定之后,以总兵官之职镇守云南,在任11年,治滇有方,政绩卓著,勤政爱民,深受朝廷信任和百姓爱戴,生前封西平侯,死后追封黔宁王,后人常以“沐黔宁”、“沐国公”和“黔国公”尊称。如清光绪十六年《重建东寺文笔塔暨忠爱碧鸡三坊碑记》载:“(昆明)南城门外,有雄坊高耸,与樵楼并极云霄,颜之曰<忠爱>,则当年沐黔宁之遗制。”民国十三年《昆明市志•人情风俗和方言》载:“沐国公镇守昆明,建有忠爱坊,交趾王发祥坟墓……”。
梨花村马氏祠堂
(咸丰)《南宁县志》卷二《监制•津梁》载:(曲靖)澄清桥,“明洪武十五年,黔国公沐英改建…” 以上关于昆明忠爱坊和曲靖澄清桥的记载说明其为沐英所建,同时证明沐英虽然无“国公”封号,但亦有“沐国公”,“沐黔宁”,“黔国公”之尊称。根据之二、沐英后辈子孙曾有9人受封国公,但他们都不可能有子嗣在建文帝出亡不久落籍梨花村。沐英次子沐晟1399年袭任云南总兵官,后封爵黔国公,为沐氏第一位国公。沐晟去世,子沐斌封黔国公,为第二位国公。沐斌去世,子沐琮封黔国公为第三位国公。这三位国公,前二位(沐晟,沐斌)均只生一子,后一位(沐琮)则无子。 由此可知至少从1399年沐氏第一位国公沐晟到1496年第三位国公沐琮去世的近百年间,沐氏前三位国公均不可能有子嗣落籍梨花村。 毫无疑问落籍梨花村的马沐驷只会是沐英之子。
二、马沐驷是否沐国公四子。
知道了沐国公是沐英,马沐驷是沐英之子,那么他是否沐英四子呢?沐英有五子,他们是长子沐春、次子沐晟、三子沐昂、四子沐昶和五子沐昕。长子沐春,继父亲沐英袭任云南总兵官,封西平惠襄侯,1398年卒,时龄36岁,无嗣。次子沐晟,袭任云南总兵官,封西平侯、黔国公、定远王,1439年卒,时龄72岁,仅生一子沐斌。三子沐昂代云南总
兵官,封定边伯,1445年卒,时龄67岁。五子沐昕,明成祖朱棣女常宁公主驸马都尉,这四人《明史》均有记载,惟有四子沐昶无记载而“不知所终”。沐春、沐晟、沐昂和沐昕或为高官或为驸马,都居住在城池,显然梨花村马氏始祖马沐驷只会是“不知所终”的沐英四子沐昶。
三、马沐驷跟随建文帝出亡应具备什么条件。
弄清了“沐国公”即沐英,马沐驷系沐英四子沐昶,那么如何证明马沐驷跟随建文帝出亡云南呢?马沐驷(沐昶)跟随建文帝出亡云南应满足如下条件:马沐驷与建文帝存在某种关系;建文帝出亡时,马沐驷应是成年人;建文帝出亡时,马沐驷应住在京城;马沐驷落籍梨花村的时间应在建文帝出亡不久。为此需要作如下考证:马沐驷与建文帝是否有关系;建文帝出亡时,马沐驷的年龄;建文帝出亡时,马沐驷身居何地;马沐驷何时落籍梨花村。
马沐驷(沐昶)与建文帝是否存在某种关系,对于考证“传说”十分重要,如果他们之间不存在任何关系,所谓“马沐驷跟建文皇帝逃亡到云南”就无从说起。马沐驷与建文帝是否存在某种关系呢?知道马沐驷是沐英四子,并且知道沐英是明太祖朱元璋义子,身为沐英四子的马沐驷(沐昶)与身为朱元璋长孙的建文帝就有了关系,他们俩的关系属于同辈义弟兄关系。马沐驷(沐昶)与建文帝为义弟兄关系,这是马沐驷跟建文帝出亡“传说”的前提条件。
建文帝出亡时,马沐驷的年龄,对于考证“传说”也十分重要。如果建文帝出亡时,马沐驷尚幼甚至尚未出生,“传说”就不会成立。1402年建文帝出亡时,马沐驷年龄有多大呢?查无记载,但可从其弟兄的年龄推算。1402年建文帝出亡时,沐昶三兄沐昂24岁,五弟
沐昕不小于16岁, 排行第四的沐昶应在16岁至24岁之间,当在
20岁左右。建文帝出亡时,马沐驷(沐昶)已成年,体力充沛,心智成熟,这是马沐驷跟建文帝出亡的必要条件。
建文帝出亡时,马沐驷身居何地,对于考证“传说”也很重要。建文帝出亡时,马沐驷(沐昶)居住何地呢?应该居住都城。古代封疆大吏通常会将自己的部分家小留居京城,这样做既可以为自己留退路,又可以取信于朝廷;同样为防止封疆大吏不轨,朝廷也会要求其以子弟作“质子”留居京城。世代镇守云南的沐氏家族亦不例外。沐英作为西平侯、云南总兵官,他的五个儿子谁留居京城呢?长子、次子、三子,多半时间在云南,并相继袭任或代任云南总兵官,都不可能留居京城。五子沐昕年幼,朱棣称帝后,成为驸马都尉。可留居京城的只会是“不知所终”的四子沐昶(马沐驷)。留居京城,是马沐驷(沐昶)跟建文帝出亡的重要条件。
马沐驷何时落籍梨花村。这对于考证“传说”也很重要。如果马沐驷在建文帝出亡之前或出亡很久才落籍梨花村,“传说”也不会成立。马沐驷何时落籍梨花村呢?查无记载,但可按其族谱推算。以男姓为世系逐代排列的族谱,一般每代30年上下。行辈不乱的孔子世家也
如此。如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传71代,每代30年;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传75代,每代31年;民国七年(公元1918年),传76代,每代32年。 梨花村马氏“祖灵碑”立于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按碑上所载16代每代32年从1920年向上推算可推至1408年(1920-32×16=1408年)。如果按现在21代每代30年从2013年向上推算可推至1383年,(2013-30×21=1383年)此时梨花村尚未开发,属阳宗海一片水泽。显然马沐驷不可能在此时落籍梨花村。如果按每代29年从2013年向上推算可推至1404年(2013-29×21=1404年)。此时梨花村已形成有年。由以上推算可断定马沐驷(沐昶)落籍梨花村的时间大约在1403至1404年间。这一时段在建文帝出亡的1402年之后不久。落籍梨花村的时间在建文帝出亡不久,这也是马沐驷跟建文帝出亡的重要条件。
沐国公即沐英,梨花村始祖马沐驷即沐英四子沐昶;沐昶(马沐驷)与建文帝属义弟兄关系;建文帝出亡时,马沐驷已成年;建文帝出亡时,马沐驷身居京城;马沐驷在建文帝出亡不久落籍梨花村。至此,“马沐驷是沐国公四子,当年跟随建文帝皇帝逃难到云南,为避祸才来到梨花村”的“传说”一步步得到证实。然而这还不是“传说”的最终的结论,最终的结论还要看建文帝亡滇是否有足够的根据。
四、建文帝亡滇有何根据。
公元1402年,南京城被攻破,皇宫起火。这场大火来得蹊跷而
受关注。关注的焦点集中于建文帝是否被烧死。对于已坐了皇位的朱
棣当然希望答案是肯定的。因为他可以此告诫天下建文帝已死,不要对他抱任何幻想。事实上建文帝没有死,朱棣心里也明白,不然他为什么要派人四处探查。可以说建文帝出亡是有准备的。南京城危在旦夕,将被攻破,他和他的臣僚们不会不明白。建文帝一行离开南京城,没有往北、往东、往南走,因为这几个方向都在朱棣重点掌控之下,往这几个方向走无异自投罗网。建文帝也没有往海上走,因为郑和七下西洋历时二十八年未发现任何蛛丝马迹。地处西南边陲的云南应是建文帝出亡的必选之地。
1、云南对于建文帝出亡具有别的地区所没有的有利条件
有利条件之一,云南地处西南边陲,山高坡陡,江河纵横,交通阻隔,信息不灵,可谓天高皇帝远,历来是充军、流放和逃亡避难的理想之地。如秦朝重臣吕不韦家人,明朝开国元勋傅友德家人,被建文帝削藩的周王朱橚等都曾流放云南。有明一代充军流放和逃亡云南的内地人不计其数。甚至南明永历帝朱由榔最终也流亡到云南,只是不幸死于吴三桂之手。
有利条件之二,沐英家族与朱元璋皇族有非同一般的政治和亲情关系。沐英幼孤被朱元璋收养,视如亲生,长大后随从征战,屡建战功,成为朱明王朝的开国功臣。朱元璋与沐英既是君臣关系,又是义父子关系。朱元璋诛杀功臣,沐英是少有的幸免者。沐氏深得朱氏信任和重用,朱明王朝将向来不好治理的云南放心地交给一个来自内地的异姓家族,使其世代镇守近300年,与明王朝相始终,这种现象在全国不多见,在云南绝无仅有,由此可见,沐英家族与朱元璋家族的渊源。
有利条件之三,建文帝可得到时任云南总兵官沐晟的庇护。建文帝与沐英二子、时任云南总兵官的沐晟是君臣关系和义弟兄关系。1398年朱元璋逝世,朱允炆即皇位,号建文,第二年(建文元年)即封沐晟袭任云南总兵官。 建文帝有恩于沐晟,沐晟不会不感恩。1402年建文帝出亡时龄26岁,沐晟35岁,同是青春年少,宦海沉浮,惺惺相惜。沐晟无疑是建文帝最好的庇护者。
有利条件之四,建文帝出亡有沐晟四弟沐昶(马沐驷)陪同。建文帝出亡云南的随行人员中有一个身份特殊的人,他是留居京城的沐英四子沐昶,沐昶时龄约20岁,与26岁的建文帝为义弟兄关系,年龄相仿,都是青春年少,风华正茂,意气相投。沐昶与沐晟为同父母所生。有沐晟亲弟弟沐昶的陪同,建文帝安全出亡云南又加了一道保险。天时、地利、人和齐备,云南无可争辩地成为建文帝最安全的出亡地。建文帝“遂决意亡滇。”
建文帝一行离开南京后,一路辗转,直奔云南。建文帝突然到来,给沐晟出了一道难题,矛盾和风险都集中到他一人身上,不过主动权
也在他一人手里,他可以有各种选择,于情于理,他只会选择庇护。:沐晟不仅“……少凝重,寡言笑,喜读书。太祖(朱元璋)爱之。”
而且在袭任总兵官之前跟随父亲沐英受过多年历炼,不乏既可庇护
建文帝又可保护自己的智慧和能力。
建文帝到云南虽然有了安全保障,但由于善良软弱性格使然,他选择了出家。这是明智之举,也是沐晟所希望的。
2、据有关史籍记载建文帝出亡云南,朱棣也有所闻,他先后以
派胡潆求访张三丰,严震出使安南,郑和回滇扫墓为名探查建文帝踪迹。只是由于沐晟庇护,探查才无结果。
武定狮子山正续寺
3、建文帝在云南留下许多传说和遗迹。
按沐晟精心安排,建文帝住进了武定狮山正续寺,之后便开始云游于彩云之南的山水林园之间,滇西、滇中和滇南的许多寺庙留下了不少遗迹和传说。在滇西,如武定狮山正续寺,广通寂昭寺,罗茨灵通寺和浪穹(今洱源)石龙庵。武定狮山的正续寺,进入山门便见大型群画《建文帝逊国图》。浪穹石龙庵,寺后有茅庵数椽,相传为建文帝建,当地人曾入洞寻求遗物,得画像一张,明朝正德年间邑人何星文在其遗址上建庙塑像以祀,改名“潜龙庵”,清康熙年间,大理知府黄元治于庵中题诗两首。在滇中,如宜良的陡坡寺,嵩明得食寺,通海秀山慈仁寺。由沐英长子云南总兵官沐春兴建的宜良陡坡寺,在马沐驷(沐昶)落籍的梨花村附近,想必马沐驷(沐昶)会时常去看望他。在滇南,如临安(建水)的指林寺等也有传说。
服官南京、随建文帝出亡的曹启镛曾把建文帝接回家乡大理鹤庆,安排其住一石洞。此洞鲜为人知,后人取名“龙眠洞”,明中叶进士鹤庆人李重轮在洞口镌一联:碧海无波观鱼跃;青山有道待龙眠。建文帝在鹤庆期间,其从亡大臣中之杨应能和叶希贤先后病故,葬于牛街郊外,后人在其墓旁建“二忠祠”,在洞铸建文帝僧服小铜像祀之。建文帝晚年还在武定狮山正续寺佛殿前亲手种植芍药两棵。这样的传说和遗迹在云南不胜枚举,是建文帝亡滇的重要根据。
4、从建文帝出亡云南出发,其它纷繁复杂的传说可得到合理的解释和廓清。
沐英有五子,《明史》作为正史只记载了长子沐春,次子沐晟,三子沐昂,五子沐昕,四子沐昶却没有记载,不能说不是出于沐昶与建文帝同时不知去向的考虑而有意避讳。这是史家编撰史志常用的手法。至于沐昶“早卒”一说,因缺乏根据,只能是一种猜测。
云南之外还有不少与建文帝出亡有关的传说和遗迹。这些传说和遗迹主要分布在东南和西南通向云南的方向,多半应看作是建文帝从南京出亡到云南的路途中留下的,只是由于不断渲染将经过之地演绎成出亡之地。
建文帝在云南并非惊弓之鸟,也不会凄凄惨惨。他一直在昔日臣子和义兄云南总兵官沐晟的庇护下。沐晟1399年受建文帝封任云南总兵官至1439年去世,主政云南达40年之久,由此可见建文帝出亡到云南至少有近40年是安全的。何况此间朱棣已去世,朱高炽,朱瞻基,朱祁镇三位皇帝相继登基,“靖难之变”留下的恩怨已成如烟往事。
建文帝在云南渡过难关之后,是否返回内地?是否还俗?应该说不太可能。回内地或还俗对于他毫无意义且尴尬。凡心已死的建文帝彻底地遁入了空门。他不是成功的皇帝,却是合格的教徒。建文帝没有回内地,也没有还俗,他仍然在云南,很有可能终老武定狮山正续寺。
陪护建文帝亡滇的随从们也不像传说的那样凄惨。在云南他们同样一直得到沐晟的庇护。沐氏推行的云南边疆大开发给他们提供了用武之地。他们可重操旧业进入各级衙署;可生活在沐氏勋庄;可如云南籍建文帝亡滇随从曹启镛一样回乡养老。他们对云南各地的仿中原建筑城池和来自五湖四海的城内居民并不陌生。他们的身影已完全淹没在数以百万计的移民大潮中。
五、马沐驷怎样落籍梨花村。
1、选择最佳的避难之地。
建文帝有了妥当的安排,沐昶怎么办?建文帝出亡,沐昶同时在南京蒸发,朱棣不会不知道。沐昶暴露不仅会危及建文帝,还会危及沐晟乃至沐氏家族,后果同样严重。沐晟对弟弟的去向不可不认真对待。他想到了沐庄。沐氏家族从沐英镇守云南开始就着手在自然条件最好的地方开垦自己的私人田庄,时称沐庄,沐庄到沐晟任总兵官时已有一定数量。沐庄无疑是沐昶最好最安全的去处。于是沐昶来到了离省城昆明不远,地肥水美,环境优雅,后来被叫做梨花村的沐庄。
2、改名换姓。
沐昶落籍沐庄化名“马沐驷”。“马沐驷”以“马”为姓,以“沐驷”为名。“马”既可表示自己的回族族别(回族马姓较为普遍),又可纪念奶奶高祖马皇后(朱元璋原配夫人,回族)。“沐驷”与“沐四”谐音,暗示“沐驷”是沐英四子“沐昶”。既要改名换姓保护自己,又不甘愿隐瞒身世埋没祖宗,这就不得不在姓氏上做文章。如此,马沐驷及其背后的传说就给后人留下了追寻的空间。当“马沐驷是沐国公四子……”传说中的“沐国公”被破解时,马沐驷的身世,进而马沐驷跟随建文帝亡滇的秘密就会彻底地揭开。这个过程一直在按沐晟、沐昶兄弟的设计进行,可谓用心良苦。“马沐驷”,一个多么精妙的设计。
沐昶化名马沐驷落籍梨花村,在这里成家立业,先后生两子,长子马普台,居大理,次子马普华居梨花村,为梨花村马氏始祖。
3、后裔改教易族。
有明一代,马氏在梨花村一直行事低调,过着波澜不惊的生活。明清交替,沐英第11世孙明朝云南最后一任总兵官沐天波拒绝归顺清廷,陪护南明永历帝朱由榔走缅甸,最后以身殉主。云南沐氏因此惨遭报复,有的被杀害,有的逃亡他乡,有的被迫改名换姓或改教易族。如今,数以万计的沐英后裔有的仍为回族,有的成为汉族。梨花村马氏因早年改换姓名而躲过一劫。然而清“咸同滇变”,他们就不那么幸运了。1856年,回族秀才杜文秀为反抗清廷民族压迫,响应太平天国号召,在滇西发动起义,滇中、滇南也积极响应。咸丰六年(1856年)省城昆明东大门,扼控滇东南大道的宜良也卷入起义浪潮,推选马小老等为首领。马小老系梨花村马氏九世孙。 义军曾一
度攻占宜良县城,后退走澄江,与徐元吉义军汇合。1874年大理城被清军攻破,坚持18年之久的大理政权失败,起义地区的回族遭到疯狂报复,宜良回族也未能幸免。为了生存,梨花村马氏被迫改变宗教信仰。在族教不分的古代社会,回族改教即易族。
4、尚存的族别和姓氏证据。
马沐驷(沐昶)落籍梨花村至今传21世,有族人568人。600多年过去了,历史的印记还依稀可见。
其一、梨花村南曾有一片坟地,坟茔坐南朝北,坟穴如燕子形,这是典型的回族葬俗,证明往昔梨花村马氏是回族而不是汉族。
其二、对梨花村附近多个村子的调查显示,梨花村马氏与这些村子的马姓回族和马姓汉族均无亲缘关系,这也证明他们的始祖马沐驷姓“沐”而不姓“马”,马沐驷是沐国公沐英四子沐昶。
从以上对沐国公是谁,马沐驷是否沐国公四子,马沐驷跟随建文帝出亡应具备什么条件,建文帝亡滇有何根据,以及马沐驷怎样落籍梨花村等五个方面的考证,不难看出马沐驷跟随建文帝出亡云南的“传说”是可信的。这是继建文帝许多亡滇遗迹和传说之后的关键证据,可以说建文帝亡滇不再是传说。
作者:高发元,民族学教授、云南大学原党委书记、云南省郑和研究会原会长。